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_人教版数学教案全册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8 03:39:3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教版数学教案全册”。

第1单元 长度单位

第1课时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6、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二)、用厘米量

1.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

2.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3.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支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第2课时 认识米 用米量

【学习内容】:课本第4页。【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难点: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课前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学习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1.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3.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三)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

1.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

2.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教室长6()黑板长2()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认识线段

【学习内容】:课本5、6页 【学习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准备】: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每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5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5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长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长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教学反思】:

第4课时 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课本第7页 【学习目标】:

1、掌握合适的确定长度单位的方法;

2、在确定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比较。【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校升旗台上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二、学习新知

1、现在我们知道旗杆的高度是13()

2、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3、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用尺量一量,13厘米只有一拃长,不可能。我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底下。

5、得出结论: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6、总结判读方法

可以想像一下其中一个长度合不合理。也可以用已知的长度去比一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课本第9页第8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2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第1课时 不进位加(1)

【学习内容】:课本P12例1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下,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

2、探索并掌握笔算加法的法则,能熟练的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工整的习惯。【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2.掌握笔算的计算法则,能熟练计算。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的道理,即笔算中的“对位”问题。【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出示P11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准备去参观博物馆。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字信息?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全班汇报发现。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学生小组交流汇报。[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组织教学例1。学生说想法及理由。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计算方法。先尝试写竖式,再讨论总结列竖式应注意的问题。

2、完成P12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练习,实践应用

练习二第1题前两小题,说说图意,交流算法并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巩固不进位加法计算,熟练掌握笔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2课时 不进位加(2)

【学习内容】:课本P12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再列竖式计算。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第3课时 进位加【学习内容】:课本P14例3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能运用数学知识尝试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学生的交流,发现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多种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2、能选择合理的算法,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难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进位的方法。【课前准备】: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第11页主题图。问: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

2.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

3.小结。今天学的内容有什么特点?你能给这种算式取个名字吗?板书课题:进位加法。

4.完成练习二第3题学生看图,了解题意。再列竖式计算。学生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

5、总结算法。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指名汇报,引导学生总结: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以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P14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学生汇报并说明算法。

2、完成P14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订正,指两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学生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4课时 练习课

【学习内容】:课本P15---P16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巩固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为退位减法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气氛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引导学生在辨识的练习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挑战性,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能力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提高学生的运算技能。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

通过练习,使学生比较熟练而准确的进行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课前准备】:实物投影、卡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学习了关于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运算。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指名汇报。

2、总结得真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会有更大的收获。[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巩固知识。

1、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做完以后请小朋友在小组内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2、名汇报、并说明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回答。

3、完成第15页练习二第5题。这些计算对吗?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汇报,并说出错误应该如何改正。

4、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7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5、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9题。有四只小兔一起上山采蘑菇,现在它们正在为谁采的蘑菇最多而吵闹,你能帮帮它们吗?

6、怎样做才能解决它们的问题?指名汇报。

7、完成第16页练习二第10题。请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完成。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加深理解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学生从知识、方法上进行总结。

四、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5课时 不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8例1,练习三1---3题。【学习目标】: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算法探索,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3、结合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对齐的意义,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笔算中的“对位”问题。【课前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出示主题图。

2、分小组交流从图中了解到的信息。

3、汇报: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北京赢了?

4、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会解答吗?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1.仔细地观察图。怎么解决问题。板书算式:36-23,思考计算方法,在练习本上试算。小组交流算法。指名汇报。

2、小结:先自己归纳,再得出: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设计意图]:在尝试、交流中掌握计算方法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选择一道题与同桌交流算法。汇报结果及算法。

2、完成第20页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是怎么想的3、完成练习三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汇报、订正观察两道题的区别与联系,在小组内交流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学生先互相说说再回答: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开始减,个位减个位,十位减十位。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6课时 退位减 【学习内容】:课本P19例

2、例3 【学习目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通过情景的创设,增强学生的爱国这情。【学习重点】:

