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天京变乱爆发的原因
具体原因:农民革命政权的封建化倾向。定都天京后,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贪图享乐的腐朽思想日益滋长。洪秀全逐渐脱离群众,与“帝王”无异。杨秀清居功自傲,目无天王。当初领导集团亲密无间的关系很快被破坏,争权夺利随之而来,最终酿成天京变乱。
根本原因:新旧交替时代的农民阶级,是与落后的封建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小生产者,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不可避免地具有落后性、分散性、自私性、狭隘性等特点。他们没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不出先进的革命纲领。因而,天京变乱的悲剧,体现了偶然性包含着历史的必然性。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是在()
A.广东花县 B.广西金田村 C.广西永安 D.天京
2.太平天国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A.定都天京以后 B.北伐以后
C.西征胜利以后 D.三河镇大捷以后
3.以下属于《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有()
①规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②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 ③规定官吏由公众选举 ④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4.太平天国失败的标志是()
A.北伐失败 B.安庆陷落 C.洪秀全病逝 D.天京陷落
(二)能力提高
1.太平天国一开始就把矛头直指清王朝统治,其决定因素是()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 B.上帝的指示
C.自然灾害严重
D.民主共和思想的推动
2.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定都天京 ②建号太平天国 ③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④永安建制 ⑤洪秀全称天王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②⑤④①③ D.②⑤①④③
3.《天朝田亩制度》既有革命性又有空想性,其根本原因在于()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
B.紧张的军事形势
C.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 D.其代表的小农经济的性质
(三)延伸拓展
1.下列关于外国侵略者对待太平天国态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支持太平天国运动
B.一度伪装“中立”
C.清政府“借师助剿”后才开始进攻太平军
D.充当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
2.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B.不能充分依靠人民
C.缺乏科学理论指引 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3.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所经过的河流有:浔江──漓江──湘江──长江
B.一位学者从南京乘火车到金田村调查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经过的铁路线是:津沪线──沪杭线──浙赣线──湘桂线
C.太平天国运动最北曾发展到天津附近
D.我们可以到陕西搜集大量的太平天国史料
(四)模拟练习
1. 1860年,太平军在上海近郊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A.领导集团发生内讧
B.孤军深入,给养不足
C.英法军队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D.清军三路围攻天京
2.《资政新篇》的提出说明()
A.这个文件适应了太平天国斗争形势的需要
B.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对农民思想产生了影响
C.当时的农民阶级要求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D.近代农民领袖能够接受资本主义性质的社会主张
3.太平天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因为它()
A.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B.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C.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
4.太平天国北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武器落后,装备落后 B.纪律松弛,军心涣散
C.优柔寡断,贻误战机 D.孤军深入,后援不继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女,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少分寡分,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引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宜令(各地)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引自《太平天国》
请回答:(1)材料一从根本上否定了什么制度?
(2)材料二实际上认可了什么制度?为什么要这样做?
(3)结合材料,太平军要建立怎样的理想社会?为什么这种理想社会不能实现?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初至江宁(南京),杨逆日朝洪逆所,近则洪杨诸贼深居不出„„如杨逆有事要见,亦必请伪旨批定日时„„届时杨逆率各伪官毕集,舆马填塞街市,伪天朝门洞开,大门外立伪引赞官(注:礼仪官),传呼各官进,惟杨、韦、石、秦各剧贼得进见,虽宠任如伪佐天侯,亦不得望见颜色。
──引自张德坚:《贼情汇纂》
材料二 太平天国颁布了一套“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的礼制,从天王到普通士兵之间,等级非常森严,君臣上下有了天渊之别,甚至连称呼、服饰、仪卫舆马等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准逾越。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或千岁,否则就要受到严厉惩处。天王及诸王、侯都是世袭的。
──引自《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1)材料一中称太平天国领袖为“逆”“贼”,表明作者站在什么立场上?
