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3诗词三首教案27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部编人教版九级语文”。
诗词三首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五首诗词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1)《行路难》(其一)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行路难》(其一)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感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李白少有大志,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想辅佐帝王,成就伟业。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其一)。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3)《水调歌头》作者简介及背景链接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文、画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诣。他既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中秋词人在密州时所作。公元1076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2.生难字词
(1)字音 樽(zūn)
珍羞(xiū)
投箸(zhù)...歧路(qí)箸(zhù)凄凉(qī liáng)....长精神(zhǎng)宫阙(gōng què)...低绮户(qǐ)婵娟(chán juān)...(2)词义
【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羞】同“馐”,美味的食物。
【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直】同“值”,价值。
【酬】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见赠】赠给自己诗歌。
【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烂柯人】指晋人王质。【宫阙】宫殿。【归去】回到天上去。【何似】哪里比得上。
【婵娟】本意指妇女容颜美好的样子,这里指月亮。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1)自由放声朗读三首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2)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2.朗读节奏划分(1)《行路难》(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3)《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入理解(一)品析《行路难》(其一)1.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2.注意通假字: “羞”同“馐”,美味的食物。“直”同“值”,价值。
3.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用了什么修辞?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
4.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 心情如何? 从哪些动词可以看出?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停、投、拔、顾。5.诗中的“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 明确:不是,是想象,是虚写。
6.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
明确: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前途仍抱有希望,希望像先贤们一样受到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李白在仕途受阻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8.我们知道“文以载道、文以载情”,诗歌也是如此,谁能说说这首《行路难》(其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在困境中仍然坚定信念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二)品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师生共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2.本诗各联分别写了什么?
明确:首联:表现辛酸,愤懑不平;颔联:悲悼旧友,感叹变迁;颈联:新贵得意,悲叹身世;尾联:意志不衰,坚忍不拔。
3.赏析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明确:这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句的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4.诗中引用典故的诗句是哪一句? 明确: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了什么道理? 明确:以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三)品析《水调歌头》
1.读课文,小组交流,这首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请分别用两个字来概括。明确:望月、思圆。
2.望月乃写景,思圆乃抒情。词中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明月、青天、酒、“我”、风、清影(实写);宫阙、琼楼玉宇(虚写)。
3.月圆中秋之时,词人把酒临风,形单影只,想到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宫阙、琼楼玉宇,虽高大豪华,却住着同样孤独的人,此情此景与词人是何等相似啊!这里可以看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 孤寂、苦闷,与“高处不胜寒”的嫦娥同是天涯沦落人。4.齐读下片,体会词人此时的心情,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明确: 旷达乐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是自然规律。没有离别的悲伤,哪来相逢的喜悦?更何况,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哪里月不圆,何处月无光。即使天各一方,但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的是同一轮圆月。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这三首诗词,诗人都是一生坎坷,官运不通,可以说是政治上非常失意的人,但他们都能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三首诗词都体现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胸怀。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2.拓展延伸 阅读方法小结。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3.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题。(2)背诵默写这三首诗词。
(3)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认为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几千年来名篇佳作浩如星河,更有许多经典成为千古绝唱。这些诗词不但有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而且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学习它们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培养他们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和追求。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
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据。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一)明确“言之有据”的概念。1.什么是言之有据?
明确:言之有据就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就是论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2.什么是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明确:(1)事实论据指生活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它包括举事例和列数据两个方面;(2)理论论据包括经典性著作中的理论,名人名言,党在不同时期的方针、路线、政策,科学上的公理、原理、定义、法则、定律、格言、俗语、成语、谚语,以及众人皆知并为人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理等。
(二)在写作时怎样使用好两种形式的论据?
明确:(1)事实可详细写,也可概述;从事实中要能看出道理,再检验它与文章的论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2)道理就是名言、格言、理论分析、定理公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切记: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三)怎样使用好议论文中的论据?
明确:(1)在使用材料时,首先要确保材料准确,经得起推敲。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警句等都要真实准确。在写作时,先确认事例是否真实可靠,然后再使用;引用名言警句,要注意核对原文,保证引述准确。
(2)使用材料,还应保证材料与观点一致。大家也许都积累了不少名言警句和事例素材,但是有些并不能与你的观点相对应,如果选择它们来做材料,就起不到支撑观点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事实论据时,不需要详细记叙事件本身,而要通过概括叙述和对论据的分析,建立起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
(3)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还要注意材料的丰富性。所用材料的数量和种类可以丰富、多样一些,比如可以用历史故事、生活事例、统计数据等做事实论据,用名言警句、民间谚语、精辟的理论等做道理论据,还可以将两者交替使用。
(四)结合例文,指导技法。1.明确内容
《论语·为政》中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自古就是一种美德。欺诈、造假等不讲诚信的现象历来为人们所深恶痛绝。请以《谈诚信》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2.提出要求
(1)关于“诚信”,可说的角度很多,要深入思考,多方开掘,选定一个角度,形成一个明确的观点。(2)关于“诚信”的材料很多,注意围绕自己确定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3.例文导航
谈诚信
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
孔子早在2 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最终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
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大字。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
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
【名师点评】
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进行事实论据,引用名言警句做道理论据,充分阐释了“诚信”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可怕性。能围绕自己的观点,选取恰当的材料。有理有据,行文流畅。
4.限时当堂作文。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评讲作文: 1.佳作推荐。2.美文共赏。(1)作者朗读。
(2)小组评:推荐组说出推荐理由。(3)自由评:听众点评,不超过三人。(4)自评: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谈论的主题是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经过本次写作,我在下次写作文时一定做到______。
(5)老师评:如果学生点评不到位,老师补充。3.小结。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修改自己的本次习作并做成电子稿,然后将各组推荐的佳作打印出来在班级作文园地展览,其余同学把电子
稿传到班级QQ空间,供大家欣赏交流。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通过本次写作的教学,我认为学生们对议论文的论据部分掌握得很好,明白了论据的基本形式和写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13 诗词三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金樽、歧路”等文言字词的音形义。 2.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和展示课外资料,学会对诗歌进行赏析,......
13 诗词三首《行路难(其一)》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句含义。2.品析诗句,体会诗人“仕路难行”之感以及“壮志未酬”之心。3.结合写作背景,深入领会诗人复杂的情......
[人教部编本]最新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12湖心亭看雪教案26
12* 湖心亭看雪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
写作 议论要言之有据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议论不仅要提出观点,还要有能证明观点的材料。言之有据,才能让人信服。什么是有据?有据就是要有论据,用来证明观点的材料,包括事实论据......
第三单元备课主备人:周启兰第三单元教学计划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小伙伴” 为主题,所有内容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本单元要求会认70个生字;会写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