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二首教案_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5:44: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诗经二首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诗经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诗经二首教案

上传: 庄琴英

更新时间:2012-5-8 8:54:06

静女

一、课文导入: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我们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子衿》)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 以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那是指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而刚刚所举的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皆出自《诗经》,那么我们今天再来看一首这样的爱情篇章。(老师关键字词板书)————《静女》

首先,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回答):

①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歌体式以四言为主。

②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数民谣,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③ 语法:多数隔句用韵,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④ “风”、“雅”、“颂”与“赋”、“比”、“兴”合称为《诗经》的“六义”。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现代:“赋”就是直接叙事、刻画和抒情;“比”就是打比方;“兴”就是起头,即先说别的事物,以引出诗人要说的事物。

孔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课文了,大家先来说一下《静女》讲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静女》选自《诗经·邶风》,是一首优美的爱情诗。它以第一人称“我”(男青年)的口吻描写了与恋人约会的情景,表达了“我”见到恋人前后的不同心情。二 课文详解

⑴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一位同学上来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美,约我相会在城楼。暗里躲着不出现,害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长得俏,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管箫有光泽,我对箫管很喜爱。郊外采茅送给我,茅草美丽又稀奇。不是茅草长得美,美人送礼最珍贵。课文的顺序是:第一章讲两人见面前的情景。第二、三章讲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 主要描写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前两句点明了约会的地点与人物。与我约会的是一位文雅而美丽的姑娘,这从“静”、“姝”二字可以看出。约会的地点是“城隅”:城墙上的角楼。爱而不现,急的“我”抓耳搔首,徘徊不前。“搔首踟蹰”四字,把“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十分逼真地表现出来,表达了我对静女的爱慕和思念之深。 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静女”与我见面后,文雅而美好的姑娘送给我一枝红色的管箫,红色的管箫鲜明有光泽,令我非常喜爱,陶醉其中。“说怿女美”一语双关,表面上是在赞美管箫的美丽,但实质上是在赞叹“静女”之美。

⑵ 静女和她的男朋友是第一次见面吗?

不是。首先,女孩故意隐藏起来,男孩在那里等得很着急,却没有离开。说明他们已经认识很久了。其次,女孩在放牧的时候记得送东西给男孩,这次见面又送他彤管,更说明他们之间的感情已经很深了。

⑶ 男女青年的形象是怎么样的呢?通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男:憨厚、痴情。“骚首踟蹰”(憨厚、真诚以及见面前的焦灼、忧虑)、“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痴情)。

女:美丽、调皮、可爱。“静女其姝““静女其娈”、“爱而不见”、“贻我彤管”“自牧归荑”。

⑷ 在表现男青年的形象的时候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双关。

对比:“骚首踟蹰”、“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双关:“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⑸ 在表现女青年的形象的时候又是采用了什么手法?

重章叠句。“静女其姝““静女其娈”。三 总结

这首诗格调轻松优美,把民间一对恋人约会时的情景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四 作业 1 背诵课文。2 预习《黍离》。

《黍离》教案

[日期:2009-09-21]

来源:吴江中学 作者:陆菲/强化院

[字体:大 中 小]

《黍离》教案

2009.9.9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诗歌中的字、词、句(发音和意义)

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主人公的“黍离之悲”

重点 3.体会叠词、押韵、重章叠唱、比兴等艺术手法的妙处

难点

三、教学方法

讲述法、诵读法、提问法

四、教学课时

一节早自修(25分钟)

五、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把默写本拿出来,默写《氓》4-6节。2.开门见山式的导入。

接下来,请同学们把《诗歌读本》翻到第5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诗经》中的佳作——《黍离》。首先,请同学们自己先把这首诗歌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字词的发音。3.在刚才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些字词的读音还不太确定?下面我们大家先一起来解决诗歌中一些难读的字词。来看黑板,我请位同学起来读一遍。黍shǔ