掌握用笔算方法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并明白其算理。【学习难点】:

能运用竖式计算两位数退位减法。【教学具】:

实物投影、主题图、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还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中国比美国多多少枚金牌?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回答。[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2。

A.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思考计算方法。

B.分小组交流想法:个位上1减6不够减怎么办。C.汇报各自的计算方法。D.如不能口算,可以用竖式计算。E.用摆小棒理解退位的算理。F.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思考并汇报。

2、教学例3。

出示50-24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你的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

3、小结。先学生思考计算方法。分小组交流想法。并汇报: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如果个位不够减,就从十位退1。[设计意图]:通过猜想、练习、交流总结,使学生掌握退位减法的笔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第19页做一做。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5 题。先用小棒摆一摆,再计算。指名汇报

3、完成练习三第6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并说明错误的原因,及怎样改正。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学会了什么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7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0---P21练习三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与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较正确、熟练地计算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

2.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重点】:

查漏补缺,反馈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熟练度和准确度。【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的计算和检查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图片和题卡 【教学过程】:

一、总结引入

小朋友们,学习了两位数与两位数的加减法。你们有哪些收获呢?把你的收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汇报。总结得非常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设计意图]:课前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巩固练习

1、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3题。请仔细观察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同桌的同学听一听。怎样求还剩多少个?指名回答。板书算式:32-21。这道题该如何计算呢?

2、完成第20页练习三第4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选一道题说说计算方法。

3、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9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

4、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7题。同桌两 个同学与相说一说下面各题差的十位上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5、第22页练习三第11题。先自己独立完成,完成后从加法和减法中各选一道题在小组内说说计算的方法。指名汇报、订正。[设计意图]: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强化练习

1、完成第21页练习三第8题。有3只母鸡带着自己的孩子出来找吃的东西。可三家的小鸡混到了一起。你能帮助鸡妈妈找到自己的孩子吗?教师巡视。指名汇报、订正、评比。

2、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2题。看了表以后,你想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和小组的同学交流。指名汇报。选择两个你喜欢的问题列式算一算。同桌的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并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第22页练习三第13题。教师巡视。指名汇报,并说明填法。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练习的熟练性。

四、总结: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8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23 例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学生学会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问题。【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指名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情景图,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激发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合作探究

(一)、教学例41、出示题目,仔细观察、思考。分组讨论。

2、学生探讨解答的方法。学生回忆、迁移思考,或是摆学具帮助理解。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3、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解答的思路。学生汇报。

(二)、完成第24页做一做。

观察图,在小组内交流了解到的信息。指名说明解题思路。思考、提问,在小组内交流问题。选择一个提问进行解答。全班交流并说出解答思路。

(三)、小结: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指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设计意图]:在操作中掌握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四第3题,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四第1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答方法,体验解答的过程。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9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25---P26,练习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求比一个数多或少几的数”的简单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的计算技能。【教学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出示:二(1)班原有38位同学,这学期又转来5位同学,二(1)班现在有多少位同学?这道题该怎样解答?把你的解答思路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汇报解题思路。学生自由说。[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练习的目标。

二、合作探索1、2、完成第25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回答。

完成练习四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汇报,选题说计算方法。计算两位数与两位的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指名汇报、归纳。

3、完成练习四第5题。观察统计表学生分小组交流从统计表中了解的信息。学生汇报发现。思考、提问,和同桌交流问题。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学生汇报提出的问题及解答思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10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同时提高学生的统计意识。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练习四第6题。从图中你了解了哪些信息?指名回答。怎样做可以知道小玉攒了多少钱?把你的方法在小组内说一说。指名汇报解答方法。做了这道题,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自己回答。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0课时 连加、连减

【教学内容】:课本P27例

1、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同学间的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3、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计算习惯。

难点:灵活使用口算或加减法竖式等方法计算连加连减的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口答。

7+6+5

8+9-13

24-10-7

20+30+10 17-3+4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研究三个的加减法。[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理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图并了解信息。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表格了解信息并提出问题。在小组内交流你想到的问题,并解答出来。

