醇厚的中原韵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醇厚的中原韵教学设计”。
醇厚的中原韵
教案
教学内容:醇厚的中原韵 教学目标:
(1)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
(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
教学重点:聆听《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了解鱼咬尾和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和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课时:1课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温故知新
师:聆听下面三段音乐,判断它们分别属于我国哪个地区?《山丹丹开花红艳艳》《阿拉木汗》《编花篮》。
生:西北民歌、新疆民歌、河南民歌。
师: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河南是属于什么地区的呢?
河南是属于中原地区的。一说到中原,熟悉金庸的同学肯定知道,金庸的武侠小说中经常出现一些中原的武林人士,什么天龙八部当中的乔锋与中原武林结下了不可解的仇怨,经常会出现什么中原人士。那么有同学知道中原地区到底是指哪里吗?
“中原”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一般指狭义的中原,即专指河南省。广义的“中原”是以河南为中心,向河南临近省份的部分地区渗透的一个广阔区域。而我们今天要讲的“中原韵”呢,就是河南、山东、河北这三个省的音乐了。
二、新授课
(一)河南民歌
1、听赏《王大娘钉缸》并简单介绍“地花鼓”。
师:首先,我要带同学去中原的中心,河南省。那说到河南呢,我想同学们都应该知道在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都定都在河南,比如说我们熟悉的北宋就定都在河南开封,晚唐时定都在洛阳„„河南还有很多著名的、美丽的景色,像洛阳的龙门石窟,禅宗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少林寺,五岳名山的中岳嵩山,都是在河南省的,所以说河南是我们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源地。那在这样一遍瑰丽的土地上,又孕育着怎样的音乐呢,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欣赏一下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王大娘钉缸》是一种流行于河南民间的歌舞——地花鼓的代表作之一。由一旦一丑扮作一对情人或一对夫妻合作表演,丑角表演诙谐、大方、旦角表演含蓄、羞涩。采用对唱形式,演唱内容反映了百姓的平常生活,具有一种特殊的活力和亲切感。从句幅来看,一短(2小节)一长(4小节),局部不对称,但整体前后两部分十分规整(6对6),相互间保持着严密有序的呼应关系。整首民歌明快、诙谐、轻松。地花鼓之所以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就是因为这些特点。现在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濒危状态日益加剧,而我们要努力的发掘、抢救和保护地花鼓,这对于振兴民族艺术,弘扬民族文化,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2、互动
师:听完了这首歌呢,老师想请同学们跟我配合着一起念一下这首歌的歌词,我念词,你们念“呀儿呀儿咿呀儿呦„„”
3、聆听《好汉歌》,并与《王大娘钉缸》比较。
师:同学们配合的都非常好,那你们觉得这个歌词很熟悉?似乎在哪里听到过呢? 生:《好汉歌》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啊,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看着图片来聆听着这首《好汉歌》,感受一下梁山好汉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魄。
没有人知道啊,那就请同学们听听下面的这首歌曲吧
师:两首歌曲都听完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两首歌曲在旋律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
《王大娘钉缸》中“担上挑子走四方”和《好汉歌》中“路见不平一声吼啊”在旋律是差不多的;还有歌词中的语气词“咿呀呦”也是差不多的。
4、归纳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
师:这首《王大娘钉缸》的旋律,成为《好汉歌》的创作素材。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歌乃是作曲家的创作源泉之一。《好汉歌》是一首创作歌曲,其实,我们现在听到的很多歌曲都是创作歌曲了。老师将民歌和创作歌曲的差别归纳了一下,同学们可以看一看,在你们课本的31页上也有的。
(二)山东民歌
1、简单介绍《沂蒙山小调》并带着问题聆听
师:去过了河南省,接下来我们就要去一下山东了。说到山东民歌,我想有一首肯定是同学们都非常熟悉的了,是什么呢?有没有知道?
