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教学心得体会(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第1篇:读写结合体会
读写结合,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参加泰安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有感
2012年3月10日—11日,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在泰安市师范附属学校报告厅举办了“读写融合,提高实效”为主题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我有幸亲临现场,观摩了活动的全过程。可谓近距离接触专家,一睹名师风采,聆听教诲,接受洗礼。
先来看看参与此次活动的专家报告团成员:
有德高望重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先生、“和美语文”倡导者和践行者盛新凤老师、“易语文”的研究者陈曦老师、还有“感悟式教学”理论的创立者李卫东老师。他们都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有的是高访学者,有的是教师培训导师,还有的是研究生导师……都是教育界的重磅人物。能参加这样的活动,面对面、近距离地聆听教育专家的课堂和教育观念,对我这样一位一线教师来说可谓是“可遇不可求”!
再来看看专家们为我们呈现的视觉大餐:
盛新凤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图文并茂的绘本课《最想做的事》,并介绍了她的“和美”语文观,为我们的语文绘本课教学提供了“显隐结合”的理论指导;河南省十佳教学能手王振会老师上了一堂精彩的展示课《荷叶圆圆》,高林生老师做了质朴、实用、风趣的《说说读写结合的几个问题》报告,为我们的读写教学指明了方向;陈曦老师献上了一堂读写教学的典范《开国大典》,并与我们一起分享了她的“易语文”观和“读写结合”教学法;李卫东老师精彩演绎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其朴实的风格,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本的能力让
人折服,最后他还为我们阐述了如何“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读写教学效率”。四堂课,堂堂精彩纷呈,四场报告,场场精辟入髓!
最后品品专家们丰富、精深的思想精髓:
盛新凤老师的“和美”语文观,核心理念是“融通”,主张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不但要培养学生语感,陶冶学生情操,还要让他们习得方法。她提出“显隐结合,互相促进”的教学方法,很是发人深思。
高林生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强调:“语文教育本身是一个从形式理解内容,进而把握形式的过程”,即“形式→内容→形式”。批判了老师们阅读教学中“内容→形式”的缺失。而对于写作教学,高老师提出了写作“三步走”,即 “摹仿”→“变化”→“创作”,小学阶段重点训练前两步。
陈曦老师“易语文”追求简约的设计、平实的教学、开放的课堂;努力使课堂实现三个回归:回归原点(学生和文本)、回归焦点(课堂)、回归落点(语言实践)。她提出“阅读力就是学习力。”对于读写结合,她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教前找点→教中建模→随文练笔。
李卫东老师明确提出:一定要在阅读教学中加强写作指导和训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由“语感”到“语识”的飞跃。
四位老师的报告都是至真至善之言,又有理论的高度,听后让人醍醐灌顶。虽然他们对阅读与写作教学都有自己的研究和见解,但却有着共同之处:
1、阅读和写作教学要相互结合。特别是李卫东老师,他通过具体的课例,分析了如何结合课标,把握好各学段特点,深挖文本,找到每堂语文课的训练点。
2、语文教学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过分强调任何一点都不会“和美”,最近的课改“工具性”偏弱,强调课堂上要教给学生方法,“方法如拐杖”,让学生手拿“拐杖”自己去学习。
3、课堂要高效。高林生老师也好,李卫东老师也好,都在强调“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东西(即文本讲了什么?思想情感是什么?)教师不要再讲”,教师要多思考课堂讲授的“点”(即文本是怎么写的?怎样表达情感的?)该如何找寻。
4、语文教学最终要落脚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要上成“语文课”,上出“语文味”。高林生老师说:“教学五大事,说白了就是识字、写字、读书、理解、背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生受用的“语文能力”,不要将语文课上成“思品课”、“历史课”或者其他的什么课,更要摈弃“堂课上热热闹闹,下课后一无所知”的课堂。
通过这次活动,我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与名师之间的巨大差距,自己的阅读和习作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读写结合,提高实效”这为我今后的专业成长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引领。专家们的讲座高屋建瓴,我将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领会,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钻研课标,深入文本,读写结合,打造属于自己的高效语文课堂。
第2篇:“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
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3篇:“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心得体会
中石油小学:南荣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
练习活动。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3)于“迁移点”拓写。(4)于结尾处续写。(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第4篇:教学中读写结合的心得体会
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的有关感悟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个人认为语文课堂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而将两者放在一起,正是因为“读”与“写”这两种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两者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因此,语文课堂上必须读写结合。
阅读是我们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吸收、是输入,是在丰富自己的思想和内部语言。而语言的积累就需要大量的阅读,学好语文的根本乃在于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正如古人云:“开卷有益。”“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而写作则是语言的应用。是倾吐,是输出,是将自己的某些人生体验、内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和书面表达练习活动。
读写结合,就是把阅读教学与作文训练紧密联系起来,在作文教学中要明确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哪些条件、打下哪些基础,写作要借助阅读的哪些知识、利用学得的哪些技巧。读写结合,能形成有效的学习链,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一、正确认识读、写之间的关系
