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设计及反思缩印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公开课教学设计及反思”。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十五中
李冰芳
一、导语
生活中,一首美妙的乐曲,当令人回味无穷;一幅杰出的画作,会让人百看不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本介绍的是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让我们跟随作者傅雷先生,一起来感受蒙娜丽莎的魅力。课件展示(题目、蒙娜丽莎画像)
师:我们首先来观看一下蒙娜丽莎画像。请大家注意画像中的一处细节,与课本46页对照一下。蒙娜丽莎的手指是修长的,课本因为印刷的原因,看上去显得有些臃肿。
二、作家、作品简介 师:关于画像的作者达·芬奇,(课本43页注释1有介绍)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件展示(达 芬奇自画像)从这幅素描像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深思睿智的老者形象。关于作者傅雷,我们来看看他的生平简介。课件展示,找一名学生读一遍。
三、阅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内容(课件展示此句)学生默读文本,要求:
学生自主找出文本中不明确读音的字词 2
读通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3
反馈交流。学生个别发言后,师课件展示(易读错的字音)要求全班齐读一遍。
妩媚(mâi)虔敬(qiánjìng)歌伶(líng)给予(jǐyǔ)融洽(qià)相契(qì)
轮廓(kuî)棱角(lãng)瞳子(tïng)肖像(xiào)颤动(chàn)摒弃(bìng)
怅惘(chàngwǎng)衣褶(zhě)2.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3):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
第二部分(4-13):重点探讨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
第三部分(14-20):分析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以及艺术技巧。
第四部分(21):赞美达·芬奇超绝的绘画艺术与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
文本首先简介这幅画作名字的由来和它的传奇故事,接着重点探讨了这幅名画的艺术成就,也就是“蒙娜丽莎微笑之谜”。“这消魂的魔力,这神秘的爱娇,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作者凭借自己深厚的音乐艺术修养,从“音乐的摄魂制魄的力量”来源于那种“恍惚不定的音符”,推测这幅画作摄人心魄的原因,就在于“蒙娜丽莎微笑”的“莫测高深的神秘”。“因为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之后,作者又分析了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以及艺术技巧。
四.品读文本,充分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课件展示此句)师:用一个词概括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 “神秘”
作为一名欣赏者,作者认为这神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展示此句)学生思考回答,应该会找出第九段段首句。教师顺势提醒学生仔细阅读九、十两段。此处可以安排学生朗读文本第九段,提醒学生注意疑问句语调的上扬。
(一)引人产生一系列疑问(引人生“疑”)
微笑的有无
微笑的意义(温婉、感伤、快乐、童真)
(二)对象的表情和含义随个人的情绪转移(“貌”随情移)欣赏者悲哀——微笑成感伤 欣赏者快乐——笑容在扩大
小结:这种神秘感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文章用一句话作了概括,即“它能给予我们以最飘渺、最恍惚、最捉摸不定的境界”。如果再要求用一个字来表示这种境界,那就是“虚”。
艺术的生命在于“虚”,在于意境。(课件展示此句)它不仅体现在绘画作品中。下面请大家通过图片来欣赏一尊雕像。(课件展示)
师:蒙的魅力来源于微笑的神秘,那么维纳斯的魅力体现在哪里?
学生活动:同位交流讨论。
师:请大家谈谈自己的魅力感受。
学生发言。
师: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在他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来阐述自己对维纳斯的美的感受。(课件展示)
“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师:这种神秘气氛使人产生无尽的想象,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课件展示)“虚”中包含着不尽的梦幻!
