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拓展阅读《清塘荷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竹》教学设计北师大版_水龙吟教学设计图文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21:25:2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拓展阅读《清塘荷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竹》教学设计北师大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水龙吟教学设计图文”。

拓展阅读

清塘荷韵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 竹

教学设计要点

一、这三篇文章可以安排学生课外阅读,如课外无法落实,也可以安排在课内。学生的阅读可以只要求围绕“阅读练习·探究”

一、二进行准备。课堂讨论交流,教师讲评。

二、《清塘荷韵》是季羡林先生于86岁高龄时完成的佳作,可与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相媲美。《荷塘月色》写的是月夜荷塘的景象,力求写出物境的美,写出作者内心淡淡的喜悦与忧愁。而本文写的是莲荷从虚无到繁茂的漫长历程,重在写莲荷顽强的生命力,写作者的欣慰与希望。文章中浸透了作者对人生及人类历史的沉重思索,是智者与自然的对话,是心灵与自然的交融。

本文的阅读,最主要的是让学生调动起自我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一种生命力的顽强,在心中留下一颗千年不烂的生命种子。

三、关于其他二首词,可让学生参照附录阅读理解即可,不必深究。

四、课外布置学生在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借鉴所学课文,写一篇作文: 1.《记忆中的荷花》

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大自然里,一棵小草、一棵花树、一朵小花……常常能引发人们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无限遐想,你有类似这样的经历吗?你又有什么想法呢?请以“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五、“阅读练习·探究”三可在课外完成,安排在“综合练习活动”中进行交流。附:《清塘荷韵》与《竹》课堂教学参考方案

一、《清塘荷韵》

问题一:读这这篇文章,关键是理清其头绪,这一篇文章头绪在哪里?请具体说说。明确:在情趣的变化的层次上。

第一层次,对于楼前的清塘没有荷花,感到不满、失落,第二层次,投入莲子,殷切地期待,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失望。在这一层次中,作者用了比较强烈的形容:“我翘盼的水面上去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灰了心”不仅是为了对第二层次作确当概括,而且是为了和第三层次作反衬性的铺垫。

第三层次。“出现了奇迹”,发现了“几片圆圆的绿叶”,好像是要与前面的“灰心”作对比。但对比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强烈的,一种是有细致层次的。季先生的用意很显然,是一下子并不让他太强烈。从这里可以看出季先生行文的风格,那就是层次感很强,在这个层次的最后一句,把分寸感表现得特别明显:“经过了漫漫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有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样的写法,就是不想一下子作强烈对比,循序渐进,懂得为强烈的对比蓄势,这是风格老到的表现。

第四个层次:这是真正的大对比。这时所用的语言比较强烈了。首先,是变化的突然性:“一夜之间”,其次是“叶片扩张的速度惊人地快”,再次是,内心的感动效果“狂喜”。这个“狂喜”正是和前面的“灰心”的对比。从“狂喜”里,我们可以看出,季先生的的老到中还有一点,那就是动情,这种动情,就是浪漫。在本文中,不但有“狂喜”,在后面还有“岂不大快人意也哉!”但是,过分浪漫,就可能成为滥情,就不完全像是季先生了。季先生作为学者,他的散文的特点,他的散文的功力,不完全在动情上,他往往在动情之时,或者在动情之后,来一点智性的冷静的思考。

这就是第五个层次了。在这个层次里,季先生发开了议论:他指出天地间的生命总是有一种“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有了这样的议论,就表现出学者本色了。这种本色概括起来,就是情感与智性的交融。当然,在智性与情感两个方面,季先生的智性比之情感要收敛得多,他的智性议论往往是点到为止,相比起来,他的情感就比较敢于张扬。在他笔下,对于荷叶和荷花的描写,词语用得是比丰富的。特别是对于荷花的形态,有带着比较强烈情感,如:“红艳耀目”、“睥睨一切”、“绿盖擎天”、“红茶映日”、“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来了”。特别是:

一片莲瓣堕入水中,从上面向下落,水中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但是,这样的描写与一般抒情散文略有不同,那就是,比较有分寸。总是有些数量上的限定,如“不到十几天功夫”,“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开出十六个花瓣”,“四五百朵”,“六七百朵”,“将近一千”。追求数字的准确,与抒情是矛盾的,但也显示了学者散文与一般一味追求浪漫情调的散文的不同,在描写抒情之时,往往带着说明的意味。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的严谨总是在不经意中流露出来。

问题二:学者散文,归根到底是其睿智。这种睿智,不仅仅在小细节上,而且在大智慧上。你觉得本文的“大智慧”体现在哪里呢?

这一点,在文章的最后表现得特别鲜明。从抒情来说,文章写到荷花茂盛地开放,已经完成了情感的对转。可以收笔了。但季先生在此近乎高潮的地方,又来了一笔,提高了文章在情智的档次。这一笔,就是,强调从夏天还会转入秋冬,那么:

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这一笔看似杀风景,但却是从抒情到智性的大跌宕。文章的主题是说生命力的无敌,这里却反过来讲生命的衰败。这就又一次显示了季先生的老到。思想,只有主动树立对立面时才能深化。对生命力的赞美,浪漫乐观,只有在敢于面对逆境才能深刻。学者散文正是以这样的智慧超越了一般散文,尤其是小女子散文。

当然,季先生在结尾处,并不是为了提出一个悖论,让人困惑。他虽然老到,但他的情怀还是相当浪漫。对前景怀着乐观的期待,可以说是他的特点: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情感就和理智结合起来,真正达到了情理交融。

二、郑燮《竹》

问题一:这是一篇文艺随笔。随笔的特点,就是比较随意。那么,这一篇文章的“随意”体现在哪里呢?