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这样一句诗:“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万卷山积,一篇吟成。”“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从这些诗句和名言中,我们可以看出写作对读书有很强的依赖关系,或者说是阅读积累对学习表达的重要意义。具体地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量阅读书籍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积累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广泛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丰富写作素材,解决缺乏写作内容的问题。
3、精细地阅读可以帮助我们的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欲望。
4、深入地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感悟写作规律,学习借鉴优秀作文的写作方法。
当然,阅读对写作的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潜移默化的,同时读写之间也是厚积薄发的关系。正如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意思是说读书有利于写作,这道理十分简单。由此,在阅读教学中,使读写有效结合,才能使阅读与写作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二、在课堂教学中以“读”促“写”,让读写有效结合。
“读写结合”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加上是在对课文内容的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有利于学生习作兴趣的培养和作文水平的提高。
1、把握契机,变被动为主动,引起学生兴趣。
2、明确要求,让学生“练”有所依。
(1)于精彩处仿写。(2)于空白处补写。
(3)于“迁移点”拓写。
(4)于结尾处续写。
(5)变换文体练习写。
三、在课寻找练写时机,让课堂中的读写结合获得有效延伸。
仅靠教师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学生在小学六年时间内也仅仅是学了二三百篇课文,而这样的阅读量又岂能满足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需要呢?因此,我们在注重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也要把视角投放到课外阅读之中,之前所说的“大量的、高品位的阅读”也就成了课外阅读最为重要的阅读范畴。但是,由于课外阅读相对课堂教学来讲更加开放、自主,教师在阅读与写作上的引导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训练写的能力呢?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采用背诵古诗,读童话、寓言、民间故事、通俗的小文章并且摘抄词语、句子等。而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每天课外阅读半小时,并摘录好词佳句甚至名段,学会做读书笔记,写一写自己的见解,读书后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将这些心得体会在平时的班级活动中加以体现,供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无论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读写训练,还是在课外阅读中的写作能力训练,在实际运用中,我们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情特点,采取循序渐进的策略:
从学到仿,随文说写;
积累体验,由说到写; 从仿到创,由扶到放;
关注生活,加强练笔。
我们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用好这个例子,决定了学生的实际收效有多大。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在写作中增强对语言文字阅读的感悟能力,在这样无数次的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的有机体,那么,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不再是遥远的梦。
第5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2016年1月13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工作坊第二次线下活动,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目的”这一活动主题,我参与了高段组的研讨,组内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家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尤其侧重讨论“寻找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引导学生运用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安排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
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第6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善于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
武宣县思灵中心校 潘金召
作文难,作文起步更难。作文如何教?这是我们语文老师普遍存在的困惑。作文学校语文教研组长的我也一直在苦苦思考着这个问题。去年覃扬梅老师去桂林听课回来上了一节汇报课,用文本做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学生作文的时间缩短了,可收到的效果却很好。上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三年级的语文,虽然我一直在教语文,可三年级我却是第一次上,作文起步如何教?起初我很茫然。我也大胆尝试着用文本做例子,让学生进行仿写。于是我花了很多时间去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每一个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各种仿写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我们班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和我原来想象中的结果要好得多,学生写作的兴趣很浓,有几个同学平时自己还主动积累材料,把写好的作文拿来给我改呢。上学期,针对作文指导,我提出了“利用教材,进行有效地仿写训练”,在全校进行了教研活动。凑巧,上周五,教育局教研员曾春莉老师到我们乡组织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让我对提高作文教学水平更加充满了信心。下面我简单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其实,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思想教育、题材选取、体裁安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如果能在教学中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那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充分挖掘教材中“读”与“写”的结合点,对学生有目的地加以指导。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依据原文,进行创造性地续写,对于发展孩子的创造性、合理性思维,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我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学生受到启发后驰骋想象,他们会滔滔不绝。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
