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案_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21:43: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配以音效的课文插图课件。(黎明的时候,山洪咆哮而至,灾难突然降临。在这幅画面背后发生了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杨老师相信同学们已经对故事有了大致的了解。谁能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主要内容?)

2、同学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渡: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多少人想到的是自己如何逃离危险,然而,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我们的老党支部书记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乡亲们的平安。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齐读课题)让我们再次走近老支书,走进他的心灵,与他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感情读文,升华感受

过渡: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在这危难的时刻,是谁挺身而出?(板书:老支书)。老汉在危急关头有何壮举?他是如何对待群众和党员的?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

1、自学7——23自然段,勾画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批注感动原因,仔细读一读,与学习伙伴交流自己的感受。

出示自学提示:请同学们用心读7——23自然段。勾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适当批注你感动的原因(可与学习伙伴进行交流),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动表现出来。(师进行学法指导:自学前老师给你们一些自学建议,一边读一边想象故事的情景,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多问几个为什么,自己再试着解答一下。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们还要一边读一边勾画,简单写写自己的感受。最后通过大声朗读把感受表现出来。)

2、课堂交流,感受在死亡紧逼时,老支书的人格魅力。教师随机指导。

(1)交流感动之一: 老支书的第一次壮举

出示句子: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启发想象:刚才还是跌跌撞撞、乱哄哄的人们,为什么此时停住脚,望着老汉?感悟“他像一座山”中“山”的含义。

老汉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健壮、魁梧,随时都有可能洪水冲走,可这里却说他像一座山!这段话中,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让你感觉他像一座山?(盯)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这是怎样的一种目光啊?(犀利、严肃、沉着、冷静、镇定的目光),这是坚定沉着的目光!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老汉的坚定、沉着。(生齐读)老汉的沉着冷静让村民们看到了希望,此时,他就是村民们获得生的希望的靠山!让我们带着对老汉的敬佩之情读这段话。(生齐读)

出示句子: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面!” 党员为什么要排在后边?因为党员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此时此刻,党员应该把群众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谁来带着对老汉对党员的敬意读这段话?(指名读)。

同学们仔细观察这段话,看看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从感叹号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对!老汉的喊话虽然是沙哑的,但三个感叹号传出来的声音就像大山一样坚定!就像大山一样铿锵有力!咱们再次朗读这段话,读出三个感叹号表现出的坚定、铿锵有力。(生齐读)

(2)交流感动之二: 老支书的第二次壮举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为什么凶得像只豹子?(形式危急;小伙子是党员,是党员就应该先人后己)这一段话老汉的哪一个动作给你印象最深?(揪)揪是怎样一个动作?(生描述也可做动作)(抓住,拉住,不轻易放开)这一揪,很可能把小伙子从生命线上揪到死亡线上,老汉犹豫了吗?(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突然,冲等)老汉这一揪丝毫没有犹豫,这一揪是那样的果断!谁来读一读?读出老汉的果断。(指名读)

同学们,老汉把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其实只有一个理由。什么理由?(小伙子是党员)是党员就应该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于是他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生齐读)老汉的态度是那样的坚决,他不容许党员损害群众的利益,哪怕是——自己的儿子。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段话。(生齐读)

(3)交流感动之三: 老汉的第三次壮举

出示句子: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说说你从这句话中又体会到了什么?哪一个词最能让你感觉老汉对儿子的爱?(推)推,用力地推。请你用力地读一读,助他上木桥。(指名读)形势紧迫,需要再用力推,全班同学一起读,助他上木桥。(生齐读)

老汉“推”这个动作和前面的哪个动作相反?(揪)既然现在要把小伙子推上木桥,为什么刚才要把他揪出来?这不矛盾吗?(探究老汉内心:这看似矛盾的举动,实际上饱含了老汉为了大家舍小家的无情,为了儿子舍自己的满怀深情。这用力一推,推出了一位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让我们带着感动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这一推是老汉在生命的最后关头,最简单也是最壮美的一个动作!让我们带着对这位伟大父亲的崇高敬意再一起读这段话!(生齐读)

过渡:群众在老汉果断的指挥下奔上了木桥。(板书:群众)当老汉和小伙子准备撤离时,(教师出示字幕学生齐读老汉被浪头吞没部分。)过渡:一切又归于平静,但无法平静的是我们的心情。灾难面前,老汉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的党员,群众才会拥戴他,也只有这样的党员,才是群众真正的靠山!

