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写总结的过程是一种思考和思维整合的过程,能够培养我们的思维灵活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文献资料,供大家参考。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一
开始时,引出对立的一组矛盾,用一个数无法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怎么办?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矛盾,在数前用不同符号表达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使这对矛盾在符号化的思想下得到统一,让学生感受到符号的作用。
数学活动需要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思考讨论、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来完成,恰当的活动形式有利于数学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但是,数学活动不是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更不是“作秀”。课堂让学生通过对话、倾听、欣赏、互动和共享,实现了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必须关注全体学生,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切地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引发数学思考,有效地建构数学知识。这样的活动才是数学课堂所需要的有效活动,才能全面地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
实践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真境界应是“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它是真实、真效、真智慧的生动过程,是师生智慧共生的乐园!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二
#数学教学反思#今天是七年级数学第一课,介绍负数,当我一节课上完后才找到这节课的重点---负数,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负数,并能够解释生活中出现负数的'实际含义,重点应该在应用上。
今天的课上让自己找不到北,状态很不佳,首先是自己没有抓住这一节课的重点,第二是举例说明不充分,事例不言简意赅,不能扼要的表达我的观点,同时也给学生带来理解上的难度。
从学生的反映来看,班上的学生基本上能够听明白,对实际问题的理解也很好。简单的讲,作为教师,我没有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却是比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的目标。
汗颜!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三
负数是小学生学习的又一种新的数。在教学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着手,通过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了解认识负数的必要性。
关注学生已有认知和已有生活经验,课前我布置学生自行去了解和收集有关温度和认识温度计,上课时,出示情境中三个城市的温度时,学生已会认读。有的.学生还能介绍温度计中华氏温度和摄氏温度的使用情况,在交流读数时互相补充,怎样正确快速读数等。通过这样教学,我觉得学生变得主动起来,我也真正尝到一个组织者的乐在其中的甜头。
练习设计联系学生生活。生活中关于正负数的例子很多,开课前举出的例子,这时候就被学生拿来用正负数表示,除此以外还有比如电梯的楼层、老师改卷的分数、球场的得分失分等等,看着学生们兴趣盎然,我布置了一项课外作业,找出生活中有关相反事物的数据,并用正数负数表示。
认识负数,让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时,我特别注重让学生在直观形象中理解认识。但是,负数在数学中的应用研究不够充分。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四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正负数在四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现在是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在课堂当中,我认为学生对于这些知识都掌握得挺好的了,但是作业为什么会这样?如题:海拉尔某日的`气温是-12℃——-3℃,求温差。我班学生好多错的呀!有拿12+3的,有拿-12-3的,有拿-3+12的……错误答案让人咋舌!现在仔细想象,在上课的时候,“温差”这一概念似乎过得太快,学生没有明确温差是“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而-12和-3谁大谁小?可能学生也有所忘却。对于用“最高温度减最低温度”更是无从下手了。而教材中也提到,在这里让学生掌握的是“正负抵消”,而不是让学生会正负数运算,学生只要能运用抵消的思想处理简单整数加法就可以了。所以在这里,我想我能做的只有让学生借助自身经验,以及借助线段图和温度计去得出结论了。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五
教材简析:
《正数和负数》是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74、75页的内容,这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四年级初步认识正、负数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正数与负数表示的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正负可以互相抵消,计算简单的正负数相隔部分,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思想:本课时“正数和负数”的认识是介于四年级教材中的初步认识和七年级教材中的系统认识之间,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捕捉学生的想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在师生双方互动作用的历程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知识。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
2、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3、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指导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正、负数的含义,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教学难点:
1、理解负数的意义,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2、计算简单的正、负数相隔部分,探索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具准备:课件。
课前准备:收集生活中能说明正、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关系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显示气温计,找到0℃。
(1)学生齐谈。
(2)师问:零上的温度和零下的温度表示的是具有什么意义关系的量?生回答。
(3)师问:我们把零上的温度归为什么数?零下的温度归为什么数?
