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进而做出改进。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需要注重客观评价和自我反思。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参考。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一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海的静谧、温柔和可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海的静谧、温柔和可爱。
教学流程:
一、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起又潮落,风起卷浪花。你们猜是什么?”
1、出示“海”认读。谁有好的办法记住它?
2、谁见过大海,给大家介绍介绍?
3、生介绍大海。
过渡:看样子,同学们对大海很感兴趣,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海。那么,就请大家随老师到大海边去看看吧!
二、播放课件“白天的海”。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对我们向往已久的大海打声招呼吧!
2、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海鸥在海面上快乐的飞着,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笑呢!)。
过渡:白天风儿闹着,浪儿笑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
3、出示“睡了”指名读。指导轻轻地读“睡了”。齐读课题:大海睡了。
三、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意义。
1、播放课文录音,配上优美的夜景,整体感知夜晚宁静的大海。激趣读文。
过渡:多么宁静的大海,多么优美的诗歌,孩子们想不想读一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觉得自己读得流利了,给自己奖一朵小花。
3、同桌互相检查。
4、出示字卡,重点检查轻声的读法。
风儿浪儿深夜里睡觉了抱着 背着 轻轻的。
睡熟的。
四、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过渡:读了这首诗,深夜里的大海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句。
2、点击课件:宁静的海。出示: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大海睡了吗?
(2)赛读,分男女生读。
师说:大海睡着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可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过渡:你们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夜真静啊,只有月亮和星星还在眨着眼睛。
2、指导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自由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3、生提问,师梳理问题。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1)生说:月亮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抱着明月。星星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背着星星。
师板书: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2)点击课件“宁静的海”。这夜景多美啊,谁来描述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描述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3)再次朗读这句诗,你们觉得大海像谁呀?
过渡:是的,大海多像妈妈,在抱着小宝宝唱摇篮曲。
5师唱歌曲《摇篮曲》,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6有感情地朗读此句。(带着背和抱的动作读)。
过渡:多么温馨,多么舒服,大海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哄着了,她自己也静静地睡着了。“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四、播放课件,潮声。
1、感受潮声,理解潮声就是鼾声。
2、感情朗读。
(1)评价:声音柔柔的,你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试一试! (2)指名读。评价:你把“轻轻的”读得真不错,我们也来轻轻地读一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小结:月儿映在水面上,像孩子躺进妈妈的怀抱;星星躲在妈妈的怀里,就像爬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哄着孩子进入甜美的梦乡。
五、回归全诗,配乐朗读美读欣赏。
六、小诗人表演朗读。背诵全诗。
七、拓展延伸。
风平浪静 一望无际 蓝蓝的大海 宁静的大海。
海底捞月 风号浪吼 金色的沙滩。
八、旅行结束,向大海告别。
九、作业。
1、搜集有关描写大海的词语和句子。
2、把这首诗背诵给爸爸妈妈听。
她背着星星。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二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想象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静谥。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的9个二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1、体会大海的温柔、可爱。
2、能有感情背诵课文。
ppt课件;动画课件。生字卡片。学生课前预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1、学会正确认读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习书写其中两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激趣导入。
1、今天,周老师要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地方,是哪里呢?请看(出示图片)。
2、答后,出示大海。认读“海”(这个大海的海字啊,我们很容易认得它,为什么呀,它左边是三点水)。
3、简介大海:你们喜欢大海吗?为什么?小结:在小朋友的眼里,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旅行。(动画展示:出示白天大海的景象图)。
4、师生共同看课件画面: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师小结:风儿和浪儿你追我赶,互相“闹”着玩呢!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快地“笑”呢!白天,风儿闹着,追逐着浪儿,浪儿笑着,向前奔跑着。
6、指名读课题:大海睡了要求轻轻的,别吵醒大海,记睡字:旁边有个目,睡和目有关啊。
7、过渡:一位叔叔写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小诗,(在课件轻轻的潮声中,老师范读)喜欢吗?那你们就去读一读吧!
二、自读课文,学写生字,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把每一个字都读准,把每一个句子都读顺。
2、这首小诗里有许多新朋友,我们去和他们交朋友吧。
(1)用多种形式认读ppt课件里的生字词。
(2)这些词语里边躲着一些生字朋友呢,我们来和他们打招呼吧?(出示生字卡片)有拼音认读,去拼音读,做小老师。
3、学写生字她抱。
1、出示,读准,组词。
2、分析。
(1)找相同点: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2)认识部首:女字旁、提手旁。
(3)根据正确笔顺描红。
(4)(播放古筝)老师范写,学生每个临写两个。
3、现在,我们会把这首小诗读得更好。指名读课文,检查句子:
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
谁来读第一句话……随机正音:风儿浪儿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三、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1、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1)学生自由练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要指导读得轻柔:你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啊!)。
(3)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
3、(点击课件:出示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指导朗读第二句:
(2)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感觉大海像谁呢?(大海就像妈妈一样。)。
(3)对呀,能躺在妈妈的怀里多舒服呀!谁来读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朗读第三句(点击课件出示: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1)大海妈妈终于睡着了,听:(课件点击潮声),你们听到了什么呀?(这就是轻轻的潮声。)这轻轻的潮声呀,像什么呀?鼾声是怎么样的?(模仿)指导柔柔的,轻轻的,别吵醒了大海。生:齐读。
(2)小结:圆月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忱着妈妈的臂弯睡着了,星星映在海面上,像是孩子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哄着自己的孩子睡着了,自己也发出了轻轻地鼾声。
4、请小朋友把这四行诗连起来自己有感情地读一读。(配乐读,动作表演)。
5、(课件出示)咦,美丽的小诗哪里去啦?哦,一定是到了小朋友的心里去了。来,我们在音乐声中,把已经到心里的那首小诗用好听的声音念出来。
四、鼓励学生把小诗回家表演给家长看。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三
科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3课。
本科是一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时间的顺序描写了清晨的大海是沉静的,上午的大海是变化的,夜晚的大海是凄凉的,傍晚的大海是恐惧的,突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1.正确交流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感受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感受能力需要培养。
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图片。
:查找的图片进行展示。
大海可以用那些词来概述?
(1)注意准确的把握故事结构。
(2)根据课后思考题填空。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顺序,写了大海的()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的。
(3)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
1.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
1.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
2.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1.选择段落读。
2.背诵。
3.领悟表达方法。
(1)朗读课文。
(2)从课文学到表达方法讲述巩固。读最后一个问并解答。
总结:大海有哪些特点?
习题2.
