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国外灰姑娘教学设计”。
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研究
摘要:国外教学设计理论经历了产生期、形成期、盛行期和革新期等发展阶段。本土化过程以学习理论作为主要因素,将其划分为以“教”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及“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模式。这种划分固然有助于理解,但难免会破坏对教学设计理论发展的全面掌握,继而产生理论与实践不能充分结合的问题。基于此,探讨了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教学设计;本土化;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3-0164-02
0 引言
教学设计产生于二战时期的美国,主要是为了高效训练士兵而开发的。时至今日,对教学设计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已历时半个多世纪,该领域已从最初只关注程序化教学的单一视野发展成为综合了心理学、管理学、评价和测量等技术的多元研究领域[1]。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1.1 国外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教学设计的产生离不开两大理论基础: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在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与形成阶段,除了系统工程学和行为主义的影响,马杰的ABCD目标编写方法、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类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开发都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70年代,进入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与盛行阶段,此时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开始尝试运用系统方法来构建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包括分析、设计、开发、执行和评估5个基本要素。同时期,基于计算机的教学也开始逐渐进入教学设计领域。在两者的综合作用下,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已基本涉及到传播学、学习心理学、系统工程学等一系列领域。
教学设计理论的革新期产生主要得益于认知心理学的盛行。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和模式有: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和迪克-凯瑞模型。20世纪90年代,教学设计理论进入整合期。这个时期,国际教学设计领域发生了两个重大变化:一是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信息媒体的数字化使技术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教育成为可能,并由此产生了混合式学习思想;二是教学设计与学习心理学和认识论的整合,使得教学设计的模式和原则发生改变。这一时期的教学设计模式主要反映的是建构主义设计理念,如支架式教学设计模式和抛锚式教学设计模式。
1.2 国内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
国内对既已产生的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学习理论。根据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教学设计模式被划分为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第二代教学设计(ID2)、第三代教学设计(ID3)以及学教并重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其中,ID1和ID2属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ID3属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模式。ID1是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其强调学习的行为过程以及学习条件,并把行为目标作为教学设计的参考和检验标准。第一代教学设计模式提倡程序化教学,即重视教学环节的分解和教学设计的序列化。ID1的代表性模式是肯普模型。ID2主要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其重视学习者的内部认知过程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与ID1相比,ID2在教学设计模式中考虑到教学内容这一重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受到成分显示理论和细化理论的影响。著名的迪克-凯瑞模型就是ID1向ID2过渡时的产物。
ID3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只起帮助和促进作用,而不是直接向学生灌输知识[2]。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式强调学习主体的积极性,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以“学”为中心的发现学习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而国内所提出的“双主”教学设计模式,即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在对“以学为中心”的模式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并没有根本性变革,因而还是属于第三代教学设计模式。本土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2.1 问题现状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的邬美娜、刘茂森等人将教学设计引入教育技术领域,但是那时的教学设计还只限于将教学设计从国外拿来直接引用[2]。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教学设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面还存在不足:①学者专家大多只关注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和模式的创建,忽略了教学实践的具体情境,难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②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都缺乏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只是一味注重经验和理论的可操作性,忽视了教学设计理论的本质及其心理学基础,从而导致低效率甚至是错误的教学设计。
显然,我国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实践方面还不尽如人意。要从本质上解决二者之间的隔阂,首先要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
2.2 问题产生原因
影响教学设计方案实施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教学过程特性方面探讨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原因。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非线性过程,充满了无法预测的可能性和偶然性。首先是发展的不可控性,在教学过程中各种突发性事件都有可能产生;其次,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教学进程随时可变,时刻需要在多种可能中做出选择;最后,教学媒体、学生素养、班级氛围等因素都会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但教学设计只能是设计一个可能实现结果的方案,以预见可能的事件和行为,不可能具有完全的控制性和确定性[3]。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大都只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设计,却忽视了对学习者情感方面的考虑和突发状况及解决办法的预设。
教学过程本身充满着变数,教师不能盲目地照本宣科,用传统的、程序化的教学设计去屏蔽教学过程的种种复杂性,应该建立起一种动态的、综合的、非线性的思维模式,并将其渗透到教学设计理念中。建议与策略
3.1 对策与建议
针对教学设计的非线性和灵活性,我们的思维应该从传统的线型设计转换到新理念下的框架设计,即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需要更多地关注学习的情境与内容、方法与过程,更多地关注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活动,这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预设和教师讲授是有本质区别的。
3.2 解决策略
笔者针对网络学习者,应用教学设计中“以学为中心”的建构主义指导思想,开发了一个关于Photoshop的专题学习网站。该网站的设计以学习者的需要为依托,充分体现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非线性特征,各模块的设计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灵活跳转的需求。
本网站依据对学习者的调查结果,主要设置了5个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①课程学习;②精品欣赏;③讨论交流;④资源下载;⑤个人空间。其中“讨论交流”模块是笔者重点设计的,也是该专题学习网站的特色所在。
基于便捷性和高效性考虑,笔者在“讨论交流”模块设置了“小试牛刀”和“高手过招”两个交流空间。其中“小试牛刀”是基于“365机器人QQ版”所设计的交流区。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将与QQ绑定的365机器人嵌入网站,并建立问题数据库。学习者在登录网站后就可点击该功能进入QQ聊天窗口,输入关键词或是常见问题,机器人会给予智能解答。
“高手过招”是基于ASP.NET制作的一个简单聊天室。该聊天室包括讨论区、编辑区和在线用户显示区,学习者登录进入该窗口后,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同步交流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结语
教学设计的本土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专家学者应该走下神坛,走上讲台,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展理论和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一线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提高教学设计能力[4],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更科学,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焦炜.生成视野中的国外教学设计理论本土化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3(5): 41-46.[2] 张志英.对我国当前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8(S1):78-81.[3] 高淮微,侯英.浅析当前我国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分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7(6): 14-17.[4] 张西宁,谢百治.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思考与对策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8,22(2): 113-116.(责任编辑:杜能钢)
武术教学外文文献综述 1.0 武术的英语翻译在英语中,武术一般有两种翻译:“Martial Art”及“Wushu”,非正式翻译“Kongfu”。 从维基百科查询,可以得知在英语中,“Martial Art”......
3 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论探索传统 教 学 缺乏的不是设计的行为与形式,而是一种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师看似为一节节数学课准备着、设计着,但事实上,教师并不是真正意......
几种主要的教学设计理论一、教学理论1、国外著名教学理论介绍之一结构主义教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美)布鲁纳(j.s.bruner)产生的主要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的教育改革受到影......
国外研究状况:一些国内外学者早就对观光农业生态园的规划作出了研究。曾早在19世纪法国学者Noel就指出,可以把旅游业看成是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并认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是,消除......
在20世纪60年代,教育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教育设计是教育技术学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分支,是教育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正是教育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