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教学设计_谈中国诗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19:37: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谈中国诗优秀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中国诗歌与西方诗歌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文运用比较方法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体会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2、熟知中国诗歌特点,提高解读诗歌的能力;欣赏旁征博引的论述风格;

3、感受本文生动、机智的语言,体会其深入浅出、化抽象为形象的妙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热爱生活,热爱诗,热爱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教学重点】

1、从段落构成的分析入手,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之处。

2、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含义深刻的语言,品味作者用语之机巧。【教学难点】

1、分析文章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的行文布局的特点。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你喜欢读中国诗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

‚诗‛(湿)其实是‚干‛的,即它首先是凝练的。读它就像吃压缩饼干,非要用水融一融才能吃得下去,这“水”就是你的思想感情,你的直接京历或间接经历,你的思考,你的品味。那么,除此之外,它还有哪些特点?西方国家的诗是否也像压缩饼干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是怎样来看中国诗和西方诗的。(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多媒体课件展示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需牢记的代表作:(学生记录)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长篇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学术著作:《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七缀集》等。(《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背景资料】

本文发表于1945年12月,收入《钱钟书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7年版)。原稿为英文,是他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人的演讲,后节译为中文。

三、整体初读

1、理清文章脉络也对理解此文大有帮助。因此,我们首先来理清文章思路:文章总共有8个自然段。

理清作者的思路,把握各个段落大意:1、说起中国诗和外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2、抒情诗——戏剧诗,没有史诗。是早熟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概括中国诗的一般发展特点及规律。)

阐述中国诗的特点3、中国诗的特点之一:篇幅短小4、5、中国诗的特点之二:富于暗示性6、中国诗的特点之三:笔力轻淡,词气安和7、特点之四: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8、总说中国诗没有什么特别“中国”的地方

2、总体把握文章主题(教师阐述)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也可以一个‚通‛字概括,即一是通古今,二是通中外,三是通学理。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3、要求学生根据上述阐述,再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标志性语句,回答教师提问:(教师应注意多启发学生)

问题:钱钟书在这篇演讲稿中主要阐述了什么问题?

(中国诗的特征。这篇演讲稿面对的对象是外国人,所以,钱先生是从中国诗与外国诗比较的角度,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的。)

追问:是从文章的哪个语段看出来的?

(文章第一段结尾:这个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导引:这篇文章作者开头就表明了是从比较文学的立场来阐述中国诗的特征,那么现在请同学们迅速筛选信息,用恰当的语言概括中国诗的特征。

(学生思考后),明确:与西方诗歌相比较,中国诗有以下特征。

第一、中国诗讲求抒情性并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第二、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诗体‛配适‚诗心‛的需要。第三、中国诗富于暗示性。

第四、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第五、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教师进一步概括,钱钟书先生从五个角度阐述了中国诗与外国诗的不同:

从诗歌的发展来看,中国诗是早熟的; 从诗歌的形式来看,中国诗篇幅短小; 从诗歌的技巧来看,中国诗富于暗示;

从诗歌的语言来看,中国诗笔力清淡、词气平和;

从诗歌的内容来看,中国诗社交诗多,宗教诗几乎没有。

问题:钱先生认为中国诗与外国诗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有。在文章第十一段,‚中西诗不但内容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问题:通过我们的梳理,我们发现文章虽然篇幅较长,但层次很清楚。那么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中国的‛更重要;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问题:如果把文章划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具体怎么分?

(首段为引论,末段为结论,中间为本论。)导引:请你根据我们的探究,归纳本文的主旨。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文章先谈作者论诗的根本立场。就是说必须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来对待,然后重点论述中国诗的各个特点。最后论说中国诗的与外国诗虽有具体特征的差别,但没有本质的不同,反对中西本位文化论。启示人们,论诗必须据本国文化根基而加以论述,只有这样才全面科学。

四、布置下节课思考题(预习)

想读懂这篇文章,仔细品味一些有丰富内涵的句子是关键。而这些句子要么是用了反语的修辞格,具有幽默的效果;要么是用比喻的手法,须细细领会方可。请大家先找一找这样的句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品味文章的语言

方法一: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句子自由发言。(学生可能对下述句子感兴趣,教师可做出预案)

预设:

1、第四自然段有一句话‚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很幽默很诙谐,让人一下子就记住了中国诗小而精美的特征了。

2、我印象最深刻的第9自然段说,‚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一语就道出了两种诗歌语言上的不同之处。前者高亢雄壮,后者低沉斯文。

3、第三自然段‚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谈诗体、诗心互相制约的关系是‚雅‛事,鞋和脚却是‚俗‛物,‚雅‛事居然凭‚俗‛物说明白了。如此妙喻,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导引:同学们谈的都非常好。我也发现了一段文字很有趣味,在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咱们一起交流一下,这句话要说明什么呢?

