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精选7篇)_音乐送别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1-07-16 07:38: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音乐送别教案”。

第1篇: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2、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发声练习 节奏练习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C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第2篇:歌曲《送别》教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第3篇: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4 | 5 —|5 4 | 3 2 | 1 —

2、学唱歌曲《送别》(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 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9)、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10)、学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第4篇:送别音乐教案

送别音乐教案

【篇1:送别音乐教案】

送别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发声练习 2、节奏练习 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 《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 境或感受的创作。

3、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呢?学堂乐歌。今天我们就来演唱一首学堂乐歌。它是 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三、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 月生于天津,1918 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 年10 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 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945 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 “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 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 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 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 不解。3、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 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 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 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 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篇2:送别音乐教案】

.声乐 郑萍

2课时 送别

(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2)歌曲情感的把握

(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 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送别》小组演唱(一)发声练习

(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三)歌曲重点演练(四)歌曲拓展训练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 火车传递游戏(母音:u)② 吐丝训练(快吐、慢吐)③ 回声练习(ma、la、ha)2、练声曲 ① 哼鸣练习: 5 4 3 2 | 1|| mi 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 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u)

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 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演唱提示: 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训练提示:

1、要求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

2、开展互评时,可再次聆听示范曲,找差距,建立好的 声音回响。

3、歌曲综合练习 ①《故乡的小路》-45-

第5篇: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1: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

咪 吗 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 生:《送别》)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10)、学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篇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送别》优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

《送别》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

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教学重点:

学会情感歌唱《送别》,理解歌曲情感。

教学难点:

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

教学准备:

ppt课件、音乐播放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课

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梅花三弄》。

师:同学们仔细听三个歌曲,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生:都是以古诗词为歌词而创编的歌曲,并且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重复学生答案,教师展示正确答案)。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呢?

生:„„

二、学唱歌曲

1、小知识。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送别》,大家知道这歌曲的作者是谁吗?

生:李叔同

师:(介绍李叔同)1 篇3:四上送别音乐教案

《送别》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3、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词作者李叔同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听音乐猜曲名《国歌》

我们一起来聆听一小段音乐,请你说出它的名字。

师:对,是《国歌》它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把图中的内容串联起来,说一说

师: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国歌原来的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是人民音乐家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插曲。它像号角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向着光明向着新世界奋勇向前。

3、介绍李叔同

4、师:如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在**城楼上,是我们全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缅怀的领袖。雄壮的国歌让我们记住了聂耳这位人民音乐家。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我们想来听一段音乐,慢慢揭晓答案。

5、播放音乐《送别》

师:这首音乐和《国歌》有什么不同?这首乐曲取自美国歌曲《梦见家与母亲》 师:是呀,亲友不相见,骨肉两分离,心中怎能不悲伤?

李叔同在送别他的挚友许幼园时写下了这样一首送别诗。出示《送别》

师: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送别》影像)(歌曲深情,有种淡淡的哀愁)

师: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歌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

二、新歌教学:

1、学唱《送别》(出示歌谱)

(1)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为歌曲分乐句。

(2)视唱曲谱找出相似乐句

(3)用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意境。

(4)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

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

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吧„„(《城南旧事》影像)

三、课外拓展:

1、简介“学堂乐歌”

师: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清朝末年,民国初期)那个年代,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师:《春游》也是李叔同的作品中的一首名曲,它也是一首学堂乐歌,咱们从歌

壮语与爱国激情的《祖国歌》,《祖国歌》又名夕歌,是他编写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立志爱国的最好体现。(《祖国歌》(夕歌)影像)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诗的意境是让人沉醉的,而谱曲后的诗更是意味深长,久久萦绕心头。你不妨也试一试,用《送别》的曲调,填上一段你喜爱的诗词,唱给大家听,或许它也会成为一首校园歌曲呵。最后让我们在《送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篇4:歌曲《送别》教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篇5:送别音乐课教案.声乐

郑萍

2课时 送别

(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2)歌曲情感的把握

(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 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送别》小组演唱