朝夕相处。
清晨沉静。
夜晚…恐怖。
时间。
(1)把课后的感受写下来。
(2)把文中的四个词抄写在自选词句中。
(1)注意纠正“粼”“庞”等字的读音。
(2)练习课后的十个生字。
(3)写好“罩”“屿”“墨”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画一幅画。
读背课文。
粼庞罩屿墨。
浩瀚无际变幻无穷。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四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3、利用多媒体课件,积累词汇。
(课前播放vcd《小贝壳》。)。
1、刚才的小朋友们在哪儿干什么呢?
(相机板书:大海。)。
2、认读“海”,左边是“氵”,右边是“每”,大海的每个角落都是水。
3、大海多么美丽,多么神秘,多么有趣!你喜欢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沐浴着柔和的阳光,迎着徐徐的海风,去大海边看看吧!
(演示课件:白天,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
4、向大海打个招呼。
(大海,你好!hi,大海!)。
5、说说来到了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下面我们就一起坐船到大海里去旅游一番吧!请坐稳了,我们的船起锚了。
(演示课件:坐在船上看大海。)。
7、小结:白天的大海多喧闹呀,风儿闹着,掀起了朵朵洁白的浪花,浪儿笑着,唱着哗哗的歌儿,向前奔跑着。到了夜晚,弯弯的月儿露出了笑脸,点点的星星挂在天空调皮地眨眼睛,深蓝的大海睡了。
(板书:睡了。)。
(演示课件:夜晚大海图,点击出现课文录音。)。
1、学生自读课文。
2、指名读,随机正音。
1、读了这首小诗,深夜里,大海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大海很安静,不像白天那么闹了。
很平静,海浪声轻轻的,听起来很舒服。)。
2、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3、指导朗读第一句。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学生评价。
(3)齐读。
4、指导朗读第二句: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
(1)动作演示:抱、背。
(2)大海没有手,她怎样抱明月,背星星呢?
(3)自由读,你觉得大海像谁呢?
(4)齐读。
6、指导朗读: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白天,大海妈妈太累了,现在,她终于睡着了,听(演示课件:潮声)你听到了什么?
7、小结:月儿映在海面上,像孩子躺在妈妈温暖的怀里,星星映在海面上,像孩子趴在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自己也发出了轻轻的鼾声。
请小朋友们把这四行连起来读一读。(点击出示背景音乐)。
8、练习背诵全诗。
这么美的小诗不但要读好,聪明的小朋友还要能背出来,请你们用用自己的方式试背一背吧!
我们一起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来背一背,把它作为送给大海妈妈的礼物。
1、大家背得真好,大海妈妈非常高兴,她也悄悄地送给小朋友们许多礼物。就在小船里,小船漂呀漂呀,漂到了你们身边,赶快找自己的礼物吧!
2、每人从课桌里找到自己的礼物,(海星、贝壳、水母等图片)读后面的秘密。
3、你们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呢?悄悄地告诉你什么秘密呢?
(点击课件出示有关大海的成语和儿歌)。
4、小朋友们,我们的旅行结束了,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
(goodbye大海)。
嘘——轻点!别吵醒了大海妈妈!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五
---以及后浪推前浪的不停顿冲击,成为乐曲的中心。轻快的舞蹈性旋律与节奏及其恢谐性的笔法,构筑成这一印象主义的音乐画卷。
通过欣赏《大海》,使学生初步了解西方近代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
赏析《大海》,感受、体验其音乐风格。
领会和理解印象主义音乐的风格特点。
教具:。
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投影仪、磁带等。
一、导入新课。
交流本课预习。
“关于海的文学描述。
讲明本课学习内容。
2----。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六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海的静谧、温柔和可爱。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大海的静谧、温柔和可爱。
一、谜语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胸怀真宽大,江河容得下,潮起又潮落,风起卷浪花。你们猜是什么?”
1、出示“海”认读。谁有好的办法记住它?
2、谁见过大海,给大家介绍介绍?
3、生介绍大海
过渡:看样子,同学们对大海很感兴趣,想不想亲眼看看大海。那么,就请大家随老师到大海边去看看吧!
二、播放课件“白天的海” 。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对我们向往已久的大海打声招呼吧!
2、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海鸥在海面上快乐的飞着,那巨大的声音是浪花在欢笑呢!)
过渡:白天风儿闹着,浪儿笑着。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大海睡了。
3、出示“睡了”指名读。指导轻轻地读“睡了”。齐读课题:大海睡了。
三、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的意义。
1、播放课文录音,配上优美的夜景,整体感知夜晚宁静的大海。激趣读文。
过渡:多么宁静的大海,多么优美的诗歌,孩子们想不想读一读?
2、正确流利地朗读小诗,觉得自己读得流利了,给自己奖一朵小花。
3、同桌互相检查。
4、出示字卡,重点检查轻声的读法
风儿 浪儿 深夜里 睡觉了 抱着 背着 轻轻的
睡熟的
四、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过渡:读了这首诗,深夜里的大海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呢?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
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句。
2、点击课件:宁静的海。出示: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觉得大海睡了吗?
(2)赛读,分男女生读。
师说:大海睡着了,让我们一起轻轻地读一读,可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过渡:你们读得真好,大海睡得真香!夜真静啊,只有月亮和星星还在眨着眼睛。
2、指导学习第二句。出示第二句。自由读,提出不懂的问题。
3、生提问,师梳理问题。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4、汇报交流。
(1)生说:月亮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抱着明月。星星映在海面上就像大海背着星星。
师板书:她抱着明月 她背着星星
(2)点击课件 “宁静的海”。这夜景多美啊,谁来描述一下。说说你看到了些什么?生描述画面。图文结合理解诗句。
(3)再次朗读这句诗,你们觉得大海像谁呀?
过渡:是的,大海多像妈妈,在抱着小宝宝唱摇篮曲。
5师唱歌曲《摇篮曲》,引领学生进入诗的意境中。
6有感情地朗读此句。(带着背和抱的动作读)
过渡:多么温馨,多么舒服,大海妈妈把自己的孩子哄着了,她自己也静静地睡着了。“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四、播放课件,潮声。
1、感受潮声,理解潮声就是鼾声。
2、感情朗读。
(1)评价:声音柔柔的,你读的真好听!谁再来试一试!
