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浮力教学设计_认识浮力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15:38:2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认识浮力的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

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 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理念:

1、从生活中浮力现象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将所学浮力知识用于生产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学生探究,引导学生注重科学方法去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利用电子白板的展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直观形象展现与评价,让班班通设备为教学服务。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

2、会用称重法测浮力,即F浮=G-Fˊ计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现象和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观察与探究中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及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浮力概念的建立及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

六、教学方法:讨论、探究等。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及电子白板课件;

2、演示器材:乒乓球、瓶子、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石块、水槽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水上球”图片,播放视频《玩水上球》。问:水上球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回答。

问:那是谁给它的浮力呢?学生回答。

师:关于浮力,同学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你们还想知道哪些与浮力有关的知识呢?

师:这节课我们就从浮力的大小、方向及浮力的产生原因来认识浮力。

二、新授。

1、浮力现象

师:在我们生活当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浮力现象,请同学们看白板。电子白板课件展示生活中浮力现象的图片。问:你能说一下为什么吗?学生回答。

师:大家能不能举一些我们生活中一些浮力现象的例子呢? 学生列举,教师点评。

2、浮力的概念

师:刚才听同学们举了这么多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非常好,那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像铝块、石块这样的物体(边说边把石块扔进水杯,石块下沉)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生:受(或不受)

师:怎么验证呢?(建议参考课本《活动1》)学生小组讨论。

师:有谁来给大家说说你的验证方案(或步骤)?

学生上台说出他(她)的验证方案(或步骤),同时利用电子白板展台功能展示学生的验证方案。师生共同完善验证方案(或步骤)。

师:刚才我们共同研讨了这个验证方案(或步骤),接下来我们来实验。实验之前我想问一下:在测量力之前我们应该是不是给弹簧测力计校零?现在我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是否需要校零?在做的过程中要注意能不能让石块碰触水槽的底部?为什么?

生:„„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有没有哪一组同学根据这个验证方案来讲台为大家做一下实验,让我们共同验证一下石块是否受到了浮力?

学生上台演示,打开电子白板展台让其它同学观察学生实验的过程,并共同记录下实验数据。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吗? 生:„„

引导总结:我们把刚才同学们用的这种方法叫做:称重法测浮力。通过称重法测浮力我们发现:①物体在液体中受到浮力②浮力的大小F浮=G-Fˊ。

师:有哪位说一说浮力的方向?(学生回答:竖直向上),能不能就讲台的器材简单验证下?

师:刚才我们验证了石块在液体中受到浮力,经过前面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浮力?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各是什么?方向与大小呢?学生回答。

叫学生上台体验一下浮力:将瓶盖旋紧的空矿泉水瓶放在水槽中,用手压瓶。问: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出感觉。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知道了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竖直向上的浮力,那是不是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生:„„

3、浮力产生的原因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验:我把一或两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球会不会因为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呢?

生:会浮起来。

教师演示实验(同时打开电子白板的展台功能展示演示过程,现象与学生回答的答案相反)。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要想解开这个谜团,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适当时利用电子白板的视频控制按键进行播放与暂停,进行批注细节)

师:通过视频,我们知道了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现在哪位同学能来解释一下刚才的实验现象:为什么不盖盖子时乒乓球不能上浮,而盖上盖子后乒乓球能立即浮上来呢? 学生解释,教师引导。

师:同学们解释得很好,让我们共同从理论上来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P85《活动2 讨论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

四、巩固练习(根据教学时间选择完成)。

1、一个金属块挂在弹簧秤上,在空气中称时,示数为20牛,把它浸没在水中称时,示数为15牛,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牛?

2、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则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当是()A.竖直向下 B.竖直向上 C.水平向左 D.水平向右

3、重20N的物体浸没在水中用弹簧测力计称量时减小了8N,则该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_____。

4、浸没在水中的某物体上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为30牛,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80牛,那么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 大小是

牛,方向是。

五、教师评价。

评价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

六、作业。

请你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物体在空气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板书设计:

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大小:F浮=G-Fˊ 方向:竖直向上。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的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即:F浮=F向上-F向下。

三、两种计算浮力的方法:

1、F浮=G-Fˊ

2、F浮=F向上-F向下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媒体呈现图片与视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电子白板批注、展台等功能对演示过程细节进行批注与展示,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学生对称重法测浮力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演示两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切掉底的瓶子里,向瓶子里倒水时球浮不浮起来这个质疑实验,通过展台展示,让全班学生观察到这个现象,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利用展台展示学生验证步骤和演示实验过程,实现交互式评价。

学生在实验中表现出的欲望较高,基本上会用测力计测重力与浮力,但仪器使用不够规范。学生能够接受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有较高的学习欲望,小组合作,还算成功,但有个别学生积极性不高,合作意识和分析意识不强,表现展示欲望不足,有待于加强引导。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材料)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1.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通......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9.1认识浮力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2、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的大小。3、通过实验感受浮力、认识浮力。4、经历探究......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第一节 认识浮力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为沪科版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它联系了质量与密度、重力、二力平衡、压强等多方面的知识,是比较综合的章节。它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

《认识浮力》教学反思

《认识浮力》教学反思......

下载认识浮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浮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