生回答,师板书。
2、课件显示一组数据。
-24-7.08+23-0+1.5。
(1)读出上面的数据。
(2)分类:
a:4、+23、+1.5(正数)。
b:0。
c:-2、-7.08、-(负数)。
(3)强调:正号可以省略,但负号必须写上。
3、导入课题。
师:今天我们继续认识正、负数。
二、探究新知。
(1)师示范:妈妈今天收到200元,记作+200元,她今天支出200元,又该怎么记作呢?(-200元)。
(2)学生举例说明正、负数的相反意义。最后由记分规则引入教材。
2、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a、课件显示例题1。
(1)明确记分规则。
(2)指导学生观察成绩表,解决问题。
问题二:如课六(1)班要赢六(2)班,至少还需胜多少局?说明理由。
(3)尝试应用。
教材第74页“试一试”第(1)题。
(1)导入。
(2)理解表中数据的意义。
(3)解决问题,并说明理由。
问题一:先由学生独立思考,再交流,最后小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问题二:先由学生说明自己的解题策略,方法可多样。
3、计算简单的正负数相隔部分。
(1)观察太空游戏时间表。
提问:在这个数轴时间表上o点是什么时刻?
(2)说一说太空人的活动安排(同桌交流)。
(3)太空人两餐之间相隔多长时间?
指名回答,交流解题策略。
(4)计算小明、小华相距多少米?
西小华小明东。
(单位:米)。
相距?米。
(6)结论:在表示数量的多少,正、负可以互相抵消,但求正、负数相隔的部分却不能抵消。
三、检测大过关。
1、放映课件。
(1)观察图片,思考问题。
(2)填空。
a、湖底()于水平面120m,说明湖有()米深。
b、山峰()于水平面1600m,说明山有()米高。
c、湖底与山顶相距()米。
2、完成“练——练”第1题。
(1)理解题意,说明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2)小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
3、完成练一练第2题。
(1)理解题意,师提问:怎样求温差?
(2)求北京的温差是多少?
讨论:用题目中介绍的方法你会算吗?我们该怎么算呢?
四、课堂总结。
1、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
2、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灵动的心只有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中才能诞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着力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巧妙地引导学生,与学生一起分享着探索与应用的快乐,因此,我以认读气温计的温度为切入点,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全体学生轻松、愉悦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有目标,有层次地创设一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循序渐进地让每位学生有自由发现,自由发挥的空间,使数学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智慧,不断演译精彩。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数.自然数为数学结构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数的发展(也即数的扩充),有着两种不同的认知体系.一是数的自然扩充过程,如图1所示,即数系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体系,它反映了人类对数的认识的历史发展进程;另一是数的逻辑扩充过程,如图2所示,即数系发展所经历的理论的、逻辑的体系,它是策墨罗、冯诺伊曼、皮亚诺、高斯等数学家构造的一种逻辑体系,其中综合反映了现代数学中许多思想方法.
二、课题研究。
5、5000等数量有关,而且还含有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等实际的意义.显然上升5m与下降5m,收入5000元与支出5000元的实际意义是不同的.
为了准确表达诸如此类的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仅用小学学过的正整数、正分数、零,是不够的.如果把收入5000元记作5000元,那么支出5000元显然是不可以也同样记作5000元的.收入与支出是意义相反的两回事,是不能用同一个数来表达的.因此,为了准确表达支出5000元,就有必要引入了一种新数负数.
我们把所学过的大于零的数,都称为正数;而且还可以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把+5称为一个正数,读作正5.
在正数的前面添加一个-号,比如在5的前面添加一个-号,就成了-5,所有按这种形式构成的数统称为负数.-5读作负5,-5000读作负5000.
于是收入5000元可以记作5000元,也可以记作+5000元,同时支出5000元就可以记作-5000元了.这样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数量就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
利用正数与负数可以准确地表达或记录诸如上升与下降、收入与支出、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零上与零下等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再如,某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大0.5mm就可以表示成0.5mm,或+0.5mm;如果另一个机器零件的实际尺寸比设计尺寸小0.5mm,那么就可以表示成-0.5mm了.在一次足球比赛中,如果甲队赢了乙队2个球,那么可以把甲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把乙队的净胜球数记作-2.
借助实际例子能够让学生较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引入负数,认识到负数是为了有效表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一些数量而引入的一种新数,而不是人为地硬造出来的一种新数.
三、巩固练习。
思路分析:收入与支出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用正数或负数来表示.一般来说,把收入4800元记作+4800元,而把与之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支出1600元记作-1600元.
特别提醒:通常具有增加、上升、零上、海平面以上、盈余、上涨、超出等意义的数量,都用正数来表示;而与之相对的、具有减少、下降、零下、海平面以下、亏损、下跌、不足等意义的数量则用负数来表示.
再如,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水位高5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5cm;若游泳池的水位比正常的水位低3cm,则可以将这时游泳池的水位记作-3cm;若游泳池的水位正好处于正常水位的位置,则将其水位记作0cm.
