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品社教学反思12_一上品生教学计划

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0-02-25 19:34: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心得体会】

一上品社教学反思1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上品生教学计划”。

第1课《镜子里的我》教学反思:

建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1课《镜子里的我》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特长等;初步懂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会互相尊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个作业:回家照照镜子,看看镜子里的自己有哪些特点?并思考你喜欢自己吗?为什么?

[课堂实录]:

师:课前,老师让你们回家去照照镜子,看看镜子的我有什么特点?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们照镜子后的感受。

石慧:我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大家常说我的眼睛是水汪汪的。我还喜欢自己的嘴巴,大人们常说我嘴巴很甜。

师:确实在课堂上,小朋友会经常听见老师叫石慧的名字,因为她很善于表达自己的看法。胡咏雪:我的皮肤黑黑的,外婆老说我是“黑里俏”。我最喜欢的是自己的这双手,因为我会画画。

师:瞧,教室里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就是出自胡咏雪的双手,老师还知道,胡咏雪的画还参加过中日友好比赛,得了大奖,真了不起!

黄梦婷:我的皮肤很白,眉毛弯弯的。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跳舞。

师:来,黄梦婷,给大家表演个舞蹈动作。

肖旭东:我的皮肤也很白,嘴唇红红的,我很会动脑筋,爱帮助人。不过我太调皮了,常惹妈妈和老师生气。

师:肖旭东很不错,通过照镜子,把自己的缺点也照出来了,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改正的。姜菲挺:我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长得很帅。

葛思琪:我的眼睛小小的,我很爱笑,一笑起来,会露出我那不太整齐的牙齿。就算这样,我也很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那才是我!

„„

[听着孩子们的肺腑之言,我觉得这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可谓是水到渠成,我充满自信地问了学生一个问题。]

师:小朋友说得真不错,那么你们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吗?

[小朋友异口同声地告诉我:“喜欢。”正当我准备讲述下一个环节时,有一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似乎是不同意大家的意见。]

刘嘉森:我不喜欢镜子里的自己,因为我觉得自己长得很难看。

[在那一刹那,我真的有点蒙了,我没想到长相还算不错的刘嘉森,会在这个节骨眼上冒出个我根本没想到的问题。]

师:有没有和刘嘉森一样想法的小朋友?请举手。

[没想到居然还有1个小朋友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大概就是平时老师眼里所谓的“差生” 吧——吴俊杰,上课不认真听讲,爱开小差,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也是班中最差的。既然如此,我只得临时改变自己的授课方案。]

师:现在,刘嘉森和吴俊杰都不喜欢镜子里的自己?那么老师想问问小朋友,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陈王勇:我喜欢吴俊杰,因为他曾经帮助过我。

吴家真:刘嘉森的皮肤很白,笑起来也很甜,我喜欢和他做朋友。

高苏婷:虽然吴俊杰上课老是要做小动作,经常被老师批评,可他很热情,教室里的班级文化布置就多亏了吴俊杰的爸爸,才使得我们班这次能得第一名。

„„

[就这样,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述说着他们的优点,当然也包括一些不足之处。] 师: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俩再照一照镜子,看看是不是和以前的感受一样?

刘嘉森:我开始有点喜欢自己了。

吴俊杰:我也是的。

[课后评析]: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通过这个实例,我认为课堂教学目标还应是一个分层次的系统。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我在执教时,只顾及到了教学目标中“认识自己的优点并喜欢自己的相貌、性格和特长”,而忽略了一年级学生还不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自己,所以才会在课中出现我所预料不到的情况。在课中,我及时调整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全班同学的帮助下,让这两位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真诚地欣赏自己。虽然这堂课的最终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但这它所给我的启迪却是深远的——在课堂教学中应建构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2课《到阳光下去》教学反思:

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能力[案例]

《品德与社会》第二册的第2课“到阳光下去”课文设计得很有挺有意思的,学生们通过学习,懂得了到阳光下去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于是,在课到中段,我请学生们一起到阳光下去,随着音乐声做做游戏,跑跑步。

10分钟后,孩子们喘着气,满脸笑容地回到了教室。我问大家:“刚才从操场上活动了回来,有什么感受?”