三、揭示结尾,理解课题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出示字幕、配乐)教师读最后一部分。

2、体会结尾的妙处。(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部分,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好处?)

3、理解课文题目“桥”的内涵。

过渡:同学们,学到这里,你体会到了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了吗?(完成板书:无私无畏、舍己为人)

过渡:老汉最终没有留下,和他的儿子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我们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深深的感动了我,相信也感动了在场所有的老师和孩子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心系群众,忠于职守,他问心无愧!作为一名父亲,他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疼爱自己的儿子。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他在我们心中架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梁!让我们再次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这桥仅仅是指文中那座窄窄的木桥吗?(板书:——)(生命之桥,心灵之桥,爱之桥„„)

总结:是啊!灾难面前,老支书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他用血肉之躯筑成的生命之桥;这就是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心灵之桥!

评杨伟执教《桥》一课

沙坪坝区金沙街小学 李渝霞

人教版十册16课《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把村民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全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杨老师执教的该课体现了以下特点:

1、老师用心审读教材,发现了有核心教学价值的精妙之处,精心选择了课堂教学内容。

一是抓故事情节,关注细节。让学生从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中体会老支书那无私的大爱。文中写到“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清瘦”、“盯”等描写......老汉外貌、动作的词语,体会到:清瘦的老人目光坚定,他的冷静与临危不乱稳定了人们的情绪,他是一座山,一座让人民群众安心的靠山。

二是品故事内容,感受语言。让学生从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里面品味作者传情达意的精妙之处,领悟出表达的方法和艺术,从而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的精妙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反复涵泳,直至领悟个中滋味。该文语言凝炼,语意深刻。教师让学生围绕“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细读课文,体会老汉的情感,加深对老汉的认识。在理解课文时,杨老师引导学生抓住这两句话来体会:

1、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到“你还算是个共产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一只豹子;

2、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这两句话中“一揪”、“一推”这看似矛盾的动作,虽然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全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一揪”揪出的是老支书高风亮节的品质,为了全村的村民,他宁愿舍弃自己的儿子;这“一推”推出的是一名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为了儿子,他宁愿牺牲自己。学生在品读中加深了对老汉的认识,真正做到了靠语文的工具性来落实对课文人文性的理解。文章的结尾处,教师启发学生自读发现,学生通过这几个短句的阅读,发现了老人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发现了文章独有的表达方式,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从而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2、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孩子的智慧出在手尖上。” 作为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授之以渔”。杨老师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点勾画,加深自己的阅读理解和阅读感受并予以批注,并适时地提出了自学建议。批注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只有坚持长期的训练才能形成,否则这只是一句空话。批注是要孩子们用笔在思考,思考的结果或是对文章人文性的理解,或是对文章表达方法的学习,思考后的结果留下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成果,更是他们阅读的心理轨迹,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思考的过程,拥有属于自己的见解和话语,尽量打破少数优秀学生独占课堂话语权的局面,而教师的自学建议在体现师生平等交流的同时,又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催化剂。

3、重视朗读,在读中悟情 课堂上最美的声音是琅琅的读书声。本节课,杨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范读、个别读、分层次读、齐读等,让学生如情入境,读出对课文的理解、读出对老汉的敬佩、读出语感、读出感情,使学生在读书声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洗礼。

(详案)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来宾市兴宾区水落小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为人、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详案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桥》的第一部份,谁来说说这一部分主要讲了什么?生:洪水来临时,人们朝木桥拥去。2、师:下面,老师再把这一部分......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一、复习引入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六课《桥》。齐读课题。2、快速回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 老汉)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研读课文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

下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评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