日期
周二。
周三。
周四。
周五。
开盘。
+0.16+0.25+0.78+2.12。
收盘。
-0.23-1.32-0.67。
-0.65。
当日收盘价。
试在表中填写周二到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
思路分析:以周二为例,表中数据+0.16所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周二该股票的开盘价比周一的收盘价高出了0.16元;而表中数据-0.23则表示周二该股票收盘时的收盘价比当天的开盘价降低了0.23元.
因此,这五天该股票的开盘价与收盘价分别应该按如下的方式进行计算:
周一该股票的收盘价是18.18-2.11=16.07元;周二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7+0.16-0.23=16.00元;周三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6.00+0.25-1.32=14.93元;周四的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4.93+0.78-0.67=15.04元;周五该股票的收盘价为15.04+2.12-0.65=16.51元.
例3甲、乙、丙三支球队以主客场的形式进行双循环比赛,每两队之间都比赛两场,下表是这三支球队的比赛成绩,其中左栏表示主队,上行表示客队,比分中前后两数分别是主客队的进球数,例如3∶2表示主队进3球客队进2球.
甲
乙
丙
甲
3∶22∶2。
乙
2∶3。
3∶1。
丙
3∶1。
0∶1。
试计算甲、乙、丙三个队各自的总净胜球数.
思路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甲队主场以3∶2赢乙队,甲队有1个净胜球;甲队客场又以3∶2赢乙队,又增加了1个净胜球.甲队与乙队的两场比赛中甲队净胜球的总数为2.
甲队与丙队的两场球,甲主场以2∶2与丙队握手言和,甲队净胜球数为0;甲客场以1∶3负给了丙队,这场球甲队的净胜球数为-2.甲队与丙队的两场比赛中甲队净胜球数为-2.
总之,甲队与乙队两场比赛的净胜球数为2,与丙队的两场比赛净胜球数为-2;这样甲队总净胜球数为零.相信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分析,自己也能说出乙队总净胜球数为1,丙队总净胜球数为-1.老师可以让学生来试试说说看.
特别提醒:股票的涨跌、球赛的胜负都是当今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主动去接触或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实际问题,以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同时也充分说明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我们所学的数学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例4春季某河流的河水因春雨先上涨了15cm,随后又下降了15cm.请你用合适的方法来表示这条河流河水的变化情况.
思路分析:从上面的叙述可见河水的水位是先上涨了,随后又下降了,水位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也就是说最终水位的改变量是零,或者说水位的总变化量是零.
与最初的水位相比先上涨的15cm,可以记作+15cm,而随后又下降了15cm,可以记作-15cm,这样水位又回到了原来最初的位置,水位的总变化量是零,即这个变化量为(+15cm)+(-15cm)=0cm.
特别提醒:在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时,如果某个量经两次或多次变化后又回到了最初状态,就可以用0来表示总变化量;或者说这个量的最终变化量是零.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零的内涵极其丰富,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在以后讨论有理数的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的运算时,需要提醒学生重视零的一些性质,并关注零在这些概念或运算中所扮演的角色.
四、思考问题。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提高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绝对不会做的题目很少,但由于没有把问题看懂而造成的不会做的题目却相对较多.一旦老师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之后,学生往往都会说这题其实不难,我也会做,只是没有认真读题罢了.
怎样才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有效获取题目呈现给我们的信息,做高效的阅读者?这是需要教师认真考虑的问题。教师对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应该投入充足时间,而且一定要持之以恒.
