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_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21:18:5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屈原列传》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

四、[自学检测]

(一)通假字

离,通“罹”;反,通“返”;见,通“现”;指,通“旨”;绌,通“黜”;内,通“纳”;从:同“纵”,合纵;“质”通“贽”,见面礼。

(二)重点实词

属:①连缀,引申为写作②通“嘱”,嘱咐

③隶属,属于④若属,你们这些人 伐:①夸耀,自夸 ②动词,声讨 ③动词,战胜,打败 ④名词,功业 志:①名词,意愿 ②记。③名词,志趣 ④记。⑤动词,记述 害:①动词,嫉妒。②损害。③名词,祸害。

(三)词类活用

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动作名,听力。

⑵谗谄之蔽明也

动作名,中伤别人的小人。

...⑶邪曲之害公也

形作名,邪恶小人。

⑷方正之不容也

形作名,端方正直之人。

....⑸明道德之广崇

形作动,阐明。

⑹蝉蜕于浊秽

蝉:名作状。

..⑺厚币委质事楚

名作语,用厚币„„„ ⑻泥而不滓

名作动,涅niè,染黑。

...⑼其后楚日以削

名作状,一天天地。

⑽时秦昭王与楚婚

名作动,结为婚烟。..⑾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作状。

⑿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形作名。....⒀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作动。⒁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 使动用法。..

(四)句式特点

五、[精讲点拨]

(一)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3节)

1、课文一二两节写了哪几件事?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一共写了三件事,揭示屈原的政治才能,端方正直的品格,和因谗见流的缘由,预示楚国的国事将不可为。

2、第一节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这段介绍,十分清楚,重点突出,但也非常概括,为什么?

明确:作者之所以把屈原得志时情况写得如此简约,是因为作者为屈原作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情况。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第三节议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作者的目的是借评介《离骚》来论述屈原的伟大人格,归结点是指出屈原的志行可“与日月争光”。就全文来看,这段议论是全文纳领。由“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引出下文写屈原的去留关乎楚国命运;由“志洁行廉”引出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自沉汨罗。

4、概括段意: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4—10节)

1、这一部分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屈原本人的事迹写得很少,主要是穿插一大篇怀王受骗,以致最终客死于秦的史实,为什么?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教案

明确:写了三方面的内容:怀王受骗,至死不悟;屈原被放,仍关心朝政,系心怀王;顷襄王接受谗言,怒“迁”屈原。穿插这么一大段史实,这些史实,都是在屈原“既绌”以后发生的,这就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均昏聩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

2、有关史实:

据《史记〃张仪列传》的记载,张仪一到楚国,怀王就把他囚禁起来,靳尚对郑袖的诡辩是:“子亦知子之贱于王乎?”“秦王甚爱张仪,而必欲出之。今将以上庸之地赂楚,以美人聘楚,以宫中善歌讴者为媵。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贵,而夫人斥矣。”

3、第九节的议论体现了屈原的什么精神?

第九节写屈原见放却仍“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屈原处江湖之远,依然心忧祖国。虽然怀王“终不悟”,但屈原的“存君兴国”之志从未泯灭。儒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屈原却无论是否在其位都要谋其政。儒家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屈原则是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屈原的爱国之心既不会因个人的荣辱而动摇,也不会随楚国的治乱而改变。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是屈原傲骨的内在精髓。

4、概括段意: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

(三)研习课文第三部分(11—12节)

1、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再次强调屈原高洁的人品、决不向世俗妥协的意志、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精神。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2、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们是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屈原的?

明确:第11节是屈原自述自己的立身处世准则,即宁赴清流而死也不与世同流合污,要保持自己的高洁品格。第12节是写屈原死后对后世的影响,即从继承者对照的角度,来说明屈原敢于同邪恶作斗争的精神很不容易为人企及。这一段的写法实际上是寓议于叙。

3、概括段意: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

(四)研习课文第四部分(13节)

从传文来看,屈原至死不离楚国,司马迁是同情和肯定的,但此段说屈原完全可以“以彼其材游诸侯”,如此“何国不容?”,屈原又何必“而自令若是”。你怎么看待司马迁这种矛盾的说法?

司马迁的这一矛盾反映了写史和评史的不同出发点。写史,他是从人物的客观实际出发。屈原所处的历史条件及他在楚国的地位决定他不可能离开楚国,司马迁肯定这一点,是尊重客观事实。而评史则是从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出发。司马迁从汉初“大一统”的观点看待战国历史,便觉得屈原事秦事楚都无所谓,重要的是要让贤才发挥作用。

六、[突破难点]

“传评结合”的写法

这篇史传与我们以前学的《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人物传记有些不同。前面几篇是“寓论断于叙事”,情节曲折、戏剧性强、人物性格鲜明。而本文则“以议论行叙事”,没有离奇完整的情节,也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描写和人物的细致刻画,只是粗线条地勾勒人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教案

物的一生,或边传边议,或传中寓评,所以有人称它是“史太公之变调”,亦即史传中的“变体”,其原因大致有四:

一、先秦史籍皆不传屈原生平事迹,有关屈原的史料太少(可能与秦始皇焚书有关),单靠叙事不容易写出屈原光辉的一生。

其二、屈原史料虽少,但其作品犹在,通过作品感其精神是最好的办法,而将阅读所得见诸笔端就离不开“评议”。

其三、司马迁写此传也意在抒写个人幽愤,所以“评”就显得尤其重要。其

四、“评议”利于表现屈原的性格。

七、[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

八、[达标检测]

1.C 2.C 3.A 4.B 5.C 6.C 7.D 8.参考答案: ①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②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③(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范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屈原列传》教......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 作斗争的精神。3......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

《屈原列传》教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屈原列传》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屈原列传》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屈原列传》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