(2) 指名读。评价:你把“轻轻的”读得真不错,我们也来轻轻地读一读,千万别吵醒了大海妈妈。(齐读)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
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海的温柔和可爱。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大海的温柔、可爱。
2、能有感情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大海的温柔、可爱。
3、学会3个生字。
一、看图激趣,揭题1、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你们想看吗?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哪里的景色。[课件演示大海图片](图上画的是大海的景色)教师在黑板上画大海板书:大海读好2、听,辽阔的大海上传来了什么声音?[播放海浪的声音。]说话练习:我听见了-------的声音。
这轻轻的海浪声,我们称作“潮声”。
读好“潮声”3、揭题这时,太阳公公落山了,月亮姐姐出来了,她还带着无数颗小星星呢!这些小星星在天空中,一闪一闪顽皮的眨着眼睛。大海妈妈劳累了一天要睡了。
板书:睡了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歌的题目就是“大海睡了”读题。
二、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1、看动画,初步感知课文大海睡觉时是什么样的呢?你们想看看吗?看的时候要仔细看,还要认真听。
[播放动画]2、自读课文要求:第一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第二遍找一找这首诗歌一共有几句话。
3、检查自读情况(1)谁喜欢读第一句,我请他来读一读。
随机正音:闹、笑、睡觉、再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谁喜欢读第二句的,请他来读一读。
随机正音:抱着、背着、轻轻的潮声、鼾声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
读懂课文1、自读读准了之后我们来读懂这首诗歌,自己轻声读一读,你读懂了些什么?2、精读第一句(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说话练习:----------,大海睡觉了。
夜深了,这时,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大海睡觉了。
(2)白天的海和晚上的海有什么不同呢?[演示图片]描述:白天,海面上波涛汹涌,风急浪高。
晚上,海面上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老师送给你们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风平浪静”(3)再来把这一句读好指名读,配上动作来试试,配动作齐读3、精读第二句大海睡觉时的样子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句。
自己读,想一想。
1、指名说说,你觉得大海睡觉时的样子怎么样?为什么?2、你睡觉时喜欢抱着什么睡吗?为什么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而不是布娃娃或者其他玩具呢?3、大海睡觉时还有什么特点吗?4、理解“鼾声”那“轻轻的潮声”就是“鼾声”5、指名读,配动作读好。
四、读美1、自读全文我们读懂了这首诗后,就要来把他读美了,先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2、配乐读如果能加上音乐就更好了,小朋友们想配上音乐读读看吗?3、配乐范读4、学生加动作读谁来和老师比一比,能比老师读的更好的。
5、齐读五、学生字1、认识8生字,读准2、学习“里”、“月”(1)里、注意下面的“土”的笔顺,和写“土”时不同,先写竖,后写横。
(2)月,可根据以前学过的字,“明”、“阴”、“朋”来记。
3、组词第二课时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的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剩下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大海的温柔、可爱。
一、复习1、认读生字。
2、指名朗读课文。
二、精读训练1、出示第一句指名读(1)这句告诉我们大海什么时候睡觉了?(2)从哪看出来的?指导朗读2、出示第二句(1)指名读(2)这个长句中,你最喜欢哪一行?为什么喜欢?用你的朗读让人体会。
3、自由练读4、指名读三、指导背诵1、看图试背2、指名背3、配乐背诵四、指导书写注意点:
总结。
本课。
-->。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八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想象,走入诗的意境,体会夜晚大海的宁静之美。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描写的大海夜景,展开联想,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课件
一,唤起回忆,激情导入
1,齐读识字5。(板书:大海)
2,蔚蓝的大海一望无际,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那么有趣。今天,我们一起去海边旅行吧!
3,来到美丽的大海边,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指名回答)
4,夜晚,月亮升上了天空,星星露出了笑脸,你们猜一猜大海会怎样 ( 板书:睡了)指导感情朗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感知意境
(课件显示夜晚宁静的大海)听一听课文朗读录音。
学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读,出示轻声的词语,读好轻声词。
三,美读课文,进入意境
1,将轻声词放到课文中读一读。
2,指导朗读第一句
(1)引读:风儿—— 浪儿—— 深夜里,大海——
(2)热闹了一天的大海终于安静地入睡了,多么甜蜜呀!找到自己的好伙伴,两人一组,练读第一句话。(好朋友练读)
(3)指名读,评一评。(2—3名)
(4)画夜晚的大海。
(5)加动作配乐朗读第一句。
3,指导朗读第二句
(1)出示前两行。
a师:请你们读读这两行诗,大海的哪个动作最吸引你 (板书:抱 背)
b 大海抱着谁,背着谁呢 (画星星,月亮)为什么说“大海抱着明月,背着星星呢 ”小组交流。(指名画倒影)
c小结:深夜里,大海静极了,天上的星宝宝们眯上了眼睛,大海像镜子一样倒映着月亮娃娃漂亮的身影。
(2)想想,平时都有谁抱过你 你当时什么感觉 (指名读)
(3)你们知道还有谁也是大海妈妈的孩子 他们也在大海妈妈的怀抱里睡着了,所以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 出示句式:她抱着……背着……)
(6)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请女小朋友来读一读。记住可千万别吵醒大海妈妈。(女同学加动作轻声齐读。)
(7)大海妈妈的孩子真乖,读得轻轻的,就不会把大海妈妈吵醒了。男小朋友也来试试。
(8)有感情地读一读四行诗。读的过程中可以带上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动作。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指名读)
4,齐读全诗。
5,表演背诗:
(1)生自由练背。
(2)配乐轻声表演背诵课文。
四,拓宽延伸,积累知识。
1,读得真美,大海妈妈谢谢你们的礼物,它也托我给大家带来了礼物,赶快选自己的礼物吧!(课件出示“礼物”)
2,看礼物。
五,课外实践,丰富体验。(任选一项完成)
(1)我爱读:找一段动听的音乐,练习配乐朗读;
(2)我爱画:为你的小诗配上一幅优美的图画;
(3)我爱唱:唱一唱大海的歌。
(4)我爱学:查找一些有关大海的诗歌,故事或者科学知识,与小伙伴交流;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九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7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描述的四幅画面。
3、学习课文一段,抓住重点词句想象情景,体会孩子们的快乐以及热爱大海的感情。
朗读课文,感受大海给孩子们带来的踩沙追浪的欢乐。
:结合上下文及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课文中重点词句所表达的情景,感受孩子们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听这是谁的欢呼声?
2.有谁去过大海?说说去海边的感受。
3.今天我们就和课文中的小孩一起去大海感受快乐吧。板书课题,点读、齐读。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出示生字、词,自由读、指名读。
1.播放孩子们在海边嬉戏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你都听到了什么?边听边想,你眼前又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让我们去看看课文中的孩子们是不是也这么快乐。默读全文,想想大海给孩子们带来了哪些乐趣?想好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相机板书。
4.指名分段读文。
2.集体交流。
a.“孩子们踩在软软的细沙上,叫着,跳着,笑着,奔向大海,留下一串串小脚印。”
(1)自由读句子,想想从哪些关键词体会到孩子们的快乐。
(2)抓住“叫”、“跳”、“笑”、“奔”体会,指导朗读。
(3)齐读。
b“孩子追过去的时候,浪花不见了,再一回头,白白的浪花又来了。孩子们追过去,浪花又跑了。浪花逗着小孩追过来追过去,玩着躲猫猫的游戏。”
(1)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儿感受到的?抓住重点词句想像,相机指导朗读。
(2)师与个别学生生读,同桌互相读、读出有趣,师与全班合作读。
3.配乐朗读全段。
4.播放大海的画面,指导学生描绘看到的景象,读一读“轻轻的海风、软软的细沙、雪白的浪花、欢乐的笑声”。
5.小结学习方法:刚才我们用了“抓住重点词句想象情景”的方法感受了孩子们在海边踩沙追浪的欢乐,下节课我们要继续用这种方法感受大海给孩子们带来的其他乐趣。。
板书设计:
踩沙追浪 堆城堡。
捡贝壳 看船出海。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悟,导入新课。
1、师生聊天:谁去过海边,你记忆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海边有哪些独特的见闻感受?
