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_教育走向生本感悟

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0-02-27 15:50: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心得体会】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育走向生本感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教育”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们都知道,当时代走到了今天,人的价值和人的潜力已经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尊重个性,关注人性,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与此相适应,“以学生为本”也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从书中我们可以得知 “生本教育”的做法,就是让制度和方法服从于学生的成长规律。学校从教育活动、教学设计、身心素质和生活能力四个方面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造条件,并把做合格的学生分解为“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健身、学会自立”的分目标,让学生树立“自己是最优秀的”信念。生本教育的理念,可以通俗地总结,“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生本教育,具体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应成为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过去的“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是面向有差异的每一个个体。承认学生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性,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在教学中不搞平均发展,不搞取平补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和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要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或潜在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鲜明个性。生本教育教学是要求我们老师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显,而不应把不同的人变成的相同的人。这与我们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在承认存在个

体差异的基础上,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和发展,挖掘他们的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身特点最佳教育和全面发展。

其次,在生本教育中最重要的仍是观念的转变。因此,我们做教师的就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教师观、教材观和学生观,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树立现代教学观念。要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不仅把学生作为认知主体,而且把学生作为具有发展权利的主体。使他们能够充满自信、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发展。讲要精讲,讲方法、讲思路、讲规律。教师要变多讲为少讲,直至不讲;学生要变多听为多说,多动脑、多思考。教师还要采取区别指导、分层教学,不按统一模式塑造学生,允许学生通过不同途径、多样的方式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个性差异,全面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行为及交往方面的变化,这就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比如拿最简单的生字生词来说,一篇课文,有的学生阅读面广,积累的多,可能就熟悉某个词语,了解它的具体含义,而有的学生基础薄弱,一些最常见的词语也可能感到很陌生。同样是对朱自清的名作《背影》,由于人生阅历不同,一个从未离开过家门倍受父母宠爱的学生对此很难产生真切的感受,任凭你怎样动情地激发,他也可能会无动于衷,讲起来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初次背起行囊在外求学的经历无疑使很多学生体会到了想家的滋味,读之就会体验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再读就会随着作者一起流下晶莹的泪珠。

再次,以生为本还表现在语文教学要树立育人观念,也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实际上,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一种人格养成教育,是一种塑造理想的完美人格的教育。它的核心就是教人学会做人。这种人格养成教育,极大地弘扬了中

弘扬人的主体性,回复人的本位,保持人的尊严,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教会人学会做人,这是目前教学中关注的两个方面。弘扬人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开拓性,是现代社会对人及人的教育的客观要求;而着重于人的灵魂的塑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的终极关怀,教会学生做人,更应成为现阶段教学中的迫切任务。以学生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和以大众教育为本位的素质教育,这就是生本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是一种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这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思想的又一个进步。

“农民的乐趣就是收获了好庄稼,工人的乐趣就是生产出了好产品,教师的乐趣就是培养出了好学生。” 让我们以生本教育的思想为引导,走出教育教学新天地。篇2: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的教育的一部论著,在这本书里,他就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都作了阐述。读了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明白了教育面对的是人;明白了神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管是全面依靠学生;明白了生本教育体系不会产生两极分化。

首先,教育面对的是人。少年儿童正处于身体发展的黄金时期,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的不是改变儿童外部,不是装饰儿童,二而是改变儿童自身,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要引导他们激发自身的能动性。

当然,我们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总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所执教的是小学四年级语文。该开始孩子们对语文并不重视,认为我们天天说话,语文谁不会学!结果成绩并不理想。同时孩子们书写也不够认真,字迹潦草。自从我接手后我友谊是的引导他们,要求他们书写要规范整洁。我说:“字如其人,大家都这么干净帅气可爱,字也该像你的人一样,你们觉得呢?”从这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的字真的进步了。他们在有意识的改进,这时我再适时地加以夸奖,让他们觉得学习并不是多么难,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再者,我鼓励孩子们读书,班内设有图书角,每个班都有“漂流书”,每周一次读书笔记讨论评选,激励大家爱上读书。

