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上) 成长博客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高二语文教学教案博客”。
幽默大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2.学习漫画夸张的特点,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一定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漫画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境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是漫画家对一些生活现像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感受通过夸张变形等表现技法,跃然纸上,又以欣赏为手段,对人及社会起到一定警醒、启示作用。儿童漫画是指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成功的儿童漫画也有很多成人读者,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自漫画诞生以来,不但得到成人们的关注,也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教材选了许多成人画像的漫画及儿童漫画,像《八戒赶新潮》中的八戒竟然隆鼻成大象样,让师父和两位师兄弟目瞪口呆,颇为有趣;三幅《无题》中的一幅画了一个人走了迷宫后居然连走路也像走迷宫了,很有意思;还有其他像《棋迷》、《突破》等也挺幽默。教材特别选中了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喜、怒、哀、乐各种造型,卓别林漫画像等一些小朋友喜欢的漫画。另外,教材中的一、二幅学生作品,给了学生亲切的感受。通过画漫画像,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培养想像力,训练描绘人物头像的技能、技巧的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难点: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意。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外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教师)准备中外漫画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品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引导思考。
(1)出示一幅有生活气息的儿童漫画,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漫画的初步感受。(2)教师小结并示范漫画。
(3)提问:漫画有什么特征,跟其他画种有什么区别? 2.欣赏讨论,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中外名作、范作、学生作品等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2)请学生谈谈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说说感受。(3)欣赏课本中的漫画。
(4)师生共同概括构思,可以从造型(漫画可以夸张、变形)、线条、色彩等来比较。3.学生创作,提供建议。
根据下面的主题建议,结合以上的欣赏、分析,让学生创作。(1)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像。
(2)创作建议: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可以夸张、变形;投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发挥作画工具的特性,使作品的材料工具的使用更能表现作品的主题。
4.指导创意,因材施教。(1)表扬大胆创作的同学;
(2)表扬作品有特别含义的同学;(3)指出共同不足的地方。5.作业讲评,加强体验。
(1)对作品优点、缺点进行讲评,并指出创作的方向。(2)课外收集生活中感兴趣的素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外准备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的工具材料等。(教师)优秀漫画作品,以及有关的录像、照片等。
教学过程
1.作业展评,引导方向。(1)复习上节课的漫画知识。
(2)作业展评:表扬画得有特点和夸张有趣的画,共同探讨平淡的作品的修改思路。2.师生作画,合作研究。
安排一、二主题,如环保、学习等,共同创作。3.学习技法,加强感悟。
主要对线条、构图、造型和形式感等加强指导。(1)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3)教师小结。
4.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1)创作要求:自定主题,要求新颖、深刻;运用所学漫画技法进行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评比作品,追求情趣。
(1)举办班级漫画展,评选漫画大师;(1)评价建议:画面是否夸张有趣;主题是否有特定的含义;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2)小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漫画师出现,优秀的作品可以送去投稿。6.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收集一些漫画作品,还可以写漫画日记,创作连环漫画等。
●方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漫画资料和有关漫画作品。(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幻灯显示书中的一幅情境漫画,学生上台选一幅漫画介绍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主题、涵义)。
2.探讨漫画。
师生共同探讨漫画特点(主题、技法、创意)。3.欣赏漫画。
幻灯显示师生共同收集到的漫画作品,统一进行分析、讨论、欣赏。4.试画漫画。
(1)学生自由确定主题进行创作。
(2)教师建议:想一个幽默的内容,试画下来;可以尝试改变书本及收集的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教师总评。6.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体会它的含义,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记住外貌特征;收集漫画资料。(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展示主题。
主题:漫画人像。2.欣赏范作。
(1)辨别两张人像画(一为漫画,二为普通漫画像,说辨别方法)。(2)说说漫画中的人像与平时绘画作品中的人像有什么区别。(3)师生共同概括漫画人像特点。
(4)教师小结(漫画是经过夸张、变化,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3.学生创作。
(1)主题: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
(2)要求:仔细观察所画对像的面部特征,运用夸张、变形等技法进行创作。(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4.互赠作品。
(1)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2)把创作的作品赠送给画者。5.课外拓展。
对喜欢漫画的同学提供作业超市:给爸爸妈妈画张漫画;画一张环保漫画;画一画生活中你思考的有意义的事情(任选一个创作主题)。
四、相关资料
1.儿童漫画的特点(1)少儿漫画的激趣功能
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进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漫画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漫画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如果说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好比“良药苦口”,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实施愉快教育好比“糖衣药片”,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漫画,则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漫画课,通过漫画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2)少儿漫画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漫画的“双基”指:有关少儿漫画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漫画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漫画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3)少儿漫画的陶情、育人功能