2、形象感受:播放有关大海不同景象的课件。
3、诗人张歧、刘饶民在欣赏了大海之后,也有许多的话要说。他们写了几首诗来讴歌自己心目中的大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板书课题:大海的歌。
1、学生自由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奔腾、渔帆”等词。
4、检查读文情况。
朗读: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中写到的大海?请你读给自己听。
谈话:引导学生边读边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首开始,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独特感受。
1、第一首《天和海》引导思考。
天和海相连,引起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作者的眼中天即是海,海即是天,满目的蓝色,勾起诗人无边的诗情。
引导思考:
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她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
这时的大海没有欢闹嬉戏,也没有巨浪滔天,相比之下是安静的,所以叫做静态描写。
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描绘的意境。
3、朗读:海的多情感染着我们,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共鸣的作用,让文字内容和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
3、出示书写不规范的字,讨论如何把字写好看。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2、摘抄诗中的好词句。
3、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作品读一读。板书设计。
天和海。
无边的蓝。
静态。
作业设计:一、熟睡中的大海和海上的风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二、填空。
1、她抱着(),她背着(),那()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这句话是把大海当作()来写,让我们觉得大海很()。2、《海上的风》一诗中的“它”指的是(),“万种乐声”是的声音。文中作者把海上的风分别比作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检查背诵诗歌。听写词语。
【设计意图】去除过于花哨的开头,简洁入课,将学生的思维直接与学习内容链接在一起。
二、学习第二首诗《海上的风》。
1、上节课,我们认真学习了《天和海》《大海睡了》,这两首诗使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大海是蓝色的,大海在夜晚非常平静)2、引导思考:
师生朗读《海上的风》。
在《海上的风》这首诗中作者把海上的风分别比做了什么?(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这些比喻让你觉得大海上的风是什么样的?(风有时大而急,有时小而缓)风吹浪涌,诗人在有风的海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海上涌起美丽的浪花,发出各种美妙的声音,风把船只推向不同的方向,风很大时,海浪会怒吼)其实,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能感受到风,是因为他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变化。诗人用丰富而生动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海上的风给大海带来的形态上、声音上、力量上的变化,就把看不见的风写活了。
这些生动的比喻给我们展现的是活动的大海,是动态描写。
3、下面,请男女生分节朗读这首诗,读出大海的不同特点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时间要充足,想象内容越丰富越好,为课堂练笔做准备。三、仿写训练:1、师生讨论:
大海是美丽的,有的人见到大海只是简单地赞叹一句:太美了!有的人却可以写下优美的诗篇。这是为什么呢?2、升华总结:
因为诗人热爱大海,所以他愿意去讴歌大海。而且他必定细心、认真的观察了大海,还经常练笔,又把自己的想象注入诗歌,这样他写出来的诗就分外感人了。3、激励动笔:
其实,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全心全意地赞美那些我们喜欢的事物,用心写下来,就是动人的诗。现在,就让我们来到大海边,(播放海浪的画面,配以清晰的声音)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和诗人一起,把海上的风写出来。
格式:海上的风是。
他一来,就。
4、学生写诗,然后互相读一读。四、扩展阅读,吸收语言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
1、教师将师生收集到的作品筛选后,展示给大家,学生读后自主修改自己的诗歌。
2、展示修改后的习作,教师指导评价。。
五、课堂总结。
天海一色无边的蓝。
海上的风动态。
大海睡了静态。
细心观察。
用心体会。
想像丰富。
发现美。
感受美。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一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掌握“波纹、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奏出、渔帆、睡觉”等词。
教学重点。
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朗读品味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海、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形象感悟,导入新课。
1、师生聊天:谁去过海边,你记忆中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在海边有哪些独特的见闻感受?
2、形象感受:播放有关大海不同景象的课件。
3、诗人张歧、刘饶民在欣赏了大海之后,也有许多的话要说。他们写了几首诗来讴歌自己心目中的大海,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板书课题:大海的歌。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认识的字。
2、出示生词卡片,强调读:鼾声、潮声、绽开、掀起。
3、结合生活理解“鼾声、绽开、掀起、奔腾、渔帆”等词。
4、检查读文情况。
【设计意图】自学生字的同时,可以进一步熟悉课文。
三、师生对话、品悟诗情,学习《天和海》《大海睡了》。
朗读:这两首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中写到的大海?请你读给自己听。
谈话:引导学生边读边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那首开始,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独特感受。
1、第一首《天和海》。
引导思考。
天和海相连,引起感官上的强烈刺激,作者的眼中天即是海,海。
即是天,满目的蓝色,勾起诗人无边的诗情。
感情朗读:虽说天海一色,但“蓝”字的朗读应该各不相同,有所起伏。反复朗读,品味“蓝“字的不同读法。
2、第三首:《大海睡了》。
引导思考:
从哪里看出大海睡觉了?
什么时候,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那白天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启发想像:白天,风儿什么样的?晴天,风儿什么样?大雨将来时,风儿什么样?
睡觉了的大海是什么样的呢?
她像谁?为什么?
她睡的香吗?从哪里看出。
这时的大海没有欢闹嬉戏,也没有巨浪滔天,相比之下是安静的,所以叫做静态描写。
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诗歌描绘的意境。
3、朗读:海的多情感染着我们,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读给同桌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共鸣的作用,让文字内容和心理感受融为一体,实现作者与读者的对话。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
3、出示书写不规范的字,讨论如何把字写好看。
【设计意图】学过课文后,深化生字的记忆,不同于初学生字的形象认知,目的是加强对生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五、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诗歌。
2、摘抄诗中的好词句。
3、收集其他描写大海的作品读一读。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二
1、认识本课生字,写好“里、她”两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3、按笔顺正确书写生字,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体会诗句所描绘的大海夜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多媒体课件;词语卡片;识字的相关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性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能说说你见过的大海是怎样的吗?”
