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_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23:06: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杜甫诗三首的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

教材简析:杜甫是唐代的大诗人,他的诗作在总体上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号称“诗史”。这三首诗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望岳》写于所谓“开元盛世”,其时诗人才二十四五岁,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同情。学习时要用心把握诗作风格的变化。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懂的文言字词,查阅相关的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知识。

2、教师:查阅资料,准备录音机、磁带或制作课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杜甫的《望岳》、《春望》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杜甫:号称“诗圣”,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朝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

二、学习《望岳》:

1、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注意诗歌的韵律、节奏感、正音正字。

2、指名读课文,学生互相评议,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师生同读,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读节奏、重音,要求学生读出感情。

4、分组朗读交流,理解诗歌的竟境美。

(1)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未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色顶,一贤众山小)。

(2)全诗中最让你感到心胸激荡的两句?说说偏爱这两句的理由。(3)作者当时为什么有这样的理解呢?

明确:

1、唐朝盛世。

2、诗人年轻,意气风发。

3、漫游泰山,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5、合作探究: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6、朗读背诵,并以“我想对杜甫说,诗人啊,你„„„”的句式,讲讲你学了《望岳》的感受与收获。

三、阅读赏析《春望》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出节奏、读准重音、读出感情。

2、学生分组讨论与交流:这首诗与《望岳》在内容上有哪些不同?诗歌风格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四、创新学习,能力升级

1、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三。并分别以这两首诗的题目为上、下联的开头,试写一组对偶句。(示例:《望岳》叙写少年志,《春望》抒尽家国愁)。

2、有人将“国破山河在”一句中的两个字调换了一下位置,便成了一条保护环境的警示语,你能写出这个句子吗?(明确:国在山河破)

3、把这两首诗译成现代诗歌,尽量做到押韵。

五、朗读背诵这两首诗。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交流:杜甫曾言“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认为在这首诗中有哪些惊人之语?试作赏析。

四、创新实践、能力升级: 完成课后练习二。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石壕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年青时期朝气蓬勃到中年目睹战乱的杜甫,诗歌中吟咏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读一读杜甫的《石壕吏》。

二、介绍有关《石壕吏》的写作背景

758年,为平息安史之乱,唐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二十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现河南省安阳县),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河南省孟县西),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径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自己目睹的事实,写了一组诗《三吏三别》,《石壕吏》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诵读品悟:

1、多媒体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正字,掌握节奏,领会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3、学生译读全诗,借助注释和参考资料,疏通诗文大意,并在小组内交流。

4、探究活动:请从“剧本”的角度来赏读课文,七嘴八舌说“剧情”。

场景:夜,石壕村的那家农舍。

人物:作者,老翁,老妇,抓人的吏。

人物出场设计:“暮投石壕村”,作者出场;“有吏夜捉人”,吏出场;“老翁逾墙走”,老翁出场;“老妇出门看”,老妇出场。

人物的退场设计:“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夜久语声绝”,吏带老妇退场;“天明登前途”,作者退场;“独与老翁别”,老翁独自一人留在场上…… 剧中重要情节的表演设计:

捉人的吼叫声喧嚣;“吏”蛮悍、凶暴、捉人;老翁匆忙翻墙躲避。

吏捶门打户、吏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找不到一个男人。

“吏”怒吼:“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

老妪泣诉:“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牺牲了!眼下死了的,不用说已永远完了,活着的,只能过一天算一天!” 吏不相信,老妪拿出信来给吏看。

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 老妪说了一句:“家里再没有人了……”

吏威逼说:“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 老妪不得已:“只有一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吏凶狠地追问道:“„乳下孙‟?吃谁的„乳‟?还不把她交出来!”

老妪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奶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还是行行好吧!”

吏仍不肯罢休。

四、合作探究:

石壕村这户人家,留下的老翁、儿媳、幼孙三人以及老妪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五、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是在作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中所作的,总体上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作者在诗风和诗情上也有了一定的变化。大家一定要细细品味,认真体会。

六、朗读背诵《杜甫诗三首》。

板书设计 :

石壕吏

 有吏夜捉人(开端)

妇啼一何苦(发展)

听妇前致词(高潮)

独与老翁别(结局)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教后

心得 本首诗歌可以在充分理解掌握诗歌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取课堂表演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进而加强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深层理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教学设计:一、......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第一课时《望岳》和《春望》 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2、感受作者热爱国家、眷念亲人、关心民众的美好情操3、了解古诗的朗读节奏及融情于景的写法4、......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 杜 甫 诗 三 首 》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2、掌握律诗的格律知识和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4、感受诗人深......

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教学设计长兴一中 杨玉凤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古体诗、近体诗的一些常识。(2)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3)了解三首诗的思想......

下载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杜甫诗三首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