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南旧事的教案设计”。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
作品解读:
《城南旧事》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代表作,是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全书透过主角英子充满童真的视角,描绘了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北京城南的往事:疯妈妈和她离散的,受人虐待的孩子妞儿;藏在草丛里,被她无心出卖,长着忠厚模样其实心地也忠厚的小偷叔叔„„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借助一个小女孩童稚的眼眸看世界,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不得不让心沉浸在她心灵的童年里,也一直沉浸在自己心灵中的童年中„„唤醒了那五光十色、朦胧而又耀眼的斑斓。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中对五六年阅读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故事梗概,能简单叙述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向往、同情等读书感受。本次阅读活动旨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学生批注式阅读方法。
《城南旧事》所写的内容和反映的社会离现在较为久远,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也现在有较大差异,虽然写作十分动人,但理解起来仍有较大难度,要求学生要对上世纪20年代的社会时事、风俗民情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准确、流畅地领会文章;要用一颗纯洁的童心看待问题,要有一腔悲悯的情怀,才可能与英子的所思所想产生共鸣,也才能真正把握这部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是阅读的最大障碍。
教学目标:
1.能坚持读完整本书,了解每个小故事的大意。
2.能联系故事内容了解主要人物的个性,体会作者童年的快乐与忧伤,感悟作品的主题。(重点)
3.通过摘抄、朗读、批注、交流、仿写等方式感受文字的魅力,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学习写作方法,激发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
4.能主动和同学分享读书快乐。
教学过程:
第一版块 导读
1.时光悄悄流逝,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深处。你还记得小时候哪些有意思的事呢?(《童年》的音乐轻轻响起,板书“童年”)
2.学生畅谈童年往事。
3.看来,幸福的童年真是各有各的幸福。同学们,有这样一段文字: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
4.这里提到的《城南旧事》是一本能给我们带来持久地阅读快乐的一本书。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关于林海音,你有多少了解,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5.教师出示介绍:
林海音,原名林含英,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日本大阪,原籍中国台湾。三岁随父母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因林海音的父亲不甘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所以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在北京度过了童年与青年时期,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在北京,她完成了从学生到新闻记者、从少女到为人妻母的转变,北京是她文学之路的起点。因此她的作品中具有浓厚的老北京味儿。
一九四八年,林海音带着家人回到故乡台湾,仍以办报、办刊、写作、出版为主,联络了大批文化界人士,提携了大量台湾的文学青年,出版了众多文学名作,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的人物”。
林海音以她的成就、为人和号召力,成为连接大陆与台湾文学,以及中国与世界文坛的桥梁。她的作品被译为多种文字,一生荣获众多文学奖项,并在一九九八年“第三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上荣获“终身成就奖”。
6.一看到书名《城南旧事》,谁来大胆预测一下本书将会讲述什么故事?
7.著名作家叶圣陶曾说过:“今天看完这本《城南旧事》,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何早先我不知道这是部如此精良的作品?”叶圣陶给予这部作品如此高的评价,就让我们来一睹为快!
第二版块 推进
一、走进故事。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分别写了那几个故事? 2.这些故事有什么共同点?
五个故事,都相对独立完整。但是这些故事在时空、人物、叙述风格上都是连贯的,每一个故事都是作者的童年中经历的难忘的故事,有快乐,有悲伤。贯穿这些故事的中心人物就是英子。3.这几个故事分别发生在英子几岁的时候?试着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每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完成表格。
4.乍一看,似乎各个部分连接不紧密,像糖葫芦上一个个的果子,然而,《城南旧事》又不完全是一个个散果,英子这个叙述者使各个部分到结尾成为有机整体,读完之后回过头看,看似无联系的部分之间实际上是有着密切联系的。这正是作者设置悬念的技巧。你也可以学一学哦!
二、走进人物。
我们读着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从书里面走出来,仿佛在与我们对话,合上这本书,有熟悉的面孔、有清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了这样的感受,就证明我们读懂了这些文章,接下来我就来考考大家。(出示题目)△“动作猜人物”
她从矮桌上拿起了一件没做完的衣服,朝我身上左比右比,然后高兴地对走进来的她的妈妈说:“妈,您瞧,我怎么说的,刚合适!那么就开领子吧。”说着,她又找了一根绳子绕着我的脖子量,我由她摆布,只管看墙上的那张画,那画的是一个白胖大娃娃,没有穿衣服,手里捧着大元宝,骑在一条大大的红鱼上。1.“她”指的是谁?出自哪篇文章?
2.假如你是演员,你怎样演这出戏?同桌试着演一演。3.评价演员,引出话题:秀贞是不是疯子?
4.教师小结:当我们用自己体贴之心走进人物的内心的时候,我们就多了一份理解和爱心。当我们再面对被别人成为“疯子”或者“傻子”的人的时候,会不会多一些体谅和爱心呢? △“语言猜人物”
“我们娘儿仨,奔窝头,还常常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我小兄弟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可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我走这一步,也是事非得已。” 1.这几句话是谁说的?这段话出自哪篇文章?
