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昼夜交替现象教案”。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单元。内容包括:
1、昼夜交替现象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证明地球自转
4、谁先迎来黎明
5、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地球在公转吗
7、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本单元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经历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他们运用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方法进行推理、论证,不断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使学生最终认识地球运动(公转和自转)的模式。《昼夜交替现象》是单元的第一课。在学生对太阳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及昼夜交替的成因。同时,学生对昼夜交替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要他们说出“为什么”就感到很困难了。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介绍:
1、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2、模拟实验:昼夜交替的成因。
3、操作发现: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4、阅读了解:了解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历史。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能通过书籍或电视,大部分都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是还没有足够的知识积淀和空间想象能力。从教材看,引起昼夜交替现象有好几种可能,教材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想象力,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设,并通过模拟实验去验证,重演一次人类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虽然最后还没有找到正确的解释,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了科学需要通过亲身经历来科学探究,产生深刻的科学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会做地球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
2、知道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
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理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昼夜交替图片、投影仪、地球仪等。
学生准备;手电筒,小地球仪,搜集“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有哪些不同的观点”资料。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思考:昼夜是怎样形成的?
1、师: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天(连续24小时)中,会出现哪些现象?(白天和黑夜)
2、出示周边村庄(或校园)白天和夜晚的图片,学生欣赏优美的景色。师:关于昼夜现象你有那些感兴趣的问题?
3、学生交流:
(1)昼是什么意思(白天)?夜呢(黑夜)?昼夜交替是什么意思?(太阳东升,白天来到;太阳西落,夜幕降临。第二天太阳又从东方升起,白和昼就这样不停地交替出现。)(2)昼夜交替时动植物有哪些变化?
(3)昼夜交替时人们的生活规律是怎样变化的?(4)昼夜交替是否与地球、太阳有关?有怎样的关系?(5)昼夜交替的成因是什么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索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设计意图:借准备图片分析,帮学生回忆生活中昼夜交替时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变化规律,引发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讨论、交流过程中,确定本课研究内容:探索昼夜交替的成因。)(二)、模拟实验:认识昼夜交替的成因
1、游戏活动:
(1)师:别人从你左边出现,又在你右边消失,又在你左边出现,猜想一下你和这个人是怎样运动才会产生这样的现象的(请两个同学来演示)?可能有几种情况?
(2)、学生讨论并交流。(别人不动自己转、自己不动别人绕着自己转、两人都转但转的速度不一样)
师:那同学们认为昼夜现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以上三种情况,会是哪一种?)
2、教师演示实验:
(1)用地球仪和投影仪做昼夜交替的实验。学生观察。(2)师:依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同学们认为地球仪应该朝哪个方向转动?(逆时针转动。)
(3)启发学生质疑:在这个实验中你认为有哪些地方值得注意?
学生A:我们要在地球仪上找一个地方作标记,假设我们就在这个地方,作为观测到对象。学生B:我们要仔细观察做标记的地方昼夜会不会变化,怎么变化的?
3、你们能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来解释昼夜交替的现象吗?(出示地球仪和手电筒)
4、学生实验,交流操作注意点。生A:把手电筒的光射向地球仪。
生B:手电筒不能靠地球仪太近,要让射出的光“包围”地球仪。
5、学生分组讨论昼夜的成因。(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会交替出现。)
(设计意图:这里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科学探究的方法:质疑假设—实验验证,掌握研究科学的方法。充分让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三)、研究不同地点所处的时间差异
1、师:我们观察转动的地球仪,想一想地球上一部分国家和地区是白天的时候,哪些国家和地区正处于黑夜?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清晨?哪些国家和地区处于黄昏?
提示:先找到“昼夜交界线”,(这是教学本部分的关键)然后再判断;注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时,哪边先进入白天,哪边先进入夜晚。完成小练习:
小组实验,在横线上写出国家或地区的名称。
当________是白天时,__________是黑夜,____________是清晨,________是黄昏。
2、思考拓展:如果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晚上20点,那么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观众应该分别在什么时候收看实况直播?