是《沂蒙山小调》了,《沂蒙山小调》又名《沂蒙山好风光》,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在20世纪40年代时,我国的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这时,在山东沂蒙山区出现了一个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这个反动武装不去打击日寇,却一再与抗日武装为敌。为了揭露黄沙会的反动面目,山东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文工团的音乐工作者,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了《打黄沙会》的歌词,很快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后来,有人将《打黄沙会》的歌词做了改动,删去了揭露黄沙会反动本质的内容,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于是,《沂蒙山小调》这首民歌终于定型了。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聆听一下这首歌曲。(1)说说歌曲的音乐特点。
(2)歌曲共有____个乐句,每个乐句有____小节构成,你能否发现前三个乐句在创作手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2、简单介绍“鱼咬尾”与“起承转合”(放谱例让学生们看)这两个创作方法。
师:“鱼咬尾”是指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和下一句旋律的第一个音相同,也叫衔尾式、接龙式,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
有一首诗,李白的《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它的创作手法跟《沂蒙山小调》有着异曲同工的效果。每一句的句尾是后一句的开头,在语文中我们称作顶真,那么在音乐创作中我们叫它鱼咬尾。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诵一下这首诗。
师:介绍完“鱼咬尾”这种音乐写作手法,那同学们在这首歌曲里还发现了什么其他的创作方法吗? 生:略
师:“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起” :音乐主题的呈式。“承”:对主题的巩固;承上启下。“转”:使音乐内容深化,节奏、调式、调性形成对比。“合”:综合全曲,大团圆。
3、欣赏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并比较。(彭丽媛和王世慧)
师:介绍完这些音乐写作知识,老师要给同学们听一下两个版本的《沂蒙山小调》,请同学们听完了以后分析一下他们的不同之处。(从拍号、速度和风格上做选择题)
(三)河北民歌
1、简单讲解孟姜女的故事
师:这是在江南松江府,有姓孟和姓姜的两户人家,种下一棵葫芦,长大变成了一个女孩,叫孟姜女,嫁给了丈夫万喜良,可是在新婚之夜丈夫被抓去修建长城,三年杳无音信,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寒衣,结果丈夫已被折磨致死,孟姜女悲痛万分,连哭三天三夜,哭倒长城八万里,以身殉夫。这样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残酷的徭役制度带给老百姓的只有痛苦的生活和悲惨的命运。
2、带着问题聆听两个版本歌曲
(1)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
师:这首歌曲是有两个不同的版本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欣赏一下这两个不同版本的《孟姜女》,我的问题是:比较江苏民歌《孟姜女》和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听完了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同学们觉得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 生:情绪悲痛、深沉
(2)聆听江苏民歌《孟姜女》
师:那接下来我们要去听江苏民歌《孟姜女》,这是由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里演唱的,宋祖英将这首歌曲中那种悲痛万分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3、民歌的变异性
师:《孟姜女》这首歌产生之源头本在江苏。它的歌词采用了“四季体”的写法。其内容概括简练,歌曲的旋律流畅,情绪压抑而悲伤。流传到河北以后,发生了“同体”性的变异。歌词以“十二月体”为基础,故事内容显得翔实而细致。而歌曲旋律则在江苏民歌的原有基础上“加花”装饰,显得更加婉转、绵延不断。这种“同体变异”的现象,可以让人们明显地看到:专业的或半专业的民间艺人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加工和再创造。这也说明了民歌是由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并且在人民群众中口耳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它的旋律歌词等会不断地经过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流传到了哪一个地区或哪一个民族,就会适应本地区或本民族的特征和风格。而《孟姜女哭长城》也采用了“起承转合”的四句式结构。
4、简单介绍分节歌和通谱歌
师:那我们刚刚学了三首歌曲,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吗? 生:一个旋律唱多段词。
师:老师给同学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分节歌”和“通谱歌”。
分节歌:指一首歌分为若干段,每段歌词韵律相同,并唱同一旋律。常用在抒情歌曲、民歌、通俗歌曲和群众歌曲。
通谱歌是歌曲中的常用结构,为每段歌词谱上不同的曲调,即通谱歌,这种形式常见于艺术歌曲的创作中。艺术歌曲常以诗作为歌词内容,多段诗词为了押韵,往往结构相同,只是在内容上加以变化。作曲家为了摆脱同一曲调反复吟唱的乏味,采用通谱歌的形式,这样使得作品保持了诗作的押运性,又不乏生动传神。
(四)总结中原民歌特点
师:以上这些呢,就是中原民歌了,那我们来总结一下中原民歌的特点。
(五)介绍民歌的音乐特点
师:我们学习过了这么多的地区的民歌,而每个不同地区的民歌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与风格,那么,民歌本身有什么特点呢?老师总结了一下,请同学看一看。
1、不同民族的民歌,其音乐都各具本民族的风格特色。
2、各民族民歌的旋律与该民族的语言密切结合,最容易在本地区流传。
3、不同的民族或不同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调式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如:维吾尔族民歌喜欢用切分节奏。
4、民歌与生活情致、生产劳动密切联系。
5、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如:《孟姜女哭长城》
三、总结
总结本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王大娘钉缸》、《沂蒙山小调》、《孟姜女哭长城》; 民歌与创作歌曲差别; “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方法;民歌的变异性;民歌的音乐特点。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教学内容:欣赏民歌《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教学目标:一......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2、探究这几首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及起承转......
全州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顺序号:04学科:音乐鉴赏年级:高一课题:醇厚的中原韵学校名称:康乐一中姓名:张梅红 授课时间: 2016.09.27 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四......
醇厚的中原韵教案执教人:石伟教学目标:1、欣赏两首歌曲《王大娘钉缸》、《孟姜女哭长城》,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音乐特点。2、了解民歌的主要特点及相关知识。 教学重点:了解......
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一、教学目标1、聆听《沂蒙山小调》、《王大娘钉缸》和《孟姜女哭长城》,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2、探究这几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