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认识“术、铅”等9个生字,会写“由、吐”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能正确、端正、整洁地书写生字。
4、培养学生关心、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懂的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以读代讲,明白李丽是一个懂礼貌的孩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关爱、互相帮助。
二、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规范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帮助并细心体会“林园园看着这些蓝树叶,不由得脸红了”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字词卡片。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悬念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树叶是()色的树叶一般都是绿色的,也有黄色和红色的。可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却是:蓝色的树叶。(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听录音,想想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的前面标上序号。
3、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事。
4、喜欢读的段落多读几启遍。
三、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看实物识字
2、读句子识字
(1)她把铅笔削好,放进铅笔盒,准备上美术课。
(2)她皱起眉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怕你不注意把笔尖弄断了。”
3、分辨翘舌音。
4、分辨多音字。
5、比较形近字。
6、画出文中生字组成的词语,读一读。
四、指导写字
1、分析字的结构特点
2、描红
3、说说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4、指导:(1)左右结构的字要写的左窄右宽。
(2)笔,写竹头时不要把短横写成点。
(3)铅,右上不是一个“几”字
5、学生练习写字,写后共同评议,比比谁写的工整、美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捡绿树叶”游戏。每片绿树叶后藏着若干个生字。
二、朗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
(2)用“什么时候、谁、发生了什么”讲讲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
(1)出示课文插图,请学生仔细观察李丽和林园园的表情,想想他们说了些什么?
(2)边读边用铅笔圈圈画画李丽和林园园有几次对话?
(3)读第一次对话。李丽的话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林园园的话读出不愿意的语气。
(4)读第二次对话,看看林园园是怎么说的?她“怕”什么?说明什么?
(5)读第三次对话
a.林园园说话中的几个“不要”说明了什么?
b.林园园为什么要皱着眉?联系她说的话“还要画小草”,想象她心里在想什么?
(6)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从对话中你认为林园园不想借绿铅笔给李丽的原因是什么?
3、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第二幅插图,说说这副图画的是课文哪部分的内容。
(2)看图说一说,李丽和林园园分别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想些什么?
(3)读第五自然段
(4)讨论林园园看着李丽画的蓝树叶,为什么脸红了?
(5)假如你当时在李丽和林园园旁边,你会对林园园说什么?从“脸红”这个词中可以看见林园园以后会怎样呢?
(6)在下一次的美术课上,林园园恰好要画蓝色的天空,而她没有蓝色的铅笔,这时两个人又会有一段怎样的对话?
4、小结:通过读文,你觉得李丽是个怎样的孩子?林园园是个怎样的孩子?
5、演一演
三、指导完成“读读说说”中的练习
四、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生字
1、课件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自主观察。
2、在书写时要注意的几方面
3、边指导边示范写
4、学生描红并练习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蓝色的树叶
画树
李丽
林园园
没绿笔 借 不想借
蓝树叶 看 脸红了
(相互帮助是应有品德)
教学反思: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12个生字,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2.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初步了解它们在本课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一、教材简说互相帮助,不应成为一句口号。在别人需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每个人的一种责任,一种行为习惯。但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我们每个人......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蓝色树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蓝色树叶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