2、指名学生简单介绍自己见过的大海。
3、“你们想不想知道晚上的大海是什么样子?”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大海睡了,我们不要打扰它,应该怎样读?再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点击课件:出示课文录音,配上轻轻地潮声。)
师:喜欢吗?那你们就去读一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
3、扮演小老师,同桌互读,正音。
4、检查自读情况:
(1)朗读抢答赛:
带拼音读字词:夜、风儿、抱着、睡觉、里、背、浪儿、她、闹、大海、鼾声、那、明月。
(2)摘星星游戏:(每颗星星背面都有一个小秘密,摘到的同学要很有礼貌地把这个秘密请大家跟你一起说。)
(3)给生字宝宝找朋友。(如果朋友找对了请你一起读;如果找不对,请你来帮助他。)
三、识写生字,合作交流
学习“里”、“她”。出示相关电脑课件“里”、“她”字。
1、小组讨论你怎么记字形?
2、小组派代表说。
3、书空,按笔顺描红。
4、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写字(注意写字姿势,用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字。)
四、品读课文,体验情感
1、过渡:生字宝宝回到它们的家课文里了,这一回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呢?
2、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想一想课文说的你都明白了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学生质疑:
(大海睡熟的鼾声是什么样的?)
(那轻轻地潮声是什么?)
(风儿不闹了是怎么样的?)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大海妈妈怎么能抱住它呢?)
……
4、学生讨论,教师相机指导。
5、朗读比赛:
在课文中挑选你们最喜欢的一句话,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男女赛读、评价)
6、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7、师:刚才我看到一些同学带上了表情和动作来读,真可爱!现在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喜欢哪一句,就表演读哪一句吧。
(学生表演读;学生评一评)
8、做配音游戏。(四个人一个小组,一个同学负责读课文,另外的同学配上风声、浪声、鼾声。)
五、启发想像,升华情感
1、大海妈妈甜甜地睡着了,她会梦见什么?
2、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3、小结:为了使大海妈妈的梦更香更甜,我们人类就应该保护大海,不往大海里倒垃圾、污水,让大海变得更美丽。
六、课后活动
拓展延伸我认识的大海。
学生把自己收集的有关大海的资料、图片等贴在展板上,互相交流,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课标理念:
本课是一年级的语文课并涉及到一些自然常识。一年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读课文,能用简单的语言描绘画面内容,能根据画面展开想象。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获得思想启迪。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创设了夜晚大海的情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读、想、说、议、演,从而提高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展思维。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三
课时计划(备课时间9月14日第3周)第1课时(总第10课时)。
课题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法和手段。
致大海1、学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1、把握本诗感情线索,理清层次。
2、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1、诵读法。
2、问题研究法。
3、阅读评点法。
一、解题(师生互动:简介-了解)。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普希金因创作大量的政治诗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思绪起伏,写下这首诗篇。
二、研习课文(师生互动:诵读-提问-讨论-回答-明确)。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
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拿破仑和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三、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课后练习一(1)。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四
《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详细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具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第二课时(略)。
教学内容: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3.检查背诵情况。
4.手抄报的展示、评议。
(1)评议内容是否丰富。
(2)评议版面设计是否合理。
(3)评议色彩是否丰富、美观。
(4)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板书设计。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五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
1、播放大海的声音,听这是什么声音?
2、昨天,我们随着作者去看大海,在出发前老师问一下,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
二、读第二、三节课文,思考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1、读后讨论、板书
2、出示句子1
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作者见到这样的景象心里会怎么想?
你能读好它吗?
3、出示句子2
同上
4、作者的心情是这样的愉快,站在海轮上,听着浪花的声音也觉得大海也在欢唱。
请同学们读第三节
5、请同学们齐读第二、三节,要读出大海唱歌的景象。
三、大家读得真好,让教师也仿佛听到大海在唱着欢乐的歌。那么大海为什么还要唱一曲新歌呢?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法学习课文第四、五节。
1、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大海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划出重点句子,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3、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人小组自学
4、讨论:看到了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5、出示句子(课后2)
6、看到我国自己生产的石油钻探船,作者心里会怎么想?所以我仿佛听见()
齐读第五节,抒发感情
7、请同学们带着无比自豪的心情来朗读第四、五节
五、作者笔下的大海像一幅画,浪花飞溅的声音像一曲歌,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一下这诗一般的语言吧。
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段落奉献给大家。
六、在新时代,大海的歌又有了新的内容,你能说说吗?
七、你长大后,想为大海谱什么新歌?
1、读懂句子,理解内容,学习作者是怎么观察的。
2、了解作者在海港里,大海中看到的景物各种什么特点,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3、理解课文中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体会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
-->
-->
-->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六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件、实物投影。
两课时。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3.检查背诵情况。
4.手抄报的展示、评议。
(1)评议内容是否丰富。
(2)评议版面设计是否合理。
(3)评议色彩是否丰富、美观。
(4)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七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祖国大海景色的美丽,海港的繁荣景色和我国迅速发展的石油工业,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理解重要语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摘抄喜欢的语句,背诵喜欢的段落。
理解文中比喻句的作用,感受语句的优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一曲新歌”指的是什么。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作业:学习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2、这哗哗的海浪声就像大海的歌声,快乐的大海在唱些什么好听的歌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24、大海的歌》(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
二、课堂检测,提出问题。
1、读词语。
(出示:邀装卸荡漾朦胧。
犹如弥漫城堡旗帜。
朝阳码头展现驾驶室)。
2、读课文给同桌听,边听边用“~~~~”划出描写大海唱歌的句子。
3、汇报。
(1)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2)啊,我仿佛听见大海正在唱一曲新歌。
4、朗读这两句话,针对这两句话提出问题。
大海在唱怎样的歌?大海的歌好听吗?大海真的会唱歌吗?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大海是怎么唱歌的?大海为什么要唱歌?“我”是怎样听见大海唱歌的?为什么前面是“欢乐”的歌,后面是“新歌”?为什么觉得大海在唱歌呢?)。
5、在这么多的问题中,你认为哪些问题可以自己解决,哪些问题需要一起来研究?
三、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为什么觉得大海在唱歌呢?请你回到课文中,自己读一读,找出能说明问题的重点词句。
四、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在班级中汇报、学习。
(学生汇报,师点拨,分为三部分,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学习。)。
部分一:(出示:我极目瞭望:在海平线上弥漫着一层,浅褐色的雾气,朦朦胧胧,像是有一座城堡耸立在海天之间。他告诉我,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1)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石油钻探船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巨大?)(板书:石油钻探船巨大)。
(2)欣赏石油钻探船的样子。
(3)小结:过去开采石油主要在陆地,现在能在水上钻探、开采,技术新了,反映了祖国建设的新面貌。
(4)作者看到海上有我国自己的石油钻探船,心里有什么感受?
