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_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14:59: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方案

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雷世东 文章来源:河口中小学 点击数:

21:00:12

更新时间:2008-12-15

一、设计思想:

1.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教学理念

《力》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科学探究,注意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兴趣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只有当学生对物理有了兴趣,才能有学习的乐趣,进而发展到有研究物理的志向。在本节课通过探究力的作用效果的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通过实验研究问题、思考问题的习惯,发展学生终生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2.书中的插图极富启发性和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主要从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和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四个方面来讲述力。从编排来看,它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且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

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较强的观察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多种物理研究方法。初步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正处于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并且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了的苹果要落向地面,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2.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生活体验,学会生活与物理知识的联系,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进而使学生由对生活现象的初步了解,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描述力。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通过实例体验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心生活中物体运动情况改变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增强把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养成在司空见惯的现象中认识其科学道理的习惯。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探究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用力的示意图描述力

难点:1.分析物体受到哪些力

六、教学方法:

探究法、引导发现法、阅读指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讲解法。

引导发现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本课将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直观演示法就是:通过插图、实验、模型、投影、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知识由具体感知向抽象思维的转化。这两种教学方法配合使用,加上指导学生阅读和教师精确的讲解,严密的推理,将达到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

七、教学器材:

1、学生实验器材:

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锯条、橡皮泥、气球、三角尺、鸡蛋

2、教师演示器材:

拉力器、溜冰鞋、三角尺、多媒体平台

八、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观察实验,关注学生在观察现象、实验操作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画力的示意图的练习,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3、通过实验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体验力的作用相互性,给学生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将思维充分发散,揭示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过程,并反馈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指导教学。

九、教学和活动过程:

流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概念———→深化概念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问:

1、同学们都知道熟了的苹果会从树上掉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利用多媒体动画展示。万有引力)

2、拖拉机陷进了泥地里,怎样才能让它继续前进呢?(用力推)

通过上述两个同学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分析,引出“力”的概念,并引导学生:上面同学们都说到了力,那么什么是力?力虽然我们看不见,但我们可以通过力作用在物体上所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它。

(说明: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事例入手,引入力的概念,使学生并不陌生,很感兴趣,既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又体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流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1)利用实验小组,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钢球、铁钉、弹簧、锯条、橡皮泥、气球,对某个物体施力,看力在物体上可产生哪些效果?

(2)小组实验探究完毕后,通过讨论、归纳、交流各自得出的实验结论,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结论提炼出力的几个作用效果:

a、由静止变为运动; b、由运动变为静止;

c、运动的方向和快慢发生改变;d、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利用学生探究来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好处有两个:一是使学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地进行物理规律的探究,体现自主性原则;二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归纳能力。)

2、介绍力的单位:牛——N

活动:每人托起一个鸡蛋,它需用的力约0.5N,让学生感受力的单位N的大小。

(说明:N这个单位学生很陌生,让学生通过托鸡蛋去亲生体验力的大小,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容易接受知识。)

3、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流程: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实验1:一个女同学和一个男同学分别用力拉拉力器,观察拉力器被拉的长短;或用大小不同的力捏吹气的气球,观察形变的程度。

实验2:用不同方向的力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实验3:在离教室门轴心不同距离的位置用同样的力拉关着的教室门,观察和感受门被拉开的容易程度。

通过以上三个学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说明:通过三个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去发现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既体现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4、讲述力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认识:为了简单描述力的三要素,可以象用光线描述光的传播一样,这里可以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即力的示意图来描述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科学方法。

(1)表示法:———→(带箭头的线段)

(1)

强调:大小(线段的长短);方向(箭头);作用点(线段起点和终点)

(2)

学生活动:练习作力的示意图

a、用示意图表示静止在地面上的桌子受到的力。

b、用示意图表示被马拉动的车辆(画一个方框来代表)受到的力。

学生在黑板上和草稿纸上作出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正确与否,并指出应注意问题,强化作示意图的方法。

(说明:作力的示意图是力学的重点,在这里要结合一些实物分析,然后进行训练,在注重能力培养的同时,还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的落实。)

5、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流程:活动体验———→感受新知———→知识应用

活动:(1)两人一组,分别伸出一个手,让一个同学打,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

(2)让一个同学穿上溜冰鞋靠近墙壁,然后用力推墙,观察该同学会怎样呢?

(3)多媒体展示游泳和划船的情境。

通过上述活动,让学生体验和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说明:利用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三)、知识小结

(四)、布置作业

十、板书设计:

第四节 力

1、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

(1)

由静止变为运动; a、大小;

(2)

由运动变为静止; b、方向;

(3)

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c、作用点.(4)物体形状发生改变;

3、力的示意图:———→

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十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由于把“力的作用效果”和“力的三要素”变为学生的探究活动,同时在课堂中增设了许多学生亲身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习兴趣高,主体参与意识强,在基础知识和能力上都获得了双丰收,课堂效果明显,课堂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是课堂获得成功的关键。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通......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

八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4)知道力......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十三章 内能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2.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3.能识......

九年级物理 力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力的教学设计课题 力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时间 2010年5月25日星期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 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⑵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⑶ 认识力......

物理:《力的合成》教学设计

《力的合成》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②初步运用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共点力的合力; ③会用作图法求解两个共点力的合力;并能判断其合力随......

下载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九年级物理力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