教科书是学生学习时最重要的学习材料,但是很多学生却把教科书放到一边,到处去购买一些价值并不高的参考资料,不认真去挖掘教科书蕴含的丰富营养.这些做法或倾向也是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去调整的,如果教师能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自觉地养成阅读教科书的好习惯,养成认真阅读数学问题的好习惯,那么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升都会受益非浅.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七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本课是有理数的第一节课时。引人负数是数的范围的一次重要扩充,学生头脑中关于数的结构要做重大调整(其实是一次知识的顺应过程),而负数相对于以前的数,对学生来说显得更抽象,因此,这个概念并不是一下就能建立的。为了接受这个新的数,就必须对原有的数的结构进行整理,引人币的举例就是这个目的。
负数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原有的数不够用了(不能正确简洁地表示数量),书本的例子或图片中出现的负数就是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这一点。使学生接受生活生产实际中确实存在着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多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并且所举的例子又应该符合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当学生接受了这个事实后,引入负数(为了区分这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这个教学设计突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书本中的图片和例子都是生活生产中常见的事实,学生容易接受,所以应该让学生自己看书、学习,并且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作适当引导就可以了。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八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1、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
正数。
负数。
零
象1、2.5、、48等大于零的数叫正数。
象-1、-2.5,,-48等小于零的数叫负数。
0叫做零,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表示正数时,是负数;当表示0时,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表示负数时,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这样有理数按整数、分数的关系分类为: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因此,有理数按正数、负数、0的关系还可分类为: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九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认识负数》。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正数、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3、让学生经历创造符号表示相反意义量的过程,经历数学化的过程,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相机发展学生的符号感。
4、通过介绍古代中国认识和使用负数的情况,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古代文明对于数学发展的卓越贡献,激发民族自豪感。
理解负数的意义,进一步建立数感。
课前谈话: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出现了自然数;在具体操作时,以某一单位测量出现不够一个单位时又出现了小数,为了表示两个意义不同但数值相同的两个量时,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数,板书课题。
1、师: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的学生都发生了变化,学校也发生了变化,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的这些信息:
(1)班级的成员也发生了变化,咱们班这个学期转走了三个学生,转进一个学生。
(2)学校图书室转进100本新书,又借出100本书。
(3)小明把自己的压岁钱存进银行800元,又取出100元做零用钱。
为了清楚地区分是转进100夲书还是借出了100本书,同学们想出了各种方法,你们真会动脑筋,真会创造。
2、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历史上的数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也进行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出示数学史课本第四页“你知道吗?”)。
1、同桌讨论举出相反意义的量,然后用加“+”或“—”的方法来表示。交流汇报。
2、介绍课本第4页的《你知道吗?》以及正、负数的读写法。
3、你们还能再说出一个正数和一个负数吗?还有吗?有多少个?
同学们,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又创造了负数。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进一步认识负数。
4、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负数,用于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果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另一个量为负,请举例。
5、生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6、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相关板书,并根据板书正负数的读写方法。
1、教学例1。
电视台每天都会播放天气预报,你们知道是用什么来测气温的吗?(课件出示温度计)。
观察温度计上数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课件突出两个刻度10)这两个10表示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
你会用今天学习的正数、负数分别表示这两个刻度所指的温度吗?
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关键要找准谁的位置?
零摄氏度也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什么?
零上温度用什么数表示?零下温度呢?那0就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2、教学例2。
(1)出示第3页例2请说说对存折上各项的意思?(指名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有关意义。
(3)同桌互说有关正负数的意义。
(4)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它是正数和负数的什么?
小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生活中除了温度、海拔高度,还有很多地方会用到负数。
2、神七与负数:我国即将发射的神舟七号飞船在太空中向阳面的温度会达到()以上,而背阳面会低于(),但通过隔热和控制,太空舱内的温度能始终保持在(),非常适宜宇航员工作。
(1)21℃(2)100℃(3)—100℃。
指名说说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十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5~7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
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活动情境,在直线上表示从一点向两个相反方向运动后的情形,也就是在直线上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内容,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初步体会数轴上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在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时,明确两层含义:一是所有负数小于0、小于正数;二是负数之间的比较,即值大的反而小,值小的反而大。总之,利用数轴来比较它们的大小,是最直观和有效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负数后,通过活动情境,用直线上的点来表示正数、0和负数的,这样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感受负数的意义,并初步建立数轴的模型,同时借助数轴来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体会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会在数轴上比较正数、0和负数的大小。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一、旧知孕伏: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3、某日傍晚,黄山的气温由上午的零上2摄氏度下降了7摄氏度,这天傍晚黄山的气温是摄氏度。
[复习旧知,为探究新知作孕伏]。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画好直线,在相应的点上用小图片代表大树和学生,在问怎样用数表示这些学生和大树的相对位置关系?(让学生把直线上的点和正负数对应起来。)。
(4)学生回答,教师在相应点的下方标出对应的数,再让学生说说直线上其他几个点代表的数,让学生对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正负数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
(5)总结:我们可以像这样在直线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像这样的直线我们叫数轴。
(6)引导学生观察:
