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总结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教学工作总结1”。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改革”
课题成果的总结
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
范 藻
本教改课题在2002年12月被批准为校级重点课题后,经过课题组几位老师的认真实施,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又于2005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川教[2005]253号”文件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项目”,2006年又被学校确定为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还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的上报项目。迄今为止,本课题已经有了6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预期的成效,也给了我们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目前取得的成效
1、理性认识深刻。怎样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性质,这样评说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这样改进这门课程的教学等,都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最后,达成了初步的共识:只有从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才能使这门课程找到拓宽学术思维的空间,寻求学科建设的路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在指导思想上,确立了“文学知识·语文能力·专业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整体推进、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撰写的相关论文发表在2003年第5期的《黑龙江高等教育研究》和2003年第1期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上。落实在教改上就是:紧扣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注意两个方面的联系:文学历史和经典作品;抓住三个要素:时代背景、作家心态、文学创作;围绕四大题材:农村乡土题材、革命战争题材、现实问题题材、历史文化题材。
在学科认识上,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应该是:围绕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即以作品中的文学形象生命为核心,前承作家的生命,后继读者的生命;抓住两个根本:现代性的“创新”价值和审美性的“抒情”旨趣;打破了传统按体裁的“四分法”,划分三种类型的文学:使命文学,情趣文学,新锐文学;贯通四个环节: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审美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2、教材建设独特。由课题主持人范 藻教授撰写的《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下册,计70万字,于2006年10月和2008年2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公开出版,作为实施本教改的辅助参阅教材。该套教材围绕新文学现代性“创新”的价值追求和审美性“抒情”的文学实质,这一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史的核心概念。对从1902年到1999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按“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为“面”、“文学运演和审美心态”为“线”、“文学表现和创作鉴赏”为“点”来统观文学,尤其注重经典的和有代表性作家作品的鉴赏。既注重了时代对文学的影响和文学对时代的表现,又强调了对优秀的作家作品的创造性的独特分析。
建立起了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围绕一个中心:文学和人的关系,即以作品中的生命为核心,前承作家的生命,后继读者的生命;抓住两个根本:现代性的“创新”价值和审美性的“抒情”旨趣;划分三种类型:使命文学,情趣文学,新锐文学;贯通四个环节:以历史走向为背景、以审美思潮为依托、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和以读者接受为重点。
3、教师成果斐然。担任这门课程的三位任课老师先后在核心期刊《当代文坛》、《天府新论》、《毛泽东思想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电影评价》和一般刊物《中国学术研究》、《审美文化丛刊》、《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红河学院学报》、《美与时代》等,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其中课题主持人有三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还公开出版美学、教育学和文学研究专著三部,主编《大学语文》教材一部,一次获得四川文学奖,两次获得四川省文艺评论奖,两次获得达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奖,三次被评为学校科研“十佳”,连续两次被聘为学校学术带头人,在主持课题期间晋升为教授。课题组的另一主讲老师雷斌破格晋升为讲师。
课题主持人范藻教授出版或发表的与课题直接有关的教学研究著作和论文:
1、《现代性与审美性:中国新文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上、下册)70万字,2006年12月,2008年2月中国文史出版社。
3、《工具性与人文性:新编大学语文》57.5万字,2007年8月中央文献出版社,任主编。
4、深刻的学术文学与完善的教学体系的统一——兼评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文学知识· 语文能力· 专业素质——高师《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之我见:《黑龙江高教研究》(核心期刊)2003.5.4、学生进步明显。近三届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以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选题,每次获得的优秀论文中有一半左右是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的。共有8位同学在学校读书期间就发表了相关方向的论文,尤其是2003级的范潇兮,先后在《演讲与口才》、《中国学术研究》、《美与时代》和《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该同学又考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的研究生。2004级的李江燕在《四川文理学院学报》上发表的论文,被人大书报资料2007年10期的《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收目。
二、课程建设的回顾
本门课程大约经历以下两个发展阶段:
1985年——2001年的课程建设情况:这一阶段为大学专科层次的教学,中国现代文学史部分讲授一个学年,中国当代文学史部分讲授半个学年,课名统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后有以下老师担任过这门课程的教学。
李明泉副教授,后调至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现任副院长,教授。张治中副教授,于2001年退休。参编苏广文、胡国强主编199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黄岚讲师,后考取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离校。参编苏广文、胡国强主编1995年出版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顾瑛讲师,在职获得硕士学位后,调至重庆工商大学任教。唐政讲师,后调至重庆《青年报社》工作。
2002年——2008年的课程建设情况:
