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慕课答案”。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及答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章通过描写(以景物描写、动作描写为主)增强语言表现力,文章感染力。重点
2.熟读课文,通过有节奏、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重点)
3.把握鲁迅通过对两个童年生活场所中景物、事件的描述,逼真地写出了儿童特有的心态,表达对童年生活的追忆和怀念之情。(难点)
一、前置性自学(读课文2遍,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家、()家、()家。著有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回忆性散文集《》;散文诗集以及多种杂文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2、注音或者写汉字。
确凿()攒()在一起收敛()人迹罕()至
蝉tuì()倜傥()菜qí()shānhú()yōng zhǒng()皂jiá()桑shân()油líng()bān máo()bǐ()谷 jí ling()kuī()甲
3、再次速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在课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从”字和“到”字下打上深深的两点,思考这个“从„„到„„”的介词结构表示了什么?它与全文在结构上的关系是什么?请据此讲课文化分段落。
(2)提问: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都属于鲁迅童年的生活经历,时隔多年,作者回忆起来,感情更倾向于哪边?为什么?
二、研讨探究,合作交流
(一)品读“百草园”
1.轻声读第2节,圈画出你认为充分体现百草园乐趣的语句。
2.从这些景物描写,作者重点写了春夏秋三季的百草园,那么冬季的百草园
“乐”在何处?
3.圈画出捕鸟时的动作,同桌二人一人有感情地朗读,一人则表演捕鸟的动作,然后互换。
4.教师物色两组上台表演,简单评价。
5.归纳百草园的特点:()的百草园
(二)品读“三味书屋”
1、浏览这部分内容,思考书屋中的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2、为什么我不太喜欢在三味书屋呢?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画分析。交流:
3、从这里可以看出孩子们喜欢怎样的生活和知识?
(三)思考问题: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反映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儿童生活,作者为什么要把它们写在一篇文章中?
三、巩固与应用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的石井栏,_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___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cuàn(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水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要求在横线空处填词;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线的字注音。
2、这段文字对百草园景物描写:
详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略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话写百草园采用了_____顺序。先是由_____到____;再由____到____。4、文中加横线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把百草园描绘得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原因,有下列几种分析,请选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A百草园中的各种景物的确美妙如图。
B暴露了儿童对封建社会的厌恶和嘲讽。
C、真实地再现了封建时代少年儿童入学前后的遭遇。
D、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二)尽管刚刚经受过肃杀的冰雪,这里却依然一片苍翠的葱茏。十来枝竹子扶疏摇曳,在初升的阳光下,洒出一片淡淡的影子;两棵不太大的棕榈伸开巴掌,仿佛要对寻踪环顾的瞻仰者数说这里的家珍;据说还是鲁迅先生儿时摘桑葚吃的老桑树,虽然枝干上被风刀霜剑镂刻瘢痂交错,但仍显得苍劲傲然,生机勃勃。你看,枝条上冒出得嫩黄淡绿得芽孢,不正是谱写春之歌的音符!园里几畦青葱的菜田,一眼古朴的石井,顿使人感到幽静沉寂,却又满目生气。看来,自然界的生物即使在冬天里也不都是垂危的、死亡的,更多的却是孕育,是萌生!
