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安塞腰鼓》是一篇公认为非常难教的课文。主要在于语言的独特、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厚重。通过深入研读教材,精选媒体资源,部分借鉴优秀课例的基础上,我完成了两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第一环节:歌曲导入。
我的设计从体会陕北民俗风情入手,一开始播放了彭丽媛演唱的《太湖美》和阿宝演唱的《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配上图画,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歌曲风格,体会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朴素道理。《羊肚肚手巾三道道蓝》,不仅体现了陕北民歌质朴、悠扬、豪放的特点。从歌名上,也可以体会到陕北方言的一些特点,而在六上教材的封面,就有一个戴着三道道蓝头巾的放羊男孩。在第二课时引用林枫的课文朗读MTV时,序曲引入的也是这首陕北民歌。然后揭题,通过百度百科的资料引用,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安塞腰鼓”的历史与传承,使学生对课文背景有了一定的了解。
第二环节:学习朗读。
首先组织生字词的教学,理解“茂腾腾、咝溜溜、奇伟磅礴、元气淋漓、惊心动魄、叹为观止”等重点词。然后自由练读,要求把句子读通读顺,争取读出自己的理解。接着通过指名朗读和媒体示范朗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差距,继续练读,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的一部分展示自己的朗读。
第三环节:整体感知,梳理文脉。
抓住“表演前”、“表演时”、“表演后”给课文分段。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反复出现引导学生分层。
第三环节:精读课文
表演前、表演后:比较不同的文本样式,体会作者表达的特点及表达的意图。我把课文1-4自然段整合成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比一比哪一种方式更好?再出示第三段(同样的表达特点),想一想为什么这么分节?从而体会到课文从形式上更有诗意;从意境上更加沉静、凝重的表达效果。对这样的表达方式,及时进行小结:语文中有一种“升格”的表达艺术:该用顿号的升格为逗号,逗号升格为句号,词升格为句,句升格为段„„“升格”,是为了使所要表达的内容显得更突出。
表演时:5-8节:逐句分析,教师作重点指导。体会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体会句式的变换倒装(教学方法也是重组比较),体会语言的独特性、语言的节奏感以及描写与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9-11节:抓住鼓声、回声、心声体会独特的构思。
12-14节:抓住“搏击”一词,适度拓展,体会安塞腰鼓的精神力量。备课时费时最多的是查找拓展资源,阅读了刘成章的许多文章,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句子!“连绵不断的、似乎永远走不到头的,那是黄土的山,黄土的沟,黄土的坡洼。”“这儿太荒凉了,太贫瘠了。漫说古时候了,即使是现在,它的荒凉与贫瘠,也吓退了一批又一批的来人。”“这里的人们有的不但没吃过鱼虾,甚至连大米都没有吃过。而他们,在这穷乡僻壤里,像酸枣树一样,却活得越来越旺。”--刘成章《黄土写意》
15-17节:抓住“想象力”,引导学生说说从安塞腰鼓的表演中想到了什么?从而使教学不断引向深处。
第四环节:阅读原文
在网上搜集安塞腰鼓的视频资料时,我发现了一个清晰度较高的原文朗读MTV,真是如获至宝。不仅有安塞腰鼓的视频表演,还有气势磅礴的优秀范读。不过仔细观看时,发现朗诵的是刘成章的原文。本来没想拓展原文,但看到这样优秀的视频资源,不拓展也不行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是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安塞腰鼓》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陕西省镇巴县平安初级中学刘祥明邮编723601电话***教案背景:《安塞腰鼓》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可设计2......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2、品析语言,理解多种修辞手法及长短句的运用及其作用。3、感受课文所宣泄......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在朗读中感受文章语言的魅力;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2、感受安塞腰鼓的雄浑气势。教学难点:感受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