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新人教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
湖南省长沙县路口镇麻林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新人教
版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品析文本语言,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心情
3、感受鲁迅沉重、忏悔和孤独、痛苦的复杂心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圈点勾划法,品析语言。
2、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心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本课时内容:
1、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2、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
(1)默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3)全班交流(最有趣),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3)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2)练习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4)展示朗读。
4、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3)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4)分小组练习朗读、比赛朗读。5)展示性朗读。
三、课内探究:
1、复习《村居》:看到这些孩子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大家都会想到一首诗──《村居》,还记得是哪个朝代的哪位诗人写的吗?
出示课件,引导读背:《村居》清•高鼎 草长驾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村居》描写的是春天放风筝的情景,明朝还有一位诗人写了一首描写春天放风筝的诗歌,要不要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风鸢图》 明 徐渭
柳条捷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我们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放风筝的情景,可能很多同学想读读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歌。宋朝有个诗人寇准就写了一首描写秋天放风筝的诗,大家想不想读读? 出示课件,引导诵读:
《纸 鸢 》宋 寇准
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4、下课后,老师会把这两首诗抄写给大家,愿意背诵的同学
5、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垂头丧气”:老师告诉大家,“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4)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习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5)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时小结: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本课时内容: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明确】: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3、研读“悲哀”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4、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三、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四、课时小结: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五、布置作业:
1、课后习题
2、《基础训练》
教学后记:
21、风筝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
21、《风筝》教案设计学习目标: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③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
最新人教语文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
http://www.daodoc.com初中语文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模板 《风筝》导学案(教师用)【导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主要内......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