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议论文》教案(粤教版必修4)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粤教版必修二教案”。
高考资源网——提供高考试题、高考模拟题,发布高考信息题
本站投稿专用信箱:ks5u@163.com,来信请注明投稿,一经采纳,待遇从优
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与揣摩,获得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或文化观念。
2、通过课堂讨论,认识作者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严密的思维习惯,掌握议论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学习论证技巧。
3、通过写作、演讲、辩论赛等方式,训练学生通过文字和口头表达形式发表见解和主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本单元是议论文单元。教学重点应放在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写作技巧方面。
【活动建议】
1、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就身边的某一热点话题,提出观点,搜集有关材料、提出论证。
2、出一期《社会自由谈》的专刊或墙报。
3、观看一场电视辩论赛,学习辩手如何组织材料,旁征博引从而进行立论和反驳。
4、组织一次辩论对抗赛。可以就某一观点组织正反双方模拟电视辩论赛的方式进行辩论。
【教学安排】
基本阅读:《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1课时,《拿来主义》2课时,《善良》1课时;拓展阅读2课时,写作实践及辩论赛3课时。
【课文教学】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分析现实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品味本文形象而严谨的论证语言。
3、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增进学生对中国=的感情。
二、教学步骤
(一)教学导入
我们伟大的党已经走过了83年的历程,已经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的6800多万名党员。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的优秀=员,他们在各条战线上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名字已经或将要铭刻在几代中国人的心灵深处。今天,让这些留存在心底的永不褪色的记忆再次涌动我们的激情。
你知道有哪些优秀=员的名字吗?
在这里我们给大家准备了几个优秀=员的资料,大家看看他们是谁:播放焦裕录、孔繁森、周恩来、任长霞、胡锦涛事迹图片。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他们,不断擦亮“=员”这四个大字;是他们,一次次触动我们的灵魂;是他们,时刻激励我们奋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胡锦涛书记的讲话《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二)教学环节
1、写作背景(略)
2、重点字词(略)
3、整体感知课文
从议论文结构看,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如下问题:
(1)根据议论文结构特点,给本文划分层次,并简要说明分层的理由。
共6页 第1页
(2)本文提出了什么问题?又是从哪些方面进行阐述的?
(3)文章结尾有没有得出什么结论?
4、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后练习一、二。
明确:
(1)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由和依据是:这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同时还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课文紧扣中心论点,开门见山地提出为什么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然后具体阐述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以抗击“非典”的实例加以体现,最后得出结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的。第一,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第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第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在概括地提出要求后,文章对要求的具体做法展开阐述。
5、梳理文章脉络:
提出:我党奋斗的最高目的证明用我党的历史证明
是“三个代表”的出发点及落脚点
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落实到领导干部思想和行动中
落实到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中
总结: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具体的各项工作中。
阅读课本第41页的知识短文《能言善辩有玄机》,并结合课文讲解如何运用例证和引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论证技巧。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1、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2、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学习因果论证、比喻论证,领会运用形象化的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设想
1、以本文作为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教材,重点放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使学生弄清楚什么是“拿来主义”;
2、文章前半部分是难点,着重使学生认识“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不在个别实例和语句上纠缠;
3、重要段落加强朗读背诵,以加深对文章主要观点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精神,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取精华,剔除糟粕。
四、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在批判中立论的方法,领会运用形象化比喻和幽默讽刺的语言来论证论点的写作特色。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灿烂。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先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呢?毛泽东制定过这样的方针: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个问题,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也对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写下《拿来主义》一文。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解题: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种原则或主张)
(三)简介背景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曰。“九•一八”事变之后,曰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英美帝国主义除了肆意践踏我国领土主权,疯狂掠夺我国经济资源外,还用腐朽没落的西方文化腐蚀我国人民,反动=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一个“送去”,一个“送来”,中国面临着“殖民地化”的严重危机。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应正确看待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
(四)分析1—7节
提问:
1、作者如何表述“拿来主义”的?
明确: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主张之前,先批判了哪些主义?重点在揭露和批判什么主义?
明确: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3、分析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提问:
(1)我们送去了哪些东西?
明确:文章列举的三件事都着眼于一个“送”字,“先送”,“捧”中寓“送”,“还要送”,虔诚恭敬之态可掬。批判锋芒不是对着几位艺术家,而是指向利用这几件事大叫什么“发扬国光”、“催进„象征主义‟”的=反动=及其御用文人。
“不知后事如何”、“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是用反语进行强烈的讽刺和鞭鞑。“后事”是盗卖文物,盗卖古代珍宝。以展览古董为名,行盗卖古董之事。鲁迅明知,却说“不知”,以此表达强烈的憎恨。反用“进步”,起同样作用,实质是堕落、无耻,字里行间充满了憎恶与鄙视。
(2)鲁迅对这种送去的行为是如何看待的?
讲述“礼尚往来”的含义
(3)如果这样的一味送下去,会有什么后果?作者是如何表述的?
