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音乐与文学——缪斯神殿中最动人心弦的艺术,一直伴随着人类从远古进入高度文明的今天,并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以巨大的繁荣和蓬勃的发展。这是一篇表现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音乐生活与爱国情怀的散文作品,是一篇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得非常完美的作品。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特意加强了有关文学鉴赏与音乐鉴赏相结合方面的安排,力图体现《课程标准》中“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言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等精神。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作者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来写的,不宜生硬地把文章分为几个段落。故我决定抓住人物、故园和音乐这三者联系来讲,看作者是如何将它们完美的糅合在一起的。此文共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抓住人物与故园的关系,通过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了解多种身份的肖邦,明确他的一颗爱国心;通过问题探讨的方式研习文本,把握肖邦与故园的关系,层层深入理解故园的深刻内涵;第二课时重在理解故园与肖邦音乐的紧密联系,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体会其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此案例是第二课时,重点探讨明确两个问题:第一,阐释祖国对个体的文化滋养。祖国不仅是其出生的国度,而且给他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与文化的背景,同时赋予了他继承、延续并创造这种文化的使命。第二,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沟通意识,将文学鉴赏和音乐欣赏相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音乐欣赏理解文学之美,同时借助语言文字表达音乐中蕴涵的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过程实录】
一、导入
师:肖邦故园,不仅是简朴的小屋,热那佐瓦沃拉,它是祖国的象征,是波兰文化和精神的所在,意义非同寻常。故园因肖邦而有名,这是肖邦带给故园的。那么,故园之于肖邦有何特殊意义呢?
(说明:简单明确故园的内涵,提问引入本课重点故园对于肖邦音乐创作的影响。)
二、聆听波兰特色音乐,感受音乐中的爱国心
师:超绝的才情让肖邦从不依赖传统形式或手法进行创作,而波兰人特有的民族气质和音乐素材成了他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之源。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肖邦的两部比较典型的波兰音乐作品。
(课件展示)
玛祖卡(mazurka)
波兰民间舞曲马祖卡和马祖列克流传到法国后的通称。音乐节奏较快。改编成舞蹈活泼、热烈。舞步以滑步,脚跟碰击,男的单腿跪、女的绕行以及双人旋转等为主。
(多媒体:播放玛祖卡曲)
师:我们仿佛看到一群青年男女在蓝天白云下,手拉着手,和着手风琴的节奏,欢快地跳舞,大声的歌唱,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课件展示)
降A大调波罗涅兹舞曲
全曲充满战斗性、史诗性。中段通过不断反复的固定低音象征骑兵马队由远而近、蜂涌前来,势不可挡。据说这是写1683年波兰国王约翰·索比埃斯基的骑兵队,曾击败横行欧洲的土耳其人,保卫了祖国。因此这首波兰舞曲又被称为《骠骑兵波兰舞曲》,又据说:肖邦在作此曲时,由于情感过分投入,竟仿佛听到了波兰先辈们的脚步声,眼前出现了他们全副武装地愈走愈近的幻影,吓得逃离了创作室。
(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
师补充:这首乐曲具有强烈的战斗力,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在纳粹占领华沙前的一刻,华沙电台最后播放的就是此曲,它激励波兰人民在内心深处坚信“波兰不会亡”。
教师总结:肖邦的艺术中有波兰人民的心灵的各种各样的表现。但无论是欢快的乡村音乐,还是宏伟的史诗篇章,我们都可以听到一颗丹心的跳动,感受到一种坚定的力量。
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凝神倾听,静静地体会老师为他们讲述的音乐风景。
(设计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学会感知音乐;学会根据旋律的变化展开合理的想象,赋予音乐具体的内容;并让他们了解肖邦音乐中的爱国情愫。)
三、故园四季景色与肖邦音乐创作
(一)欣赏故园四季景色,并配乐朗诵相关段落
师:我们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作者的笔触更加细致地来游览一下这意义非凡的故园吧。请同学们从文中找找那些描写四季景色的段落。
生:第21、22、23、24小节。
师:好,这里作者从春、夏、秋、冬四季的角度描绘了故园美景。师:在这前面有这么一句话——“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由此我们可以故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肖邦的音乐之间联系密切。
下面先请同学们来听几段音乐,试着给它们牵牵线,看与哪个段落更般配?如果听出来的话,可以和着音乐轻轻地读一读。
课堂安静下来,多媒体播放剪辑的不同风格的音乐,底下同学听不同风格的音乐,轻声和着选读相关段落。
(课件展示)明确:
F大调夜曲选段——春:
F小调叙事曲选段——夏;
别离曲选段——秋;
波罗涅兹舞曲选段——冬。
师:好,下面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几小节,感受一下本文最华美的乐章。但要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将音乐和景色完美地结合起来的?
学生集体朗读,有音乐做背景读得很投入。
生1:前面写看到的景色,接着写由此而联想到的相类似的曲子。生2:每个季节的景物给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就像这几段音乐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生3: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风格也体现了不同的音乐创作风格。
师:从大家所说的看,作者是抓住了两者的相似点,那么具体说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集体大声):比——喻——。
师小结:这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故园春、夏、秋、冬的四季美景。抓住景色和音乐的共同点,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者对照起来,赋予风景以精神,赋予音乐以形象,用雅致的语言展现音乐之美。
师:除此以外还有没有段落介绍到故园美景的呢?
