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编者:柯冬青
一、设计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本课旨在古诗教学中尝试主题性阅读,通过对诗歌语言的揣摩,让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更为厚实。塑造学生完美人格,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二、教材分析
1.《别董大》这首诗是高适有名的送别诗。董大,即董庭兰,著名琴师。送别诗大都凄清低回,这首诗一反悲酸之态,显出豪健之神。
一、二句写送别暗淡景色,黄云密布,天地昏暗,朔风怒吼,群雁乱飞。
三、四句忽然一转,“莫愁~~~识君”,词意慷慨,既使人快慰,又使人鼓舞,于送别诗中独具一格。比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有感人力量。诗中表现出来的昂扬、豪壮的气概是现代学生所缺失的。因此,这是一篇“以诗育德,健全人格”的好教材。
2.《送元二使安西》是《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 1 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三、教学目标
1.学会“曛、知己、君、浥”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正确理解诗句的内容,懂得两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境,体会诗情。
难点: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想象当时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方法或学习方法
1.诵读法 2.品味法 3.讨论与点拨相结合4、合作探讨。
六、教学策略
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能力,积极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主评价、研读赏析。
七、教学课时:两课时
八、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诵读导入,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一首送别诗《赠汪伦》。生品读后引出送别诗(板书:别)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着作者浓浓的别愁离绪。古代不比现在有汽车、飞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因为交通的不方便,所以一旦分离,要想再见上一面就很难了,真的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因此,他们只能把这种别离的愁思深深地蕴藏心底,化作一句句真情的诗。2.古代写送别的诗词很多,今天,咱们再来学一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回到唐朝,和著名诗人高适一起去送一位好朋友。知道他叫什么吗?(板书古诗《别董大》)
3.请大家自己小声地读读古诗,把它读正确、读通顺了。有什么疑惑也好,感受也罢,随手写在旁边。并且试着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4.指名读,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齐读。5.通过自学,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生用自己的话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点出“曛”等重点词,并追问:你是如何理解诗句意思的,简要归纳理解古诗的方法,如:借助注释,反复诵读,请教别人等。师生交流,补充介绍这是高适写给董大的一首送别诗。董大名叫董庭兰,因为在家居老大,所以又叫董大,王维的好友元二也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二而得名。董大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琯的赏识与宠信。据说据说董大擅长古琴,而当时盛行胡乐,他倍受冷落,觉得京城无法呆下去便决定离开。)【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归纳学诗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来自学本首古诗,训练学生品读感悟诗意,领会诗情的能力,并理解课题,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诗人是在怎样的环境下送别好朋友的呢?品读前两句。
(1)指名读前两句诗。
(2)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发现理解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指导抓住如下重点:
黄云?白云、乌云大家听得多了,这里怎么是黄云?(点拨,当时他们分别地点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
你能把这句诗读一下吗?啊,我看到了一片黄云悠闲地向我飘来。
谁能再读一下?这一回我看到了两片了。谁愿意再来试试?(突出“千里”)。
男生试读,女生试读,全班试读。
好一派黄云蔽空、天地间一片昏黄的情景!
在你们的眼前还出现了什么样的情景呢?第二句谁来读一下?学生读——见机点拔:(我感觉到的是微风,好舒服啊!你读的“北风”能再猛一些吗?你读的雪能再大一些吗?)(学生读)
两句连起来读。(个别读,小组读)
同学们,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小结:是啊,已近黄昏,夕阳西下,北风呼啸,雁阵迁移,大雪纷纷,凄凄惨惨戚戚,此情此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带着你的感受再读一读。
2、在我们这位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这只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大雁尚且还有南飞的目标,而自己却要漂泊他乡。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品读后两句。
(1)指名读。
(2)听了这样的话语,董大还继续陷入无边无际的忧愁之中吗?这句话有何神奇的的力量,竟然能让处于抑郁悲伤之中的董大精神抖擞地踏上别途呢?(生谈感受,同时让他们再次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3)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假如此刻你也在场,你又会如何鼓励即将离别的董大,你会说些什么?
