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推荐)_六下数学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 时间:2020-02-28 20:41: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学计划】

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六下数学教学计划”。

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学内容和教材的编写特点

第十二册教材是六年级制小学数学全套课本的最后一册,这一册教材包括的教学内容有:三个新知识单元和一个总复习单元,共四个单元。它们分别是:圆柱和圆锥,统计初步知识,比和比例以及总复习。

(一)圆柱和圆锥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圆锥的认识和体积,球的认识和单元复习,共4个小节。

其中,圆柱的认识和表面积、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认识和体积,是必学内容;球的认识是选学内容。

圆柱和圆锥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和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对于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教材先举出生活中圆柱或圆锥形状的实物,进而抽象出圆柱、圆锥的几何图形;再介绍几何图形各部分的名称,研究图形各部分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等,形成对圆柱和圆锥特征的认识,建立起圆柱和圆锥这两个几何形体的概念。这种分两步抽象的认识过程(实物—图形—概念),反映了小学数学中实验几何的特点,也符合小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

对于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教材介绍了如何依据圆柱的特征,联系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及学习方法,自己归纳、概括出计算公式的教学思路。

对于圆锥体积的计算,本册教材特别设计了由长方形旋转成圆柱,由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1/2)旋转成圆锥的内容,其用意在于创设一种“猜想”的学习情境,再通过实验加以检验,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进行初步的应用。这种安排(猜测——操作检验——归纳总结——应用),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情趣,有利于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形成能力。

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材举出了不同的实例,安排了适当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依据事物的特征,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

计算圆柱和表面积、体积和容积时,常常遇到的数的小数部分数位过多的情况。本册教材仅提出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方法,这与过去的教材学习“进一法”、“去尾法”是有区别的。

(二)统计初步知识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统计表(以复式统计表为主),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共4个小节。其中,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实践活动是必学内容:扇形统计图是选学内容。

原《北京市实施素质教育,调整九年义务教育部分学科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的意见》(以下简称:《调整意见》)规定:“把复式的条形统计图和复式的折线统计图改为选学内容;删去扇形统计图。”从今年秋季起,也即开始执行《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以后,这项规定就自动取消了,教学时要注意到这个变化。

本册中的统计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习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求平均数,填写简单的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介绍了学习统计初步知识的意义,接着分别介绍了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的特点,然后,介绍制作统计表和统计图的方法,最后,介绍对统计图、表进行初步分析的方法。

本册教材介绍了制表和制图的步骤和方法,教学时,不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制图、制表的方法,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学会填表、看图和对统计表、统计图的初步分析上。

教师可以从教材所介绍的制表和制图的方法中,吸取引导学生认识统计表或统计图的内容。

例如,怎样正确认识复式统计表的表头?表中的合计与总计的关系是怎样的,等等。

又如,单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怎样看统计图中每一直条所表示的数量?等等。

在统计初步知识这一单元的教材里,很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填写统计表时,把求简单平均数和求加权平均数的问题包容进去,把分数、百分数问题包容进去,等等。

这样安排教学内容,扩大了基础知识的应用范围,提高了问题的思维价值,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本单元增编了实践活动。内容是“我们为校庆作贡献”,紧密联系所学的统计初步知识,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和整理数据,并根据数据的特点,设计、绘制出统计图,在全班展示。这只是一个例子,老师在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也可以安排其他内容。不论活动的内容是什么,一定要让学生去实践,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分工合作,找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比和比例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比的意义和性质,按比分配,比例和比例的性质,比例尺,正比例,反比例,应用题,单元复习和实践活动,共8个小节。比和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分数和有关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按照从比到比例,从意义性质到应用的顺序安排的。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的问题,这是今天学习比的基础。只是今天相比的两个数,既可以是表示同类量的两个数,也可以是表示不同类量的两个数。这样就准确地把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准确地反映出来了。

比的概念是两种量进行比较的一种数学方法。是从学生已经学过的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不同类量的比)引入比的概念,概括出比的意义,再通过举例使学生认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接着,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在比较两个量的倍数关系时,可以把比、除法和分数看成是不同形式的“比倍”关系,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通过两个数相除(即比的意义)得出比值,可以说明比值的意义以及比与除法的关系,从而引出求比值的方法。根据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导出比与分数的关系。在这里,除法的意义起了桥梁的作用。再由比与除法、与分数的联系得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最后是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按比分配。按比分配是比的另一种形式的应用,所以教材把这一小节的题目改叫做“按比分配”,按比分配也是“平均分”的进一步发展——先平均分(求出单一量),在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求出每部分的数量。

在学生掌握了有关比的知识以后,教材介绍了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根据比例的性质解比例的方法。