第一,漫画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少儿漫画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简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欣赏漫画中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第二,漫画的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少儿漫画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漫画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的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
第三,漫画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对生活不自信时,看看漫画、说说漫画、画画漫画,在快乐和笑谈中把烦恼和痛苦抛之于脑后,这样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还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4)少儿漫画的创新素质功能
少儿画得漫画作品,要求孩子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构思、立意、线条、色彩和肌理等方面有所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感染人,才能发掘最大限度的创新素质。
2.著名漫画家介绍
漫画在我国,不足百年历史。1925年丰子凯画刊载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其他著名的漫画家有:
(1)张乐平(1910.11-1992.9)浙江海盐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已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田。
张乐平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成为漫画界新锐的一员,到抗战时期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地,解放初期在上海筹备新中国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晚年出任当时上海惟一一本漫画刊物《漫画世界》的主编,他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华君武,我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原籍江苏无锡荡口,191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现已90高龄。他从1933年开始在《时代漫画》、《上海漫画》、《论语》上发表作品,迄今从事漫画创作已经70余年。华君武的漫画艺术始终以服务社会为根本,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画笔创作了一系列或讽刺时事弊端,或富于人生哲理的诙谐幽默的作品,并在50年代起率先提倡实践“内部讽刺漫画”,用他独特的方式惩恶扬善,由此受到读者和观众的熟悉和喜爱。他的人生也如同漫画,经历过无数风雨。正如大家所评价的那样,他是一生漫画,漫画一生。
(待定)(3)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有一批当时漫画界和其他艺术界的朋友,如张光宇、叶浅予等,彼此来往频繁。丁聪从小接触漫画,接触漫画家,因此喜欢上了画漫画。上中学后,他便不停地画漫画,向报刊投稿,发表了不少作品。由于家庭艰难,中学一毕业,丁聪便匆匆就业,19岁就开始到社会上奔波。1935年他经黄苗子介绍到《良友画刊》当美术编辑,同时又给上海《小晨报》当记者。“7·7”事变至“8·13”之间,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活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给《救亡漫画》不断投稿,他还曾编辑过《战士画刊》。1937年上海沦陷后,丁聪来到香港,协助叶浅予编一部《日寇暴行实录》,和马国亮创编大型邮报《大地》,宣传抗日英雄事迹,直到1941年香港沦陷才停刊。在香港的4年中,丁聪除编画报外,还有大量的创作作品。在《星岛晚报》上画过100期连载的4幅漫画《小朱从军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商报》上发表了20幅描写司机的《公路依然伸展着》等高质量作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旅港剧人协会”,做了大量的舞台设计工作。
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在广东党组织的协助下辗转来到重庆,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这一时期,丁聪创作丰富,社会活动频繁。先后举办过“香港在受难”画展,与廖冰兄等10人举办过漫画联展,又负责了《北京人》、《家》、《雾重庆》等剧的舞台美术设计。这个时期创作的彩墨画《花街》,受到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评价;创作的24幅《鲁迅阿Q正传木刻插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反映大后方抗战悲惨生活的《现象图》为中外多家杂志报纸转载,蜚声欧亚。
抗战胜利后,丁聪又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日益高涨的上海民主运动。他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思想内容深刻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这期间,丁聪以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做了大量党组织不宜出面做的工作。
建国后,丁聪担任《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然而1957年开始“反右”,以后的20多年间,丁聪成为一位资历颇深的“运动员”——历史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运动员”。丁聪最初被送往北大荒,后来又去了天津团泊洼干校。“文化大革命”中又被不清不白地打发到黄村干校去养猪。直到1979年春节,丁聪才得到平反。
1980年以后,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作品。20年来,他共出版了近40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漫画系列》、《绘图双百喻》、《古趣集》、《今趣集》等。
灯彩辉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孩子们喜欢过新年和元宵节,因为在这样的节日中,他们不但可以穿着衣服、快快乐乐地跟着大人去看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彩灯,还可以品尝各种地方风味小吃,感觉一年中最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而这一快乐的记忆必将深埋孩子们的心中,成为最美好而鲜活的回忆。这份回忆也将成为他们学习制作彩灯的源泉,是教师教学的良好基点。
本课16和17页的彩灯都是选自民间一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有高昂挺拔的大公鸡灯、威武的中国龙灯、精致的莲花灯、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灯等。还特别选中了赵拓的上元观光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过灯节的热闹场面。
教材还展示了西瓜灯的制作步骤,清楚地表现了彩灯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同时也选了几幅手工、绘画的学生作品,拉近了学生制作灯饰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这些素材的提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创作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2)学生猜后,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式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2)请生说说看后的感受。(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类别、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1)结合以前知识,进行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做;设计的彩灯要 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作业。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找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灯具的材料。(教师)彩灯、录像。