2.假如你是法官,你怎样宣判这个“小偷”?是重判,还是轻判,为什么?引导学生分别从外貌、偷盗目的、对待英子的态度等方面来交流。
3.教师小结:我们都知道,好人和坏人,额头上是不是都写着字啊?人是很复杂的,就像海与天交织在一起的时候,我们会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当你认识到一个人不能简单地分成好人或者坏人的时候,你就在渐渐地长大了。△“外貌猜人物”
过了三天,她的丈夫来了,拉着一匹驴,拴在门前的树干上。他有一张大长脸,黄板牙,怎么这么难看!……驴子吃上了干草,鼻子一抽一抽的,大黄牙齿露着。怪不得,奶妈的丈夫像谁来着,原来是它!宋妈为什么嫁给黄板牙,这蠢驴!
1.这几句话描写的是谁?这段话出自哪篇文章?
2.假如你是画家,给书画一幅插图,你怎样评价黄板牙肖像画?(结合文字,要抓住人物特点画)
3.评价肖像画,引出讨论黄板牙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仅相貌丑陋,心灵也是丑陋的)
4.教师小结:人们常说“相由心生”,看样子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结合人物的特点进行外貌描写。△“我来说人物”
1.林海音在这本书里为我们描述了大大小小好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最惹眼的、最让你感兴趣的人物是谁?用简洁地说说他(她)是个怎样的人吗?
三、感悟真情。
1.幸福的童年固然令人回味,可是悲苦的童年也值得记忆,当英子身边一个个朋友、亲人都离她而去的时候,直至最后一篇《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离她远去了„„这些,在一个幼小的孩子眼中,她无法理解这其中的悲与苦。读第一遍的时候也许只看故事,再回头看看,不难发现字里行间另有系人心处。哪些情节深深打动了你?说说感动的原因。读读令你感动的内容。(出示片段)片段一:
里屋点着灯,但不亮。我开开门,和妞儿进去,就站在通里屋的门边。我拉着妞儿的手,她的手也直抖。
……秀贞把妞儿从我身后拉过去,搂起她,一下就坐在地上,搂着,亲着,摸着妞儿。妞儿傻了,哭着回头看我,我退后两步倚着门框,想要倒下去。
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片段二:
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定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我们看海去。”
为什么我的相法和妈妈不一样呢? 片段三: 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
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
我默念着: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英子的童年结束于什么时候,为什么?
四、漫谈童年。
1.读了《城南旧事》,你们觉得英子在城南度过了怎样的童年呢?你是从书中哪些语句了解到的?我们先和小组里同学一起交流一下,然后再全班交流。
2.出示范例:
纯真:“我为什么要怕惠安馆的疯子?要不是妈紧拉我的手,我就会走过去看她,跟她说话了。其实那疯子还不就是一个梳着油松大辫子的大姑娘,像张家李家的大姑娘一样!”从我这些句子中看出英子不仅不害怕秀真,还很想亲近她,让我觉得英子的童年是纯真的。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4.全班交流。
5.教师小结:同学们,细细品读,英子在北京城南度过的童年时光,竟是那么天真烂漫,那么五彩斑斓。
第三版块 延伸
一、推而广之。
书中的一切都是那样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所有这一切都让我们全身心地、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里面,我想这本书带给我们的东西也许是很多很多的。我们常说好书共享,向爸爸妈妈推荐这本书,让成人了解孩子,让孩子学会感动。你会怎么说呢?
二、书写童年。
悲欢离合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城南旧事》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超越悲欢的童年是永恒的!他让我们通过一个孩子的眼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人生最俭朴的写实!这也正是这部作品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作者选材和叙述高超之处,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每个人的童年应该都有一两个人与事触动我们,让我们对未来对成长对大人的世界有了最初模糊却深刻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重复的童年生活,让我们试着写一写自己的童年,与你班里的同学合作完成一本《童年足迹》。
三、佳片有约。
很多人结识并爱上小说《城南旧事》缘于它的同名电影。这部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摄于1982年的影片发展了原著抒情风格和怀旧情绪,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将一幅幅古城北京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展现在观众面前,是一部极有意境的散文式的电影,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令人看后产生一股“挥之不去”的惆怅。本片曾荣膺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和最佳音乐奖。比起文字,画面有种别样的魅力,那是典型的老电影——浓郁又朴素的色彩,狭窄的街道,吆喝的人群和放学的孩子嬉闹„„在不断的告别与相遇中成长,身后是再也回不来的童年时光。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哦!
四、好歌共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城南旧事》主题曲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音乐特有的穿透力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
让我们也唱起这熟悉的旋律,眼前浮现书中的文字:“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虽然,这些人都随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儿失去了吗?”
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教师总结:当作者送别童年,两鬓斑白后,当作者离开北京,长居台湾后,当作者经历了无数的波折、坎坷后,更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作者简介:朱慧红,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曾获南通市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南通市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设计大赛一等奖,海门市“弘謇杯”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曾多次执教省、市各级公开课,十多篇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
广东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戏剧《城南旧事》(节选)教学设计【课程名称】 城南旧事(节选)(原著 林海音改编 伊明)【教学对象】高二学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目标】1.结......
《城南旧事》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
《城南旧事》名著导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一、播放背景音乐,进入书中情境。(激趣)1、(课件出示)骆驼队黑白图片(配上悠长深远的驼铃声)同学们,你们看:在一个温暖的冬日里,一队骆驼......
《城南旧事》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邯郸县春光小学史蓓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城南旧事》一书的兴趣;2、以阅读《城南旧事》为例,渗透阅读整本书的一些方法;3、初步感知《城南......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城南旧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