2、从省略号处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耐人寻味的某一件事或某一个情节,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回忆或想象。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但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写出了他们的真心体会,既加大了阅读深度,又深化了主题。
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阅读教学中我们常遇上一些起到总结但内容并没有扩展来写的句子,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会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读透,更应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同时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词品句,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词汇。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使学生“满腹经论”,教师就应持之以恒地在阅读中引导学生推敲词句,从而培养造句的能力。引导学生品味词句的方法有比较式、增删式、换词式等。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觉得“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了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我是这样设计的:“抽出”是什么意思?可以换其它词吗?•为什么作者不用“长出”或“生出”而用“抽出”?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抽出”一词把枝条在春天中快速而有力地长出来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准确。在练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拟人的手法,而且学会了如何在记叙中用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作者如何表达一种意思?如何把一种事物的特点具体表现出来?如何把一件事说明清楚„„这就是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是作者运用的写作方法。学生写作文,掌握写作方法很重要。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我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我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我安排了三个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至关重要。让学生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小学语文“读写结合”全员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潘金召
2014年2月24日
第7篇:“读写结合”教学全员培训心得体会
“读”“写”结合心得体会
2016年1月13日,我参加了小学语文工作坊第二次线下活动,围绕“激发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达到读写结合目的”这一活动主题,我参与了高段组的研讨,组内大部分是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大家各抒己见,收获颇多。尤其侧重讨论“寻找语文读写教学的结合点”,最后达成共识:在教学中要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作文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故事的结局入手
例如《小摄影师》主要讲小男孩因为忘记了带胶卷没能给高尔基照相而匆匆离开了。小男孩离开后去了哪里他还会回来吗相照成了没有到了学校,发生了什么事让学生先说说,再写下了来。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还教育学生做事态度认真很重要。2、从省略号处入手
例如《风筝》中“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这个省略号耐人寻味,孩子们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他们会有哪些心情变化呢这一空白却正是孩子们感受童年快乐或回忆自己和伙伴们玩耍的空间,让孩子们有感而作。3、从文中关键句入手
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让学生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用上“有的 ……有的……有的……”接着把贝壳的颜色和形状具体写出来。这不仅能让学生加深了总分写法的印象,还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4、从优美的词、句入手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这句话的“抽出”用词十分准确,引导学生运用换词式,•体会“抽出”一词的巧妙之处。• 5、从作者的写作方法入手
例如《赵州桥》中第二和第三自然段都是用了总分的构段方法分别写了赵州桥的雄伟和美观。在学了这两段之后,安排一个小练笔,给了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写。安排题目给学生选择,(一)公园里的景色真美!
(二)操场上真热闹啊!
(三)超市里的东西玲琅满目。通过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总分构段方式的理解和运用。
总之,学生从读中悟写,读写结合,充分发挥阅读与借鉴的仿效作用,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听、说、读、写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捕捉到更多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
读写结合——教学设计的基本手法之三湖北省荆州市教学研究室余映潮434100——教学警语: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言实践方式就是读写结合。语言教学,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
小课题研讨:读写结合侯利娟作文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难点,往往是教师讲了又讲,可部分学生还是深感头疼,不知如何下手。今年任教了三年级语文,在教学中,也曾为孩子的作文教......
语文教学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两者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反思我们平时的教学实践,总是将它们孤立起来进行教授,所以导致大多数学生写起作文来愁眉苦脸,难以......
小学语文高段读写结合研究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高段阅读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而小学高段习作教学则应让学......
2011版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