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及反思_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8 01:02:31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及反思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篇1:《小马过河》公开课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是一篇富有吸引力的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的是小马要过河,但不知道河水的深浅。小马问老牛,老牛认为过得去;小马问松鼠,松鼠认为过不去。最后在老马的鼓励下,小马大胆去尝试,终于过了河。故事说明了遇事要“开动脑筋,敢于尝试”的道理。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以激发孩子的兴趣为主,时时刻刻以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为主轴。经过教研组的评课讨论,我有如下反思: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原动力。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挂图、录音导读、图片展示、情景片段表演等多种方式,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是在教具使用中,发现有些前期准备不到位,这是我以后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双基训练导入,逐层推进。

在揭示学习目标后,我进行了双基训练,小黑板出示本课生词,指名领读,并且针对二年级学生拼音还比较薄弱的特点,让学生养成了用手指画声调的好习惯。但是,整个训练过程时间稍短,训练效果不够明显,处理得较像第一课时,以后应该改进训练方法。

三、精读品悟,指导朗读。阅读是表达交流的基础,而朗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最重要也最有效的方式。在本课的朗读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以情感推进朗读活动。抓住小马、老牛、松鼠、老马的语言,例如抓住表现松鼠形象的“大叫”“认真”来进一步感悟松鼠发自内心的焦急、担忧,抓住小马的“低下头”,说话吞吞吐吐。通过理解关键词,引导学生换位思考,理解课文主要人物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加强知道学生的朗读,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也注意以激励性评价推进朗读活动、师生赛读,情景表演这些活动的设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深深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培养了学

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在这方面配合度很高,甚至超出我课前预期,相信这次课后,学生的朗读能力会大大提高。

四、拓展延伸,交流体悟。

引导学生思考:你生活中有没有像小马一样遇到过难题呢?你又是怎么解决的呢?以问题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学生回答十分积极踊跃。但是,由于对整体时间把握不到位,展示交流的时间较少,本来准备好的更充分的拓展延伸没有全部展示,这是我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之一。

以上是教完这篇课文后,自己的一点小小反思。当然以后的路还很长,这节课给予我的收获还是较多的,我将吸取好的方面,继续运用于教育教学中,对于还不好的地方,继续学习,继续反思。篇2:《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嫩江县第三小学 尹艳

教材分析:

这是一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马与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把一个不善思考、凡事爱问妈妈的孩子写的活灵活现,会使小读者读来感到特别亲切。这个故事说明遇事要亲自动脑筋,亲自去做,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设计理念:

本篇文章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边读边发现问题,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理解寓意,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学情简介:

二年级学生朗读能力比较强,喜欢互动,所以我安排了表演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真正体会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勇于实践,在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麦”、“果”、“深”口头组词。3.学法渗透“三读法”。4.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挖掘课文内涵的道理,明白实践第一。

突破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题讨论法、电教法

教学准备:

头饰 课件 小黑板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小马过河》是一篇童话故事,充满童趣,适合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议自练的形式读懂课文,理解寓意。因此,我设计了“听读说演”四大块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

导入

老师手举小马图,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一只小动物,你知道是谁吗?(小马)下面我们学习小马过河的故事。10 小马过河 齐读课题

听——听课文录音

老师先播放录音,学生听故事,感受童话的趣味性,初步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小马交上朋友,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

二、认识自然段

学生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三、熟读课文思考:

1.课文中写了几个小动物? 2.课文中主要写的谁的事? 3.小马为什么要过河?

4.小马过河时遇到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的。5.小马最后过河了吗?

第二课

读——读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精读课文 通过初读,学生对课文已有了整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中的重点句。通过对重点句的朗读分析,课文其他内容便也迎刃而解了。

这篇课文写了哪些小动物?(老牛、松鼠、小马)

这课主要写的是谁?(小马)

写的是小马的一件什么事?(小马过河的事。)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

读1—3小段

妈妈让小马做什么事?

小马心情怎样?

书上哪个词写的是高兴的心情?(连蹦带跳)

小马为什么这么高兴?(第一次接受任务)

小马的话说明什么?(1.爱劳动。2.有礼貌)

小马为什么要过河呢?(去磨坊,一条河挡住了去路。)

画一条河

小马这时怎么想的?

小马为什么为难呢? 1.第一次离开妈妈。2.离家很远了。

3.河水哗哗地流着不知深浅。

导读 1—3小段,读出小马高兴的心情和后来为难心情的语气。

这时小马遇见了谁,争吵一件什么事?

读4—6小段

小马遇见了谁?

他们争吵一件什么事?

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蹚过去。” 板书 水浅

松鼠说:“深得很哩!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

板书 水深

老牛说水浅,松鼠说水深,谁说的对?讨论:水的深浅不变。老牛高大认为水浅,松鼠矮小,认为水深。这是相对而言的,都有自己的道理,为什么?

板书:高大 矮小

小马听了它们的话,怎样表现的?(不知怎么办)

小马为什么不知怎么办才好?(遇事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

导读 4—6小段,读出小马和老牛、松鼠对话时的不同语气。

小马听了老牛、松鼠的意见,怎么表现的?

小马回家问妈妈,妈妈怎么说的?

读第7小段(分角色读)

妈妈问小马,小马什么表情?