(一)发声练习

(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

(三)歌曲重点演练

(四)歌曲拓展训练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 火车传递游戏(母音:u)② 吐丝训练(快吐、慢吐)③ 回声练习(ma、la、ha)

2、练声曲 ① 哼鸣练习: 5 4 3 2 | 1|| mi 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 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u)

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 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演唱提示:

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

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

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

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训练提示:

1、要求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

2、开展互评时,可再次聆听示范曲,找差距,建立好的声音回响。

3、歌曲综合练习 ①《故乡的小路》

②《半屏山》

③《我有玩具大家玩》④《小篱笆》 进行儿歌表演。

三、课堂小结:

方法的同时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唱一次《送别》。

四、课后作业: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请大家试着用《送别》的曲调,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感觉,为这首曲子加上自己填入的新词,唱给大家听,或许会成为新的校园歌曲哦。

第6篇:送别 小学音乐教案

篇1: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3 4 | 5 —|5 4 | 3 2 | 1 — 咪 吗 咪

2、学唱歌曲《送别》

(1).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 生:《送别》)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2)、介绍曲作者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3)、欣赏《送别》

(4)、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5)、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8)、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

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9)、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10)、学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篇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送别》优质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 《送别》优质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2、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3、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教学重点: 学会情感歌唱《送别》,理解歌曲情感。教学难点:

针对音乐节奏的把握。教学准备:

ppt课件、音乐播放机。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课

教师播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静夜思》《梅花三弄》。

师:同学们仔细听三个歌曲,找出它们的相同之处。生:都是以古诗词为歌词而创编的歌曲,并且旋律都比较抒情优美(重复学生答案,教师展示正确答案)。

师:谁能说说这三个古诗词的经典名句呢? 生:…… 二、学唱歌曲 1、小知识。

师: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送别》,大家知道这歌曲的作者是谁吗? 生:李叔同 师:(介绍李叔同)1 篇3:四上送别音乐教案 《送别》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认识词作者李叔同 3、学唱学堂乐歌《送别》 情感目标:

通过学唱《送别》让学生声情并茂的演唱《送别》 知识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 2、了解词作者李叔同 教学重点: 1、了解李叔同

2、学会并且能够背唱《送别》 教学难点:

1、歌曲音准节奏的准确把握

2、能够再演唱歌曲的同时,体会恋故伤别的感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听音乐猜曲名《国歌》

我们一起来聆听一小段音乐,请你说出它的名字。师:对,是《国歌》它的全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把图中的内容串联起来,说一说

师: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在雄壮的国歌声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广场冉冉升起。国歌原来的名字叫《义勇军进行曲》,是人民音乐家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所作的插曲。它像号角唤醒千千万万的民众,向着光明向着新世界奋勇向前。

3、介绍李叔同

4、师:如今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在**城楼上,是我们全中国人民世世代代缅怀的领袖。雄壮的国歌让我们记住了聂耳这位人民音乐家。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这位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李叔同。他又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呢?我们想来听一段音乐,慢慢揭晓答案。

5、播放音乐《送别》

师:这首音乐和《国歌》有什么不同?这首乐曲取自美国歌曲《梦见家与母亲》 师:是呀,亲友不相见,骨肉两分离,心中怎能不悲伤?

李叔同在送别他的挚友许幼园时写下了这样一首送别诗。出示《送别》

师:如此动听的音乐和优美的诗词完美融合在一起的话,又会是怎样的意境呢?(《送别》影像)(歌曲深情,有种淡淡的哀愁)

师: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歌传唱几十年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二、新歌教学:

1、学唱《送别》(出示歌谱)

(1)初听歌曲,你可以用“lu”跟着歌曲哼唱歌曲旋律,为歌曲分乐句。(2)视唱曲谱找出相似乐句

(3)用高位置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歌曲意境。(4)尝试自己学唱,找出你唱得最美的一句。2、教师纠正不足,学生练唱。

