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二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故都的秋

教学设计 时间:2020-02-27 04:02: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设计】

必修一二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荷塘月色》“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品味语言,学习赏析散文的艺术手法。

2.通过把握本文的情感脉络,学习鉴赏抒情散文。

【过程与方法】

1. 本文语言精美,写景状物传神,应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自然自然地到受到感染,体会文章的韵味。2. 理解关键语句,提高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追求积极向上的理想。2.培养学生健康的的审美情趣即自然美。

【难点突破】

1.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品味领悟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本单元——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就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文章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计划】

二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第二课时重点感受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设计特点】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

课堂环节三层级六步骤:三层级为读通、读懂、读好。六步骤为自主预习、激趣导入、主题学习或《学案》(问题)导学、分组探究、成果展示、迁移应用。

“生态课堂”教学设计适用于各种文体,特别适用于经典美文。一般文章可根据教学内容、时间和进度对三个层级六个步骤进行变通处理。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

活动

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

重点字:蓊蓊郁郁()

袅娜()

踱步()

霎时()

........弥望()

斑驳()

渺茫()

点缀()....重点词:幽僻:__________________

蓊蓊郁郁:________________ 踱:_____________________

弥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袅娜:____________________脉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斑驳:____________________一例:______________

丰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碧:______________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任教。

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的诗坛。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作家。

1948年8月病逝于北京。他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同志曾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著作有《朱自清全集》。

(2)轶闻趣事

散文大师朱自清曾经为了散文《荷塘月色》中关于“蝉”夜间“鸣”与“不鸣”而困惑。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灯光,没精打采的,是瞌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为此中夜间的蝉声之句,30年代收到一位读者的来信,说出自己的看法:“……蝉子夜间是不叫的。”为了得到确切的夜蝉叫与不叫的结论,朱自清向周围的同事询问,同事们大多同意陈读者的看法:蝉子晚上不叫。朱自清又请教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刘先生对此细节也无亲身经历,他没有装出权威的样子随意回答朱自清先生。为了求证,他翻阅了多种有关昆虫的专著,几天后,他拿出一段书中的抄文,对朱自清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这段文章说,平常夜晚,蝉子是不叫的,但在一个月夜,此作者却清楚的听见它们在叫。朱先生由于刘教授自己没有表态,在复读者的信中表态:以后散文再版,他将删除“月夜蝉声”的句子。以后的一两年,此事常常萦绕于朱先生的脑海中无法忘怀。于是他便常常出外,在树间聆听。不久,竟然两次在月夜听到蝉子的叫声。后来陈读者又引用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自此朱自清才较为释然,最后终于没有删除“月夜蝉声”之句。一件逸闻,描画出了大文学家朱自清先生和昆虫学家刘崇乐先生各自治学的严谨。体现了一种“求实”的科学精髓。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27年7月的北京清华园,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这时,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此时的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但又始终平息不了对黑暗现实产生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我们来了解这时期作者的思想,看看他的自我表白:

“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那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走》)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3 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再者,作者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本文的抒情风格。

活动

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说说作者夜游荷塘的行踪,理清文章结构。

明线:出家门、踱小路、观荷塘(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赏四周、回家门

2、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体会这句话的含义和在文中的作用。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此句称

3、请在文章中找出写作者内心思绪的语句。

例如:(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文眼”,放在篇首,如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了抒情的基调。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

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朗读全文,把握全文的感情脉络。

不宁静——找宁静——暂得宁静——失宁静——回到现实的不宁静中来。活动

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课文的第四段的写景很有特色,你能具体说说吗?(从描绘的对象、写景顺序、用的修辞等角度考虑)

(1)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如画的美景,你能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吗?(月下荷塘)

(2)画面中描绘了哪些景物?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叶、花、香、波)

(3)如果让你拍摄月下荷塘的画面,你怎样安排镜头?(远→近,上→下,静→动)

(4)这幅画给你什么感受呢?学生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感受,要结合具体句子谈。

(层次感、立体感)

(5)这一段作者有没有提到月?有没有描写月色?