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根据它们之间存在的这种数量关系,可以把求实际距离或求图上距离的问题,按照比例的意义列成比例式。知道其中三项就可以求出比例的未知项。本册教材主要介绍了把实际距离缩小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的比例尺。练习中涉及到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到图纸上的比例尺。使比例尺的应用与实际结合得更紧密。

学生已学过的常见的数量关系,是今天学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意义的基础。教材在介绍正比例和反比例知识的时候,是按照先讲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再讲应用题的顺序编排的。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比和比例这一单元的内容变化不大。但是,在编排的方法上,有明显的变化。例如,先将正、反比例的意义,再讲应用题。为什么做这样的调整?简单地说,就是为了使教材的知识结构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教师把握教材,使教学着眼于整体,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使基本概念的价值,在应用中的岛充分体现。

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是用一种新的观点、方法来认识数量之间的关系,不少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从比的概念可以直接引出求比值的的方法和比的基本性质;比与除法、分数之间存在互相转化的关系;比的概念是建立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概念的基础。当学生对正、反比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就开始学习应用正、反比例的概念,去分析、判断数量间的关系,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因此,理解和掌握比的概念是学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正、反比例的意义概括性强,有比较抽象,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升入初中后,学习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时,要经常用到上述知识。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过的基础知识的理解,又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单元安排的实践活动是“安排我的小卧室”。组织活动时,也可以让学生选择家中的一间卧室和卧室中的主要生活用具,运用所学的比例尺的知识,把它画在一张平面图上。可以设计出不同方案,只要能正确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就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四)总复习

这一单元教材的内容包括:

整数和小数:整数与小数的概念,读、写方法,求近似值的方法,小数的性质,整、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等。

数的整除:整除、约数、倍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等。

分数和百分数: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基本性质,百分数的认识,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等。

量于计量:常用的计量单位,名数的化聚等。

代数初步知识:用字母表示数,简易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等。

几何初步知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和平行线,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等。

统计初步知识:统计图和统计表等。

比和比例: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按比分配,比例尺,正比例和反比例等。这一单元的教材,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编排方式上,与原教材相比较,都有很大变化。编者对小学阶段学生所学习过的全部数学知识进行了系统整理,同时突出了各类知识之间的联系,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这样做,有利于教师落实《教学大纲》的各项教学要求,有利于克服“题海战术”,有利于学生真正形成良好的认知系统,为升入中学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以上各类知识的复习内容,均采取先整理基础知识,在进行适当应用的顺序编排。在练习题的选择上,都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限制在必学内容的范围之内。这样安排,既减轻了毕业班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突出了重点,使总复习的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二、教学要求

(一)新授内容的教学要求 1.知识要求

(1)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2)会填写统计表,会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表,会依据统计表进行初步的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会制作比较简单的或局部的统计图,会依据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回答或提出一些问题。

(3)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会求比值和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

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解答简单的应用题。

2.能力要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德育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和国情教育,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学习习惯。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的作用。

(二)总复习单元的教学要求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进行计算,会依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学生升入初中,顺利地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科的学习任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措施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圆柱、圆锥的体积,比和比例的意义,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和应用题,统计初步知识等都是最基础的知识。

1.教学是认真分析这些新授内容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之间的联系,研究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加强基础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记忆现成的结论。

2.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在“总体设计”的前提下进行。所谓“总体设计”,就是在教学某一知识点时,要瞻前顾后,做到“以旧引新,新旧结合,以新代旧”,使教学活动不是在一个点上,而是在知识的网络上,沿着“循序渐进,适当反复,逐步深化,灵活掌握”的程序展开。

(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1.在教学思想上,要摈弃单纯传授知识的陈旧观念;在教学的方式上,要坚决克服“注入式”。要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挖掘教材中的智力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的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3.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学会提出问题。4.加强训练

训练的重点应该是“怎么想的”、“根据什么想的”、“想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比如,“题组”训练,训练的重点在于对比,而不是仅仅解答出题组中的每一道题。

又比如,联想训练,训练的重点显然在于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在于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掌握一种解体策略。

5.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数学语言。

(三)认真进行总复习

总复习的教学侧重点,绝不仅仅是整理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多地注意系统体高,弥补学生学习上的欠缺,注意各部分知识间的联系和综

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的整体规划,它规定不同课程类型相互结构的方式,也规定了不同课程在管理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其所占比例,同时,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

6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6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6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6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新学期开始了,又是时候制定新的教学计划了,那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6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内容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喜欢。6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1一、学......

2、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二(3) 张 竞2012年8月30日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六(1) 刘 峰年8月30日、2012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六(2) 王 薇2012年8月30日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

6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

2015年秋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严格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爱岗敬业,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下载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6年级数学教学计划(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