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颐和园公开课教学设计”。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册五单元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关于写景的游记。这篇精读课文最大特点就是按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用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展示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和中年级学生边读书边想象的读书要求及学习作者表达方法的习作要求,我们力求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让教学走两个来回,让学生随着文字移步换景,抓住重点词句边读边想象,把书读厚,体会颐和园丰富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反过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从不同角度欣赏到的不同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简洁准确的表达方式,从而有效地学习游记的写法。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这篇课文按游览的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人民的智慧及才能。围绕景色的特点,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进行感悟、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合作与交流的快乐、同时进行信息的搜集和汇集,感知课文内容和领悟课文中所体现的情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学生分析:
这一时期孩子的记忆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孩子写作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孩子的各种思维能力开始增强,如果教师在这时好好引导,对学生各种学习能力的培养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已经有了很多游玩的机会。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游玩时的顺序,还是比较清晰的。所以,对于游览顺序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能够在朗读中体会情感,带着感悟进行朗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习过渡句。.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难点: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六、教学资源:
与课文相关联的拓展资源,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科书,PPT。
七、教学策略:
1、情境再现法:课堂中主要运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对照,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引领学生主动学习课文,共同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以读促悟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感悟,理解课文。用声音读出美、用心灵感受美。
3、读、看、讲
写结合,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加强读写结合。
八、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回忆一下,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么的印象?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这句话在哪?请说一说。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颐和园有几个特点?
2、师:上节课我们找出了描写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3、提问:作者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著名的景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再次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明确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细读课文,体会感悟。(学生按自读提示学习)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长廊的“长、美”。
1、找出描写长廊的句子读一读,读后交流感受。
2、谈感受:长廊怎么样?(长、美)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景点的特点】
3、再读句子,读出长廊的长和美。(齐读)
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你认为作者最关注的是哪?(也就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
3、感悟昆明湖的“静、绿”。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
师出示课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作者抓住昆明湖的什么特点来写的?他又是用什么方法写出昆明湖的特点的?前面写了昆明湖的静,这里又写了游船和画舫的动,有什么作用?【设计意图:渗透写法,以动衬静】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滑船”应该是“划”,作者却用了滑冰的“滑”,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更突出了湖水的静】
5、指导朗读,熟读成诵。
学习第五自然段。
过渡: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的美景,接下来,我们就去昆明湖畔看看吧!
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学课文感受十七孔桥的壮观。
师出示: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师:读着这段文字,如果有一天你到十七孔桥上去,你最想看的是什么?为什么?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
现在我们随着作者游览了颐和园,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所以在最后,作者不由得写到: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四)、作业: 结合《颐和园》一课的学习积累,写一写“我们的校园”。
板书设计: 18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中心)
长(一眼望不到头、七百多米、273间)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静 十七孔桥
美(画、花木)佛香阁
高 壮丽 排云殿
绿(以动衬静)狮子(姿态不一)美景说不尽 6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2、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3、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教材以“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为专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文明的一扇窗口。《颐和园》一课是其中的一篇关于写......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走马观花似的游览了颐和园这一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还记得游览了哪几个景点吗?(相机课件出示)给我们总的感觉是什么?(美丽) 课......
《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表达方法。3、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