【课件出示】“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点评。)

这段文字出现在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应该是证明自己的结论的。但联系上下文我有一句话不明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点拨:你能感觉作者对“哈巴狗儿”的态度吗?(应该是嘲讽的。)

问题:这个“哈巴狗儿”运用的是什么修辞呢?

(比喻,讽刺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作者在阐述了中国诗的特征后,得出了反对中西方文化本位的结论,提倡中西方文化的兼容并包。)

小结:作者用幽默的语言含蓄地告诉我们中外诗互相影响,共同发展。

方法二:教师出示投影中的句子让学生品析。(如用第二种方法,可出示下列句子供学生品味。)

1、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3、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只是静默一一沉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4、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5、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

【教师提示】

1、这句话的本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中国诗”,即不是指中国诗歌中的某一类作品或某位诗人的作品,而是指中国诗的发展特点。早熟,是指“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早衰,是指“中国诗一蹴而至

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腐化,是对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而言的)。这句话,借助比喻和比喻中的对比(“早熟”与“早衰”),从诗歌发展的角度,简要地说明了中国诗的艺术特征和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

2、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借梵文的《百喻经》阐释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上的缺欠,旨在批评;二是点明造成这种缺欠的根本原因。“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这样的建筑物就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作者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这个批评是相当尖锐的,比喻中透出了强烈的讽刺意味。句中“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渭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一一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3、此句意在说中国诗的意蕴很悠远,但其表达风格却十分平和。

4、本句隐讽那些对于西方文化不懂装懂的人。

5、此句意在讲对外国诗了解得越深,越能感受本国诗。

二、深层探究

(一)钱钟书在比喻方法论上有哪些突破?

提示:我们常见的修辞学著作,在比喻方法论上,已陷入一种彼此相沿、互相抄袭的团团转之境,千篇1律,毫无新意。钱先生不为常见所囿,从古今中外的文学创作实践中,指出了博喻、曲喻、一喻多义等手法,别开生面,自成一家。使比喻这一惯闻常见却又被人们习而想忘的修辞手法,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显示出其神奇的魔力和无穷的乐趣。

① 比喻的谜底

钱先生在《读》一文中指出:‚比喻体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所比的事物有相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合拢;它们又有不同之处,否则彼此无法分辨。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这段简洁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衬得一般修辞学著作中,对比喻的枯燥定义和干巴原则相形见绌、空洞浮泛。在这里钱先生不仅把比喻的性质、特点、原则、方法阐发无遗,而且给我们亮出了创造佳譬妙喻的‚谜底‛有理可依,有法可循。对 这段白话钱先生还引用唐文‚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和宋诗‚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予以提纲和浓缩,并说这‚十八个字把比喻的构成和诱力综括无遗了‛。在《管锥编》中钱先生又引释书常言‚不即不离‛‚非一非异‛,说可通比喻之理,引旧诗‚落花飞絮两无情,仗千尺游丝作合‛说可明比喻之法。

② 博喻

博喻虽非钱先生首创,但却是经过他大大表彰,才为时人所重的。什么是博喻的呢?钱先生为我们解释道:‚宋代讲究散文的人所谓‘博喻’或者西洋人所称道的莎土比亚式比喻‛,就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容来表达一件事物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状态。这种描写和衬托的方法仿佛旧小说里讲的‘车轮战法’,连一连二地搞得那件事物应接不暇,本相毕现,降伏在诗人笔下‛。如苏东坡在《百步洪》里描写水波冲泻的一段:‚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用七种常见的形象再现了洪水汹涌澎湃,飞流直下的情景。还有我们熟知的毛泽东同志著作中,曾用‚喷薄欲出的朝日‛、‚看得见桅杆的航船‛、‚将要呱呱坠地的婴儿‛三个形象来比喻即将到来的革命高潮。这些