明确:文章没有开头结尾的讲究,没有起承转合的经营。一上来就直奔主题,分析生活原型、作家主体和文艺形象之间的关系。

问题二:文章很短却很经典。你觉得文章最大的成功是什么?

原因在于作者抓住了比较,不是一般的比较,而是同类的比较。是同中求异。

文章的成功,除了同类比较以外,还得力于一点,同中求异,很彻底。在一般人心目中,画中之竹和作家心目之竹,和客观世界之竹应该是同一的。但作者却尖锐地提出,三者是不一样的。不但手中之竹与眼中之竹不同,而且手中之竹,与胸中之竹也是有矛盾的。这是很智慧,很深刻的。作者的可贵就在于,向通常的感觉经验挑战。

问题三:另一个可贵之处是,把艺术(写作)实践看得很重要。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艺术作品,第一,并不仅仅是客观的反映;第二,也不仅仅是主观的表现;第三,意在笔先,趣在法外,化机也。在实践中,会形成一种法则,而在客观对象之先的意,则有一种法则之外的趣味。这种天然妙成的东西,他把它叫做“化机”。他没有下定义,但我们可以体悟到,这是要在创作的实践中去体悟的。他说,这不仅仅绘画的道理。是的,至少也是作文的道理。我们不能满足于观察生活,模仿生活,也不能满足于表现自我,学习语言、形式,而是要把生活、自我和形式结合起来,不断实践,反复实践,才能把作品写好。

三、“阅读练习·探究”解答 第一题

以抒写作者的心情取胜。与《爱莲说》相类似,主要在托物言志,当然也一样达到了与描写荷花的和谐一致,情理交融。特别明显表现在三处。其一,在经过了连续二年的已完全灰心的等待后,第三年突然出现了奇迹,出现了几片小小的荷叶,于是作者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荷叶蔓延扩展,然而荷叶仍然是孤零零的几片,作者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这是作者内心心境的自然而极妙的反映。其二,经过了这样几乎绝望的三年等待,忽然真正的奇迹降临了,一夜之间,几天之内,荷叶迅速的惊人地扩张成一大片,于是作者心中狂喜,说这几年没有白等,并且发表了一通关于天地万物极其惊人的求生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力量的深刻感悟。――这正是作者心中的企盼和哲理思考的极好表达。其三,在叙述了夏去冬来,残荷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后,作者充满信心地说,它们的梦一定能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作者又一次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和信念。这些心情的抒发,都是建立在充分描述莲荷如何没在淤泥中毫无信息,如何奇迹般地突然猛发,如何不可思议地在水底淤泥中行走,等等等等的基础上的。尽管这些描述占了大部分,但其指向与作者要抒发的心情一致,所以文章的实际重点是托物言志,取胜在抒发心情。同时,这些描述很细致,很真切,很入味,文字老到,推出心情的过程很自然,因而与他表达的心情是和谐一致的。

详见主编导读,参见参考资料。第二题

(抓住苏词描写的杨花、思妇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来理解三则评点的观点)

三则评点就两首同名词的比较,主要讲了三点。

1、苏词胜过了章词。

2、章词借杨花表现了妇女思念丈夫、感叹自身的愁思伤情,但写杨花始终是就杨花本身来写的(第二则评点称“侧重描绘杨花的情态”,第三则评点称“对杨花形态的描摹”,应“形态”为妥)。3苏词则将两者融汇在一起。第二则评点主要说,它明写杨花神态,暗寓思妇情怀,状物惟妙惟肖,状物和抒情融浑无迹。第三则评点主要说,作者发挥了更多的想像,使杨花发生了变异,甚至变成了离人泪,变成了主观的情感。

第3点关于苏词的评点,第二、三则评点都是对的,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指导学生理解这一点,关键是认真读懂、领会苏词本身。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注解,如第7条注解,已就杨花与思妇的关系作了很好的说明。应使学生品味到,词中尤其是上片中,处处描写都既是惟妙惟肖的杨花形象,又是惟妙惟肖的思妇形象,两个形象已经重合融汇在一起而且处处透析出缠绵幽怨的情感。这样,就不仅能较好理解第二则评点的说法,也能较好理解第三则评点关于想像、变异、变成了主观情感的说法。比如,章词因无那么大的想像,最后一句盈盈泪就仍是人的眼泪,而不像苏词那样将白色轻柔、徘徊飘忽的点点杨花巧妙地想像成离人泪。

第三题

认真领会课文,抓住“意在笔先……化机也”来理解这两句话。即主观的情感、想像、想法等等影响着、指导着,甚至决定着作家的创作,这就是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又由于作家的主观状态的不断变化,包括最后下笔之前还在努力精益求精,结果落笔成形的“手中之竹”又不是最初的“胸中之竹”。但作品是主观、客观、艺术形式三者的巧妙统一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是词人苏轼的作品,诗作中的落花给人感觉是非常的伤感的。那么,是怎样的一首诗作呢?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不仅在词中大力描绘了作者日常交际、闲居读书及躬耕、射猎、游览等生活场景,而且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这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1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拓展阅读《清塘荷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竹》教学设计北师大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拓展阅读《清塘荷韵》《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水龙吟竹》教学设计北师大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