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王振江1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春江花月夜教案教案”。
春 江 花 月 夜 教 案
系别:政法系班级:姓名:王振江学号:
1104班
2011011142
《春江花月夜》教案
太原师范学院
王振江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置身诗境,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
2、缘景明情,引导学生通过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提高学生的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突出的景,并赏析诗歌的景、理、情相融的手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诵读法
探究法
讲析法和点拨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音频资料 图片 ppt word文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虞美人》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姜夔
《扬州慢》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
4、“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ppt展示以上诗句,并用幕布功能遮住所示图中“月”的意象)请同学来诵读以上诗句(个别诵读),观察这些诗句在表达情感的时候都同时用到了那一个意象?这个意象在诗歌中都能够表达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月。(拉开幕布)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在不少古诗词中,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者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或是寄托恋人间的苦苦相思,或是蕴含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在失意者的笔下,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这首诗里也写了月。那么,他传递的是怎样的情思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鉴赏探究《春江花月夜》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
(一)、学生集体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二)、听音频朗诵,并跟读。(要求:用轻重、缓急、高低标注出朗读音调的变化)在听的过程中随着ppt展示的画面展开联想。
(三)、问题探究
诗人站在滚滚滔滔的长江边岸时,看到优美的自然景物,生发了许多感慨与情思,这些感慨与情思特别是由那一轮随波而生的孤月引发的,那么这一轮孤月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
(明确):运动的。并请同学以小组为单位,找出诗中有关月的句子,分析月的变化过程。)
3、这幅图体现了诗人的思维过程,诗人就是以月为线索,以月升、月悬、月斜、月落为四个思维点,并且在思维的过程中融入了写景、抒情、议论等等。我们就以这幅“月的流动变化图”为参照物,探究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自由讨论这样两个问题:
(1)当月亮随波而生时诗人看到了哪些美景?
(2)这些美景有什么特点?为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讨论五分钟)
(明确):ppt展示第一幅图及第一节。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注释功能勾画出意象。指导学生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浩瀚澄澈的江,绚烂耀眼的花,明亮空灵的月)诗人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选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现力的物象,构成令人心驰神往的神秘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气势宏伟、幽美恬静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的春江月夜风景图。请一位同学带着这种绝美的感受再一次朗读第一节。
4、当孤月高悬时,面对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不禁遐思冥想,诗人提出了什么问题?你怎么看待这样的问题?
(明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是诗人对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对生命、宇宙的探索已成为历代文人恒久探索的哲学命题,下面例举几句诗请同学们探讨一下,他们和张若虚的思考是否相同?
1、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2、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3、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小组讨论,交流意见,选出代表发言。)
(明确)不同。譬如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面对浩荡无尽的江水,诗人觉得个人真是太渺小,人生真是太短暂了,生恒人生短暂”的窠臼中,而是翻出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虽然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人类的存在却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与“年年只相似”的将月才得以共存。诗人从命的转瞬即逝实在令人哀叹伤感。而张若虚却没有落入“感叹宇宙永大自然从宇宙中感受到的不是颓废和绝望,而是一种欣慰,这种追求和希望使那丝伤感也变得旷达起来,哀而不伤。
5、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这种美景和人生的思考使诗人在思维上进行了切换,这种切换又触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明确):诗人的思路由“白云。。。月落摇情满江树”进行
了切换,转入对游子思妇相思之情的描写。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刚才同学一致认为是思妇相思之情和游子思归之情,那么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呢?诗人又是如何表达的呢? 接下来,我们通过两个填空练习来寻找答案。
(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句,写。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
诗篇把“月” ,(修辞手法)“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二是。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 ,也是。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明确):(1)“可怜楼上月徘徊”八句承“何处相思明月楼”
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寂寞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四)、总结:对人生的感慨之情、相思之情、思乡之情,这种种复杂的情感郁结于作者的心中难以排遣,于是他把这些情感倾泻于长江,挂之于江边之树,让长江之水来荡涤这种种愁思,我们这节课以月的流程变化图为参照物一起探究鉴赏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请同学们跟随ppt播放的flash动画,轻声吟诵,再次置身诗境。
(五)、作业
1、找出诗歌中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用语言描述出来。
2、背诵诗歌。
三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计划王振江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身边有许多数学问题,生活处处都有数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和灵活性、培养学生既科学......
“口”字旁的写法一、欣赏书法作品:1、同学们,又到了咱们练字的时间了,在练字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咱班同学的作业,看到这些优秀作业,你有何感受?2、想不想也把字写得端端正正、潇......
家访工作计划郭店镇第一初级中学王振2013年12月12日指导思想众所周知,单纯依靠教师是搞不好教育的,学校要想搞好教育必须和家长密切配合,因此家访是必不可少的。家访是教师的重......
《春江花月夜》教案单县五中王晓光一、课堂导入:月亮是美的化身,月亮更是情的寄存,月亮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月亮是文人墨客最亲密的朋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月光装......
《春江花月夜》教案导入新课:有一首诗“孤篇压全唐”被誉为“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甚至被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而这位诗人也 “孤篇横绝,竟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