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总结与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新课程教学反思
——在传统与创新中跋涉
张永生 2009-10-14 回顾刚刚过去的高一学年,觉得值得思考、总结和改进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这当然和新课程的实施这一大背景有关,但正因为如此,才更需要我们每一个新课程的参与者、经历者把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亲身经历、亲身感受以及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好好反思,使我们今后新课程的教学工作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下面我就先来谈谈在高一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中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认识或做法。
一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的错误认识: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确实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破才有立”。这一次的新课改也是如此,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这就使得我在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容易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多写、多练以及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讲。另外文本研习中的评点法、诵读法、哪一个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以上的方法虽然传统,但效果显著,在语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创新的时候,吸收和融会传统教法的长处显得尤为重要。
二是合作学习中的错误做法: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对于什么是合作学习,我在实践中曾有过这样那样的一些错误做法: 将小组合作等同于小组讨论。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我便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这个问题”。于是学生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了。其实,这样的小组讨论由于不是在明确的团体目标指引下的群体学习行为,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缺场。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我有时会退至教室的一侧耐心等待,有时又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我再开始依次听取各组的汇报,汇报完毕,课堂教学活动便宣告结束。其实这样的合作学习事实上只是一种形式,因为缺乏教师的指导,学习效果也欠佳。合作学习被用得过滥。有的时候我在课堂上不分问题是否合适都让学生进行讨论。合作学习呈现极大的随意性。其实有的合作任务很简单,更适合自主学习,完全没必要合作学习。有的问题学生意见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讨。频繁、无价值的合作不但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还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浅尝辄止,一味依赖他人的不良习惯。事实上,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两者并不排斥。小组中分工合作意识不强。没有分工就谈不上合作,但有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往往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分工,学生做的工作只是一个意见交流,最后找一个同学来汇报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组中比较积极的学生会经常被推举来做汇报。这样,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在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精神品质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地发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学习语文,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同时教师也应该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语文,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理解、探索和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高一语文备课组与二00九年三月起制定并实施了新课程标准下的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含义
“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是:以建构主义和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教材(文本),与文本进行全方位深入化的对话和探讨,在此过程中,进行师生之间,文本与师生间,生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交流,充分利用情境、合作、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能自主、有效地进行听说读写的目的。
二、“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流程(一)、导读阶段——创设情境,诱发参与。
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生:初步感知文本,引起认知冲突。
(二)、自读阶段——赏析文本,自主探究,质疑问难。
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考。生:再读文本,发现问题,质疑问难,自主探究。
(三)、研读阶段——小组合作,研读文本。
师: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讨论问题与要求,深入各小组
倾听或参与讨论。生:同桌两人一组对探究的问题和结果进行交流,为全体学生提
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并将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小组和全班共有的认知成果,培养团队意识和活动能力。
(四)、运用阶段——归纳总结,读写转化,能力迁移。
师:指导学生总结,设计写作内容。
生:实践体验,写作交流。
三、“三心共鉴,读写一体”式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的学习步骤(一)、感知——思考
任务:走向文本,即初步整体感知文本。
(1)学习本文的目标是什么?(2)文本要说什么?
(二)、质疑——领悟
任务:走近文本,即信息的筛选和提取。(1)你的困惑在哪儿?
(2)文本的观点是什么?是怎么表现的?
(3)文本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4)文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三)、鉴赏——体验
任务:走入文本,即鉴赏文本之美。(1)文本语言表达有什么特色?
(2)你与文本描述的哪些地方产生了共鸣?或有什么体验?(3)怎么评价文本的观点?
(四)、应用——拓展
任务:走出文本,即对文本的拓展。
(1)它与你以前所学有什么联系?(2)它与你的生活有什么联系?(3)学习本文后对你有什么思想的启迪?(4)自主写作,交流心得。
四、实施过程中注意事项
(一)、教师应对小组合作讨论学习过程实施有效地控制。防止合作学习的“形式化”,注重提高合作的必要性和深刻性;防止合作成为某个优等生的包场,关注学生的全员主动参与;抓准合作的时机,提高合作的时效性。
(二)、不同文体的课文应灵活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1)文学作品(小说、散文、诗歌、戏剧)鉴赏类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感悟——整体把握——精读研讨——写作交流——鉴赏反馈(2)文言文教学 教学模式示意图:
自读疏通——熟读背诵——落实字句——直译检测——积淀文化——鉴赏提升——拓展阅读——写作交流
(三)、教师必须将所学内容问题化,以导向明确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力避教师课堂上不提问、或自问自答现象。问题设计要科学合理,具有层次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学生是问题解决的第一主体,问题的解决的一般程序为: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全班展示与共享→教师适时点拨和指导。
(四)、学案导学,双案并举。
教师按照“导疑-导学-导思-导练-导创”的指导思想,设计常规教学的“教案”,并按“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学案”。“教案”侧重于设计“教师如何教”;学案侧重于设计“如何引导学生学”,坚持“双案并举、教学合一”。
(五)、组建语文学习团队:
学习团队的组建。兼顾性别比例,学习能力差异及学生性格特点。同时选出团队带头人,担任学长。
学习团队的章程。团队成立后,选出召集人、纪律委员,利用“头脑风暴法”,制定出自己的团队章程,形成条文,明确分工,同时召集人根据成员学习起点的不同为每一名成员制定达成目标。
学习团队的监督。团队带头人在课前对成员的预习结果进行检查,对课中展示进行鼓励,对课后总结和落实再度检查。
团队的活动。各个学习团队之间可以搞一些有利于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学科竞赛,以及其他学习活动比赛(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团队的文化建设。以召集人为核心,形成统一的价值取向。如我们奋斗的口号,我们的奋斗格言,我们团队每一名成员的理想。
苏格拉底的故事:故事说,苏格拉底有一次将其弟子带到杂草丛生的田地里上课,问他的弟子们,如果要除掉这一地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什么。一个说,是拿石灰把草烧死;另一个说拿镰刀割去 ; 还有的说用火烧光 „„苏格拉底笑笑,什么都不说,只让他的弟子们按自己认为的方式去除草,并相约一年以后再来寻求最好的答案。一年过去了,他们再次来到这块田地,那些被刀割、火烧、石灰淹的地面依然是杂草蓬勃,而已经长满了茁壮的庄稼的地面,杂草都遁迹了。苏格拉底说,要除掉旷野的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
教育即行动。怎么行动? 语文教师要做“双面胶”。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启示放手是教育。
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无权鸠占鹊巢,教育就是“归还”;开发、开口、开心、开怀、开窍
学生已会的 自己能学会的讲了学生也不会的 易混、易错、易漏点
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 学生解决不了的反思追问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老师讲的东西----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讲出来的? 有多少是老师不讲学生也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老师讲了也不能掌握的? 有多少是学生喜欢听的?
为什么学生越是语文课上越不爱发言了? 有多少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用的?
语文课上应该谁忙活?是谁在忙活?
新课程高一语文总结对大家来说,新课程是个全新的事物。通过一学期的实践,谈谈在选修课课程的教材编排设计上的体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终身的信念,也是我终生践行的目......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新课程语文教学反思2006年9月福建全省实行高中新课程,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要想实现这种实质的转换......
新课程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高一物理新课程教学反思_物理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