(5)有感情地朗读。
部分二:(出示: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犹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
(1)老师这里也有一句话,你喜欢哪一句?把你喜欢的那一句读给同桌听。
(出示:只见海港两岸,高大的装卸吊车很多,吊杆很灵活,海轮也很多。)。
为什么你选择这句?用上了那么多的词语,你感受到什么?(随机观察“吊车”、“海轮”的图片)(板书:
吊车:多、大、工作繁忙。
海轮:多、整齐)。
(3)有感情地朗读。
部分三:(出示: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
(1)这句话美吗?美在哪里?(板书: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2)边听老师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出示图片。
(3)小结:看到这样美的景色,作者的心情很高兴,似乎感到大海也在唱欢乐的歌。
(4)有感情地朗读。
3、总结:为什么“我”会觉得大海在唱歌?
完成句式:()。
()。
(完成板书)。
五、拓展延伸,开放问题。
1、同学们,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作者亲眼目睹了祖国欣欣向荣的建设成就,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望着美丽的大海,听着迷人的涛声,仿佛听到大海在尽情歌唱,听,你们还听到谁在唱歌?(课件出示农村的新貌)。
2、学生介绍农村的新貌。
板书:
码头--蓝天、白云、碧海、朝阳。
欢乐的歌海港--吊车:多、大、繁忙欣欣向荣。
新歌海轮:多、整齐赞美。
大海--石油钻探船:巨大。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八
【教材简介】。
《大海睡了》是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儿童诗,写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渐趋宁静,表现了大海母亲般的温柔。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3、品读课文,感受大海母爱魅力,体会大海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
【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大海母爱魅力,体会大海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
【设计理念】。
《大海睡了》一课渗透着一种爱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更深一层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温馨的母爱。那么,只有发现、感受到这一切的美好,才能由衷地去热爱,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试图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诠释爱、去感受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图片、音乐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导语成为学生入境入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初识大海、走近大海、走进大海、走出大海,形成生活体验与文字符号的链接,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欣赏语言文字,积累好词好句,感受自然之美、情感之美。
一、交流入文,初识大海。
谁会读这个词?读得真响亮,谁能读得清楚一些?
2、小朋友可能在电视上、课外书上看过大海,也可能亲眼见过大海,那么,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大、蓝、美……)。
3、(课件出示:大海画面)看,大海一望无边,海水碧蓝碧蓝,多美!谁再来读一读“大海”?指名读。
4、(播放海浪声)听,大海向我们走来了。你听到了什么?
真了不起,听到了好多声音。海风呼呼地吹着,“风声”。海浪哗哗地冲击着海岸,“潮声”。还有浪娃娃的“笑声”。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奔跑跳跃,发出阵阵欢笑。瞧,它们送给小朋友两个字呢!(出示:闹笑)指名读。
5、到了夜晚,大海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走近大海。
1、请小朋友认真看仔细听,这又是什么声音?(出示平静的大海图,播放鼾声)你在哪儿听过这声音?爸爸晚上睡觉会发出这种鼾声。
2、谁来说说,到了夜晚,大海怎么了?(板书:睡了)大海睡了,多安静呀!一起读一读“大海睡了”。轻轻读,可不要把大海吵醒了。再齐读。
3、大海也会睡觉吗?真有趣!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遇到生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4、看,一些生字朋友从大海的鼾声里跳出来了,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1)不闹了不笑了睡觉了(“了”是轻声)。
(2)风儿浪儿(“儿”是轻声)。
(3)抱着背着(“着”是轻声)。
(4)星星(后鼻音、轻声)。
4、听小朋友读得这么好,生字朋友很开心,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又藏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把它们读好吗?自由读文。读完后先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两句)。
5、谁来读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指名读。小朋友真能干,不仅读好了词,连句子朋友都读得那么棒!
三、细读课文,走进大海。
(一)细读第一句。
1、出示平静的大海图。
你们看,看到了什么?风声变小了,浪娃娃不随便乱跑了,大海多宁静呀!
2、出示第一句话。
指名读。风儿、浪儿可真是乖孩子,深夜里都不闹不笑,知道大海妈妈睡觉了。
一起读,读出韵味儿。
(二)细读第二句。
1、大海是怎样睡觉的呢?听老师介绍吧。范读第二句。
2、听得真认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试说。
3、(出示画面)看,一轮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海面上,晃呀晃呀,像是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妈妈的手臂睡着了。大海妈妈抱着明月,多有趣!在家里,谁会抱着你呢?交流。有大海妈妈抱着,多幸福!读“抱着明月”。相机学习“月”:古时候“月”字就像天上的月亮,拿出小蜡笔(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4、再看,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映在海面上,闪呀闪呀,像是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背着星星,多好玩呀!又有谁背过你呢?交流。小朋友都开始甜蜜地回忆了。
5、看着图,连起来读一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有最亲最爱的大海妈妈抱着、背着,明月和星星多幸福啊!再次齐声读。
6、大海妈妈紧紧靠着自己最爱的孩子,甜甜地睡着了,她睡得多香呀!
哟,大海妈妈还在打呼噜呢!读一读“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7、不要打扰睡得正香的大海妈妈,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齐声轻读。
8、有的小朋友已经陶醉了,你能不能这两句话记在心里呢?闭上眼睛轻轻地背一背。指名试背。
(三)迁移体会。
1、你喜欢睡着的大海妈妈吗?她多像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妈妈呀!不信你读读下面这首小诗:(出示)。
妈妈睡了孩儿不闹了,孩儿不笑了,深夜里,妈妈睡觉了。她抱着孩子,她搂着孩子,那轻轻的鼾声啊,是她睡熟的声音。生自由试读。指名试读。
2、你想起自己的妈妈吗?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交流。
四、拓宽延伸,走出大海。
1、大海妈妈也非常喜欢小朋友们,她送给她最爱的孩子好多礼物呢!她让浪儿送到了沙滩上,小朋友们赶快挑选吧!(小朋友挑选礼物,礼物为水草、海龟、珊瑚等海里动植物图片,上面有关于大海的词语、儿歌、资料等。)。
2、交流。
3、小朋友,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大海睡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
《大海睡了》是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的一首儿童诗,写喧闹了一天的大海在夜晚渐趋宁静,表现了大海母亲般的温柔。诗歌共8行两句话,语言流畅,富于想象。课文配有一幅插图,体现了诗句描绘的优美意境。诗文虽短小,字里行间却充满童趣,充满美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好教材。
【目标预设】。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课文生字、词语。
3、品读课文,感受大海母爱魅力,体会大海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
【重点、难点】。
品读课文,感受大海母爱魅力,体会大海给人带来的无限遐想。
【设计理念】。
《大海睡了》一课渗透着一种爱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感情,更深一层要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温馨的母爱。那么,只有发现、感受到这一切的美好,才能由衷地去热爱,所以我在这节课的设计上试图引领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去诠释爱、去感受爱,体会母爱的伟大。
【设计思路】。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利用图片、音乐等多种多媒体手段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以调动学生已有经验,让导语成为学生入境入情的桥梁,引导学生初识大海、走近大海、走进大海、走出大海,形成生活体验与文字符号的链接,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欣赏语言文字,积累好词好句,感受自然之美、情感之美。
一、交流入文,初识大海。
谁会读这个词?读得真响亮,谁能读得清楚一些?