因为有了亲身体验,所以,学生们个个都举起了手。

王邢毅:太阳照在身上很暖和。

顾笑寒:是啊是啊,我都出汗了,脚也变热了。

叶玉佳:我觉得大家在操场上做游戏,很开心。

王靖娴:我们锻炼身体了。

潘文斌:老师,我还想到操场上去玩玩。

这时,我提示学生:小朋友们,闻闻看,你们的衣服有什么样的味道?

“是香的是香的!”学生们高兴的叫了起来。

我再深一步地提问:哎呀,在阳光下活动,给我们这么好的感觉,那下课后,小朋友们,你们想在阳光下做些什么活动呢?

付文沁:我想到滑滑梯上去玩玩。

张杰:我喜欢和我的小伙伴比赛跑步。

戴一杰:我最喜欢老鹰捉小鸡了,在教室里不能玩这个,下课了,我可以到操场上去玩。夏凡:我就是不玩,晒晒太阳也很舒服的。

从学生的回答中,我可以看出,学生们通过活动,通过联系日常生活感受,已经明白了到阳光下参加活动的好处了。但是学生们所举的活动还显得比较散,于是,我教学生制订一个健身计划,使学生们懂得怎样得到最好的锻炼。

[分析]

一、改变学习方式,扩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说的是人们要想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事物就必须亲身参与、尝试、体验,亲自去做。学校教育主要是以语言和抽象符号为媒介来进行的,这种教育无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利于儿童系统、有效地掌握科学知识,但另一方

面从儿童的学习经验中剥夺了在实际情况下可以得到的有意义的体验,从而产生把学生的专心致志、好奇心、求知欲关闭在教科书和课堂教学之中的倾向。因此除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对学生施加影响外,还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生和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体验中寻求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学习渠道多样化、学习方式生活化、情趣化,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的内容经常提供给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体验过程,就会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越来越丰富。所以,在“到阳光下去”一文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走出去的方法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完成一项教学目标。这一活动性质上是有别于教室里的教学方式。这种将学生带入生活中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体明理的效果就更加凸显。

二、重视学生已有经验,加深体验,提升能力。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了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课程以儿童生活为基础。而生活经验和现实生活倘若离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离开了主体的参与、体验和感受,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真正意义。正因为如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打通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

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到室外去动一动,畅快地游戏一番,使他们更加充分地感受到“到阳光下去“的好处。由于这个体验的过程需要探究者综合运用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这对于增进和加深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将其融会贯通,十分关键。这一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思考力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第4课《父母不在家》教学反思:

父母不在家时„„

[案例]

为了让学生知道,到父母不在家时应该遇事不慌张,知道一些正确的应对或求助方法。于是,在课的一开始,我就问到,如果有一天,爸爸妈妈都不在家,留着你一个人在,你觉得怎么样?原本以为学生们会露出满脸的恐惧,说说一个人在家难以处理突发事件的苦恼。可没想到,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潘文斌:我最喜欢一个人在家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人管,多自由啊!

潘文斌的话,似乎立即在孩子们心中产生了共鸣——

华晨妍:我妈妈总是不放心我,可我已经长大了。

印俊:我喜欢看动画片,爸爸妈妈不在家,我就可以随便看了。

钱程浩:一个人在家时,我就算趴在阳台上也舒服。

„„

学生们的回答出乎了我的意料,如果让他们一直这样呼应下去,我想教育他们一人在家知识的教学目标看来是很难完成了。

于是,我露出为难的表情对学生们说:“我也很喜欢一个人在家,因为这时候自由自在的,感觉很舒服。可是,你们如果到天黑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或者陌生人来敲门了,遇到这样一些事情的时候,你们的心里又会怎样呢?”学生们一经“提示”也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叶玉佳:有一次,家里一个大人都没有,姨妈出门前还给我准备了好多吃的,但是,天黑了他们还都不回来,我吓坏了,都不想吃东西了。

