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急行跳远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10:59: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教学设计急行跳远”。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教学设计

郭志贞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设计采用的教材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1〉〉第四单元第二节“山岳的形成”(第一课时)。本课的课程标准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山岳是陆地地形的骨架,“山岳的形成”一节是个案例,是对前面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本节以山岳为案例,对内、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进行剖析,目的是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并将这种案例剖析方法迁移到其他构造地貌的学习中去。

“山岳的形成”整节内容设计安排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褶皱山,断快山与火山”中的“褶皱山”部分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对褶皱山的形成过程及其研究的意义有明确、完整的认识,特别是褶皱构造在找水、找矿、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应用。剩下的“断块山与火山”和“山岳对交通的影响”放到第二课时完成。

二、学生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地理基础较薄弱,但本章的第一节学习了内、外力作用的有关理论,本节“山岳的形成”是具体的案例运用与拓展,因此,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亲眼看到,所以需要学生进行地理的理性思维,才能正确判断背斜构造和向斜构造,进而运用到现实的生产、生活中,故学习本节内容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遵循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本节课程标准的要求,利用学生熟悉的案例或借助模拟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概念并运用原理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化,让学生体验到探索知识的乐趣,并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学习理念。

三、设计思想

(一)教学理念

1、探究性学习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地理素养上进行探究性学习;通过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

2、推进“五”字“四”步教学法

3、学习有用的地理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想结合”,教学过程中应联系当地的经济建设,结合生产、生活中实际的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学以致用,学有兴趣。授课时先结合学生初中学过的名山和龙岩的经济建设引入实际问题,在“山岳的形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上设置情境,引入新课,开始讲授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体验“地理有用,生活有用,生活地理”的课程理念。

(二)教学原则

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认知的普遍规律,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探究问题的层次性、有效性及可操作性。如在褶皱和褶曲的概念学习中,采取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的步骤进行教学,让学生先获得感性认识,明白岩层,再思考岩层受挤压产生的变化。在探究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具有层次性的问题为学生构建动手、动口、动脑的平台,为学生和思考、交流、表达提供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分析问题中初步掌握地理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1。目标导学法

借鉴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里提出的教学设计模式——目标模式,此模式强调以教学目标为基点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设计,以达成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上课伊始展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内容,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2。观察、演示法

感性的认识是最直接的,也是是具有冲击力的,过目不忘正是此道理。课堂上通过折竹片的试验,让学生切身体会到背斜的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反而成为山岭。3。列表比较法

对于相近的概念,通过列表比较,可以明确差异,加深记忆。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比较背斜和向斜。4。启发诱导法 四。[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为褶皱山的形成、基本形态特征极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为“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成因及褶皱构造在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一

[课堂导入](1)展示图片: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华山、庐山、(日本)富士山、长白山天池。)这些山脉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地质构造?(你想知道吗?)

高山耸立的青藏高原

科迪勒拉山

阿尔卑斯山

(2)图片褶皱示意,问太佳高速公里穿山越谷,在不同的褶皱构造下如何选址开挖隧道?(以上两问,只问不答,留下悬念)

[设计意图]以美的享受熏陶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家乡建设的实际,让学生感受学习有用的地理。

过度: 教师讲授;:山岳又称山地,有很多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变化受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我们主要从内力作用出发,分析其构造。

环节二

提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课时一

褶皱山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

背斜和向斜(重点内容)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难点内容)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拓展部分)

[设计意图]直接提出本节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内容,同时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环节三

展示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层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2.了解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3.了解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1.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和生产、生活相联系。

3。通过亲手演示和折竹片的实验“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既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又学会了用身边的材料演示地理过程并能对地理事物进行一定的比较,体现课程标准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掌握分析、探究地理事物的科学方法。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地形的形成原因,认识到地壳的变迁是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被认识的。

3。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占一定比例的分值,因此,也是高考的考点之一。

4。本节知识在实际生产中,如找矿,找水,修路,建采石厂,和研究地质构造等方面应用广泛。

[设计意图]通过三维教学目标展示,让学生明白本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怎么能学好?

环节三

课堂探究

新课讲授: 板书

一、褶皱的形成和褶曲的概念

教学思路: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岩层——观察岩层,思考:

图 3

图41、看图(3),思考岩石圈中的岩石是怎么分布的?

教师说明;岩石圈中的岩石呈现层状分布称为岩层。看图3 回答问题:(1)在正常状态下,形成的岩层

与地表(填“平行或垂直”),而且越往深处岩层越(新或老)

(2)当水平岩层受到挤压的作用时,岩层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用教材模拟一下。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岩层会发生弯曲变形?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受到了巨大的挤压力。师:这个挤压力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讨论、回答:是地壳运动产生

教师:很好!其实我们同学已经自己把褶皱的概念归纳出来了。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指投影)在这个褶皱中,我们会发现有很多个波状弯曲,每一个弯曲就是褶皱的一个基本单位,叫做褶曲。

请同学们观察投影看一看这些褶曲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有的褶曲向上弯曲,有的褶曲向下弯曲。

师:很好,我们根据岩层形态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类:背斜和向斜。板书

二、褶曲的基本形态——背斜和向斜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向斜和背斜的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有什么不同。[电脑展示画面] 图4 [电脑播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过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电脑动画重现岩层的演变过程,将抽象的地理原理形象地加以演示,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问题)师:同学们分成左右两组,分别讨论二者的:岩层形状是怎样的?岩层新老关系怎样?