3、全班齐唱,唱后师生评价:是否连贯深情 4、用柔美的歌声演唱全曲。

5、歌曲处理,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6、学生跟琴再唱。

7、播放音乐,在老师的指挥下演唱歌曲。

8、同学们,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获得国际金鹰大奖的《城南旧事》,就是用这首《送别》作为主题歌的,它使《城南旧事》影片增添了无限的诗情画意。让我们一起来重温一下吧……(《城南旧事》影像)

三、课外拓展: 1、简介“学堂乐歌”

师:李叔同,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艺术大师,(清朝末年,民国初期)那个年代,把学校称做“学堂”,把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科。歌曲《送别》就是创作于那个年代的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

师:《春游》也是李叔同的作品中的一首名曲,它也是一首学堂乐歌,咱们从歌

壮语与爱国激情的《祖国歌》,《祖国歌》又名夕歌,是他编写的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立志爱国的最好体现。(《祖国歌》(夕歌)影像)

四、小结:

师:同学们,诗的意境是让人沉醉的,而谱曲后的诗更是意味深长,久久萦绕心头。你不妨也试一试,用《送别》的曲调,填上一段你喜爱的诗词,唱给大家听,或许它也会成为一首校园歌曲呵。最后让我们在《送别》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

篇4:歌曲《送别》教案 送别 教学目标:

1、会唱歌曲《送别》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唱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着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 播放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着《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着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一、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也是一首影视歌曲,它是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送别》

二、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着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

1880年9月生于天津, 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着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 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 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篇5:送别音乐课教案.声乐 郑萍 2课时 送别

(1)进一步学习歌唱的基本发声方法

(2)基本发声方法在歌曲《送别》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的能力

(1)正确发声在《送别》中的运用(2)歌曲情感的把握

(1)“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2)“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的气息支持

电钢琴、乐谱。

11中职1、2、3班、11四年专1班 《送别》小组演唱(一)发声练习

(二)《送别》歌曲的视听与母音练唱(三)歌曲重点演练(四)歌曲拓展训练 以讲授、示范、辅导、作业讲评等教学方法为主。

① 火车传递游戏(母音:u)② 吐丝训练(快吐、慢吐)③ 回声练习(ma、la、ha)2、练声曲 ① 哼鸣练习: 5 4 3 2 | 1|| mi ma 练习提示:

练习一:体会以鼻腔为中心的面罩共鸣的形成 练习二:注意口腔打开,母音在腔体内变化,感受气息的支点作用。

一、组织教学: 1、发声复习: 二、讲授新课: 1、新歌教学

①欣赏示范曲,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多媒体播放音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②母音跟唱,熟悉曲调(哼鸣,u)③朗读歌词,将歌词带入,咬字正确。

深入学唱歌词,从中找出发音上存在困难的母音,通过有效 的练习加以解决。(“外”“涯”“角”几个开口音高音吐字的口腔位置,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④完整演唱歌曲

⑤加强发声歌唱的流畅性,感受声乐作品的艺术性 演唱提示: 1、用缓吸缓呼的换气方式,控制气息的过渡流失。2、“道”“拂”“浊”“声”“之”“涯”“角”“余”高音用相应的母音逐一解决。

3、高音乐句“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体会高位置与深呼吸的对抗作用。4、表达出歌曲婉转,抒情的情感。2、拓展训练 ①小组成员分别演唱《送别》

②演唱者和小组成员分别指出演唱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③教师做评价总结,并归纳解决方案。训练提示:

1、要求学生单独或自由组合同伴上台演唱。

2、开展互评时,可再次聆听示范曲,找差距,建立好的 声音回响。

3、歌曲综合练习 ①《故乡的小路》 ②《半屏山》

③《我有玩具大家玩》④《小篱笆》 进行儿歌表演。三、课堂小结:

方法的同时体会歌曲的内涵,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再唱一次《送别》。四、课后作业:

又到了一年毕业季,请大家试着用《送别》的曲调,根据自己的想法与感觉,为这首曲子加上自己填入的新词,唱给大家听,或许会成为新的校园歌曲哦。

第7篇:音乐歌曲《摇篮曲》教案

歌曲《摇篮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感受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