a、从0起往右依次是什么数?从0起往左依次是什么数?你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点的对应数,很直观的体会到数轴上正、负数的排列规律]。
3、反馈练习:做一做的第1、2题。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二)教学例4:
1、出示未来一周的天气情况,让学生把未来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比较他们的大小。
2、学生交流比较的方法。
3、通过小精灵的话,引出利用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规定: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4、再让学生进行比较,利用学生的具体比较来说明“-8在-6的左边,所以-8〈-6”
5、再通过让另一学生比较“8〉6,但是-8〈-6”,使学生初步体会两负数比较大小时,绝对值大的负数反而小。
6、总结: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第3题:
四、全课总结。
(1)在数轴上,从左到右的顺序就是数从小到大的顺序。
(2)负数比0小,正数比0大,负数比正数小。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1、6、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2、多边形面积计算7、公顷和平方千米。
3、认识小数8、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4、小数加法和减法9、统计。
5、找规律10、整理和复习。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数的概念的扩展,逐步形成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经历探索小数四则计算法则方法的过程,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小数四则计算及混合运算;主动参与探索和发现规律的活动,提高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和数量关系的能力,增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简单问题的意识。
(2)使学生通过对平面图形的观察和简单变换等活动,经历探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掌握有关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具体情境中认识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形成相应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体会用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信息,并能进行相应的比较、分析。通过开展实际调查活动,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增强统计观念。
2、数学思考:
(1)结合认数进一步发展数感。
(2)结合面积的测量和计算发展空间观念。
(3)结合面积公式和简单周期现象中规律的教学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4)结合统计表(图)的认识发展统计观念。
(5)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发展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
(1)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面积计算的问题、简单统计的问题、小数四则运算的问题以及简单周期现象的问题。
(2)能在现实情境中主动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3)能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
(4)进一步学会与他人合作、有正确的合作态度。
(5)能回顾反思学习过程,解释或评价学习的结果。
4、情感与态度:
(1)能积极参与各项数学活动,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经历探索数学知识与规律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与方法的价值。
(3)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联系现实素材学数学,联系现实生活用数学,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5)通过阅读“你知道吗”等内容,了解有关数学知识的背景,体会数学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不断拓展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1、数与代数领域(第1、3、4、5、6、8单元)。
本册教材在一至四年级主要教学整数的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整数的四则计算,并能应用有关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本册教科书教学负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意义、性质、和运算,这些内容涉及学生认识数范围的扩展。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过的整数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并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同时也能为系统地学习分数只是做好准备。
此外,安排探索和应用简单周期现象中的规律,对于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进一步提高思维水平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空间与图形领域(第2、7单元)。
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面积概念,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又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奠定了基础。通过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学,能进一步深化对面积概念的理解,促进对几种基本图形特征的认识。以前教学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只能计量相对较小的平面图形和物体表面的面积,用来计量土地面积就显得很不方便。为此,本册教材安排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既能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面积单位,也有利于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更多的实际问题。
3、统计与概率领域(第9单元)。
本册教科书安排教学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图相比,复式统计表、图的容量大,能同时呈现更多的数据信息。教学复式统计表、图以后,学生就能对一些稍复杂的实际生活现象与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这对于学生统计能力的提高以及统计意识的增强是极有益处的。
4、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面积是多少校园的绿化面积了解周围的家庭)。
(1)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的“分一分数一数”与“移一移数一数”渗透了初步的等积变形思想,为进一步探究多变性面积的计算方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校园的绿化面积》中的“想想算算”重点安排了“割补”的方法把稍复杂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常见的基本图形的内容。
(2)更加重视实际应用。
《面积是多少》里估计树叶、手掌等物体表面的面积;《校园的绿化面积》中测量、计算草坪的面积、设计花圃;《了解周围的家庭》分别为城镇学生和农村学生设计的便于操作的调查活动等,都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引导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数学活动,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课前:1.游戏引入。
师:石头、剪子、布玩过吗那我们也来玩一玩。
生:玩游戏。
师:请同学们用你的表情来告诉我输赢的情况。
[评析]本节课从“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入手,通过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相反的意思,为学好负数的意义做好铺垫。
新课:
一.从相反意义的量引入,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1、引入实例。
师:同学们,每天我们都要和数打交道,你们对学过的数熟悉吗?生:熟悉。
师:那我现在说几件事,你能把听到的数据信息,准确的记录下来吗?生:(异口同声):能!
师:好,请同学们准备好记录单,拿好笔。
师:(投影记录单):
先听要求: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关键呀,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咱们开始!
第一件事:足球比赛,中国国家队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第二件事:学校四年级共转来25名新同学,五年级转走了10名同学。最后一件事,张阿姨做生意三月份赚了6000元,四月份亏了20xx元。(生记录,师边说事,边巡视)。
(1)、交流学生的表格。
从而引出:统一表示。
(2)、出示学生用正负数表示的形式。
交流这种的好处。
二、了解正负数的数学史、感受数学文化(课件展示)。
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古代的人们会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要比咱们中国晚了数百年。
三、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在接下来的时间,就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了解负数,认识负数,好不好?