(3)、怎样求一共摘了多少个南瓜?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28+34+22这道题怎样计算呢?学生试算并在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学生汇报,展示算法。比较各种竖式的区别与联系及优劣。

2、教学例2。

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了解信息。分小组交流从图中发现的信息。思考解题方法。在练习本上写出连写的竖式。学生,汇报,板演解答过程。[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掌握用竖式连写的方法,会正确计算三个数的加、减法。

三、巩固练习,实践应用

1、完成28页做一做。

2、完成29页练习五第1、2题。

3、引导完成29页练习五第3题。算好后学生说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100以内的加减法。

四、课堂总结:

学生在知识、方法上做一个回顾。学生自由说说。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1课时 加减混合【教学内容】:课本P28例3、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的顺序以及方法。难点:能正确的使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在乘坐公共汽车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说给同学听一听。[设计意图]: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交流,掌握算法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了解信息,小组交流。

(2)出示应用题:车上原有67人,下去了25人,又上来人28人,现在有多少人?理解题意、独立解答、小组交流、汇报板演。在练习本上写连写竖式。

2、练习。完成P28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3、小结。加减混合运算应该怎样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

1、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初步掌握方法。

2、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练习五第5、8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观察了解信息,和同桌交流发现。独立思考并说计算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生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2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加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2.用竖式正确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观察、比较、分析能力,养成认真审题、书写工整和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用竖式计算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用竖式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两步式题. 【教学手段】投影片、有条件的可采用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演示动画“加减混合”](1)开始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准备进行观察对比.(2)复习各种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问:这几组题目各有什么特点?说一说每一组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3)演示动画“加减混合”,印证学生的回答.

二、探究研讨

1、出示计算题。

58-36+27 84-27+16 4+27-16 93+23+94 69-(39-23)99+(25-24)

2、学生独立试做(教师行间巡视,随时请不同做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3、在学生们试做的两种方法中,对比,择优.引导学生选择省时省力的算法.

4、师:谁来说一说,做像今天这样的题目时,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抄数的时候要仔细,不要因为把数抄错出现计算错误。

(2)在竖式计算过程中,要注意看清运算符号。

(3)在计算之前要先想一想,这道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运算顺序错了,题目就该算错了。

三、巩固练习

课本练习五5——11题和14题

四、总结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第13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14-5=9(人)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4课时 练习课

【教学内容】:课本P32例5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两个连续性问题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2、学会先解决一个稍简单的问题后,运用所得的数据解决另一个稍难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看,美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写生,从图上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二、合作探究

1、提出问题 男生有多少人? 美术兴趣小组有多少人?

2、知道了什么?

美术兴趣小组有14名女生,男生比女生少5人。

3、怎样解答?

我们有两个问题,应当先解答哪一个问题呢? 生:先解答男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为什么呢?

因为知道了男生有多少人就能算出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男生人数呢?说说你的想法。14-5=9(人)一共有多少人呢? 9+14=23(人)

4、解答正确吗?

5、小结解答方法

先解答比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三、巩固练习,检验效果

1、完成做一做 全班交流解决方法

2、完成P33练习六第1题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学生汇报,并说明是怎样思考的。

3、完成练习六第2题看图理解题意,思考解题方法。学生汇报,并说明解答方法。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又学会了什么?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梳理。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5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16课时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课本P35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重点:

2、复习和总结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难点:

1、进一步巩固100以内数的加减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能灵活运用笔算加减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主题图 【教学过程】:

一、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1、口算。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完成,校对答案并说说计算方法。

2、完成P36练习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算法。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个别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口算与笔算的练习,引出课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合作交流,归纳整理

1、整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归纳:笔算加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也可从十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笔算减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学生独自思考笔算加减法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容易出错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教师引导学生整理汇报。

2、完成P36练习七第3题学生完成后说说计算方法。

3、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后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想好以后在小组内交流。并选择两个问题解答说说解题思路。学生汇报。

