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_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5:16:3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案”。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课标分析:

1,初步学习运用简单的装置和方法制取氧气。2,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 3,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4,初步认识常见的分解反应,并能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生实验课,它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学生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了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从知识运用上看,氧气的制取与性质是每年中考的必考点,涉及到的填空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的分值也较高,更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实验操作之一,由此看来,它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不可小觑

学生分析:

1.初三学生生理、心理特征。

初三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且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化学又是一门新开的科目,学生很感兴趣,但是学生在实验课中,自我管理,调控能力不够。

2.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大部分学生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对要求进行了讲解。并且学生对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已有了较深刻的印象。

3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转向抽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校地处偏僻的农村,学生生源比较差,知识面比较窄,动手能力差,借助实验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加强直观性,便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理解分解反应及其化合反应的区别;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学重点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教学难点

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教学策略

实验探索法。教学用具

药品:氯酸钾、二氧化锰。

仪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问题引入】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能否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板书】

一、氧气的工业制法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问题】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为什么?

学生活动: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可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

答:工业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因为没有新物质生成教师活动:【设问】实验室用什么方法获得氧气?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1.在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学生活动:学生观察、记录、分析。设计意图:

初步认识催化剂的作用,培养学生实验观察能力。

【实验】分别用酒精灯同时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片刻后用带火星木条伸入试管口,观察现象。

【小结】用酒精灯加热氯酸钾至较高温度时产生氧气。加热二氧化锰不产生氧气。学生活动:观察记录:氯酸钾是白色固体,二氧化锰是黑色粉末。氯酸钾加热至熔化后产生少量气体,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同时加热的二氧化锰不产生气体,带火星木条没有变化。象 教学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准确描述实验现教师活动:【实验】将试管内的二氧化锰迅速倒入热的氯酸钾中,把带火星木条伸到管口内观察现象。

【实验】待试管内不再产生气体时再加入少量氯酸钾并加热,把带火星木条伸入管口内观察。【讨论】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有无变化 火 学生活动:观察记录:热的氯酸钾中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星木条复燃

观察记录:试管内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带火星木条,复燃。反 答: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应前反都不发生变化。【板书】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原理

(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

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2)加热高锰酸钾

记住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文字表达式。知道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催化作用。【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教师活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时选用哪些仪器?

【问题】用什么方法收集氧气?选用哪些仪器? 【板书】 2.收集方法

(1)排水法(氧气不易溶于水)(2)向上排空气法(氧气比空气略重或密度比空气略大)

学生活动:答:实验室制氧气需用铁架台(带铁夹)、试管、带导管的单孔塞、酒精灯。

答: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选用的仪器有水槽、集气瓶、玻璃片。

从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认识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知识泊迁移能力。认识物质的性质与制法的关系

教师活动:【问题】给试管中固体加热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应如何操作?为什么? 【问题】用排空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操作?

学生活动:答:(1)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后炸裂试管。(2)试管夹应夹持试管中上部。(3)导管伸入试管内要短。

(4)先均匀加热,再将火焰固定在约品处加热。试 用排水法收集完毕时,应先从水中取出导管再停止加热,防止水倒吸后炸裂管。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导管应伸入到接近瓶底。教师活动:【问题】用排气法收集氧气时如何验满? 【问题】如何检验氧气? 【板书】 3.操作要求 4.验满方法 5.检验方法

学生活动: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口验满。答: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到瓶中检验。

教师活动:问题】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什么变化?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 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板书】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投影】课堂练习二(见附2)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学习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要求; 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理解分解反应。生 物 学生活动:答:实验室制取氧气属于化学变化,这两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成几种不同物质的反应。它与化合反应不同,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生成一种质的反应。作业:

1.下列物质中含有氧气的是()

(A)二氧化锰(B)氯酸钾(C)空气(D)氧化镁 2.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B)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气体(C)用鼻子去嗅气味(D)用天平称量

3.下列有关实验室用氯酸钾制氧气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氯酸钾受热熔化后,也不放出氧气

(B)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必须加入二氧化锰(C)二氧化锰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保持不变(D)二氧化锰是一切化学反应的催化剂 4.同时加热下列物质,最易放出氧气的是()(A)纯净的氯酸钾(B)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C)纯净的二氧化锰(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附2:课堂练习二

5.实验室制取氧气时,装药品的大试管口应()(A)朝下(B)朝上(C)略向下倾斜(D)略向上倾斜

6.实验室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需将导气管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这个操作应在()

(A)加热固体药品前(B)与加热固体药品同时(C)开始有气泡放出时(D)气泡连续并均匀放出时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因为比较注重学生动手做、动口讲、动笔记、动脑想,所以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了很多中下生对化学的兴趣。不足之处是没能将每个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因为怕耽误时间讲课,没利用好优秀学生的帮助作用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课例邢湾镇中 赵雅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关......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制法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气的制取是学生在初中学习化学的第一次制取实验,它是建立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具体内容:药品的选择,反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课题本课题是学生练习了实验操作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气体制取实验,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制备物质的开始.通过......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1、药品:过氧化氢(俗称双氧水)溶液、二氧化锰(黑色粉末)2、反应原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反应装置: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4、收集方法:①排水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且......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