发育成什么地貌?

生A: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核部老,两翼新;发育成山岭。生B: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核部新,两翼老;发育成山谷。(播放图片)评价并补充(播放图片)地形倒置现象

师:为什么这幅图中出现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呢? 生:讨论

师:背斜顶部受到张力,常被侵蚀成山谷。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发育成山岭。这就是地形倒置现象。

(播放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播放两边并进一步强调原因)(播放图片)自然界中的背斜谷和向斜山景观

师:背斜既可以成山又可以成谷,那我们要怎样判断背斜和向斜呢? 生:讨论

师:最准确的方法就是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来判断。指导:穿过褶曲的中心,画一条水平直线。背斜岩层核部老,两翼新,向斜岩层核部新,两翼老。【活动1】读教材图4.11,回答下列问题。P74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解释甲地成为山岭、乙地成为山谷的原因? 【归纳】列表比较背斜和向斜的特征(归纳巩固——你牢记了吗?)学生填写下表

背斜与向斜的比较

地形形态 岩层新褶曲岩层 老关系侵蚀前地形侵蚀后地形形态形态(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向上拱起中心老

背斜山岭谷地 两翼新

向下弯曲中心新 谷地山岭向斜两翼老

[设计意图]对重点内容,再次反复,达到落实重点的作用,同时通过列表比较,培养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归纳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褶皱的基本特征。这些由褶皱岩层所组成的山体称为褶皱山。

板书

三、褶皱山

1、褶皱山的概念

由背斜或向斜发育而成的山岭和谷地,统称为褶皱山。(依此知识点作为教学衔接的过渡语言)

(播放视频)板块构造运动及山脉的形成师: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皱山。为什么坚硬的地壳能够发生褶皱,形成高大山系呢?

师:目前科学家们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解释褶皱山系的形成。

(展示图片)地球岩石圈的板块示意。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内部地壳运动比较平缓,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如果板块发生背离运动,地壳就会张裂形成裂谷m]或发育成海洋;如果板块发生相对运动,就会相互碰撞、褶皱隆起形成高达的褶皱山系。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这些褶皱山脉形成的动画。

2、世界的两大褶皱山系(展示世界地形图)

(1)位于南北美洲西部的 山系;

(2)横贯亚欧中南部的 山系(板书)

四、褶皱构造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识拓展部分)(活学活用——你会用吗?)分组讨论

(1)利用物理学中的密度知识,分析

是良好的储油构造。(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的经验,例如:“

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3)在太原——佳县的高速公里建设过程中,由于黄土高原是个山区,需要建设很多隧道,设计人员碰到如教材74页图4.11 所示的地质构造,请你帮忙确定从甲处还是乙处开挖东西向的隧道?

(4)有人要建一采石厂,假如你是技术人员,在教材74页图4.11中的甲处还是乙处? [设计意图](1)迁移、整合其他学科知识;(2)联系家乡建设实际;(3)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

环节四

目标检查 —— 课堂练习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l)图中地质构造是

其中A为 ________ 斜,B为 __________ 斜。

(2)甲、乙两处山地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①、②、③、④四处的岩石属于沉积岩的是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若要开采坚硬的岩石作建筑材料,宜选①处还是②处?__________ 处;若开采优质花岗岩作装饰材料宜选③处还是④处?__________ 处。

(4)A、B两处有一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一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其中A为 ______,B为 ________。

(5)任意采伐A处山区的森林,将会导致附近河流泥沙含量 ___________,水旱灾害增加,甚至可能造成 __________ 等地质灾害。

(6)(多项选择)我国黄土高原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貌,主要原因是()A.黄土土质疏松 B.植被破坏严重

板书设计

C.地面起伏明显

D.流水侵蚀严重

__________,环节五

课后探究

你对大同市的火山群感性趣吧!你想知道它的原由吗?不如你去看看,然后再找找资料,也许你会成为研究大同火山群的科学家。[设计意图]为后一节地理课营造悬念。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特点遵循新课改,紧紧围绕“五字四步”教学法,在循序渐进的原则下,以学生为主体,层层递进,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扣紧社会热点,体验学习有用、有趣的地理科研知识。本节课的教学亮点是:(1)结合生活实际和当地的建设,引入课题,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2)设计问题具有层次性,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地理,培养地理素养;(3)就地取材,折竹片的实验让学生体验、理解地形倒置的形成,达到巧破难点的目的,是此知识点教学设计的突破;(4)结尾以大同火山群的内容设计问题,使学生余兴未了。本节课授课中要注意对“修隧道应该在背斜还是向斜构造上开挖”这一问题,许多学生很容易理解成:既然背斜易受侵蚀,那它是不安全的,向斜岩性坚硬隧道是安全的,学生的片面使他们忽视了工程量、拱形岩层较安全及地下水的问题,所以这部分内容要向学生讲清楚。反思整个授课过程,在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结合上,在教学主线的构建上,特别是一些承转过渡环节,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和提高。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一、明确课标要求1.了解褶皱的概念和褶皱的基本形态;2.了解褶皱山的形成和褶皱山的基本形态特征;3.能够在不同的示意图中识别和判读背斜与向斜;4.知道和......

《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设......

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第四章第二节《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山岳的形成》教学的个人反思

《山岳的形成》教学的个人反思根据新课标准的要求,《山岳的形成》这一节是作为分析认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一个案例,目的是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明白到内力作用是......

下载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岳的形成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