什么叫难为情?(不好意思。)

妈妈问了小马几次话?(三次话)

读第一次 指导读 “我……我过不去。”

读第二次 理解 反问句的意思。

读第三次 指导读 “没……没想过。”

小马听了妈妈的话怎么做的?(低下了头)为什么低头,说明了什么?(认识自己错了。)

妈妈最后怎么说的?读妈妈的话。

妈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河水是深是浅,亲自实践就知道了。)

光是什么意思?(只、就)

小马过河了吗?怎么过的?(在妈妈的教育下,亲自实践。)

实践的结果如何?(水既不浅……也不深)

为什么结果是这样?(因为小马既不象老牛那么高,也不象松鼠那样矮,实践中认识 到自己可以平安过河。)

4、分角色朗读

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之间的对话,在读中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领会故事的寓意。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板书:水浅 高大

水深 矮小

第三课时

说看法、表演

说——说个人看法

读,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而说,则是在学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说理。同样一条河,老牛说河水很浅,松鼠说河水很深,这是为什么?如果大象和小白兔也要过河,你应该对它们怎么说?学生展开想象,设计与大象、小白兔的对话,进一步理解课文寓意。演——演故事精髓

学生通过“听读说”三步,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蕴涵的寓意,达到了内化的目的。然后让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组织,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表演,则是一个由内化到诠释的过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故事中的人物,使故事人物更加丰满,达到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板书设计:遇事开动脑筋,亲自去试试。在实践中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心情变化 高兴→为难→叹气→难为情 篇3:小马过河教案说课及反思

大班语言《小马过河》教案

活动分析: 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存在着自理能力差,遇事不动脑筋,没主见,随波逐流等现象。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

1、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知道遇事要动脑筋,还要亲自试一试。

为了达到以上三个目标,我分四个层次设计了本次活动。

一 通过比身高引出故事。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教师声情并茂的为幼儿讲述故事,让幼儿通过听觉,来想象故事中的情景。

二 欣赏动画。在这一环节,充分刺激幼儿的视觉,并通过故事帮助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三 教师操作纸偶,和幼儿一起复述故事,为故事表演做准备。

四 分角色操作纸偶进行表演。先将幼儿分成四组,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操作纸偶,教师做旁白。全体幼儿参与表演。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理解故事内容。

难点是:尝试分角色表演

为了解决重难点的问题,在活动中我设计了听故事、看动画、纸偶表演三种形式,在方法上采用了谈话法、提问法、情景表演法等多种方法,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为分角色表演做了充分的准备。

这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适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通过听、说、看、角色表演等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多种感官,使孩子们在身心愉悦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增长本领。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

2、尝试分角色表演故事;

3、知道遇事要动脑筋,还要亲自试一试。

活动准备:

提线纸偶 :小马 老马 老牛 小松鼠

小马过河动画

活动过程:

一、导入:比身高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就给你们请来

几位动物朋友,瞧,它们是谁?播放幻灯片(老牛 小马 小松鼠)它们正在比身高,看一看它们三个谁最高,谁最矮?(老牛高,小松鼠矮。)小马呢?(比老牛矮比松鼠高)有一个关于小马过河的故事,想不想听?

二、讲故事

故事讲完了,谁来告诉我故事的名字叫什么?里面都有哪 几个动物?小马要过河干什么?它去了几次河边?第一次它过河去了吗?第二次呢?让我们再来欣赏一遍故事,听听小马第一

次为什么没有过河去?

三、欣赏动画 回答问题

故事欣赏完了,小马想过河,老牛告诉它什么?

(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小松鼠告诉它什么?(水很深,还淹死过我的伙伴呢。)小松鼠和老牛说的为什么不一样?(因为老牛高,小松鼠矮。)妈妈告诉它什么?(遇事要开动脑筋,亲自试一试,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小马听了妈妈的话,趟过了小河。

故事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开动脑,还要亲自试一试,光听别人说是不行的。

孩子们,这几个小动物想给小朋友们表演纸偶戏,请小朋友们看,咱们一起来给它们配音,好不好?

四、教师操作纸偶,示范表演,幼儿欣赏纸偶表演,并同

教师一同复述故事。

五、分角色操作纸偶进行表演。

先将幼儿分成四组,一组来扮演老马,一组扮演小马,一组扮演老牛,一组扮演小松鼠。分别请四个小朋友来操作纸偶,教师做旁白。全体幼儿参与表演。

(分好组后要强化幼儿的角色,如:老马在哪里 ?幼儿回答在这里。)

六、延伸活动

请小朋友到角色表演区体验操作纸偶儿。活动反思: 此次活动依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通过听、看、说、角色表演等一系列的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让幼儿体验纸偶表演的快乐,并感受故事蕴涵的教育意义。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晰、各个环节之间紧密衔接,语言简练,过渡语的使用准确,连接性强,使整个活动过程一环扣一环,自然完整。

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重点突出,采用了听故事、看动画、纸偶表演,角色表演等方法,利用大班幼儿好动,喜欢表演的特点,引导幼儿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难点反复操练,从听到看,到回答老师的提问,从和老师一起复述到独立表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紧紧围绕难点展开,最终达到幼儿独立表演。

在教学中我采用生动的语言,和蔼可亲的态度,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引导孩子和我进行互动,整个活动自然流畅。引导语准确、简炼,易于孩子理解,因此孩子能够准确的回应。

希望各位领导专家,能够为我提出宝贵的意见,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得到启发。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嫩江县第三小学 尹艳教材分析:这是一片童话故事,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小马与牛伯伯小松鼠的对话,把一个不善思考、凡事爱问妈妈的孩子写的活灵活现,会......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小马过河》文章篇幅长,涉及的事物多,哲理深刻。但课文情节美、事物美、构图美,我希望利用课文自身的美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在生动活泼的教学中......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马过河》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

下载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及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马过河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