后果是我们的子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
羹冷炙做奖赏”。卖国的结果是使我们的子孙后代无法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磕头贺喜”、“讨”等词语画出所处的地位与神态,描绘出了可悲的亡国奴景况。“残羹冷炙”、“奖赏”等词感情色彩浓烈,深刻揭露帝国主义榨取中国人民脂膏的吸血本质和恶劣伎俩,寓强烈的愤怒于幽默讽刺之中。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明确:论述=反动=实行“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时,作者未直说,而是先用反语讽刺;“送出去”明明是坏,说“不算坏事情”,以敌人自我解嘲的话鞭鞑敌人;“丰富”、“大度”不过是“送去主义”者掩盖媚外卖国实质的遁词。接着,与尼采自诩为太阳作比较,一针见血指出“只是给与,不想取得”是发了疯,吹嘘“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的“送去主义”者,势必使中国国势曰弱,文化贫乏,最后完全沦为殖民地。最后,举开掘地下的煤矿为例引出“送去主义”的严重后果,既深刻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又辛辣地嘲讽了=反动派的奴才相。笔法曲折,解剖入木三分。
小结:A.归纳结构层次:
第一层: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因为第二层:只是送去,必论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第三层: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重视现实教训)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总结论证方法:因果论证
(五)分析8——10节
由比喻论证过渡到对下面的分析
(1)拿来的具体方式如何?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述的。
明确:占有、挑选
(2)思考:请找出与这五种喻体相对应的本体?并说说拿来主义者是如何对待这五种事物的?完成下面的表格。
喻体本体态度
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吸收
鸦片文化遗产中“精华”和“糟粕”互现批判地吸收
烟枪和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留一部分作反面教材,绝大部分清除 姨太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秽的东西坚决抛弃
(3)生齐读,再次体会。
(六)延伸训练
结合本课所学内容,以“窗”为喻,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谈谈你的看法。附板书:
闭关主义占有
拿来主义
送去主义挑选
送来主义
《善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王蒙及其善良哲学,引发学生有意识地对善良进行思考。
2、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理清本文写作思路,把握主要内容。
3、学习课文中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欣赏课文中的精彩语句。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严密的论证结构,培养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略)
(二)写作背景和意义
经历了十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变得复杂。在过分强调斗争的年代,善良的伦理道德淡薄了,缺失了。王蒙在一场场政治运动中劫后余生,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善良,而是更感到善良的可贵,升华了对善良的认识。
(三)文本分析
1、梳理文章脉络:
导入善良话题
批驳对善良的错误理解
善良的力量与凶恶对比
善良的力量善良的本质
呼唤善良
2、重点分析
(1)分析第三、四段写作技巧。
作者重在批驳那些善良即愚蠢的寓言故事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看法。作者为了达到目的,不断提出疑问,层层展开进行反驳,充分揭露了持错误观点者想法的荒谬,特别是反问句的使用,使文章更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2)分析作者在第三、四段连用五个问句的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找出课文中的排比句并分析其作用。
(4)找出课文中“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并谈一谈对比在论证中的作用。
课后拓展:让学生谈谈有没有因为善良而被欺骗的时候,请大家说说对善良的看法。推荐阅读:王蒙《我的处世哲学》
《红楼梦》的情节波澜(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如何鉴赏文学作品的情节设计。
2、学习例证法。
二、教学设想:合理进行教材整合,《〈红楼梦〉的情节波澜》安排于第三单元的《宝玉挨打》后,文学鉴赏应建立在对文学作品较深的理解基础上。
三、教学步骤
1、请学生简述课文《宝玉挨打》的情节,使学生明确“宝玉挨打”的原因及过程。
2、本文探讨曹雪芹安排情节波澜的经验,作者认为《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总特点是什么?
明确:善于在平淡生活中掀波澜
3、细读课文,说说 “宝玉挨打”情节设计有什么特点?具体由哪几方面进行阐述?请简述这几方面的观点。
明确:“宝玉挨打”情节设计的主要特点:层层铺垫,推举高潮。
具体由三方面阐述:
(1)高潮的形成有必然性(有社会的必然性;有情节的必然性)
(2)高潮的组织有层次感(情节波澜起伏隐显,脉络分明,渐次而又迭进地推举上去)
(3)高潮的发生有偶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的高潮到来发挥了很大作用)
4、请找出文中运用例证的文句,看看作者是怎样引述例子的,并想想有哪些写作经验值得学习。
四、课后作业:阅读《红楼梦》第七十七回“抄检大观园”,对比“抄检大观园”与“宝玉挨打”两篇文章,试着说一说“抄检大观园”一文在情节设计上还有什么突出特点?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提高理论类随笔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自觉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断臂维纳斯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自觉审美意识和审美感知能力。
三、教学方法:自由讨论法 启发探究法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讨论:看图片后请与同学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认为断臂维纳斯这个雕塑美不美?说明理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三)提出作者的观点,作者认为她美,而且美在失去双臂――她为了如此秀美动人,必须失去双臂。(此时可顺带介绍作者清冈卓行)
(四)合作探究:为什么作者认为短臂维纳斯是美的?
提示:
1、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审美对象的自身客观条件是她美的基础)
2、缺失的双臂孕育着多种可能性,获得一种不可思议的艺术效果。(有限的部分的缺失为审美体验提供无限的空间,为她换来无比美妙的整体美)
3、缺失的是双臂。(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五)理论小结:审美对象在审美过程中完成,审美活动不是单纯的静观,而是一种积极建构的过程。审美对象既是有限的确定的,又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审美对象正是在由实向虚的转化中生成,其实和我国古典美学中“言有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不谋而和,可见这是一条审美规律。
(六)课堂活动:如果以“维纳斯的断臂不应复原”为辩题举行辩论会,你站在正方还是反方?请你根据你的立场,设计一段辩词。
(七)作业:是不是只有残缺才美?一具完好无损的雕像不美吗?到底怎么理解这种现象?请以此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八)推荐阅读:
1、朱光潜《谈美书简》
2、宗白华《美学散步》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9篇粤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作文:拥有宽容,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粤教版高中必修4第二单元作文:拥有宽容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
第二单元 新闻单元要求:一.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和形成。二.学习本单元的各种写作手法。三.把握每篇文章的思想和内容,学习阅读通讯报道的方法。单元分析:本单元主要是新闻性的通......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新闻教案单元教学总体设计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热爱民族脊梁,培养进取精神。2、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新闻写作常识,提高新闻读写速度,掌......
《劝学》教案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