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
对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李敏捷
单位: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联系地址:红河州建水县坡头乡民族中学邮编:654300
电话:1398804984
5电子邮箱:395178396@qq.com
【内容提要】新一轮的语文课程改革正在逐步展开,这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当然也带来了挑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贴近学生生活与现代社会实际的生动实例搬进了课堂,教学内容鲜活了,不再枯燥乏味了;讨论答疑替代了死记硬背,明理分析取代了题海战术,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多边交流代替了教师单向灌输,课堂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教学手段更加直观有效。这些可喜的现象,犹如一场及时雨.冲击着僵化、呆板的传统课堂教学,使学生干涸的心田得到滋润。“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在理念上已形成共识。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主要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着重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关键词】 课程改革语文师生互动
一、加强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原则是教学的灵魂,应渗透在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并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启发式教学有多种,如正问启发、反问启发、观察启发、情景启发等。
1、正问启发。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启发形式,即依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它往往在教材的关键处、转折处和引申处等提出“为什么”。提问要问到“点子”上,要有一定的分量,也要难易适度,有利于师生间的共鸣。同时,也要指给学生正确的思考方法,从正确的立场分析问题。
2、观察启发。利用图片、实物、幻灯和录像等增强学生直观形象的渲染力,形成语文表象和形象思维,然后在教师点拨和启发讲解下向逻辑思维转化,使学生
找出规律或加强语文知识本质的认识。
3、情境启发这是教师用高尚激越的情感、妙趣横生的艺术语言,或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来渲染气氛,烘托主题,使课文人物栩栩如生,形成一种意境,来增强情绪记忆,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例如,在讲《过零丁洋》时,可以通过讲解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将文天祥在敌人面前英勇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用铿锵有力的语言进行情境启发,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诱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和为人类的进步事业而献身的雄心壮志。
二、让课堂活跃起来、灵动起来
能否使课堂“动”起来,与课堂的主导者——教师有很大关系。首先,要想使课堂真正地“动”起来,教师应具较高的素质,要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多学习,学习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多观察,观察课堂活动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多思考,思考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多总结,总结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行为。一句话,要想进行有效的教学,必先做一个有心的教师。其次,教师要时刻想着学生。在课堂上,教师自己讲是极容易的事,但要想让学生“动”起来是不容易的。是否“想让学生动”,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意识是否先进;有了“想让学生动”的思想,学生能否真的“动”起来,这又是一个教学技巧、能力和水平的问题。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动”起来?
1、要让学生“敢动”。也就是在教学上要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克服教师专制,体现教学民主,教师要以真正平等的身份、真正民主的心态与学生交流,而不是以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教学独裁者的身份出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敢动”。
2、要让学生“想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而设疑、激疑,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地方巧设问题,之后进行鼓励性启发、引导。如,“谁能谈谈自己的看法”,“不要顾忌所答内容的对错,只要是你自己思考的结果就行”,“答错了没关系”,“对这一问题有这样一种认识,你还有其他看法吗”等,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好奇心,勾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想动”。
3、要让学生“能动”。要更多地发动学生,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
己才华的机会,只要学生有“动”的意愿,哪怕仅仅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也应给予其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要发动更多的学生,克服“双边交流”,提倡“多边合作”。一般说来,讨论法和谈话能给学生以展示自己的机会,使学生能较为充分地“动”起来。
三、立足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首先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理念是否体现关键看语文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作为语文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总目标,落实语文课堂教学的每一个板块,包括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等。阅读教学要“实现三个转变,即变深入分析为培养悟性、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变训练为主为积累为主”;写作教学要突破“为作文而作文”的传统模式,突出“为做人而作文,以做人促作文”的教学目标;口语交际教学要精心创设交际情境,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是对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的重大挑战,要求教师注意活动的开放性、阶段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四、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的几个关系
1、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既要讲继承,又要讲发展,对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一概否定。实际上,我们的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形有影有声,入眼入脑,活泼感人,这是创新;站在讲台上,一本书、一枝粉笔、一幅图,娓娓道来,深入浅出,师生心灵感应,产生情感、意识上的共鸣,这也是创新。创新的关键不在表面,而在实质。当然,我们不能以此为“满堂灌”辩护,“满堂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挤压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只能是
一种被动式、保守式教学,与创新毫不相干。不过,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有必要在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上做好文章,使自己的教学更趋完美。我们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法,排斥先进教学手段,而应该使二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2、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历史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因课而异,因教材而异,因人而异。变化多样的教学形式往往能给学生以新的刺激感,形成活跃的课堂氛围,给学生发挥聪明才智提供适宜的载体。
3、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语文课堂教学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总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因为还有一些矛盾客观存在。如语文教材的相对稳定性与网络文学的大量涌现、信息量剧增的矛盾,传授系统知识和教学的集体形式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和实施因材施教的矛盾,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矛盾。所以语文教学创新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只有课内课外双管齐下,有机结合,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文学思维、语言文字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新课标关注学生主体发展的理念,无疑给习惯于灌输知识的教师提出了挑战。教师应当身体力行,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不断创新,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只要勤于思考,精心备课,就会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就能够适应教改的需要,达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及创新意识,以适应时代、适应未来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月版
2、年6月版
3、李新华:一堂好课需要具备的几个亮点,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朱慕荣主编 :《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班华主编 :《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年9
2012年第7期
4、樊秀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云南教育中学教
师 2013年第6期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体会经过一年多的新课改教学工作实验,略有收获,现把我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总结的教学体会整理如下:一、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收获......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教学笔记—教案)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全员培训教案) 2006 年4月说到"新课程理念下初中语文创新教学设计",我们不得不提......
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体会摘要: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图史巧妙结合,让保持学习兴趣,古今中外对比,探究异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正确评价历史人物,树立正确的情感、态......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
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论文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它要求课堂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促使学生的素质水平、能力水平和语文素养获得全方位的提高;要求课堂要充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