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燃烧与灭火教案”。
新华学校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第总34课时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设计人:龚旭辉 审稿人:杨秋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观察分析、设计方案、评价反思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渗透“事物具有两面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三.教学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讲、议结合。四:教学用品:
仪器:蒸发皿、烧杯、薄铜片(或铝片)、小刀、玻璃片、镊子、火柴、试管、课件和多媒体设备。药品:酒精、凉水、蜡烛、白磷、红磷、热水(60 ℃以上)、氧气。五.课时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热点,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2008年北京奥运会“圣火”点燃仪式。
【引入新课】: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在北京召开,奥运会开幕式成为其中一个万众瞩目的焦点,作为开幕式中最为精彩的一个环节----“奥运圣火”点燃仪式成为重中之重。这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燃烧与灭火”。【板书】课题1 燃烧与灭火
二:新课讲授: 【学习目标】: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灭火器的有关知识;了解火场自救的基本方法。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3.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学习重点】 :
1: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学生自学】:P124____127 【观看联想】通过多媒体展示几组燃烧的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活动探究一】
讲解:借助幻灯片展示火的起源、应用,指出火是一种燃烧现象,是最早被人类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指出燃烧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有关燃烧的概念,建立燃烧的定义。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你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刚才观察的几组燃烧情况,思考燃烧特征是什么?并尝试自己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吗?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师小结】
归纳:燃烧的定义、特征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组织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燃烧的利与弊。
【提出问题】燃烧有造福人类的一面,要利用燃烧,我们就要研究燃烧的条件。
【组织猜想】 鼓励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对燃烧的条件作出猜想; 学生热烈讨论,并作出猜想 【设置悬念,布置任务】
师:你们的猜想你否正确呢?我们的假设需要利用实验来验证它是否成立。我们一起来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活动探究二:】
教师活动:利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方案的讨论。师生互动,交流讨论,评价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 2 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并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严肃认真,团结合作的科学精神。【分组实验,观察感知】
布置任务:教师根据师生共同制定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分组实验(四人一组)】
(1)用坩埚钳或镊子夹取分别蘸有酒精、水的小棉花球,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2)将一个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装有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3)取一张纸和一小块木板,分别用火柴点燃,观察现象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同学们对科学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交流实验结果,并对每一个实验展开讨论,形成正确的认识。交流讨论: 思考并回答: 实验1结论:燃烧与物质本身有关,物质必须有可燃性才能燃烧。实验2结论:可燃物的燃烧需要氧气。
实验3结论:可燃物的燃烧必须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使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分析修正——得出结论。并使学生逐步形成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能力。
【改进实验,深入探索】
提问: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让我们来用实验验证。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完成以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在水中的白磷不会燃烧?而在铜片上的白磷却燃烧起来了?同样在铜片上,红磷为什么没有燃烧?
学生思考回答:
(1)水中的白磷无法燃烧是因为缺少助燃物(氧气)。(2)铜板上红磷没有燃烧是因为铜板的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3)铜板上的白磷燃烧是因为同时满足了燃烧所需要三个条件。燃烧条件:(1)可燃物
(2)助燃物(氧气或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即可燃物的着火点)【强调】
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用新掌握的知识点去解释实验现象。既是对燃烧条件这一知识点的巩固,又使学生对于燃烧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一步激发学生研究和学习化学的兴趣。【过渡】
当然,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燃烧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人们也会因为用火不当和失控而引起遭难。
多媒体展示一组火灾的图片,显示大火的无情和给人们带来的惨痛教训,突出灭火的重要性。
学生观看、感受引起内心的震动。突显火灾引入灭火
提问:根据燃烧所需要的三个条件,我们应怎样灭火呢? 反推理解知新,得出结论:灭火就是破坏燃烧条件!引导学生用辨正的目光来看事情,掌握原理。让学生学会逆推法,从而获得新知识。【活动探究三:师生互动,】
场景:教师给出指定的器材,让学生尝试使用不同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
随后,交流,讨论得出灭火的原理。
提问:在刚才这些灭火的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单,方便,可行? 学生学以致用,灭火成功。学生1:用水浇灭 学生2:用嘴吹灭 学生3:用湿布盖灭
学生4:用剪刀剪掉蜡烛的灯芯
学生5:用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灭火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同时,通过现场的实践,拓展了视野,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体现了从书本知识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归纳原理,防火自救】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者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助燃物(空气、氧气);
3.使可燃物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讨论】
万一发生火灾时,你应采取什么措施?
让学生思考并讨论(学生的方案是多种多样,甚至有错误的。但没关系,教师可以和学生对不同的方案共同讨论、评判,达成共识,得出较科学的方案。)
多媒体播放课件:火灾现场逃生的动画。
提出问题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将所学综合运用于自身生活中。教导学生珍爱生命。
【消防安全,防患未然】
利用多媒体、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向学生介绍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认识一些和消防有关的图标。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防患未然。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本节小结: 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3.达到着火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隔离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降温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师生回顾,总结。
通过师生共同回顾、总结,明确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增加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从而感知学习的乐趣 四.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是否正确?
①
1、闻到屋子中有液化气味,立即打开排风扇 ②屋外着火时立即打开门窗查看
2、用扇子扇煤炉火时,为什么越扇越旺?而用扇子扇烛火时,为什么一扇就灭?
3、发生下列情况时,你会采用什么方法灭火?说明理由。①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②邻居由于吸烟,不慎引燃被子而发生火灾。③由于电线短路而发生火灾。五.板书设计
课题1燃烧与灭火
一、燃烧
1.定义: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
2.特征: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3.燃烧的条件:(1)可燃物(2)助燃物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总结:燃烧的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可燃物才能燃烧。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 隔绝空气
3. 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
六.课堂作业:P131
习题2七.教学反思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学校:佛山市顺德区乐从岑松江夫人小学姓名:梁焕明 邮编:528315QQ826117246电话:***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1、初步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原理。2、......
初中化学骨干教师教学设计体例:课题 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兴城市旧门学校:周全军一、设计思路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
《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燃......
课题1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在学生学了木炭`硫 红磷 铁丝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并有一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
燃烧与灭火教学内容分析:燃烧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课题从几幅有关燃烧的图画引入,进而研究燃烧的条件,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