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_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21:39:2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回顾鉴赏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二、了解辛弃疾的生平

三、试背诵《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二、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够默写这两首词。

2、了解辛弃疾生平事迹,能做到知人论世。

3、学习诗词中使用的艺术手法,积累知识。教育方面:

1、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良好习惯。

2、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培养爱国情操。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诗词鉴赏能力。

三、教材分析

说明教材版本、选取的教学章节、以及教师个人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需要清晰的阐明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准备。

本课所学内容出自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龙腾虎掷的稼轩词》。http://www.daodoc.com/ 要深入体会苏辛二人词的不同,了解两个人的词作是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对苏词进行了有目的的鉴赏,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了解辛弃疾的生平能够做到知人论世,并通过他的两首词学习诗词必备的鉴赏技巧,陶冶学生的情操。对辛弃疾和苏轼的比较将会放在后面的课时中进行。

所选的这两首词,在理解上难度不大,重点是充分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能够知人论世。学习难点是该词塑造人物的主要技巧——衬托。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了辛弃疾和他的相关词作的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并从百度文库上搜索了一个课件,作为课堂学习的辅助,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教学方法

在学生充分阅读词作的基础上,结合课下注释把握该词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疑问记下来汇总到科代表那里一并交给老师。教师再结合学生的疑问进行课堂设计。针对比较突出的问题课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讨,形成共识。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案上的课前预习导入新课。

背诵辛弃疾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这首词是写给陈同甫的。陈同甫,名亮,是辛弃疾的志同道合的好友。

陈同甫才气超群,喜谈兵。辛弃疾有数词寄之,其《贺新郎》云:“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可见,二人志同道合,均是试图补天的爱国志士。这首《破阵子》写来与之共勉。

这首词是说:沉醉中挑亮灯光抽出剑来细看,梦中回到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把烤肉分给部下饱餐一顿,琴瑟演奏出悲壮粗犷的战歌。在肃杀的秋风中,战场上正在检阅军队,准备出征。

战马像的卢马那样飞奔,放箭的弓弦如雷鸣般使人心惊。完成了君王统一国家的大业,自己也赢得生前和死后的威名。——只可惜,白发已现两鬓!

1、请概括说说,本词“壮”在何处。壮阔场景(军营、战场)雄心壮志

2、不是已经“了却君王天下事”了吗?为什么还要“可怜”? 作者在梦境中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现实中并没有实现。壮志未酬而年岁已老,“胡未灭,鬓先秋”!

在壮与悲、理想与现实、幻景与实情的强烈对照中,感受辛弃疾壮志难酬而年岁已老的悲愤。

醉态 ———— 醉里看剑 实

战前准备

沙场点兵

梦境 ———— 冲锋陷阵 虚

功成名就

现实 ———— 可怜白发 实 http://zhidao.baidu.com/

3、能把词写得这么“壮”的人该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辛弃疾,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史。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我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认真革除积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发而为词,由此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http://wenku.baidu.com/ 【课堂探究】

*阅读《青玉案•元夕》思考下面的问题。http://wenku.baidu.com/

1、一句话概括该词上下阕的内容。上阕: 下阕:

2、请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词人笔下“元夕” 的特点?

3、“那人”是个怎样的形象?词人塑造这一形象时主要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做分析?(讨论)

4、作者塑造这样一位美人,用意是什么?

*阅读《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思考下面的问题:(讨论)

1、上阕“为赋新词强说愁”中的“愁”是什么含义?联系《破阵子》,看看词中“而今”之“愁”又是什么含义?

2、少年时没有愁,为什么还要写?而今明明要说愁,为什么却说天气了?

3、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http://hi.baidu.com/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课后拓展】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鹧

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台丁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http://www.daodoc.com/s?tn=myie2&ch=3&bs=%F0%D1%F0%B3%CC%EC%CB%CD%C8%CB%D0%C1%C6%FA%BC%B2%B8%DF%BF%BC&f=8&rsv_bp=1&wd=%F0%D1%F0%B3%CC%EC%CB%CD%C8%CB%B8%DF%BF%BC%D4%C4%B6%C1&inputT=4384 http://www.daodoc.com/s?wd=%E8%BE%9B%E5%BC%83%E7%96%BE%E9%93%81%E8%A1%80%E4%BC%A0%E5%A5%87&rsv_spt=1&ip=1&rsv_bp=0&ie=utf-8&tn=baiduhome_pg&inputT=21340

六、教学反思

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通过大家的积极探讨得到解决。由于具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思考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深入,甚至有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对比’和‘衬托’如何区分?”我觉得这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

当然这堂课也有很多不足:

1、开头的导入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更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

2、学生对词的诵读还没有充分展开。

3、学生对衬托和对比的区别是不是真正掌握了,需要再找两个例子进行对比学习。

4、学生讨论的环节上还不是很理想,可能与我的任务分配有关。我想通过这堂课,在以后的班级小组合作中,我还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找一些更好的方法,学生之间的配合也需要不断的磨合。

七、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山东 学校:青州第六中学 姓名: 赵玉英

辛弃疾词两首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词作背景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江 哲一、背诵与识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鬓。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

辛弃疾词两首

辛弃疾词两首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辛弃疾词两首,仅供参考,希望能......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目标】一、认知目标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二、能力......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

《辛弃疾词两首》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7课的《辛弃疾词两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课后......

下载《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词两首》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