(2)材料二表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进入天京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3)结合材料,你认为太平天国失败的主观原因有哪些?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英国驻上海领事阿礼国向当时英国驻华全权代表、香港总督文翰建议:“大不列颠一国,或者是在中国拥有舰队的三个外国联合起来,去制止这个毁灭性的战争,趁皇帝还居有能够缔结条文的地位时,向他取得这种干涉的报酬。”
材料二 1853年4月,英国翻译密迪乐致阿礼国:“„„内战在扩大,长江中下游已为叛党控制。满洲人在帝国南半部的权力已被推翻,无可挽回。外国人去帮助他们干涉只会有无限期延长战事和混乱的结果„„中立乃最切要的任务。”
材料三 1853年8月,文翰报告说:“多等一些时候,如果不是唯一的政策,也是最聪明的政策„„如果给皇帝援助,那么必须是大规模的援助,而且如果叛党的势力广泛而迅速地扩张起来,人民大众又普遍地愿意拥戴他们的统治者,这种大规模的援助是没有效果的„„太平天国并不像不向我们就范的样子,遇有适当的机会和叛党协商时,我们从叛党手里可获得政治和商务利益,也大可超过皇党。”
材料四 1862年,英国首相巴麦尊在下议院的辩论中说:“我认为,中国已改变它对外国和对英国的政策,既然恭亲王和那些同他一样开明的同僚们所奉行的政策,证明了中国是准备和外国人发生亲密的关系,而不是拒与接近,或力图阻止和外人发生任何一切往来,而且既然中国的政策是鼓励和世界各国的商业,那么对我们来说,如果不努力协助这个开明的中国政府从事于改进的努力,都是自取灭亡的。”
──以上材料引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据材料三,分析英国“中立”政策的实质和动机。
(3)材料四反映了英国怎样的对华政策?原因是什么?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如何解答材料解析题
由于材料解析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对资料的处理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及史论结合、表达交流,乃至迁移创新的能力,故材料解析题成为高考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题型。怎样做好材料解析题呢?通常的步骤为:
第一,读懂材料。通读材料,建立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第二,读清问题。体会命题意图,注意限定范围,把握解题方向。
第三,整理材料。抓住中心问题,带着问题再读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第四,组织文字作答,做到语言准确,逻辑严谨。
在解答材料题时要做到三个明确:阅读材料时明确时间概念;分析材料时明确材料的观点和试题的要求;解答材料题时明确所要求的知识内容范围。
分析原始材料时,要注意材料的出处、写作时间(或时代)和作者的身份、立场、语言习惯等,以便能够准确客观地评价历史材料反映的问题。注意材料同教材知识的“貌合”与“神合”,即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与教材是直接的显性联系(貌合)还是间接的隐性联系(神合)。在挖掘“神合”的联系因素时,既要注意史实性知识的联系,更要注意观点性知识的联系。
(二)例题解析
例1:《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绝对平均主义性质,是因为它规定()
A.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B.通过圣库制度平均分配所有农副产品
C.鳏寡孤独废疾者由国库供养
D.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解析:本题答案为B。平均主义是《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思想,C、D两项与平均主义无关。所谓“绝对平均主义”是要求绝对的平均,A项按人口和年龄分配,这是有条件、有区别的,不是绝对平均。B项规定农民除留足口粮外,其余产品上交国库。这是一种绝对平均主义。即使平均分配土地,也并不等于绝对平均,因为由于劳动力的构成、生产技术与拥有工具的不同,人与人还是不可能做到“绝对平均”。要想“绝对平均”,就应该体现在产品的分配方式上,在平分生产资料后,再平分劳动产品,这样就能“绝对”消灭差别,做到完全平均。
例2:太平天国在其占领区实际推行的土地政策不包括()
A.禁止地主收租 B.承认耕者有其田
C.没收地主土地 D.按人口重新分配全部土地
解析:本题答案为D。《天朝田亩制度》原本是设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但实际上却由于没有一个安定的条件而无法实施;同时,按人口重新分配土地与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的规定都是空想,不具现实条件。
(三)学习拓展
史学家陈旭麓先生曾写道:“这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因此,他们悲壮的事业
中又有着一种历史的悲哀。”
请展开讨论,说说为什么太平天国无法摆脱这种历史悲哀?(可从阶级局限
性和时代局限性两方面入手)
(四)自展才华
搜集反映太平天国运动的民谣,并作简短评述。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历史学家熊月之谈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历史内涵特别丰富。它历时十余年,波及十余省,时而狂飙突进,时而楚歌四面,时而路转峰回,跌宕起伏,大喜大悲。它激活、凸显了种种矛盾,包括政府与人民,中央与地方,地主与农民,中国与西方,孔子与耶稣,公平与效率,君与臣,满与汉。洪秀全又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取外来宗教,杂糅本土文化,创拜上帝会,装神显灵,不西不中;断辫蓄发,非儒删经,圣库均田,男女别营,广封王侯„„种种想法与作为,大笔挥洒,出人意表。在太平天国„„有君有民,有神有妖,有昏君有忠臣有奸佞,有英雄有美人,有正义有邪恶,有阴谋、内奸、逼宫、内讧„„高潮迭起,曲折多姿,往往事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外,但在现实之中。这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反复阅读的奇特文本。