在这一段里,作者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那叶子、花朵的情态,以及为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轻淡月色映射下形成的。这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高妙写法。

2、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景和第四段的写景有什么不同吗?

(1)这一幅画跟上一幅画比较有什么区别?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荷塘月色)

(2)有人说:朱自清先生是用语言代替丹青的能手。体会一下:作者是如何用语言给我们描绘出月色之美的?

由上到下;由正面到侧面;黑影浓、倩影淡,整个画面疏密相间,浓淡相宜。(3)本段作者所描绘的画面给人以什么感受?

景物素淡、静谧、朦胧、和谐,整个画面,月朦胧,雾朦胧,有一种朦胧之美。可以看出作者已由“颇不宁静”转变为“暂得宁静”。

3、作者为什么要想到《西洲曲》和江南采莲的旧俗?

明确:由“忽然”引出一幅江南采莲图,至此由“实”到“虚”,开辟了一种与前文孤寂幽静相反的热闹欢乐的境界。一实一虚,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相得益彰。作者似乎得到了暂时的“宁静”,但“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又回到了现实中来。表明作者无法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理想的“宁静”,这正是残酷的现实社会带来的结果。

作者苦闷、忧愁、烦躁、困惑,这时候作者想到《西洲曲》和采莲,折射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否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是时代变化在作者心灵的投影。

4、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2)、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3)、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4)、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5)、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活动

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本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文章的结构(作者夜游顺序、作者情感变化)(2)欣赏景物描写(3)品味语言;(4)体悟作者情感(5)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5.教师巡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

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1)展示成果,质疑解疑。(略)(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3)遗漏问题,教师补充。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第六步:迁移应用(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应用能力。)第一种方案:比较阅读

有气节的朱自清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回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页)我对这件事特别感到亲切、悲愤。事隔十几年了,现在读到这几句话,当时情景还历历在目。

所谓“救济粮”是这么一回事:1948年6月间,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法币像大江东下一样,时时刻刻在贬值,买一包纸烟要几万块钱。教授的薪水月月在涨,但法币贬值更快,物价涨得更快,原来生活比较优越的教授们,此时也和广大人民一样难以生活下去。特别是家口众多的人,生活更为困难。国民党政府也知道人民的怨恨,特别是高等学校知识分子,他们更是对这种情况忍受不下去。于是便耍了一个手法,发了一种配购证,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买到“美援的面粉”。也正当这个时候,美国政府积极扶助日本,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发出诬蔑和侮辱的叫嚣。一面是廉价收买,一面是扶植日本,侮辱中国人民。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

声明是这样的: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总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与的。下列同人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特此声明。(民国)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也和往常一样,决定每人负责联系若干人,年纪大一点的教授多半是归我跑腿的。我拿着稿子去找朱自清先生。

当时,他的胃病已很重了,只能吃很少的东西,多吃一点就要吐,且面庞瘦削,说话声音低沉。他有许多孩子,日子过得比谁都困难。但他一看完稿子,便立刻毫不迟疑地签了名。他向来写字是规规矩矩的。这次,他还是用颤动的手,一笔不苟地签上了他的名字。于此,也应该交代一笔,1946年从昆明回到清华园以后,他的态度有了显著的改变,不再沉默了。他反对内战,讨厌国民党。对共产党的看法也开始改变了,他曾在公开集会上朗诵解放区的诗歌,有时候还和学生们一起化装扭秧歌,弄得满头是汗。

贵州省重点课题“高中语文活动化生态课堂研究与实验”

铜仁二中课程改革语文校本化探索与实践

《故都的秋》“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

铜仁二中 蔡寅

【知识与能力】

1.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

2.了解作者在描写故都风物时为何要突出“清”、“静”、“悲凉”的特点,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自然风物的客观色彩和作者内心世界的主观色彩巧妙融合的艺术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整体把握文章。

2.相互讨论,深入文章,体会散文“情”与“景”、“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难点突破】

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辩证关系。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要让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心情,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因而本文采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和“合作式”学习模式来展开教学活动,正确处理好现代教学体系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多媒体这四个要素的联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并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计划】