2、学习歌曲《摇篮曲》,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3、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4、鼓励学生尝试进行简单的即兴创作和表演活动。教学重、难点:

1、装饰音的唱法;

2、引导学生用“轻、暗、柔”的声音演唱这首歌曲;

3、附点节奏唱法,节拍的强弱处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师弹奏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学生合唱。

师:这首歌叫什么名字?每当你们听到或唱起这首歌时,你们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样的感受?请几个学生谈谈自己演唱这首歌的心情和感受。

师:是的,世上只有妈妈好,只有妈妈的爱是最伟大的,最无私的,所以,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以不用的艺术形式来歌颂伟大的母爱。刚才我们唱的这首《世上只有妈妈好》就是以优美的旋律来

歌颂母爱的。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学生欣赏古诗《游子吟》及图片:

师:在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位诗人,在他50岁的时候写了一首歌颂母爱的诗,这首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不知你们学过没有?有哪位能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生合作进行配乐朗诵,老师弹奏《摇篮曲》的旋律,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游子吟》。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诗的含义和所要表达的情感。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这首诗抒发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浓浓的感激之情,你们从小长这么大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你们带大,同学们想一想,你们还在襁褓之中时,躺在摇篮里,母亲一边哼摇篮曲,一边哄你们睡觉,那种情景多么温馨、甜美,今天我们就要学一首关于母爱主题的歌曲《摇篮曲》。

二、学习新课(展示歌片)

1、让学生聆听歌曲《摇篮曲》 然后师弹琴范唱歌曲《摇篮曲》

2、再次聆听歌曲

介绍《摇篮曲》的作者:作曲家勃拉姆斯

3、学生欣赏范唱歌曲《摇篮曲》,然后随琴声心里哼唱歌曲《摇篮曲》。

4、师弹奏歌曲旋律,学生轻唱歌曲,采用听唱法学唱《摇篮曲》。

5、师:这首歌曲表现的情绪非常温馨、静谧,表现了妈妈对宝

宝的无限柔情,引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柔和、甜美的声音演唱《摇篮曲》。

6、歌曲难点处理

师生共同讨论这首歌曲所表达的内涵,同学们,你们在唱这首歌时,仿佛看到了什么?

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7、创作与表演

1)、师生共同讨论:音乐剧要怎样表演?

2)、把《摇篮曲》编成音乐剧,请几位同学进行表演。

8、欣赏中外《摇篮曲》,通过欣赏中外《摇篮曲》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一)声乐曲:

1、舒伯特《摇篮曲》

2、东北民歌《摇篮曲》 比较两首歌曲的异同

(二)器乐:

1、莫扎特《摇篮曲》

2、聆听两首《摇篮曲》

A、讨论得出两首歌曲的不同点:前者直接抒发内心的情感,后者通过环境描述含蓄地表达情感。

B、总结中外摇篮曲的特点:a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b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祝福和希望。c伴奏音型多模仿摇篮摆动的节奏。

C、总结得出:《摇篮曲》是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又称催眠曲。原是母亲在摇篮旁为使婴儿安静入睡而唱的歌曲,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都具有温存、亲切、安宁的气氛。曲调平静、徐缓、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未来的热诚的祝福。

三、小结

1、通过你们的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母亲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每人对妈妈说一句心里话。

3、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们对妈妈的感激之情,就让我们带着对妈妈的深深的爱再一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本课在音乐中结束。

歌曲《送别》教案

五年级音乐下册《送别》教案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

歌曲《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目标:1、会唱歌曲《送别》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情感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

送别歌曲

送别歌曲友谊之光人生于世上有几个知己,多少友谊能长存,今日别离共你双双两握手,友谊常在你我心里。今天且有暂别,他朝也定能聚首,纵使不能会面,始终也是朋友,说有万里山,隔阻两地遥......

音乐送别教案

《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送别》。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

送别,小学音乐教案

篇1:音乐送别教案《送别》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学唱歌曲《送别》。二、教学目的: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下载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精选7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精选7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