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荷塘月色教案
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我叫——。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荷塘月色》。
《荷塘月色》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也是朱自清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更是高中的一篇比较重要的散文教学内容。我打算用两课时的时间完成这篇文章的教学。第一课时重点探究本文写景的特点和方法,第二课时主要学习本文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今天将要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一、导入明旨:
师:同学们好,上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等是古人描写荷花的名句,留给我们美的享受!今天,我们要跟随朱自清先生的脚步,去看一看他笔下的《荷塘月色》,描写了怎样的月色下的荷塘美景,抒发了怎样的独特情怀,给我们留下多少美的启示!(板书题目及作者)
(紧接着出示小黑板)明确学习目标知识积累,扫清阅读障碍,指名读,学生倾听、领会。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文章完整的内容结构和清晰的脉络层次。
过程和方法:重点鉴赏课文的4、5、6三段,用教师引导鉴赏与学生自主鉴赏相结合的方法,鉴赏散文的画面美,语言美和意境美。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通过揣摩“景语”,弄清文章的写景特点。
2、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夜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3、朱自清:
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 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我们已经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等。
二、初步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思路
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赏景行踪的语句。理清文章景物描写的线索。
(2)划出文中描写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
(3)从文章题目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生:朗诵、思考、交流、回答 师生互动:
不宁静——想起荷塘——夜游荷塘
院子——沿荷塘的路上——荷塘上面——荷塘四面—— 回家
颇不宁静什么也没有-
惦着江南
师: 写景的同时作者还插入了什么内容?谈了什么感受?
插入了江南采莲的事情
生:
是有趣的事,可惜无福消受、三、鉴赏课文四五六段,感受文章的画面美,语言美,意境美。
(一)诵读、鉴赏第4段
师:指明一个学生朗读。请同学们思考
这一段写什么景,你能给这段景物描写起一个优美的名字么
生:月下荷塘
师:这一段景物描写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生: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五个方面。
师: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这些句子,并请同学们自由分组展开讨论,这五方面景物描写的妙处。
生:(第1组)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生:(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 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 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生:(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提示学生参看“练习二”)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 ”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 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生:(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 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生:(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 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3.师生共同小结本段写景重点。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生: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略)
(二)诵读鉴赏第5段(仿照第4段的鉴赏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分析)。
师:学生自由诵读,思考以下问题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使得笔下的月光形象可感,请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这些动词并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生:(可分成4组讨论后回答)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师生共同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三)诵读、鉴赏第6段
生:齐声朗读。
师: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阅读比较后回答)
生:相同:都写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而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师:本段写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如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学生阅读后回答)
生: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叶色的浓重气氛。
师生共同小结:
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照应了第2段中“蓊蓊郁郁”的树,“阴森森”的小路。读起来节奏鲜明,韵律协调,富有音乐美。请大家再次朗读体会。
师:齐声朗读第6段,体会其特点。
四、熟读,品味4~6段(组织学生进入情景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1.阅读全文,参考课后方框内的提示,进一步了解全文的结构及作者的感情基调。
2.背诵4~6段。
附板书:
月下荷塘:
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凝碧的波痕 荷韵: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中职《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荷塘月色》(第一课时)教案设计乐山电大直属部12秋汉语言文学本科 鄢晓梅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
荷塘月色》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共同感受了《荷塘月色》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让我们做这样一个比喻,把全篇文章比做一片树叶,那么,我们来说说看,是文章的哪些因素组成了它的叶脉?(随着学生......
荷塘月色教案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
第二课时那一夜,我的心里颇不宁静,那一夜,我享受了独处的妙处,那一夜,我领略了你的风致,那一夜你邂逅了我淡淡的情怀。这是我们上节课从荷塘月色中读到的朱自清的心情。一、知识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