2、小朋友可能在电视上、课外书上看过大海,也可能亲眼见过大海,那么,大海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大、蓝、美……)。
3、(课件出示:大海画面)看,大海一望无边,海水碧蓝碧蓝,多美!谁再来读一读“大海”?指名读。
4、(播放海浪声)听,大海向我们走来了。你听到了什么?
真了不起,听到了好多声音。海风呼呼地吹着,“风声”。海浪哗哗地冲击着海岸,“潮声”。还有浪娃娃的“笑声”。风儿追逐着浪花,浪花奔跑跳跃,发出阵阵欢笑。瞧,它们送给小朋友两个字呢!(出示:闹笑)指名读。
5、到了夜晚,大海又是怎样的呢?
二、初读课文,走近大海。
1、请小朋友认真看仔细听,这又是什么声音?(出示平静的大海图,播放鼾声)你在哪儿听过这声音?爸爸晚上睡觉会发出这种鼾声。
2、谁来说说,到了夜晚,大海怎么了?(板书:睡了)大海睡了,多安静呀!一起读一读“大海睡了”。轻轻读,可不要把大海吵醒了。再齐读。
3、大海也会睡觉吗?真有趣!赶快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吧。遇到生字请拼音朋友来帮忙。
4、看,一些生字朋友从大海的鼾声里跳出来了,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1)不闹了不笑了睡觉了(“了”是轻声)。
(2)风儿浪儿(“儿”是轻声)。
(3)抱着背着(“着”是轻声)。
(4)星星(后鼻音、轻声)。
4、听小朋友读得这么好,生字朋友很开心,和小朋友捉起了迷藏,又藏到课文中去了。你还能把它们读好吗?自由读文。读完后先找一找课文一共有几句话?(两句)。
5、谁来读第一句?指名读。第二句?指名读。小朋友真能干,不仅读好了词,连句子朋友都读得那么棒!
三、细读课文,走进大海。
(一)细读第一句。
1、出示平静的大海图。
你们看,看到了什么?风声变小了,浪娃娃不随便乱跑了,大海多宁静呀!
2、出示第一句话。
指名读。风儿、浪儿可真是乖孩子,深夜里都不闹不笑,知道大海妈妈睡觉了。
一起读,读出韵味儿。
(二)细读第二句。
1、大海是怎样睡觉的呢?听老师介绍吧。范读第二句。
2、听得真认真。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试说。
3、(出示画面)看,一轮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海面上,晃呀晃呀,像是躺在大海妈妈的怀里,枕着妈妈的手臂睡着了。大海妈妈抱着明月,多有趣!在家里,谁会抱着你呢?交流。有大海妈妈抱着,多幸福!读“抱着明月”。相机学习“月”:古时候“月”字就像天上的月亮,拿出小蜡笔(小手)和老师一起写。
4、再看,一颗颗亮晶晶的星星映在海面上,闪呀闪呀,像是趴在大海妈妈的背上睡着了。大海妈妈背着星星,多好玩呀!又有谁背过你呢?交流。小朋友都开始甜蜜地回忆了。
5、看着图,连起来读一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有最亲最爱的大海妈妈抱着、背着,明月和星星多幸福啊!再次齐声读。
6、大海妈妈紧紧靠着自己最爱的孩子,甜甜地睡着了,她睡得多香呀!
哟,大海妈妈还在打呼噜呢!读一读“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
7、不要打扰睡得正香的大海妈妈,让我们轻轻地读一读“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齐声轻读。
8、有的小朋友已经陶醉了,你能不能这两句话记在心里呢?闭上眼睛轻轻地背一背。指名试背。
(三)迁移体会。
1、你喜欢睡着的大海妈妈吗?她多像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妈妈呀!不信你读读下面这首小诗:(出示)。
妈妈睡了孩儿不闹了,孩儿不笑了,深夜里,妈妈睡觉了。她抱着孩子,她搂着孩子,那轻轻的鼾声啊,是她睡熟的声音。生自由试读。指名试读。
2、你想起自己的妈妈吗?你爱自己的妈妈吗?交流。
四、拓宽延伸,走出大海。
1、大海妈妈也非常喜欢小朋友们,她送给她最爱的孩子好多礼物呢!她让浪儿送到了沙滩上,小朋友们赶快挑选吧!(小朋友挑选礼物,礼物为水草、海龟、珊瑚等海里动植物图片,上面有关于大海的词语、儿歌、资料等。)。
2、交流。
3、小朋友,拿着礼物,让我们和大海妈妈说声再见吧!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十九
《大海的歌》是第一单元的一组儿童诗。诗中描写了大海的不同特点,抒发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诗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排比、对偶等手法来描写大海,表现出作者丰富的想像力。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难点放在: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通过品味课文的语言文字和欣赏录像使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联想的能力。感受大海的美丽与奇妙。同时引发学生思考,你见过的大海什么样?你能仿照《海上的风》描述自己见过的海吗?通过这样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有哪些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潮声、玉镜、仰头、翻滚、奔腾、琴师、凑出、渔帆”等词。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海的神奇与变化多端。发展想象力。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背诵喜欢的段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大海的特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课件、实物投影。
两课时。
一、课件导入,激发情趣。
(一)教师导语:同学们,见过大海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大海的风光吧!
(二)初谈对大海的感受。
看了录象,再结合你见过的大海,说一说你感觉到大海怎样?[语言训练]。
(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组描写大海的诗歌。齐读课题。
(四)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一).自由读课文,认识生字词:带着问题我们来读一读课文。首先用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认识文中的生字。把课文读熟。在自己认读的基础上,出示课件,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二)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课文中有几首诗?每首诗中的大海给你什么感觉?你最喜欢哪首诗中的海?
[整体感知诗歌的结构和内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
三、朗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你最喜欢的那首诗,想想你为什么喜欢这首诗?
课件出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1)这首诗让你感到大海有什么特点?
(2)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所描写的情景?想象一下那情景什么样?试试怎样读出你的感受?
(3)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别人帮助解决。?