同学们,你们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负数呀?(银行存折、扣分单、购物单)。
1.出示城市天气预报,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重点感受“0”的意义。
北京的温度是-5℃到5℃,这两个温度的意思一样吗?
2、让学生来拨动温度计,再次感受正数、负数和0,并渗透负数的大小比较思想。
3、讨论正数、负数和0的关系。
讨论“0”的关系:“0”算正数,还是负数?
四、负数的`应用。
师:看来大家学得都不错,那就让我们用所学的知识一起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填一填。
2.出示电梯按钮,问上五楼和地下二楼应按哪两个键。
五、探究升华。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新疆吐鲁番盆地是我国海拔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米,可以记作:+8844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者负数表示下面各地的海拔高度。(出示海拔高度图)中国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的海拔高度在海平面以上3193米。世界最低最咸的湖——死海在海平面以下400米。
世界海拔高度最低的国家——马尔代夫比海平面高1米。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是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
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湖,水面的海拔高度是-28米。
太平洋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最深处海拔-11034米。
五、全课小结。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负数的意义。
负数的意义。
一、创设情境
二、探究新知
(1)活动一
(2)教学例1
出示温度计,请同学们在温度计上分别找到零上16℃和零下16℃。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活动二
(4)教学例2
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
活动一:用不同的数分别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1.观察数学书p1的例1图:
思考:
(1)室内和室外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
(2)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区分和表示这两个不同的温度吗?我想这样表示:
2.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
3.阅读并弄懂下面两行话
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读作“正四”,-4读作“负四”,+4可写作4。
活动二:理解正数与负数表示的具体意义。
看例2的存折明细示意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
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苏教版)第1—3页上的例1、例2,书上的”做一做”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通过观察和讨论,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在教学中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3、通过实列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认识负数,理解运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理解正数、负数与0之间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没有0刻度的温度计。
一、巧设情境、感知引入–引出负数。
1、选择喜欢的方式记录下列各数:
(1)、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育明小学上半场进了2个球,下半场丢了2个球。
(2)、我校本学期转进学生6人,转出5人。
(3)、李叔叔做生意,10月份赢利1800元,11月份亏损500元。
师:出现在信息中的两个量都是怎样的两个量?
生:是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独立思考怎样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把想法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流,选择最为简练的记录方法。引出:+(正号)、—(负号)。
小结导入:在生活中,有许多意义相反的情况存在我们都要用到正负数,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负数。
二、体验内化、探求新知–认识负数。
1、借助温度计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
用温度计显示四个城市的的天气情况(课件出示)。
学生用已学的知识读一读温度计上的温度,并用数表示各城市的温度情况。
2、学生动手拨一拨,感知0与正负数的关系。
质疑:0是正数还是负数?
通过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在温度计上0摄氏度是0上温度和0下温度的分界点,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出示存折上的存入与支出数。
让学生说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并得出结论:存入用正数表示,支出用负数表示。
4、介绍正负数的读写。
师:正数前的符号可以省略不写,如+500可以写作500;
师:正号可以省略,负号呢?
生:不可以,那样正数和负数就分不清了。
三、回归生活,拓展应用–应用负数。
1、快速抢读并判断(书上做一做第一题)。
2、珠穆朗玛峰大约比海平面高8844米,记为(),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为()。
学生交流后回答,并请两位学生上台表演相对而跑。
四、课堂总结、知识延伸–拓展负数。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其他同学注意的吗?
师:你对负数还想了解什么呢?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
【本文地址:http://www.daodoc.com/zuowen/13473299.html】
1.1 正数与负数第一课时(一)概述课名是《正数与负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七年级的一堂数学课。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2课时,80分钟。《正数与负数》课时1主要学习正......
一、课题引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作为教师有必要了解数系的发展.从数系的发展历程来看,微积分的基础是实数理论,实数的基础是有理数,而有理数的基础则是自然......
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正数和负数的教学设计1.1.1正数和负数教学目的:(一)知识点目标:1.了解正数和负数是怎样产生的。2.知道什么是正数和负数。3.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二)能力......
1.1 正数和负数〔教学目标〕1、了解负数的产生是生活、生产的需要;2、掌握正、负数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理解数0表示的量的意义;3、理解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含义;4、熟练地运用正、......
最新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最新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正数和负数教学设计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掌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2. 体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