部分学生补充:前面第7小节也有写到的。
师:那么肖邦故园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用文中的词语概括。
生:“这四季景色里包含的美,是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是何等持久、深沉!”
(教师板书: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叶老的这句话可以说是一语道出了“吟诵”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动情的吟诵使学生对语言和情感的美有了“亲切地体会”,更为后面“理智地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生动丰富的艺术形象去再现音乐、传达音乐的效果的做了铺垫。)
(二)肖邦的音乐与肖邦故园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找相关语句,并用评点法试作分析)
师:童年的记忆是深刻的,肖邦在如此美丽的环境中度过了童年,那么这环境对肖邦的音乐创作有没有影响呢?
生大声回答:有!
师:肯定有!请你在文中找找那些写两者关系的语句,并在旁边用评点的方式说说它体现了音乐和故园怎样的关系。
学生快速地浏览,用笔划线,做评点。
生1:“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句话直接讲出了故园景色时肖邦音乐创作联系密切。
师导:那具体怎么个密切法呢?其他同学找到的话,先来说一说。
生2:“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蔚蓝的色调,它是波兰景色和在这大平原上诞生的艺术家的音乐的共同色调。”(板书:基调)
生3:“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音乐描绘了波兰的风光和童年的生活。师导:波兰的生活和故园的景色都在他音乐中展现,那这些是肖邦音乐的——?
生集体回答:素材(材料)!(板书:素材)
师:还有没有呢?
课堂似乎有些凝滞。于是,我指名一个学生在下一节找。好不容易,那个男生才站起来疙疙瘩瘩地读了。
生:“这一组玛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问他有没有看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他摇头。
师导:注意两个地方“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
生的反应是茫然和疑惑的,有的说矛盾,有的摇头表示不知道。
师导:首先我们来看为什么说“相距甚远”呢?结合生平。
生1:他很小就离开波兰,长期在法国,那么对于乡村的理解肯定有些变化,所以使得最后一组玛祖卡与“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
师: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怎么理解? 生2:因为上节课提到马祖卡是波兰的民族音乐,作为一个爱国的人,他在内心里能理解波兰和波兰人民的。
师小结:因长期在外,祖国之于肖邦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熏陶。他借旋律表达自己的精神思念的痛苦。尽管有变化,我们还是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波兰赋予肖邦音乐以精神。(板书:精神)
师总:其实这样的话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就不一一交流了。总之,一句话“故园是肖邦音乐创作的源泉。”(板书:源泉)
(通过语句评点的方式研习文本,由概括到具体,由具体素材到精神内核,层层深入地分析故园与肖邦音乐的关系,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
四、听音乐写感受:与肖邦促膝谈心
师:故园之于肖邦的意义是极为重要的,肖邦故园对于我们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课件展示)
听音乐,写感受:E大调练习曲(《别离曲》)
乐曲简介:第三号《E大调练习曲》,又名《离别曲》。曲调极为迷人,据传肖邦自己也认为是他最优美的旋律。李斯特曾说,花上三年时间能写出这样的曲调也值得。乐曲中间有激动的对比部分,然后再现开始部分。据肖邦的一个学生回忆,当他弹完这首乐曲对,肖邦抓住他的手说:“啊,我的祖国!”看来,这是抒发对祖国离别情感的音乐,称《离别曲》最适合。
(播放音乐)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笔本,有的低头静听,有的边听边。
学生课堂音乐品赏交流,现摘选部分,整理如下:
音乐很舒缓,也很抒情,给人一种宁静以致远的感觉,好象远离了尘世的一切,整个人的思绪都漂浮在空中,来到那宁静优美的波兰小镇。然而好景不长,节奏骤然变得急促有力了,感觉到暴风雨的迫近,危难即将来临。灾难渐渐过去,舒缓的节奏中带着一种强有力的情绪,在对祖国依依惜别的惆怅中有一种坚定和执着。
(齐紫荆)
舒缓的旋律,始终有一种淡淡的抑郁,包裹在忧伤中。突然间,积郁很久的感情变得矛盾,内心很是凌乱,变不可避免地喷薄而出,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在叫他抑制,抑制„„无奈地、哀伤地、孤独的他看清了面前的路,于是默默地背起行囊。最后望一眼身后泛黄的故园,淡定地离去,消失在故园的视线里。
(顾凌岚)
祖国!在我的心中,只有祖国,我的故土,我的妈妈。尽管我已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我依然想念你身上的味道,那睡莲的阵阵幽香;我依然想念你独特的声音,那风吹树叶发出的簌簌声有如天籁;我依然怀念那躺在你怀抱里的时刻,那温暖安逸的感觉犹如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战争!你为何来得如此迅猛,让我茫然失措。你是如此的残酷,让我和我的祖国无法重逢。不知道现在我的家怎样了。但愿不要被这无情的战火所毁坏。
不管有多么艰难,我永远记得回家的路。我要回去,我的祖国,我的母亲!