2.根据喜欢的不同内容自愿组合,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
3.小组汇报、感悟:
(1)感悟一:大海色的神奇:
a播放录象一:天水相连,蔚蓝一片的情景。
引导学生感受天在海中,海中有天,一切都被海水染蓝的景象,感受作者置身海中,看到的,听到的都仿佛是大海的蓝,那么神奇。
b引导学生朗读,品味:玉镜、翻滚奔腾、来往穿梭等词语,想象其描绘的情景,从而读出感情。
(2)感悟二:大海风的神奇:
a课件出示填空:
海上的风是()、是()、是()、是()。
他一来,就()……。
就()……。
就()……。
就()……。
b思考:为什么用省略号?还会怎样?[引发想象]。
c仿照这首诗的语句说一说你想象到的情景。
(3)感悟大海静的神奇:
a播放录象,(天上的月亮和星星倒映平静的海面上)帮助学生理解风平浪静的景象和“抱着明月”、“背着星星”的意思。
b指名朗读、评议:
四、朗读课文,选背诗句。
1.自愿结合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背诵。
五、拓展活动:
收集有关大海的诗文,了解有关大海的知识,小组合作办一期关于大海的手抄报。
1.复习会认字。
2.学习会写字。
(1)自主学习12个生字。(读准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2)小组合作讨论。(音、形、义、写。)。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拨:“文”与“纹”、“朝”与“潮”、
“镜”与“境”的对比、区分。
(4)学生选出最难写的字,师生探究。
教师板书:滚(注意右边的间架结构:上、中、下三部分长短、宽窄进行画线比较。)。
部件拼摆,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5)学生练写,小组交流、评改。
3.检查背诵情况。
4.手抄报的展示、评议。
(1)评议内容是否丰富。
(2)评议版面设计是否合理。
(3)评议色彩是否丰富、美观。
(4)摘录自己喜欢的内容。
色的神奇:雾、云、波纹、潮声、天、鸟。
风的神奇:花神、琴师、大力士、狮子。
静的神奇:不闹、不笑、抱着、背着、鼾声。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二十
1.让学生了解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的繁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主要呢容。
3.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理解课文第二,三段主要内容。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语句得意思,注意语句之间的联系,领悟观察和描述景物的方法。
:powerpoint课件。
上节课,我门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学到了什么?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心情会怎样呢?对。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是一副日出的美丽景色,他怎能不高兴呢?作者便及不可待的蹬上了一只海轮,那么在海港里看到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1.自读课文二,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在海港里看到了什么?并且画出你喜欢的词句。
2.学生自读。
3.比较句子: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尽的巨臂上下挥动;飘着各色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层层的排列在码头两边。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和巨轮排列在码头两边。
4.你是从那个词语看出吊车多,海轮多呢?你从那些词语看出吊车高大,工作繁忙呢?
5.作者看到海港十分繁忙心情如何?书上那句写出了作者当时高兴的心情的?
6.读出来。飞溅起来的浪花会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模仿一下?
7.作者站在船头,再阳光的照耀下迎着猛烈的海风,浪花飞溅。作者认为是在唱歌,因为作者不仅看到的自然景物而且看到了一片繁忙的景色,心里为祖国的兴旺景象感到快乐自豪。
9.讲读课文4,5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四,五自然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
你喜欢那句呢?
比较句子:那是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咱们自己的石油钻探船!
2)谁能够读出作者高兴自豪的心情?
4)这种景色给你什么感受?你好像来到什么地方了?
5)你还喜欢哪个句子?
6)比较句子:大海正在唱着一曲新歌。
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
7)指导朗读。
这篇课文作者按照观察点的变换顺序,讲了自己在随船出海时看到的景象和由此产生的喜悦心情。借助大海的唱歌,表达了他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歌颂。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也要为祖国谱写一曲新歌。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大海的音乐形象,丰富音乐表现力,体验人们热爱大海、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感。
2、能用优美、连贯、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中的音乐要素,了解歌曲中出现的典型节奏,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1、师:你听这是什么声音?(播放海浪声音)。
2、出示有关大海的图片及音乐。
3、师:大海美吗?请同学们用一些形容词或成语来形容大海?
生答:排山倒海,一望无际,汹涌澎湃,宽广无垠,温柔恬静平静等。
4、师:同学们刚才都回答的很好,今天就学习一首有关大海的歌大海啊故乡。
教师:歌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歌中所展现的大海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介绍作品背景:大海啊故乡是王立平词曲,作于1983年此曲是电影大海在呼唤的主题歌,作品以“小时侯妈妈对我讲”开始,通过对故乡,对大海如叙家常的深情描述,表达了主人翁对大海的故乡和母亲深挚的热爱之情。
3、作者简介。
王立平(1941年—)生于吉林省长春市。曾参加大型纪录片《周恩来总理永垂不朽》作曲。主要音乐作品还有:《红楼梦》(电视连续剧),话剧音乐《未来在召唤》,科学幻想广播剧《绿色克隆马》,电影故事片《带手铐的旅客》、《少林寺》《大海在呼唤》、《李大钊》等音乐。其中很多歌曲如《太阳岛上》、《浪花里飞出欢乐的歌》等广为流传。他的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旋律优美,配器精巧,表现手法丰富,富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4、节奏练习。
5、学唱歌曲。
(1)请学生跟音乐,用lu音哼曲旋律。
(2)请学生跟音乐唱歌词。
(4)歌曲处理。
师问:“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在情感的发展上每次的重复有何不同?是否多余?(讨论回答)。
(“大海啊故乡”重复了多次,不但没有感到啰嗦,恰恰相反,每一次重复感情就更进一步,从亲却倾诉——抒发情怀——情感升华——怀恋之情,这样的情感线,也仿佛是大海的波澜。从旋律的起伏到情感的发展,歌词的完美使我们更真切感受到大海的宽广汹涌,从而更好的表现出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情。)。
(5)师问:这首歌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讨论回答)。
师补答:用轻柔连贯的声音,有感情的演xxx曲。(要注意节拍的重音,随着音乐情绪的发展,表达出高潮乐句情绪。
黑鸭子版及俄语版。
1、电子音乐:
即电子合成音乐,指运用电子方法产生和修饰的音乐。近年来电子音乐作品由早期的“磁带合成的音乐”逐渐过渡到“现场演奏的电子音乐”。
2、电声乐队指以电子乐器为主组成的乐队。目前比较多见的电声乐队有以下两类:
第一类:主要由架子鼓、电吉他、电贝司和电子合成器组成。有时还加一个电子钢琴。
第二类:以电声乐队为基础,或者加进铜管乐,或者加进弦乐器,或者加进民族乐器。
今天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大海的壮阔,感受了电声的魅力,同时还学习运用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真正体现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希望这一段美好的时光,能带给你无限的快乐。
试为《大海啊,故乡》的前奏配上电声乐队,并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5772672.html】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大海的歌》是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随船出海参观时的所见所闻和由此而产生的喜悦心情,热情歌颂了社会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大海的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大海的歌教学......
一、教学分析这篇课文描写了作者出海参观,在码头上、海港里、大海中的所见所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歌颂。全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寄寓深刻,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