4、完成P37练习七第6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说说解题思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巩固旧知

1、完成P36练习七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并说明计算方法。

2、完成第4题。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判结果及方法。[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总结:

根据板书,学生自己进行回顾总结。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3单元 角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认识角

【教学内容】:课本P38、39、例

1、例2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2、结合生活情景能辨认角。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难点: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教学准备】:情景图,剪刀、吸管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小朋友请你 观察这幅图,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说给同桌听。

学生观察图,交流信息。

2、教师用线标出球场的角。再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全班交流。

3、这些都是角,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对主题图的观察,让学生感受到角在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学生认识的兴趣。

二、观察实践,探究新知

1、认识角。

(1)、出示剪刀、拉罐、水龙头等物品。请小朋友找找这些物品上的角,说说这些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观察物品寻找角。(2)、同桌交流。

(3)、全班汇报。教师画出角。问:你能给角的各部分取个名称吗?

在学生给角取的名称中归纳得出角的名称。一个顶点和两条边。(4)、你能从我们的生活中的哪些地方找到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与边。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与边。

2、制作角。

(1)、教师:刚才我们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个角?

思考一下,你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制作出一个角? 学生独立思考制作角。

(2)、把你制作的角在小组内展示,并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小组内展示角,交流制作过程。

(3)、全班交流。谁来向全班小朋友展示你制作的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4)、教师演示将角的两条边叉开、收拢。问:你发现了什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3、画角。

(1)、我们已经认识了角也制作了角,现在我们来画角。你认为角该怎么画?

(2)、教师示范画角,并说明:先画一个顶点,再从这个顶点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成了一个角。(3)、学生练习画角。

请小朋友在练习本上画角,画好后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画的,画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总结画角的方法。[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物品抽取出数学中所要研究的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制作角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叉开程度有关系,而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1、2、完成P39页做一做。

创作画。教师出示用角创作的画,问:这些图画美吗?美在哪儿?你们能用角创作出这样美丽的图案吗?试试看。

3、学生创作画。

[设计意图]:练习融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学生在练习、创作的过程中丰富了对角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大胆的想象,在活动中体会并感受到几何图形的美。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今天的这堂课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以后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知识。【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直角

【教学内容】:课本P40例

3、例4及练习八中相应的练习。【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初步认识并会判断直角。难点: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活动角)这是什么图形? 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教师演示转动成直角,问:你们见过这样的角吗? 这种角就是直角。

[设计意图]:通过旧知的复习引发学生认识直角的兴趣。

二、合作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这种角?把你发现的这种角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汇报发现。

(2)、教师板书画一个直角。学生观察教师画的角。

(3)、你能制作一个直角吗?想一想你准备怎样制作,做好后在小组内交流认识你制作的直角。

学生思考制作直角的方法并制作,在小组内交流认识直角。(4)、教师指名汇报制作直角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决定是否介绍用一张纸折出一个直角:先将这张纸上下对折,再沿着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一个直角。

2、教学例4(1)、你有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呢?把你的方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

小组讨论交流验证一个角是不是直角的方法。

(2)、学生汇报,并验证方法:在我们的三角板上有一个是直角。要知道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现在请你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学生观察三角板并指出三角板上的直角。

(3)、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看看哪些角是直角?

学生分别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周围的角中哪些是直角。并汇报。

3、画直角

(1)、你还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干什么?

回忆一下上节课我们是如何画角的,然后请你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画一个直角。画好后给小组的同学说说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回忆画角的方法,思考直角的画法再画出直角,交流画直角的方法。

(2)、黑板演画直角并说说画法。

画直角的时候要注意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直角的画法。[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生活中的物品的观察,以及制作直角等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直角的特点,加深学生对直角的理解。让学生判断直角、画直角等小组活动,学生进一步认识直角,会正确判断直角。并通过复习角的画法引发学生思考直角的画法及得出画法、正确画直角。