这一阶段为大学专科和本科同时并举、且向本科层次提高的阶段。从2001年与西华师范大学联合办本科以来,除大学专科沿用以前的课时计划外,该门课程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分别讲授一个学年;还增开了四川文学和地方的研究、诗歌鉴赏和影视文学原理和鉴赏等课程。2002年该门课程获得了校级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2005年又被省教育厅批准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
范 藻于2000年作为人才引进来到四川文理学院中文系担任该门课程的主讲教师,主讲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美学原理和地方文学研究等课程,他于2007年被评为学校首届“教学名师”。
雷斌老师于2005年西南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来我院先后担任该门课程的专科和本科的教学工作,能独立授课,并于2006年破格评为讲师。
赵 琴老师于2002年四川师范大学毕业后,来我院一直担任该门课程的专科段的教学工作,能独立授课,进步明显。
唐 颜和杨晓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硕士研究生,2007年来我院承担《大学语文》的教学,还协助该门课程的教学。
从2006年起,又聘请了知名作家宋小武(一级)、高级记者刘秀品(正高)为我校的兼职教授,开设选修课,给学生讲授当代四川和达州市地方文学和地方作家的专题课程。
从2007年起还安排中文系的陈正平教授给学生讲授新诗的鉴赏,李万斌教授给学生讲授影视文学的原理和鉴赏。
三、本门课程的特点
1、实现了三个“一体化”。
(1)思维——表达的一体化,依次按正确、深刻、新颖的原则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次按准确、简明、优美的要求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口头表达和板书表达能力。开展了预习笔记、学生试讲、课堂讨论、期末学生抽签回答问题等方式。
(2)课内——课外的一体化,做好课堂教学的典型引路,老师注重在知识的联系、问题的实质等方面开展教学,还注意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课前预习和课后练习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举办了文学社活动、听取专家讲授学术报告、办好《巴蜀风》内部报刊等。
(3)阅读——写作的一体化,指导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教材、精读原著和广泛涉猎有关的资料、书籍,还要适当布置书面作业,每学期每个学生应写三个以上、每篇不少于1000字的小论文,学期结束还要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课程论文。
2、建立了合理的教学体系模块。
本课程共需要两个学年共计216学时,我们是这样分配的: 文学发展的历史知识:68学时。经典作品的鉴赏分析:100学时。课程论文的撰写评讲:16学时。中学语文的篇目讲析:32学时。
3、摸索出有效的实践教学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能说、会写、善教”的综合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 的,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保持师范性的前提下,拓宽 就业口径,提高鉴赏能力,增强应用写作和文秘能力等实用技能。实践教学的内 容主要包括:课程论文的撰写和课程中与中学语文有直接关联的内容。我们是这 样实施:一是选取恰当的选题和篇目认真剖析,典型引导;二是提出切实的要求,逐步提高;三是开展教学讨论,在比较中鉴别;四是结合教育见习、试讲和学院 演讲协会、文学社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
这样才能较好地将对文学的理性认识和文学史知识与论文撰写、教育实践和 其他社会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注重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外,我们还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预习——讨论式:老师提前布置书面预习,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上课时依 据准备的发言稿或提纲,阐述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提问——回答式:由学生在讲课中用口头或书面提出问题,老师现场回答 解疑,学生还可继续追加问题,老师再予以解答。
3、置疑——论辩式:由老师将学生的问题归纳成两种不同的观点,再各选取 一个中心发言人,形成对立的两方,在攻讦驳难中明辩事理。
4、备课——讲解式:选取中学语文教材中部分篇目,布置学生写出教案,从 中选取优秀的登台讲授,老师再作点评总结。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方面,除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外,还运用以下的形 式:
1、网络查询法: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从网上查询最新的信息,以丰富教 学内容。
2、微格教学法:将学生讲课情形现场录制,并当堂投放出来,老师进行现场 点评。
3、录像放映法:将购买的专题资料片的光碟,或下载其他高校的相同课程的教学录像据教学的需要放映出来,扩大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见解。
二、值得总结的经验
1、做到课程体系的综合性。整合相关课程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课程体系实施,即以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为基础的主干课程,加上新诗鉴赏、地方文学研究和影视文学研究为扩展的选修课程,再以文学理论、美学原理、写作、中学语文教材教法为帮助的外围课程,还辅之以“巴蜀风”文学社的创作、“青年志愿者”支教活动等,使这门课程较好地做到了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的结合、主干课程与选修课程的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的结合。
2、注重学生接受的实效性。授课努力贯彻讲文学历史重在梳理线索、析文学现象重在透视原因、品文学作品重在审美感悟,本课程目前已经成为了中文系学生最欢迎的一门专业课,出勤率长期在98%以上,学生试讲和毕业论文选题有40%的选择本课程的内容。还有学生在公开刊物发表本课程的研究论文5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收目。
3、加强教学保障的有效性。通过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教学活动和管理中的随意性现象,完善了质量监控机制。建立了注重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到学生的接受效果、从改革检测内容到更新考核形式、从学校的教学督导到学生干部的信息反馈等一系列的质量监控。
4、探索教材建设的创新性。这套名为《现代性与审美性》的教材,对这一百年中国文学的发展分成六个阶段,每一阶段均按“时代背景和文化思潮”、“文学运演和审美心态”、“文学表现和创作鉴赏”来统观,并将传统的按体裁的四分法,重新划定为“使命文学”、“情趣文学”和“新锐文学”三大块进行讲解,在对这三类文学先作概述的基础上,还注重运用新的批评方式重点赏析了若干名家的名篇。
2008年10月17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下)第一章中国现代文学的转向第一节现代文学新方向的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确认了现代文学的新方向一、《讲话》发表的现实背景40年代初......
中国现当代文学一.当代文学的分期 (1949年第一次文代会为标志.第一段1949-1966『十七年文学』延安文艺方针影响文学创作政治性目的强,五四传统与之对抗。 第二段1966-1976『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简介: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它主要是对20世纪以来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思潮予以重审,对现当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思潮流变、文学......
现代女性的爱情观在中国,自古就有男尊女卑的观点。但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不这么认为,她们认为男女是平等的,尤其是在爱情方面。不少的文人都有作品阐释了男女平等的爱情。舒婷就是......
1. 在《在酒楼上》和《孤独者》这两部小说中,鲁迅;A.鲁迅把自己的形象特征赋予其笔下的魏连殳,“原;B.吕纬甫和魏连殳的行为,如受母亲之命给早夭的 弟;2.鲁迅小说成为现代小说的开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