行迈靡靡mǐ mǐ

穗 sǖì

噎yē(生读完后)我再来补充一下。黍、稷

我们看注释2,黍,俗称糜子,北方又称穄子,黏性的粟类,即黄米。稷,俗称高粱。一说为粟,即小米。两种说法都可以。

我们通常说的五谷杂粮中五谷通常指稻/麻、黍、稷、麦、茮(豆类),古代又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我们经常会在宫廷题材类的电视剧中听到“社稷”一词吧!其实,“社稷”一词中“社”是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重视土地和谷物,也是理所当然的。

接下来,看靡,靡是一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mí ①浪费

~费/ 奢~ mǐ

① 无,没有 ~室劳矣 /~有朝矣(《氓》中刚学过)

②顺风倒下

风~一时/ 披~ ③美好 ~丽/~~之音 4.齐读诗文,把握大意。

下面我们齐声朗读整首诗歌,注意刚刚特意强调的字词的发音。

结合书上的注释,大家试着把诗歌翻译一下,了解它大致讲了什么内容,然后请同学起来回答。

5.结合背景知识,体会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背景介绍:

《诗经·王风》,“王”指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称为“王风”。原本高高在上的周王室沦落到与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王室日趋衰微,因此,“王风”中多乱离之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要抓住两个关键词:王室衰微和乱离之作。

据说,这首《黍离》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变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也曾这样记录过:“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了解了诗歌的背景后,我们再来分析主人公的情感就容易一点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歌到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

从诗中的哪些字词可以看出来?关键字:摇摇 如醉 如噎 心忧

诗歌中,把主人公这种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后来,“黍离”便成了亡国之思的代名词,常常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后代也出现了很多类似的诗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姜夔的《扬州慢》。

除了“黍离之悲”的典故外,成语“黍离麦秀”也是出自于此。6.学生再次齐声朗读诗歌,这一次要试着读出诗人的忧伤苦闷、悲悼故国的情感,可以读得稍微慢一些。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是不是也再一次感受到了这首诗歌很有节奏感,颇具音乐之美。那是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来造成这种效果的呢?

叠字

使得语音上和谐悦耳,节奏明朗、韵律协调

代表作:李清照《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开头便连用7个叠字,自古以来被传为佳作。)

押韵

亦是增强诗歌音乐性的重要手段,使声调和谐,容易记忆。同学们是不是也发现了全诗三章,只有个别字词发生了变化,如“苗”、“穗”、“实”、“摇摇”、“如醉”、“如噎”。

这是更典型的一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对仗得更工整,比《静女》更典型,更严格。

叠字、押韵、重章叠唱三种手法都对于音乐美起到了重要作用。

让我们再把目光回到诗歌的内容上。可以看到每一章中,只有章首两句咏物,后六句都写情的,那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抒发自己内心的苦闷之情呢?“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这样的咏物又有何作用呢?

其实呢,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像《氓》中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一样,这里也用黍稷的生长来比喻诸侯的强盛,王室的衰微。

我们对《黍离》的分析就暂时告一段落了。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黍离》准备周四早上的默写

2.预习《行行重行行》

七、板书设计

黍离

《诗经·王风》

闵周室之颠

覆,彷徨不忍去,故赋其所见之离离,与黍之苗,以兴行之靡靡,心之摇摇。

行迈靡靡

——朱熹《诗经集传》卷二 穗

忧伤苦闷、悲悼故国——黍离之悲

艺术手法:叠字 押韵 重章叠唱 比兴

(音乐美)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4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掌握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2、掌握实词意义、虚词用法和文言句式。3、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领会诗的内容,学习诗的表达技巧。4......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静女教学目标: 了解关于 《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重点的文言词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 的向......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相关知识。2、学习积累文言字词。3、理解诗歌内容及传达出的情感,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4、学习分析《诗经》常用艺术手法在《静女》及......

诗经二首教案

关 雎教学目的:1、理解《关雎》所体现的青年男女对美丽善良女子的热烈追求和青年男女真挚美好的爱情生活。2、初步了解作品所运用的反复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3、能够熟读......

诗经二首教案

诗经二首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诗经二首教案,希望能......

下载诗经二首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经二首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