应该说,维纳斯雕像在失去双臂后产生的巨大魅力是创作者始料未及的,这是一个偶然的结局。但是,油画蒙娜丽莎的魅力却是达·芬奇苦心经营的结果。请大家看文本14段到结尾部分。师: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作者认为人物肖像中的哪几处细节特征体现了蒙的神秘魅力?(课件展示此问题)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具体内容。(1)神秘的微笑:
口唇的皱痕
脸部的轮廓
扁长的眼睛、全无光彩的瞳子
不十分规则线条的下巴(2)头发、手是神秘气息的遥远的余波
(3)似烟似雾的青绿色风景如梦幻般,是神秘气息的衬托。
五.教师小结本课主要内容: 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傅雷先生在这篇文章中,是从两个不同的层面引领读者来感受蒙娜丽莎的艺术魅力的。首先是以普通欣赏者的身份,从个人主观感受出发,诠释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之所在,以及由此产生的迷人魅力。然后又以专业欣赏者的身份,从研究绘画艺术的角度出发,全方位地分析这幅画作严谨的构图及技巧,使读者认识到蒙娜丽莎的魅力之源。就这样,作者引导我们走进了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对艺术品的感受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此处有课件展示
六.布置作业(课件展示)
我国古代艺术素有重虚的传统,绘画多留有空白,诱人联想,讲究“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戴熙《习苦斋画絮》)。欣赏图片“齐白石的虾”,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蒙娜丽莎的魅力》教学反思 《蒙娜丽莎的魅力》是新选入鲁人版教材的一篇散文,而且本学期刚由以往定位为课外自读的篇目调整为教读篇目。除了教参上一点简略的解析外,一时之间,很难找到相关的教学参考资料。向同行请教,也是爱莫能助。因此只能独自苦心钻研文本。反复阅读之后,感觉文本自身篇幅长,难度大。作者傅雷先生早年留学法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他在文中驾轻就熟地运用音乐艺术来诠释绘画艺术,对于缺乏艺术素养的读者来说,这一部分内容很难理解。自身都不能理解,如何再去教导学生?思考再三,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忽略这一部分内容。因为它在文中也只是起类比作用,不大影响师生对文本重点的理解把握。
现代阅读理论把阅读的心理过程分为感知、理解、深悟三个层次。鉴于教师本人也是反复阅读好几遍文本后,才逐渐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并确定局部分析品味的切入点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安排的第一模块是“默读课文,整体感知”。在语文教学中,对一个文本的感知,不能只着眼于某一个孤立的部分,而应从整体形式出发,把它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形式去感知去发现。托尔斯泰认为,文学艺术是人与人交流感情的“工具”。他给艺术下的定义是:“艺术是这样的一项人类的活动,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由此可知,在教学中,学生感知文本能不能进入欣赏层面,关键在于能不能激发起与文本的感情内容相通的自我情绪体验。教师要注意对教学情境的营造,让学生沉入到文本所设定的情境之中,向与文本相应的情感转移,进入角色,诱发“预备情感”和“接受心境”。这个“整体感知”的过程,一要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二要明确提出要求。例如让学生通过找关键词及中心句来概括文章大意等。这一模块的教学设计事后也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接下来,是教学过程的第二模块“品读文本,局部揣摩”。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回答。问题的设计,要紧扣文本重点,这是一堂课最费心思的地方。我个人的理解是:先提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再紧扣这个“主问题”提几个相关的子问题,让这些问题形成一个“问题系列”,构成一定的逻辑关系,逐层深入地推进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的其中一个问题是:作为一名普通欣赏者,作者认为蒙娜丽莎的神秘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上完后,专家在点评时,很客气地提出:当作者傅雷通过想象和联想来表达他个人的主观感受时,他还运用了类比通感的手法,用音乐来诠释绘画,这应该不是以一名普通欣赏者的身份能够做到的。专家的点评确实一下子切中了要害。因为早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环节时,我就打算把作者论述音乐的部分忽略不提,根源是自己音乐素养的欠缺。而这就导致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出现了误差。“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传统的教师论,而现在“一桶水”又何尝能解决问题,“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泓水”。做教师不容易,做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相信所有教过语文的人都深有体会。也正因此,语文教师,一生不能丢弃的习惯就是读书。涉猎面要广,通过不断学习,来突破专业的“瓶颈”。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daodoc.com/0904/87799.asp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及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读记记探访、交涉、肖像画、赴约、恬静、矜持、微抿双唇、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璀璨、永不磨灭等词语。2.对照画面,了......
建立构想源于美国哲学家杜威。 教学系统设计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桥梁性学科;是一门方法论性质学科;设计理论学科;规定性理论学科。瑞格鲁斯的细化理论ET为教学内容的......
《蒙娜丽莎之约》教学反思徐冬香12月26日,我和郑静老师在吴校长的带领下,来到了依山傍水的华坛山小学参加第十九次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会。虽然冬寒料峭,但是一走进校门,立刻被华小......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与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