提示:要确定这些国家所处的位置,与我国的位置进行对比;还要考虑地球自转方向。学生分组讨论汇报,师作适当介绍:
生A:德国人会在白天(下午1点)看到实况直播。(德国与我国的时差为-7小时)生B:美国人看实况直播和睡觉只能选其一了。(美国与我国的时差为-13到-16小时)生C:澳大利亚会在晚上10点看到实况直播(澳大利亚与我国的时差为+2小时)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美国主张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游泳、篮球、田径的决赛放在早上8:00进行。
(设计意图:通过转动地球仪,学生可以体验到地球上不同位置地区的昼夜在时间上的差异,以此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空间想像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进行合理的分析,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四)、信息交流
1、师:就“昼夜交替”的话题,自古以来人类有哪些不同的观点。(结合课前搜集到的知识信息进行交流。)
生A:古代中国人认为:…… 生B:古希腊学者认为:……
生C: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认为:…… 生D: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认为:……
2、小组讨论后班级交流:这些观点当中哪一种更加可信?找出这几种观点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
3、交流:人类对昼夜交替的成因还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4、师:了解了这些资料之后,你们还有什么想法? 生A:人类的饮食起居与昼夜交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B:我们的学习不要停留在经验上,要敢于提出质疑,辨析,不轻信权威。敢于通过实验来探索大自然的规律。
生C: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五)、作业
布置学生写研究昼夜交替的科学小论文。
(设计意图:了解古人对昼夜交替原因的探索,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探索宇宙的艰难历程,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认识到:科学史不断发展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在不断进步的。)相关链接
1、浑天说: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人们每天看到的天文现象,但他们是从什么地方升起来的,又落到哪里去呢?浑天说把天和地比作鸡弹壳与蛋黄的关系,地就是蛋黄,小而圆;天就是蛋壳包在蛋黄的外面。日月星辰都附着在蛋壳上绕着地在转动,这种看法首先提出地是球形的正确看法,所以说要比早先的盖天说进步多了。我国汉朝天文学家张衡,按照浑天说的思想,制作了一个“浑天仪”,在一个绕轴转动的圆球上,刻有星辰的东升西落现象,并预告某颗星星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方向出现等的天文现象。
2、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差对美国观众是个问题,按照绝大多数决赛在晚间进行的惯例,美国人将在美国东部时间凌晨为他们的健儿加油。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告诉国际奥委会,那样将影响收视率。NBC是国际奥委会最大的转播权购买商,买断了2008年整个北美地区的转播权,因此非常有发言权。06年6月初,NBC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改变部分比赛计划”的建议,以游泳比赛为例,NBC建议北京奥运会把预赛安排在下午进行,晚上进行半决赛,而决赛放在第二天早上进行。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课程改革提倡“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故,我特别关注学生参与;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关注学生动手实践。本节课我采用多样评价方式:如;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性评价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反思,学会发现自我,欣赏别人。八;设计特色简述:
1、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只是学生研究问题的向导、引领者。让学生按照“假设——实验——解释”的步骤,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真正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2、把课堂还给学生。本节课的内容较抽象,但通过模拟实验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视化、易懂化、使学生可操作化,效果较好。九: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学生画示意图 ①地球不动,太阳围者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绕太阳转 ③地球自转
④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附件2:
《昼夜交替现象》探究活动记录单
五年级 第 小组
一、我们的假设:
1、地球自转()
2、地球绕着太阳转,同时地球自转()
3、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4、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5、……
二、我们的模拟实验设计方案
1、材料:
2、实验过程:
(示意图)(操作步骤)
------
------
-------
--------
注:太阳和地球的运动方式用箭头表示清楚。
三、我们的发现: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
1.3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2、会简单的判读晨昏线。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多种假说,并且进行验证......
《昼夜交替现象》北海小学教育集团马燕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提出地球产生昼夜现......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邱)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地球是不透明球体,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昼夜区别;知道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初步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