描写用的都是博喻手法,极为形象生动,如果只设一喻,不仅不能表现该事物的各个方面,而且也没有气势和力量。

③ 曲喻

曲喻之目是钱先生从西方借来诠评中国古典文学的,这是一个创造新奇比喻的妙法。所谓曲喻,即以二物相似之一端,‚推而及之于初不相似之他端。‛曲喻化一般的比喻多一层曲折。如李贺《天上谣》中的‚银浦流云学水声‛一句,‚水‛和‚云‛只有在‚流动‛这一点上相似,既然流云似流水,那么流云也像流水一样有声可闻了。再如李商隐《天涯》中有‚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二句,也用了曲喻。莺啼好像人啼哭一样,因而有了眼泪,联络到了沾湿最高花。曲喻的特点是新奇而耐人寻味,意境丰富。

④ 一喻多意

这是钱钟书在《管锥编•太平广记卷四八八》中拈出,周振甫先生又在《文章例话》中加以进一步阐发总结而来的一种比喻方法。‚一喻多意‛有两层意思:(一)一个比喻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意义;(二)或在特定的语境中同时兼具多义。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喻之二柄与多边‛的具体运用。前者已在‚二柄与多边‛谈过,兹不赘述。我们只举例解释后者,如卢仝《自君之出矣》:‚妾有双玉环,寄君表相忆。环是妾之心,玉是君之德。‛用同一玉环作比,以玉环的冰清玉洁喻男方的坚贞之德,以玉环的周转无休喻女方的情思不断。(明心按:‚环是妾之心‛一句,用谐音,环同还也,意为盼男方早归。云峰之解不妥。)‚一喻多意‛这种手法便于设譬,含义蕴藉。

⑤ 分喻

‚分喻‛是‚多边‛说在方法论上的应用。‚分‛就是‚部分‛的意思,以彼喻此,二者部‚分‛不同,非全体浑同。换句话说,‚分‛就是‚边‛的意思,如我们用‚雪山‛比‚大象‛,只取其‚鲜洁‛这一点相似,不可责怪雪山没有尾牙;我们用‚满月‛喻面貌,仅择其‚圆润‛这一‚分‛的契合,不能苛求月亮没有眉目。这种方法提高了比喻手段的灵活自由度,为‚本体‛扩充了‚喻体‛之源。不过,凡是比喻必定都是‚分喻‛。这里标出这一名目,可使设譬造喻者更趋于自觉而已。

⑥ 反喻

反喻是以本体反过来譬喻体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使寻常比喻亲切新奇。钱先生在《管锥编•全流汉卷五六》中,点出这种方法。如《国语•周语》上召公谏厉王时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个比喻在贾让《秦治河三策》中反其喻而用之:‚夫土之有川,犹人之有口;治土而防其川,犹止儿啼而塞其口。‛新颖别致,顿生新意。

三、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比较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写一篇1二百字的短文,评说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引发曹操的《观沧海》和普希金的《致大海》原文资料)

(提示:《观沧海》写沧海的广阔浩大,也反映出作者宽阔、雄壮的情怀,《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

异:《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讲求篇幅短小的特点,但包容着深远的意味。《致大海》篇幅较长,抒情充分。

《观沧海》体现了中国诗富于暗示性的特点,‚字面‛不过起到诱发和影射

作用。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观海时的感受。吞吐宇宙的大海,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致大海》则体现了外国诗直抒胸臆的特点。如‚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往往是中国古典诗歌极力避免的。)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文艺随笔的阅读理解及比喻(二)过程与方法1.了解本文的行文特点和结构方法,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2.通过对课文的一些主要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探究问......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原稿:1.通过本文中的术语解读进入文章,读懂文章。2.通过比喻、举例子、对比等手法的分析,掌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终点:———————————— 落点2:分......

《谈中国诗》 教学设计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谈中国诗》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评论和随笔”中的最后一课,这个单元的三篇课文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诗歌鉴赏问题的讨论:朱光潜......

谈中国诗教学设计

保山曙光学校语文 必修5教学设计2010年10月14日谈中国诗一、内容及解析本课要学的内容《谈中国诗》是一篇学术性的演讲词,也是一篇学者论文,其核心是通过与外国诗的比较探讨中......

下载《谈中国诗》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中国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