(4)说得多好,说得多轻松啊!同学们,可是你们毕竟不是高适,又如何体会他的苦衷阿!董大落魄,高适当时情况又是如何?(师生补充:好友董大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这时也正是诗人自己失意落魄的时候啊!高适一生无人赏识近30年。这时的高适也到处流浪,陷入贫贱的境地之中。他在另一首《别董大》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一个穷困潦倒到连买酒的钱都没有的人,在困境面前依然是那么自信,那么乐观,那么积极地面对着人生。他在鼓励董大,同时也在——鼓励着自己!)
(5)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充满深情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面对即将远行的董大,诗人满怀豪气地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面对已经消失在茫茫风沙之中的董大,诗人依然在心底祝福,依然在心底高声呐喊——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3.如果你是董大,面对好友的赠言,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4.过渡: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诗人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似乎只有诗人高适,才能以如此开阔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的赠言说得如此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5.再读整首古诗。
6.假如生活中你的好朋友遇到了挫折,你会怎么劝慰他们呢? 7.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有失落,都会有悲哀。
所以在失意时,我们会对别人说:——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当我们遭受挫折、满怀忧愁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读 当我们无处施展自己的才情、伤心落魄时,我们会对自己说:——生再读
【设计意图:通过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教师引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和韵味,让朗读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再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凭借诗文想象当时的景象,拓展延伸,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运用能力。】
(三)对比参读,积累感悟。
过渡: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别主题的古诗我们学过的还有很多,老师今天随手也抄了几首。(出示古诗:《芙蓉送辛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请同学们任意选上一首,跟今天学的《别董大》比一比,看看这些古诗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1.生自己比较,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指名汇报。(这里让学生各抒己见,感受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3.小结:这些古诗,同是写对好友的别情,然而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情感也不同。这些诗中,有的以歌相送,有的以目相送,有的以酒相送,有的以话相送,说到底诗人是以什么相送?(板书:以心相送以情相送)让我们怀着和诗人一样的心情吟诵这四首送别古诗吧。
4.你还积累了哪些送别诗词,给大家介绍介绍。(生介绍,并将诗词中送别的名句板书到黑板上)5.指导诵读送别名句。
(四)实践尝试,拓展延伸。尝试整理送别诗词名句专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参读,积累感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拓展延伸,积累送别诗,体会不同诗镜所表达的不同思想感情。】
同学们,下课铃响,我们马上就要分别了,请你们也用一句话送送今天听课的老师,好吗?
(五)作业
背诵及默写《别董大》 第二课时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1.(课前播放《送别》)板书:送
欣赏了乐曲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啊,从古至今,“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落寞惆怅,总是特别的伤感难过。刚才,我们欣赏的乐曲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送别》,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
1200 多年前,也有一首著名的送别诗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传唱千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证这段深厚的情谊吧!(出示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2.谁会读这个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
理解“使”:出使。你是怎么知道的?(看下面注释的)表扬学生:真好,学会了看注释,就能学得更快!去哪儿?(干什么?可以不去吗?)
解读“安西”:安西又在哪儿呢?(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表扬:又多了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新疆是中国最西边一个遥远的地方。
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板书:王维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谁了解王维?谁还有补充的? 你来读一读课题?
听老师来把这个课题读一读?送——元二——使——安西
指名读。你来读。表扬:翘起大拇指,我注意到你读得时候脑袋一点一点的,你在感受我们古诗的韵味儿。一起读。别读得那么有力。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理解课题,引出新课内容,为学习新课设下悬念。】
(二)读全诗,掌握节奏。1.生自由反复地读。
下面,请大家对照资料、注释,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2.指名读
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
3.读得不错!比如:后鼻音读得那么准!“朝雨”的“朝”在这里读“zhāo”,“客舍”的“舍”在这里读“shè”,真是读得非常准确!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4.有味道了。朗读高手来读读看!5.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6、生齐读诗歌。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设计意图:通过自由反复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齐读等各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读出情感和韵味,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知诗人,以画解诗。
1.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情绪来。2.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
把手放下,请大家轻轻地读一读,看看注释,看看插图,想想,画面上有些什么?