三、学习效果测评

1、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1题。学生分小组寻找直角并交流。

2、完成第40页的做一做第2题。教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设计意图]:通过寻找生活中的直角以及画直角等练习,让学生体会到直角就在我们的身边。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第3课时 认识锐角和钝角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1页例5。【教学目标】:

1、认识锐角和钝角,并理解与直角的关系。

2、在认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动手折叠或正确的画出锐角和钝角。

3、围绕生活,通过比赛的方式,巩固理解锐角和钝角。【教学准备】:三角尺,纸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入课,复习旧知。

1、复习内容。引导学生回忆关于角的知识。

出示角。根据图例回答这是一个(角)

角是怎么组成?请你在图上填出“边”“顶点”“边”

出示直角。这是一个什么?(直角)

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哪些知识?小组讨论汇报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两组:一组是移动后完全重合,即相等;一组是移动后不能完全重合,即不等。(第二组可请学生指出哪个角大,哪个角小)

3、比较锐角和钝角的大小(注意,此处不揭示出两个角的概念,只当作两个普通的角出现)。采用借助直角的方法完成比较。

[设计意图]通过对角的回忆,调动学生发挥认知能力,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本课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导入新知的学习。

1、出示例5情境图,请大家认真观察,在图中,你们能找出角吗?指一指它在什么地方?

2、采用回忆的方式,进一步的加深对新知的认识理解。并进行板书。

①、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板书“锐角”和“钝角”)

②、说一说锐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锐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小”);在回忆钝角与直角的关系。(在钝角的下方板书“比直角大”)③、按照学过的方法请学生分别在“锐角”和“钝角”字样上方板演两个直角。

④、根据概念用不同色彩的笔在一个直角上画出锐角,在另一个直角上画出钝角。以加深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

⑤、读一读,加深记忆。并在练习本上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教师巡视。

⑥、抢答。教师根据锐角和钝角概念的不同说法进行提问。活跃课堂气氛。

例:A、锐角比直角()B、比直角大的是()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更清晰地把握锐角和钝角的本质属性,在合作中解决问题,正是新课标倡导的全新学习方式。

三、巩固实践阶段,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实行小组活动教学,在合作中完成。

1、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请大家用事先准备好的纸片折出一个直角。请在大家再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请大家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出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和一个直角。

2、自由活动:找一找!

老师带我你们去小海龟的家。瞧!小海龟的家都是由我们学习过的图形组成的,有锐角,钝角,还有直角。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哪些角是直角?哪些角是锐角?哪些角是钝角?并说出原因。

3、出示两道判断题:(课件板演比较的方法)A、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锐角? B、下面图形中哪些角是钝角? ②、写有“最”的方形宝盒。出示两部分的内容。(课件板演)

A、用角描述图形。如:红领巾是有2个()和1个()组成的。B、用同样的方法描述教室里的物品。如:黑板是有4个直角组成的。(小组自由发言,限制发言的时间为1分钟)

4、小组合作完成三部分内容,限制时间。关注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任务、时间的合理统筹。

A、拼一拼。把小组内所有小朋友的三角尺集中在一起,拼出大小不相等的锐角和大小不等的钝角。

B、画一画。以固定点为顶点分别画一个锐角和钝角,C、折一折。用纸张折出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巩固强化,使学生能比较牢固地建立对锐角和钝角的理解,同时感受角的分类以及三种角之间的变化联系。

四、总结,深化阶段。

①、小组内讲解什么样的角是锐角?什么样角是钝角?

②、体会,在我们做早操时,经常有两臂的运动,想一想,两臂伸展到什么程度时是锐角,什么程度时是钝角,什么时候又是直角。

五、课堂练习作业

P41做一做,练习八第4题。【教后反思】:

最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最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数学上册全册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数学上册全册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欢迎大......

人教三年级数学下全册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教科书 三年级数学教案第一课时下册教学内容:P4/例1、例2(只含有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让学生经......

人教新课程数学第二册全册教案

一、位置 单元分析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上下,前后,左右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从两个维度来确定物体的位置。二、教学目标:1、通过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使学生认识“上、下”、......

下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