杜新颖:妈妈每次出去的时候都对我说:“如果有不认识的人来敲门,你千万不要敲门。

可有时,我听听门口的人讲话,觉得他不像坏人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了。

回答中,男孩子的胆子要相对来说大一点,徐灵子面对同学提出的问题就举手说:“有什么害怕的,家里有电话,打个电话问大人就可以了。”

就这样,在及时的引导下,学生的话题没有“跑远”,在自然而然中引入课题,逐步完成教学目标。

[分析]

我想出现一开始时这样始料不及的情况源自于这样两点:

一、对学生的心理了解还不够充分

教师和学生在年龄上有20余岁的差距,所以,在教师的心目中,认为学生就是个孩子,他们会对变化的情况产生恐惧,惊慌。可是,孩子的认知结构虽还不够完善,但也有自己的心灵感受,平时在父母的“监督”和“关爱”下也能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所以,要避免如案例中的这番“尴尬”,就要求教师必须多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过分依赖教材及参考资料。

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举例说明居家安全的注意事项(如不随便让陌生人进入家中,接电话的注意事项,注意煤气、电器、水的使用安全等);遇事不慌张,知道一些正确的应对或求助方法。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再思考。现在有句流行语叫“以人为本”,我想,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应该把这句话放进来,让教材成为引导学生明理的航标灯,而非束缚。

“六一”,你好

教学反思

用好媒体,展现生活的真实

在进行《“六一”,你好》的教学时,达成教学目标——“知道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儿童,并不是都能享受‘六一’的快乐,激发起学生热爱和平、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是教学难点。我考虑到“战争与炮火、贫穷与疾病”离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儿童距离遥远,就设计了活动“广角镜里明道理”作铺垫,目的是降低坡度,突破难点。

首先,我通过“广角镜”为学生提供了一组真实的镜头,在凄凉的背景音乐的衬托下,镜头里出现的是硝烟弥漫的战场、是无家可归的儿童,他们在呐喊、他们在哭泣,再加上贫困失学的儿童那渴求知识的眼神,这一切给学生强烈的视觉上的冲击,在这种直接而强烈的视觉体验后,启发学生交流“同在一片蓝天下,为什么他们得不到快乐?”学生愤愤不平地揭露战争的罪恶,由衷地呼吁停止战争,并表示要为希望工程捐款,让流浪的孩子重返课堂„„更主要的是,这些活生生的资源,不仅令学生为之动容,情感得到深深地感染与熏陶,而且,将时空的距离缩短了,学生真实地体会到了失去和平后,苦难生活的滋味。自然流露出他们呼唤和平、热爱和平、为和平作贡献的美好情感。难点化解了,目标也就达成了。

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达成了教学设计的意向,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而目标的有效实施,关键是用好媒体。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将信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带给学生的已不仅仅是普普通通的幻灯,而是在音效、画面烘托下的网络资源的编辑与开发。恰当的媒体必定令学生热血沸腾,有感而发。

因此,我认为在活动设计中,针对学生实际,挖掘教材资源,采取图像感知、情境体验、问题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真实的事例、直观的画面,为学生提供比较具体、形象的感知,实实在在地触动学生心灵,情感得以内化。不失为提高《品德

与社会》课效能的手段。

一上品社教案

一年级上学期品德与生活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和贯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钻研品德教材,了解教材的......

五年级上品社

请你相信我 教学目标 1.知道诚信在待人处世中的重要性,言而坎不仅会给对方带来不悦,而且还人抢劫别人的信任。 2.通过交流,感知诚信的内涵,愿意做诚实守信的人。 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年级上品社

六年级上品社 屈辱与抗争 第一学习主题:血泪国耻教材分析:“屈辱的开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屈辱与抗争”的第一个学习主题“血泪国耻”的内容,此内容包含两个主题活动“屈......

五上品社教案

《坚忍不拔的炎黄后代》〖教学目标〗1.知道一些有关中华民族的古老神话和故事。2.理解在这些神话和故事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教学活动和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教师了......

六年级上品社.11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中国近代史部分)质量调查试题2015 .11一、填空。1.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 年。2.1839年,清政府任命 为钦差大臣,到广东查禁鸦片。 3.《 》是中国近代史上第......

下载一上品社教学反思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一上品社教学反思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