教学过程
1.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学生提出创作有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提供注意点:设计图完善;材料的优化组合;创意;安全、时间控制等(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彩灯)。
2.交流作品,展示创意。(1)学生展示作品。(2)分析作品的创意。(3)教师总结评价。3.修改作品,力求完善。
(1)根据原有的设计做相应的修改。(2)思考:怎样使彩灯漂亮起来? 4.举办展览,拓展主题。(1)收集一些灯谜挂在灯上。
(2)灯谜会,学生观摩,猜谜,进行游园活动。
(此活动可以与班队、儿童节等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再独立安排一课时,看情况而定。)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彩灯、图片以及有关灯的传统故事。(教师)范作、图片。
教学过程 1.实物展示,吸引注意。
教师展示实物,请学生说说对彩灯印象:设计构成、创意、装饰等。2.共同探讨,师生合作。(1)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计划。(2)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修正方案。3.展示材料,理清思路。
(1)学生呈现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文字资料由学生上台介绍;图片师生共同欣赏。(2)教师和学生探讨:做什么样的彩灯;用什么材料做;做的彩灯有什么特色。(3)学生再次说说创作思路。(4)教师小结。
5.准备材料,课外尝试。
收集制作各式西瓜灯的相关材料和有特色的彩灯。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制作各式西瓜灯的相关材料。(教师)范作、幻灯片等教学过程 1.教师范作,学生尝试。(1)教师示范制作西瓜灯。
(2)学生观摩,说说西瓜灯的制作步骤。(3)学生尝试制作。2.学生创作,改正缺点。(1)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彩灯类型进行创作。(3)建议:合作的同学注意分工、构思、表达及安全。3.评价作品,完善创作。(1)学生展示作品。(2)师生互评。(3)学生修改作品。4.课外任务,继续深入。(1)课外找一些谜语。
(2)有条件的班级举办灯谜会、游园活动。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参考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异质分组。
(教师)教室的布置(有条件的班级把教室布臵成灯谜会或游园活动的情景)。
教学过程 1.准备游园,办好比赛。
教师为学生异质分组,师生共同准备好游园活动的相关内容。2.全力参加,宣布规则。
教师宣读比赛规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3.猜谜活动,全力以赴。教师当总裁判,学生参加活动。(1)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准备灯谜;
(2)其他同学猜并说出用什么材料制作更好;(3)学生分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彩灯;(4)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优缺点;
(5)教师当好裁判(此活动可以跟语文、数学等学科结合)。4.活动总结,课外拓展。(1)教师总结本次活动情况。
(2)课外要求可以举行类似的猜谜活动,在家庭聚会、节日等。
四、相关资料
1.漫话灯史
自从人类发现火能照明后,黑暗就不再可怕了。最初人类用来照明的只有一个火堆,不知是谁从火堆中抽出一根燃烧的树枝,从此人类学会了用火把照明,后来用人在火把上涂上动物油,使火把燃烧得更好。
动物油既然能让火把燃烧得更旺,于是人们就利用凹陷得石头或贝壳上动物油,在中间插上干草当芯,这距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人类使用灯火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该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灯取代。灯草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了罩。早期是用纸糊的,很不安全,后来该用玻璃罩。这样的油灯不怕风吹,在户外也照样使用,而且燃烧充分,不冒黑烟。
公元三世纪,有人用蜂蜡做成了蜡烛,到了公元18世纪,出现了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
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使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从用火光照明,到使用电灯照明,足足经过了100多万年的时间。
2.灯彩种类
灯彩是指民间制造各种灯饰的工艺及其制品。中国灯彩是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灯彩艺术相传始于汉代,南北朝时赏灯活动开始流行。唐代灯彩业已盛行,并开始有在上元节张灯的习俗。到了宋代,汴梁、临安的灯节,出现了“四十里灯光不绝”的壮观景象。明代,朱元璋把灯节定为10夜。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清代,上元节灯会仍旧沿袭下来,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并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民间社火,热闹非凡,成为中国重要民俗之一。中国灯彩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其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花灯、纱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龙舞”,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
花灯是中国民间著名的手工艺品。因其造型各异,姿态万千,色彩鲜艳,如百花盛开,故得此名。花灯的品种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九莲灯、花篮灯、金鱼灯、花鼓灯、琉璃灯、夹纱灯、画舫龙舟、走马灯等等。花灯的制作以浙江最为著名,其中浙江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誉为民族瑰宝、中华一绝,多次获国家级、国际级国大奖,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制作优美,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
(待定)3.“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
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臵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皮
影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皮影的造型特点。
2.学习皮影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
3.提高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弘扬中国的皮影艺术。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皮影戏是集戏曲、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我国古老的综合艺术。它用牛皮等材料通过雕刻,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由操作者在灯光透射下,贴着银幕演出,效果颇似小电影,故被西方电影史学者称为“有声电影的鼻祖”。
本课采用一些小知识提高学生对皮影的理解,选择了一些皮影表演的照片,给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本课特别选了小朋友所喜欢的皮影人物,象三头六臂的哪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牛郎织女等,这些人物的造型独特,学生一看就喜欢,还有象戏剧人物中的花脸、旦角、武生、丑角、老生等的造型鲜明,还对皮影操作的关键点——关节处作了介绍,逼供内运用想一想体温的形式怎样使皮影“动”起来,使学生便于了解皮影造型的特点,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给孩子从小播下民间艺术的种子,长大了肯定会收获和结果。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卡纸等坚实的纸张模仿皮影特点,做一个人物。难点:做一个能动的皮影人物。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幻灯或录像、范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一个录像、皮影故事或者一件皮影作品引入新课。2.交流
(1)教师介绍皮影戏的知识。(2)区别皮影和剪纸的异同。(3)提问:怎样使人物“动”起来?