一课时:主要以朗读法和讨论法为主,在朗读和思考中根据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清其“形”,并领 悟蕴涵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形”“神”的辨证关系。

【设计步骤】

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

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

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注音和解释

重点字:混混沌沌()

潭柘寺()

落蕊()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房檩()

颓废()

鲈鱼()

馍馍()....重点词:混沌:①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②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椽:椽子,即放在房檩上架着木面板或瓦的木条。落寞:冷落、寂寞。颓废:意志消沉,精神萎靡。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浙江省富阳........人。自1913年始留学日本10年,饱受了屈辱和歧视。1922年回国后,一方面在大学任教,一方面搞创作,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仍坚持抗日战争。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主要作品有处女作短篇小说《沉沦》、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

..(2)轶闻趣事

一说:有一次,郁达夫应邀演讲文艺创作,他上台在黑板上写了“快短命”三个大字。台下的听众都觉得很奇怪,他接着说:“本人今天要讲的题目是《文艺创作的基本概念》,黑板上的三个字就是要诀。‘快’就是痛快;‘短’就是精简扼要;‘命’就是不离命题。演讲和作文一样,也不可以说得天花乱坠,离题太远。”郁达夫从在黑板上写那三个字到说完话的时间,总共用了不到两分钟,正合乎他所说的三原则——“快短命”。二说:郁达夫请一位军政朋友去饭馆吃饭。饭后付款,郁达夫从鞋底抽出钱给堂倌。朋友很惊诧的问:“你怎么把钱放在鞋里”。郁达夫笑笑指着钱说:“这东西一直压迫我,现在我要压迫它”!

(3)创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制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意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引自郁达夫《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很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间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活动

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

1.找出课文中一两句你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2.题目是文章的线索,其中“故都”明确了什么,“秋”明确了什么?为什么不用“北平的秋”代替?

明确:

故都”两字指明了描写的地点,因为即含有一种文化底蕴也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确定了描写对象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时代性。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

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

第二步:课前三分钟(生)或激趣导入(师)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 活动

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找出文章的文眼)

明确:清、静、悲凉;“故都的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的悲凉。”

2.3-11自然节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试以3、4自然节为例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文眼的?

5幅图:牵牛花(秋花、秋院静观)、槐花落蕊(秋槐)、秋蝉残声、秋雨凉风、枣树奇景(秋果)。

举例分析:(1)牵牛花:“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是在写“静”;“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衰草,体现了“悲凉”。

(2)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活动

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

1.课文为什么不写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对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等极具北京秋景特色的画面也一笔带过?

明确: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在他内心投下了忧虑和冷落的阴影,他追求“清”“静”,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正因为这样,他言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自然也笼罩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文章不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腰壁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文章紧扣“清”“静”“悲凉”这三个带文眼性的词,来描写景物的特点。对景物的描绘,作者往往只用寥寥数笔略作勾勒,便将读者带进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之中。

2.文章两次提到“南国之秋”分别有何作用,请找出并分析?

例如:草木雕得慢(快),空气来得润(干),天的颜色显得淡(浓)混混沌沌(模糊不清)——清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得透(彻底)、十足——饱尝

明确:第2段和第13段在结构上形成了前后呼应。都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

活动

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

你能提出关于本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设计特点:《学案》导学与学生自主提问结合,课堂既重点突出,又体现生成生动。)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

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

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

2.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5.教师巡视各组,了解情况。

(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

第五步:成果展示展示探究成果,打开思维障碍,促进交流合作。

(1)展示成果,质疑解疑。过程(略)

(2)自由提问,设擂展示。

针对学生探究情况,学生可自由提问,先由学生回答,难点问题可由教师点拨或回答。

第六步:迁移应用(拓展阅读,开阔视野,提高应用能力。)

写一段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故乡的秋天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2、阅读有关资料,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郁达夫及创作风格。2、体会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主观感情。教学重难点:学习并借鉴文章“融情于景,驭景以情”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

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故都的秋(人教版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的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

下载必修一二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故都的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一二教学设计荷塘月色、故都的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