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后一课教学教案”。
《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过程】
一、背景导入,出示目标
同学们,提起战争,大家可能会想到刀光剑影,炮火轰鸣等血腥场景,除此之外,侵略者还会进行文化入侵,从而达到彻底征服的目的。大家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齐读:
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惨败,被迫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省割让给了普鲁士。普鲁士政府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达到永远统治的目的,命令这两个省的学生只准学德语,不准再学法语。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就产生在这样的背景下。(板书课题)。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记在心里:
1、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2、体会人物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课文。
要求:(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序号。(2)比较最后一课和平时上课的情景有什么不同。(自读指导:可以从上课气氛、学生情况、老师表现等方 1
面进行比较)
2、指名比较不同之处。
三、细读文本,品评人物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最后”两个字笼罩了一层沉重的气氛,在这样不同寻常的氛围下,最让你感动的人物是谁?)
找出关于韩麦尔先生的描写,想一想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
自读指导:
1、勾画出相关句段,在旁边做简要的批注。
2、和小组成员交流你的感受。
(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外貌描写主要在第几段?请你来读。语言主要集中在第几段?请你来读。还有哪里集中描写了先生的表现?)
(外貌:10;语言:11、18、19、20;动作:24-29)
小结: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描写,我们看到一个有血有肉,充满爱国深情的韩麦尔先生。
不同的国度,相同的处境,下面我们通过一篇短文,来结识一位中国教师,聆听他的最后一课。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手中的资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四、当堂训练,比较阅读
最后一课
老舍
铃声,对一个做惯了教师的人,有时侯很好听,有时候很不悦耳。祁瑞宣向来不讨厌铃声,因为他只要决定上课,他必定已经把应教的功课或该发的卷子准备的好好的。他不怕学生质问,所以也不怕铃声。但是,今天,他怕听到那个管辖着全校的人行动的铃声,像一个死刑囚犯怕那绑赴刑场的号声似的。他一向镇定,就是十年前他首次上课堂讲书的时节,他的手也没有发颤。现在他的手在袖口里颤起来。
铃声响了。他迷迷糊糊地往外走,脚好像踩在棉花上。他似乎不晓得往哪里走。凭着几年的习惯,他的脚把他领到了教室里。低着头,他进了课堂。教室里静极了,他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A)上了讲台,把颤抖的右手放在讲桌上,他慢慢地抬起头来。学生们坐得很整齐,一致地竖直了背,仰着脸,在看他,他们的脸都是白的,没有任何表情,像是石头刻的。一点辣味儿堵塞住他的嗓子,他咳嗽了两声,泪开始在他的眼眶里转。他应当安慰他们,但是怎样安慰呢?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地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他应当劝告他们忍耐,但是怎么忍耐呢?他可以教他们忍受亡国的耻辱吗?
把左手也放在桌上,支持着他的身体,他用极大的力量张开了口。(B)他的声音,好像一根细鱼刺似的横在了喉中。张了几次嘴,他并没说出话来。他希望学生们问他点什么。可是,学生们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有几个年纪大点的把泪流成很长很亮的道子,没有人出声。
城亡了,民族的春花也都变成了木头。
糊里糊涂的,他从嗓子里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
了!”
学生们的眼睛开始活动,似乎都希望他说点与国事有关的消息或意见。他也很想说,可是他说不出来。真正的苦痛是说不出来的!狠了狠心,他走下了讲台。大家的眼失望地追着他。极快的,他走到了屋门,他听到屋中有人叹气。他迈门槛,没迈利落,几乎绊了一跤。他长吸了一口气,没再到休息室去,他一气跑回家中,像有个什么鬼追着似的。
注:本文节选自老舍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四世同堂》以抗日战争时期沦陷的北平(即北京)为背景,以四世同堂的祁家长孙祁瑞宣的心路历程为主线,表现北平人民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生活和艰难抗争,赞扬了他们崇高的民族气节与抗争精神。
思考:
1、比较两文的相同之处。(试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背景等方面进行比较)
内容;都反映了沦陷区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屈辱悲愤的生活。故事都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气氛都是肃静庄重。平常小人物反映社会在事件。
2、从划线句子A、B两句中任选一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而祁瑞宣老师在最后一课上,只挤出两句话来:“明天上课。今天,今天,不上了!”对于这截然相反的表现,你有什么感想?
韩麦尔先生是想让学生多记住些自己祖国的语言,祁瑞宣老师是悲痛地说不出话来。不同的表现,但都相同却是一样的爱国情怀。
五、课堂小结,引发思考
两篇文章,两位教师,不同的国度,相似的处境。当国家主权遭侵犯,民族意识尤为强烈。同学们,我们有幸生活在和平年代,和平的国度,我们应该如何体现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呢?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下面我们着重分18、19小节(请一个同学朗读)。
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自责的话。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韩麦尔先生最后的言行。
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学们自由讨论)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韩麦尔先生在这里是希望法国人民能坚持守好自己的民族语言,并以它为武器,打破敌人的统治。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的灭亡,她还以自己的方式生存延续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这个民族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其次,民族语言能是民族内部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亡了国的人如果守住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无论再怎么被异族分离,这个民族的人民也能始终团结在一起。也就是说,侵略者只能奴役这个民族的身体,但奴役不了她的心。也正因为如此,普鲁士要求阿尔萨斯的人学习德语,禁止学习法语。所以说,忘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能始终团结在一起,最终打破侵略
者的奴役,赢得独立,赢得自由。同学们,认识到了语言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就要好好学好自己的语言。因此,你们要好好学习汉语,学习语文,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让我们中华民族更加强大。最后一起大声朗读一下这句话)
3、请同学朗读24~29小节:的确,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在先生最后的言行里,先生有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感情?
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手势„„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韩麦尔老师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5、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先生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手势有什么含义?
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失去教授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的学生和镇上人的脑海中。
《最后一课》山东省诸城市石桥子初中刘子请一、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3..感悟......
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教案《最后一课》单 位:中牟县雁鸣湖中学姓 名:时 间:王建军 2012年2月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最后一课》教案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七年级学生2、学科:......
《最后一课》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最后一课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最后一课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