1.以上文字中所写的地点是鲁迅先生所描绘过的_____________。
2.文中表现园中景色总的特点的词语是____________,表现人们崇敬的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
3.文中用拟人手法,以_______和______两个词语,把棕榈比拟成____的人。
4.在文中用横线标出直接抒发作者总的感受的语句。
(三)模仿文中“捕鸟”片段,写一段你喜爱的活动,注意动词的选用,表现年龄特点。
四、知识视野
★鲁迅笔名的由来★
“鲁迅”是他发表《狂人日记》用的笔名。之所以取这样的名字,鲁迅解释说:一是母亲姓鲁,用母姓表示他的反叛;二是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
★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在浙江省绍兴城内新台门鲁迅故居东边不远的对面,是清末秀才寿怀鉴(字镜吾)的寓所内第三间房,用为书塾。“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意思是劝勉学者利用“三余”之时刻苦勤学。后来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将“三余”改为“三味”。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载有“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太羹是不掺任何调料做的羹。以“太羹”之味来喻“诗书之味”,意谓读经诵诗,一般人觉得是枯燥无味的。但无味之中含着深味,即“寓至味于淡白”。俎的本意是
古代切肉的砧板或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这里是肉的代称。“史为杂俎”,即说史书之味犹如摄取各种肉食所含之味那样丰富、博杂。醯是醋,醢是肉鱼等制成的酱,均属调味品。醯醢并列,见其调味品种类甚多。寿家书屋“三味”之名可能据此而来。另外,“三味书屋”匾额两旁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弟,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梁山舟书)下联与“诗书为之太羹”是一致的。寿镜吾的祖父将“三余书屋”的匾改为“三味书屋”,正是为了使它与书屋中的对联相一致。寿镜吾之子寿洙邻写的《我也谈谈鲁迅的故事》中认为,“三味书屋”中“三味”的意思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这个回忆与上文所说还是比较接近的。
三味书屋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三味书屋”的匾和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党派干部想尽办法才找回来。屋子里,好像是中国旧式的客厅。学生的座位一共有11个;鲁迅的座位排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斗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嫌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比较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其来历是这样的:有一天早晨,鲁迅上学迟到了,受到寿先生的批评,就用小刀刻下了这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自己。从此,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的求学经历★
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读书的地方。他于12岁那年到这里上学。第二年秋,因祖父下狱,少年鲁迅离家去绍兴农村——皇甫庄、小皋埠避难,故学业中断。1894年夏间回家,仍返三味书屋。这样一直到大约1898年往南京水师学堂学习前半年才离开,首尾竟长达七年。
★鲁迅在三味书屋读书时的故事★
鲁迅曾制作一张书签,中间竖写“读书三到:心到,口到,眼到”10个字,夹在书页里。读书时,读一遍书,自上而下盖住书签上一个字。这个办法同学们都很欣赏,后来大家都仿效起来。有的同学整天只想玩,常常背着老师拉别人一起玩。鲁迅为了防止同学们影响自己的学习,就在书桌的左上角贴了一张三寸长、二寸宽的红纸条,纸条上写着“君子自重”四个字。
答案
3、(1)题目“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显然是一种“从„„到„„”的短语,很明白地显示两个空间的转换,所以一经点拨,学生很自然地把全文看作三大部分:百草园(1—8)+过渡节(9)+三味书屋(10—24)
(2)更喜欢百草园。因为文中说那是我的乐园,而其中的乐趣就是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写、听长妈妈讲传说故事、冬天捕鸟来表现的。
1、在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重点写了四件趣事:
1).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
2).翻开断砖玩蜈蚣、斑蝥
3).为了成仙,接连不断地拔何首乌根而弄坏了泥墙
4).摘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在这之前,还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略写了许多动植物(不必说„也不必
说„)
2、捕鸟
3、“景色优美,趣味繁多”
1、先生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因为先生执行的是呆板、令人生厌的教学方法:不准发问、“读书!”
灌输的是陈腐、晦涩难懂、不适合儿童的内容
过的是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而孩子们只能在乏味无奈中的消极抵抗:折腊梅、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等。
由此可见,这样的生活不能满足孩子对自然和知识的向往,当然就不会喜欢。
(三)作者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不同生活的对比,反映童年时热爱
大自然、向往自由快乐的生活的心理.《朝花夕拾》“朝”本指早晨,引申为童年;“夕”本指傍晚,引申为成年或老年,这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有些文章描绘了鲁迅童年时期的生活片断。鲁迅46岁写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些都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对童年的追忆和怀念,两部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童年生活的回忆。
1、略
2、详写的是:泥墙根一带,略写的是:整个园景。
3、空间,低,高;高,低
4、过渡句,承上启下的作用。
5、用宕开一笔的方法,突出下边“单是”句的内容,由一概全,表现出乐趣无穷,反映感受到的特有情趣。
6、D
1.百草园
2.苍翠葱茏;瞻仰
3.“伸开巴掌”;“数说”;“向瞻仰者数说家珍”
4.最后一句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准确行动的语言,训练细致观察,抓住特征进行描写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朗读、描述、背诵中进行自......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抓住特点,具体而有序地描绘景物的写法。2、结合自身实际,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角度深思课文的主题。3、认识鲁迅从小热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固定栏目设计 教师:段冰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 积累词语,掌握“攒、拗、确凿、轻捷、相宜、方正”等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设计鄢晓红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状况,理解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2、品位作者的成长历程,感悟成长。3、学习本文鲜......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目标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索精神,注重质疑问难与互相切磋。2、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与自我体验。 3、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