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背影名师教案”。
《背影》名师教案(2课时)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教学内容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散文名篇,按照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教学设计。
八年级学生对真善美有了一定的领会和鉴别能力,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也有了一定的体会,这对学习本课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对通过细节描写(对背影的四次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特征和思想感情的方法还是难以理解到位的。
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调动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形象特征进行描写抒情。
2、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3、体会本文记叙事实,朴实自然的语言。
三、教学重难点
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学习在叙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的真挚、深厚的父子之情。
四、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建议采用以下教法:
1、以语言品味为主,采用启发点拨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针对教师对关键语句的提问,学生自主合作,共同研究作答,解决本文重点。
3、采用比较阅读,形象的图例,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突破本文难点。
4、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6
俗话说:“母爱似火,父爱如山。”作为母亲她会更直接更热烈地表达对子女的爱,而作为父亲则更内敛,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因此如大山般深沉的父爱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那份深沉的父爱。
(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他5岁入私塾,18岁中学毕业考入北大,22岁毕业于北大,1925年在清华任教,这篇《背影》是他在清华任教时回忆在北大读书时的事。
(三)检查预习
着重强调以下字词:
交卸(xīè)狼籍(jí)簌簌(sùsù)琐屑(xīè)蹒跚(pán shān)差(chāi)使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1.教师引导: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可以以时间为依据紧扣“背影”来划分结构。第一部分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
结构 第二部分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第三部分 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
2.依据划分结构,我们可以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背影”,文章围绕这个线索,写了四次背影。
(五)问题探究
师生共同研习课文第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做阅读批注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思考以下问题,做好阅读批注。学生交流阅读批注,教师作补充:
1.“最”的含义、作用?点出本文的叙写中心;引人思考。2.“满院狼籍”告诉我们什么?作者当时的家境不好。
3.父亲说“事以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否表现父亲的乐观? 明确:父亲安慰儿子的话,并不是表现父亲的乐观。/ 6
4.本段的作用?
5.讨论,明确:点出叙写的中心,交代写背影的背景,为写背影做铺垫。
(六)课时作业:
1、熟读课文勾画出你喜欢的细节描写,并读背。
2、仿照你勾画的细节描写:回忆父亲关爱你的生活片段,学习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细节描写。写完后念给父亲听听。
答案示例
片段1:最让我动情的是妹生病时,母亲一口气把她抱上了七楼找医生,气喘嚅嚅的,嘴巴里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嘴唇有些发紫,汗珠从她的额头沁出,我看在眼里,心里非常地难过。(外貌描写)
片段2:让我最动情的是我生病时父亲跑出去给我买水果吃。那天天气不太好,雨刮着风。父亲拉了拉衣领,头缩在里面,手插在口袋里走出去了。也许是路滑,也许是父亲走得太快,刚走几步,“叭”一声,父亲摔倒了,重重地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半晌,才爬起来,双手撑着地,一只脚慢慢往前缩,一膝跪在地上,另一只脚艰难地竖起来,撑住了地,爬起来,双手托腰,浑身湿淋淋的,身上沾了些泥巴。爬起来的爸爸没有回头,蹒跚地朝水果摊走去。看到这一幕,我的眼泪马上就来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背景烘托)
第二课时
(一)阅读课文第2—4段,讨论问题。
(学生思考,做好阅读批注。)
1.叙述父亲送“我”上火车,作者用了三个“终于”和几个“定”,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连续用了三个“终于”?“讲定”“拣定”能否改为“讲好”“挑拣”?为什么?
