香菱学诗说课稿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香菱学诗》说课稿
带岭第一中学
吴瑞红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个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说教材
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所选的内容是古代长篇小说中几个有名的片段,基于初三学生有了二年学习小说的经验与方法,所以本单元的教学目地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是一个关键。
2、教材简析
《香菱学诗》选自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性格的艺术形象。本文主人公香菱是个苦命的女子,她文化底子不深,但她学诗终于取得成功,文中着重描写了她的苦吟,但苦吟不是她取得成功的唯一原因,对此,我们应结合她学诗的全过程,作广泛而深入的探究,以便从中获取有益的启迪。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学会作者以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及香菱成功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掌握学习小说的要点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这一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如下的训练重点、难点是: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及香菱人物形象。因为小说三要素的核心是人物,它是小说的灵魂所在;而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离不开生动的故事情节与社会环境的,它的制定符合小说这一作品的特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讨论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
2、探究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讨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有何帮助。
五、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曹雪芹、《红楼梦》内容和香菱、黛玉等人的相关资料,以加强认识,促进理解人物形象。
六、说教法
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采用五步阅读法:泛读,整体感知;精读,理解文章内容;赏读,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思读,质疑问难,互动探究;延读,拓展延伸,开拓视野。情境法。
七、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就是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具体学法如下:
1、圈点勾画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深入体会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很重要,讨论的基本要求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点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八、说教学程序
1、教学流程:创设情境-——五步阅读法(泛读 精读 赏读 思读 延读)——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激趣揭题,创设情境
我用《香菱学诗》的视频片段引入,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引出本节课的主人公香菱。这样设计的原因是根据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碰撞学生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引出课题。(板书)资料助读
1、引导学生简介作家作品常识。
2、介绍香菱,因为我们分析人物形象不能脱离社会大背景。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目的是关注学生自学是否认真。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自选方式读课文,并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设计这一环节,目的就是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课文的能力。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文章内容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身因素: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其次,教师因素:有黛玉这样好的老师指点;
第三,环境因素: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是探究文意,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初步感受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
(四)赏读课文,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1、找出对香菱这一人物神态和细节描写的语句,概括人物性格品质。
2、作者采用了哪些手法塑造人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探究,这一环节的设置依据是:分析问题应从从文章的重点着手,教学过程中更好地突出本课的重点,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一环节的设置,是想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积极参与,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1、从学生的讨论中,我们感悟到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拔俗的女子。(板书)
从中,学生也会谈到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准确抓住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再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把握香菱的形象,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很有助于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
同时学生自然也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这一环节应该是学生用时最长的,我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因为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四重境界。
2、从学生的讨论中还知道在《红楼梦》这部作品中,多愁善感、羸弱多病、孤傲尖刻是林黛玉主要的性格,但在本文中我们却看到了一位诗人气质的林姑娘,哪里还有什么小性儿,她是如何指导香菱学诗的呢?学生可以立刻在文中找出她热情指导香菱,不厌其烦,不顾劳累的句子。自然从香菱过渡到黛玉。
联想个人的身世,林黛玉对香菱这无父无母的孤儿富有同情,也很有好感。所以当香菱求教于她时,她饶有兴致地承担起老师的责任。显现出了光风霁月般的襟怀。从她给香菱所开的书目来看,她的学识积累又是何等的深厚呵!她简单明确地提出了作诗的要领,使香菱打消了不少顾虑,很快缩短了教与学之间的距离。
本文详细叙述了待遇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学诗的经过,你觉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有哪些启示? 启示:
要有自信心;要提高自己的学习兴趣; 要多读书;要不耻下问; 要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做有心人,择书而读,读一流作品 大胆创作,反复修改,敢于想象„„
人物形象分析后,紧接着让学生谈学习语文的启示,学生只要围绕着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谈即可,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针对新课标的三维度之一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使香菱和黛玉的气质品格化为自己学习的不竭动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五)思读课文,质疑问难,互动探究
鼓励学生质疑:(预设)、通过塑造香菱这一形象,作者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不仅是深入理解小说主旨及人物形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延读课文,拓展延伸,深刻感悟
有人说“《红楼梦》既是女性的悲歌,又是女性的赞歌”,试作分析。
设计这一环节,目的让学生透过教材看到整个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拓展延伸能力。
(七)课堂小结:以欣赏红楼梦相关悲剧人物作结,不仅有审美体验,同时再一次强化学生对封建社会伦理纲常的批判。
(八)、说作业布置
一、必做:以“从香菱学诗谈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设计这一作业目的是由文本的阅读做进一步思考,不仅仅停留在教材本身,更应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从课内迁移至课外,培养学生写作思考能力。
二、选做:推荐相关书目,进一步了解《红楼梦》,激发阅读兴趣。
九、说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香菱
黛玉
苦志学诗,精血诚聚
指点门径,循循善诱 乐学善学,敢于实践
热情严格,教导有方 主旨
同情惋惜
批判封建礼教
该板书设计主要以体现小说人物形象入手,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表现文章的主题。
十、说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香菱学诗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香菱学诗说课稿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说这节课的设计:一、说教材1、该课的地位和作用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四课《香菱学诗》是一......
《香菱学诗》说课稿王芳《文学教育》2007年第7期一、独特创意前几天,我的学生索敏等几位同学为了庆国庆,排演了一幕有关红楼的小短剧,当时想到我《香菱学诗》的教学,顿时就有了......
《香菱学诗》说课稿巫山初级中学 何桂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香菱学诗》,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香菱学诗》说课稿户县太平学校肖妮娜我说课的篇目是《香菱学诗》,本文是鄂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