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案_愚公移山经典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6:50:1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愚公移山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愚公移山经典教案”。

《愚公移山》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3、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2、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辩论法、品读法。

教学设想:鼓励学生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切磋的方式,细研课文,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讨论氛围中,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其现实意义。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铸就热情

多媒体播放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听起来是奇闻,说起来是笑谈…”你知道这首歌所唱的题材内容是什么吗?

二、自主阅读,情感体验

1、推荐同学复述课文。

要求:①语言流畅。

②可加上一定的合理想象。

2、对复述者进行简单讲评,让学生在听、评中,不断熟悉课文。

三、你疑我思,合作讨论

探究一:文章的主人公是愚公,文章首段一开始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是否多余?用意何在?

 讨论明确: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探究二:智与愚的两峰对峙:重读“其妻献疑曰,……无以应。”(分角色朗读)思考: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抓重点词“笑”“疑”)

讨论明确:

1、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 愚公妻子是“献疑”,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怀疑中带着担心。

2、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反对移山,“笑而止之”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3、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探究三;面对移山,愚公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讨论明确: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师板书:智叟—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无力回天)愚公—“山过不过来,我都过去”(人定胜天)

探究四:小辨论会,辩题:愚公、智叟到底谁愚谁智?

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 材料一: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

 材料二: 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 材料三:精卫填海:“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这儿的“愚”,没有讽刺的意味,他看似“愚”,实则不愚,而是“大智”,就像社会上有些人说“雷锋傻”,雷锋在“智叟式”的人物眼里是“傻”,实际上他是崇高伟大,从“愚”字中透露出顽强、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拼劲,有“贬词褒用”的作用。至于“智叟”的“智”,那是所谓的“小聪明”,自以为“智”,实则是“愚”,他没有克服困难的智慧,目光短浅,“智叟”的“智”有讽刺的意味,是“褒词贬用”。)

探究五:提问:太行、王屋两座山究竟是谁搬走的?

讨论明确:从表面上看,两座山是由“夸娥氏二子”搬走的。但这仅仅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实质上不是这么回事,两座山是愚公搬走的。

(提示学生抓住:“命”、“感”、“惧”三个词,“命”是谁“命”?主语是“帝”。“帝”为什么“命”?“帝”是“感其诚”,“诚”是诚心,也就是愚公的精神,所以这个“诚”的内涵就是“愚公移山精神”。“帝”为什么会“感”?是因为操蛇之神“告之”。操蛇之神为什么“告”?因为“惧其不已”。特别是这个“惧其不已”,说明了愚公的精神的威力在于长期坚持不断。所以根子在“其不已”上。)

 材料四: 《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极端真诚而不能够使人感动的,是没有过的;不真诚是不能够感动人的。)

结尾的神话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探究六:关于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讨论明确: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衬托:如山高、路远、帝感、神“惧”等,都衬托出移山劳动的艰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探究七: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留给我们怎么样的启示呢?

示例:

1、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2、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4、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切记: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再次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五、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愚公移山教案,希望对大家......

《愚公移山》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教学目的:一诵读课文,做到字音正确,停顿恰当,并注意语气。二了解全文内容,理解其中深刻的寓意。三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思和用法。教学设想从第五册开始,文......

《愚公移山》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愚公移山》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愚公移山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愚公移山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愚公移山》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愚公移山》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愚公移山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愚公移山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