(二)新苗论坛
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所以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
也?
──引自曾国藩:《讨粤匪檄》
活动内容:结合材料,你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中国儒家文化,还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甲方:我方观点认为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这是因为,曾国藩是清朝进士,熟读儒家经书,对儒家文化也十分推崇。太平天国信奉上帝之说,破坏中国千年的礼仪人伦、诗书典则,也就是直接毁坏了儒家文化的根基。所以,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是为了保存中国文化。
乙方:我方认为曾国藩根本出发点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理由如下:中国的儒家学说维护的是封建社会统治秩序,而曾国藩保护儒家文化本身就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的一部分。此外,太平天国最重要的目标是推翻清朝的统治,曾国藩作为地主阶级的一员,他当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阶级利益。
甲方:曾国藩当然要维护清朝的统治,但问题在于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出发点呢?从文中看,曾国藩将“名教之变”放在“大清之变”的前面,而且号召天下的读书人都来反对太平天国。因此,他首先是为了保护儒家文化。
乙方: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动机,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曾国藩本身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一员,他当然要维护其阶级的利益,这是由他的阶级性决定的。曾国藩将镇压太平天国提高到保护儒家文化的层次,是为了把整个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吸收到自己阵营,这是他的策略考虑。曾国藩这样做有保护儒家文化的成分,但对儒家文化的保护还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
想一想,甲乙双方的论点哪一个更接近实际?你的看法呢?
(三)历史前沿
对洪秀全的评价
一种意见认为,“洪秀全是近代史上向西方学习的先进人物”。尽管“在洪秀全的思想领域中,既有新的资本主义的思想因素,又有浓厚的、传统的封建色彩”,但“他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这个崭新的农民革命纲领,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在历史的进程中作出了新的贡献”。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之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另一种观点认为,西方的真理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洪秀全向西方只找到了一个“皇上帝”,与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毫不相干。此外,洪秀全在政权建制及政治观念方面也是与近代西方背道而驰的。
(四)书目网址
1.罗尔纲:《太平天国史》,中华书局,1991年
2.周武、何益忠、张剑、李志茗:《太平天国史迹真相》,广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年
3. http://tptg.longhoo.net(太平天国博物馆)
《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安阳市洹北中学 崔合庆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反映民主......
《太平天国运动》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__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太平天国运动》。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以及......
篇1: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学设计第八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第25课 两极世界的形成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本课属于二战结束后......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曲靖一中历史组 欧小兰导入:央视在2001年太平天国运动150周年时拍了一部电视剧《太平天国》,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反响。而就在15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爆发......
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太平天国运动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事件,如何将它教授得既让学生有新鲜感,又能符合高中教学和考试的需要?作为一个历史事件,我们一般都是从原因、过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