(板书:雨)什么时候的雨?是怎样的雨呢?
清晨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打湿了地上的尘土。“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沉,而不湿路。雨也多情,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板书:柳)想象一下,怎样的柳树?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怪不得说“新”。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柳还是“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表示依依惜别。
(板书:客舍)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
清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你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吗?
这景真美,你再来读读前两句。
谁还能陶醉其中地读一读。
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设计意图: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凭借诗文想象画面景物特点,研读赏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诗意,三叹“更尽”。
1.可是,就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好朋友元二就要出使安西了。同学们请看,当时阳关以西(出示课件)满眼的荒漠,陪伴他的只有无尽的荒草。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西出 阳关——无故——人啊!(板书:故人)
2.这一去,要到哪里呀?(投影出示路线图)
渭城在如今陕西省渭河以北,所以称之为渭城。阳关在如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再往西走,新疆的库车附近,古时候称为“安西”。这一路上,整整3000多公里啊!
满眼的荒漠,满目的凄凉,有的只有那荒山野岭。如果是照当时元二最好的交通工具,骑马去,元二也要走整整半年多的时间。3.元二即将远行,此刻诗人王维心中该有多少话要对他说呀!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元二呀——”,写一写诗人心中那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播放乐曲《阳关三叠》)学生可能会写:
生1: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
师:好朋友,多关心啊。好一个知冷知热的朋友啊!生2: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照顾得多么无微不至呀!多么善解人意啊!„„
元二,渭城的风景多么美啊!亲爱的朋友,我多想和你一起天天观赏美景啊,可你却要远行千里,不知何时才能相聚,此刻,只有------元二,亲爱的朋友啊,你在安西没有亲人,没有朋友相伴,我不放心你啊,却又无可奈何,此刻,只有-------元二,亲爱的朋友,握着你的手,千言万语,只化作――
4.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让我们带着这份不舍,这份依恋,再次举杯——劝君。(板书:依依惜别)生齐读。
5.不知道喝了几杯了,这杯酒喝完了,元二也该启程上路了。来,我们踏歌吟诵全诗,为元二送上一程吧!(播放《阳关三叠》)从大家的声音,我感觉到你们都明白了这首诗,那你们能将这首诗默写下来吗?
【设计意图:通过品诗意,三叹“更尽”,研读赏析,体会作者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又通过配乐吟诵,激发离别伤感。】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1.多情自古伤别离,同学们古往今来送别的诗数不胜数。
听,这是李白在目送孟浩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听,这是高适在安慰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同学们,人间自有真情在,人间自有知音人!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朋友虽然远去了,但我们更相信:(课件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短暂的40分钟到了,就让我们一起再深情地吟吟这首诗,作为临别赠言吧!
(五)背古诗,课外积累老师为你们搜集了一些送别诗印在资料的后面,同学们可以好好地读一读,记一记,还可以想象当时的情境编一个故事呢!
【设计意图:通过明古风,体会别意,帮助学生积累学过的送别诗,又通过课外积累送别诗,拓展延伸,丰富学生文学知识,受到文学熏陶。】
板书设计:
别董大 黄云 白日 吹雁 大雪 莫愁 无 知己 谁人 不 识君(劝慰)乐观
送元二使安西
雨 客舍 依依惜别 柳 故人 13
篇1:古诗二首教学反思历来古诗的教学,有许多老师在探究。现代人学古诗,讲古诗,理解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把古诗课上得生动、学生轻松理解诗意更不是一......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鸟鸣涧》教学反思本课在教学流程上有比赛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能够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际能力。本诗是一首意境很幽静......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沈燕琴中国,诗的国度,在我国亿万人民的血脉里奔流着诗的灵感,诗的激情。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直至元曲,名家辈出,璀璨......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绝句》教学反思: 《绝句》是唐朝诗人杜甫闲居成都草堂时所作。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的春景。这首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全诗每......
《古诗二首》教学反思登鹳雀楼:《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我是这样开展新课的: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