其次,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德教育体系,也就是说教师是主体,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我们一直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而实践告诉我们这是不对的,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应该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为了学生主动发展,生本教育很自然地采用了小组活动与教师适时点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这不仅仅是简单的课桌的移动,二十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正受益。如我们班在一次名为“如何使用压岁钱”的社会实践中,小组成员分工协作,调查、汇报、总结等,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我们班有11个组,还有1个特别组,每组3---4人不等。在平时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小组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每个小组内有成绩好的同学,有中等的同学,也有较差的同学,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况,他们互帮互助,主动探索,很多问题不用老师讲他们就已经在小组内解决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精神,更体现了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而这也正是新时代对学生们的要求。

第三、生本教育体系会产生两极分化吗?实践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进入了一个自动调节的时期和领域,他们之间的差别可能因教师的组织和指导的差异而带来不同,但却会趋向于非人为的先天差别。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小组的互助学习,会使他们在提高自己的同时也缩小与别人的差距。人与人,比如说是“优等生”和“差生”,尽管所学知识差别很大,但他们都热爱学习、积极求知、勇于探索,这种

共同性将制约两极分化,或者说在本质上否定了两极分化,至少不会出现差的越差的情况。

其实小组的划分就体现了生本的观念,每个小组都会自主、自觉、自发的探索学习,使好的同学更好,差的同学有更大的进步。除了11个小组外还有个特别组,帮助“差生”共同进步。在班长的带领下,我相信特别组一定会成为进步最大的组。

总之,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棉布依靠儿童,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荆亚楠2011、2篇3: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丘华龙

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触较多。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新理念,观点新颖,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贡献,根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例如现在许多教师在会议上、文章中观点往往非常正确,而在现实工作中总跳不出原来的阴影。原因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教师还仅仅是显性知识,而他的行为仍然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知识所左右。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学生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并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那种为了评选而精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教师关心的是如何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出彩”也是为教师设计的教案服务。表面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计划进行,学生也在参与,也有收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但是教师实际上事前不向学生进行调查,课上也不关心学生在想些什么,这样的课怎么能使每个学生得到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而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像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

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 1 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凿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三、关于两种不同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学生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学生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四、关于两种不同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这一系列相关的方法是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的,“比如,小学低年级学生进入写作阶段时,我们让他们进行顺应学生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已经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五、关于两种不同的评价与管理

“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总之,评价是按照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同“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关于管理,作者明确地主张:学校以上要加强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 2 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因为和所有具有突破性的新事物一样,它一方面尽管有许多闪光点,但另一方面肯定不完善,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一个开始蹒跚学步的孩子,迈的每一步不一定到位,但只要方向正确,人人都会认为他前途无限。

《教育走向生本》里有段话是这样表述生本教育的: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伟大的祷文:“当鞋子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也可以说是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就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学生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学生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学生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所谓适合学生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我们只要给了学生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可以这样说,我对生本教育的认识,是认为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老师也提供了恰当的教育方式。这种适合表现为学生勤奋地学习,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同样,学生学得差,极有可能是教师提供的教育方式不适合学生的学习,学生提不起兴趣,教师工作起来也就事倍功半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是一个很广阔的空间,因为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其独特的地方,教师要尽可能地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所谓因材施教大概也就是如此了。工作中我常常感叹部分学生缺乏责任感和荣辱观,现在想来,自己身上确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自己没有把握住学生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每一位学生都有着他自身独特的地方,作为教师的我还没有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进入他们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的所需所好,把文本和生本真正地融合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教育,今后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教师的终身学习观念当永不放弃。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世纪中学教师周乃行“谁来拯救我们的教育?”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葫芦岛世纪中学 周乃行我在读郭思乐先生所著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之前,是活在困......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对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产生背景、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系统等进行了全面的阐述。读了这本书后,令我受益匪浅,对于“生本......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育婴里小学〃田宇假期阅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是该书的核心理念。教育就是要......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教育走向生本》是郭思乐教授关于生本的教育的一部论著,在这本书里,他就生本教育的意义、概念、哲学思考、主要观念和操作体系等都作了阐述。读了这本......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泰顺实验小学 吴凤棉这段时间通过对郭思乐教授《教育走向生本》的学习,我明白了生本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就是“一切为了儿......

下载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