(4)师生小结:在关节处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3.范作
(1)出示范作让学生欣赏,戏曲人物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
(2)交流你眼中的作品是怎样的,说说作品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或值得修改的地方。(3)出示其他范作让学生自己交流看法。4.创作
(1)主题:制作一件皮影作品。
(2)创作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创作;在关节处钉上活动节,装上操纵杆;可以挑伙伴合作完成;注意各类人物的造型特点。
5.讲评
(1)对学生在皮影戏中的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创作点评,以及活动关节处理的点评。(2)未完成的学生继续作业。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继续创作
(1)根据老师提的创作建议修改作品。(2)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有创意。2.演皮影戏
(1)每小组协商好演皮影戏的分工。(2)小组表演。
(3)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皮影戏的特色、亮点。3.讨论交流
(1)评出“最佳表演队”并说明理由。(2)评出“最佳皮影制作奖”并说明理由。(3)表彰获奖者。4.小结延伸
收集有关皮影的小故事,表演皮影戏,在班队课、兴趣小组上演一演(对皮影戏有兴趣的班级可以开一个有关皮影戏的晚会,让学生参与晚会的全过程)。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欣赏
学生说说自己对皮影的整体印像。2.讲述
教师或学生介绍皮影在我国的发展史。3.探讨
(1)出示典型范作(静态、动态),学生观察后说说皮影中的人物、动物是怎样“动”起来的?哪些地方可以“动”起来?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一人物进行演示组合。4.制作
(1)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人物进行创作;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制作,教师指导。5.总结
对学生的创作优缺点及努力的方向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作品;学生异质分组。(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讲评
讲述上节课作品的优点,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2.交流
要求学生说说如何表现皮影人物。
3.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表演和观看)。(1)学生自由组合表演队,协商好角色分配、表演内容、台词安排等。(2)表演队上台表演。4.评价
(1)让观看表演的小观众评价哪支表演队最出色,讲明原因。(2)评出“最佳表演队”。5.拓展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皮影艺术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向同学、父母讲讲你所了解的皮影知识。
四、相关资料
1.皮影的来历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通常叫灯影或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十三世纪传入西方。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2.学习皮影的作用
皮影戏和皮影人不但是观看欣赏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在过去的年代里,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条件玩皮影。而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玩玩皮影并不是什么奢望而不可求的事了。但可惜的是,皮影在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革中,连遭各种时潮的冲击,已经变得近乎销声匿迹了。如今的人们对皮影已经十分陌生,自然也不知道玩皮影竟是人生一大乐事。这一乐趣,可以从儿童时期享受到老年。玩皮影可以修身养性,活跃大脑思维,愉悦身心,增加艺术细胞,提高口才和动手技能,延缓老年僵化。皮影艺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很好的继承和尽情的享用。
(待定)3.皮影的特点(与剪纸比较)
会动;彩色;画面上没有字。(陕西皮影的特点)主要是它的雕刻方法和它的制作方法比较特殊,一般(皮影的)雕刻方法它都是拉刀来雕刻,陕西(皮影)它是以转刀扎下去,刀是朝上的,刀不动,而是用手来旋转牛皮而制作的,所以它的工艺比较特别,也比较难学。
幽默大师 灯彩辉映 皮
影
语文教学工作总结今学期我担任初一级七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
成长博客----2010年10月27日大家好,这里是陕服之声校园广播FM86.0。这里是每周三的成长《博客节目》,我是你们的主播车车。成长的困惑,成长的快乐,成长博客,与你一起成长。一·最......
八年级上语文一单元教案 《新闻两则》、《芦花荡》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预习课教案一、预习目标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能熟......
教案可以提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经典、优......
编写一份高质量的教案,既可以提升教学效果,又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教案应该注重课堂评价与反馈,帮助学生进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编写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