(沈昊)教师小结:大家听得、写得和说得都非常好。我们可以看到肖邦从未停止过对思念故国的思念,即使远离故土。他的思绪始终被热那佐瓦沃拉故园的树林和小屋所牵引。乡愁已不是一种情绪,而成为他精神在别处的一种象征;波兰与其说是他念念不忘的故土,不如说是他内心深处为自己建立的一个精神家园。
(设计此延伸性学习方案,对肖邦音乐进行鉴赏,这里的鉴赏不是纯粹的音乐欣赏,而是要求学生从本专题的人文内涵的理解入手,用语言文字将音乐形象、作品主题以及审美感受用口头与书面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重点还是在语文上。在此环节,学生表现十分突出,根据曲调,结合肖邦的经历,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展现音乐的美和情感的美。)
五、课堂总结: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
故园因肖邦而依然美丽,音乐里故园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
故园给了肖邦音乐,给了肖邦音乐的主题与品格,精神与灵魂。
肖邦用音乐表达着自己灵魂深处对故园朴素、淡雅、持久与深沉的爱与眷恋。
(用精炼概括的三句话强调故园、肖邦、音乐三者的关系,从思路结构和情感内核两方面总结全文。)
【教学反思】
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散文之美是散文教学的关键所在。散文诗化的语言,言说太实则诗意无存,言说太虚则飘忽空泛。我认为最好的方式还是通过“较好的语言”以及科学的组织与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这些“美文”的“美”,从而有美的体验和收获。
在具体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充分关注了文本的特点,尽可能地借助其他手段启发引导学生,给学生充分地思考余地和想象空间,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本文与音乐结合的非常紧密,所以上课时我调动所有的音乐元素创设情境和氛围。在“学会聆听”环节,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创设情景再现故园美景;配乐诵读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优美雅致;最后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学会用声音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当然,散文的“美”学不仅是停留在感受美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一篇散文是如何来传达美的,采用了怎样的构思、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来创造意境和表达感情的。听音乐写感受,更是将文学和音乐鉴赏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创造美。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扣住文本让学生感受散文外在形式美、语言美,也要挖掘文本本身的内涵美。但又不能被文本所束缚,要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审美个性,学会表达美、创造美,从而培养他们“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不断提
该文章转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daodoc.com/beike/ShowArticle.asp?ArticleID=67343.荷花淀教案 类型:实习集锦 加入时间: 2010 年 9 月日
------------------免费教案, 免费课件下载, 免费试题下载 一次成功地让学生改编电影的尝试
——语文素质教育典型个案
《荷花淀》
是中国现代作家孙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体现了孙犁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
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完美统一的风格,叙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白洋淀地区的一个令人
喜悦的故事。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本。笔者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全面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同时也是为了教出自读课文的特色,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试着将它改编成电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实录如下:
师: 同学们,大家平时很喜欢看电影看电视,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把 《荷花淀》
改编成电影怎么样?
学生(齐声)
:好!(学生兴奋,小声议论,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师:
要把课文改编成电影,我们首先得熟悉一下本文写的几个主要情节片断和作
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我这两个问题,我已经布置同学们预习了,现在请同学说说。
生()
:本文主要叙述了三个典型场景,一是夫妻话别,这是故事的开端,二是
探夫遇敌,这是故事的发展,三是助夫杀敌,这是故事的高潮。
作家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 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善良而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
女形象, 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和祖国勇敢战斗的精神。
师:回答正确。现在我们就开始改编电影,哪位同学先说?(给两分钟时间让学生思考)
生
()
:
影片一开始可这样安排:
月亮朗照下的镜头出现一农家小院,一个青年
妇女在聚精会神地编席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忽然,镜头瞄准笼起的一层薄薄透明雾气的水面,带出了新鲜的荷花„„(停顿)下边我改编不了啦。(学生笑了)师:这位同学开头编得很好,想象力很丰富,谁接着说下去?
生()
:这时,应将镜头推近荷花荷叶,用特技将荷花开放的情景拍出来,这时 屏幕上出现几个行书大字:荷花淀。(学生鼓掌)生()
:(自动站起)这几个大字应是白色的。
师:为什么?
生()
:荷花是粉红色的,荷叶是绿色的,水面是清澈的,再加白字,更醒目一
些。
师:这位同学还懂得色彩的搭配,很好。我们接着改编。(同学们更加活跃)
生(5)
:镜头一转,院子门被打开了,很晚,一个男人叫水生的回家了。师:他的服饰如何处理? 生()
:他头戴着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
脚板。他轻手轻脚的踏进了家门。
(学生热烈鼓掌)
《肖邦故园》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 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肖邦故园》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二、教学重、难点1.肖邦音乐对后世的影响。2.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
一、导入课文在世界乐坛上有一位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虽然他半世坎坷,命运多舛,虽然关山阻隔,有国难投,但是他始终饱怀着爱国主义的激情,创作了一曲曲振奋人心,号召人民起......
肖邦故园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肖邦的相关文学常识2.进一步理解故园的文化内涵,提升爱国主义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思考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爱国主义思想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