学生交流,教师明确:三个“终于”和三个“定”(决定、讲定、拣定),充分表现了父亲反复掂量、瞻前顾后的拳拳之心。如果把“讲定”改为“讲好”,特别是把“拣定”改为“挑拣”,没了这个“定”,这个“拳拳之心”的情态及其反复掂量的行为过程,我们就不可能这么显豁地感觉到。
2.三个“嘱”和两个“忙着”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感情?两次提到自己的年龄有什么作用?/ 6
总结:在父亲的眼里,我始终是个需要照顾的孩子,两次提到年龄:一是:父亲不必操心;二是我对父亲的爱还不理解。从反面衬托了父亲的爱的无私和真挚。
(二)研读课文第5段,感受深深的爱子之情。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回答。
1.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明确: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 a.父亲的衣着: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描写父亲的穿着突出了什么颜色?(黑色)为什么突出黑色?(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b.父亲走路的姿势:(让学生齐读课文)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描写了父亲走路的姿势?(蹒跚)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动手写一写这个词,并想一想,作者为什么用“蹒跚”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吗?(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c.动作。找出动作描写的词,(“攀”、“缩”、“倾”)为何用“攀”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用“缩”字有什么好处?(“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同样,用“倾”字用得也十分巧妙。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归纳:从衣着、走路姿态和动作方面对特定环境下的背影进行刻画,从这黑色的、蹒跚的、艰难的背影中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
2.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适当予以肯定)讨论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本文的聚焦点就是“背影”。这张“背影”就/ 6
凝聚着“深深的父爱!”
3.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学生指出句子后,师生共同体味父亲言语里面蕴涵的深厚感情。在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引导、点拨。
(1)“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2)“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3)“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4)“进去吧,里头没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归纳: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三)讨论第七节。
1.积累词语,读准字音,弄清词义:颓唐 触目伤怀 情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发之于外 琐屑
2.两个“惦记”说明了什么?
总结:对前途无望,对社会绝望。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这更触动作者心中对父亲的情感,以至于流下了伤心之泪,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四)表达方式
父亲对儿子是如此的关爱,那儿子对父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作者是通过什么表达方式表达的,表现在哪?
明确:关注、思念。以抒情的表达方式,集中表现在: 1.对父亲背影的关注:滲透在四次的背影描写中。
2.以自责、懊悔来反衬对父亲的思念:如“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心里暗笑他迂”
3.流泪:全文描述了作者三次流泪,a 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悲哀/ 6
之泪。B望父买橘,父子离别——感动之泪。C再现背影,泪光莹莹——伤心之泪
作用:表现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从侧面表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厚谊。
(五)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讨论,交流:为什么背影会如此感人,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师归纳:这篇文章通过运用抓住“背影”这个聚焦点的写法,运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深深的父爱”这一主题。因为背影是父亲对儿子至爱的化身,体现了父亲对而子深深的爱。
(六)拓展延伸,谈谈感受。
从本文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记叙的只是生活中的繁琐的小事,但是它选择最佳角度去命题立意,道出的是人间至真至纯的亲情,真正达到“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高度。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也为我们做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比如一大早起床为我们准备早餐,出门时千叮万嘱„„你是否用心体会过,去感悟过?现在就请大家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感受。
(七)课时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一篇记述父母、祖辈、老师、同学关爱自己的文章,题目自拟。
【附】板书设计 背影
开篇设疑,惦记背影(1)结构 回忆往事,刻画背影(2—6)别后思念,再现背影(7)衣着 黑色---沉重
刻画背影 姿势 蹒跚---年迈 特定环境下人物形象 动作 攀爬—-艰难(表现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6
《春》名师教案教学建议:本文是初中语文第一课,本阶段学生容易通过朗读进入课文情境,因此朗读对他们来说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一步。本课的朗读可以分几个层级进行,一是初步感知的......
《木兰诗》名师教案肖媛媛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培养文言语感;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文化传承与理解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体会民歌的特点。 2.理解作品......
《孙权劝学》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读准字音,认识作者,了解有关文学常识,识记课文重点字词,培养文言文语感。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3.审美......
《十二章》名师教案一、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升入初中后第二次学习文言文。七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动能力,善于思考并且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文言文的学习对......
《散文诗二首》名师教案教学建议本文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3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但不限于亲情。本课中作者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努力捕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