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荷叶母亲教案设计”。
《荷叶·母亲》教案
教学设想:
结合本单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圈点勾划”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目标,在教学中,以“读”为主线设计教学,读中习得字词、读中理解课文、读中悟情、读中熏陶升华情感、读中学得学习方法。追求真实、原生态课堂。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理解诗句中限制、修饰性词语的表达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诗歌思想感情。
2、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互动流程
一、溯源引流,情景导入。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唐代诗人孟效的《游子吟》吧,一齐朗诵一遍。
是啊,母爱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嘘寒问暖,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无言牵挂,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儿女们永远也无法感恩的情感。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是古今中外文学一个永恒的主题。
今天,我们来一起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看看作者是如何来体现这一主题的呢?
(营造氛围,感受母爱的普遍性,能活用学过的诗词。)
二、整体感知,感受母爱
1、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指名学生朗读,相互订正读音有误的地方。重点关注下列词语:
应(ying这里指三蒂红莲与三姊妹相照应。一并结合上下文明了“花瑞”的含义)
(指导学生明确:多音字必须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语意来确定它的读音。词意也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菡萏(hàndàn)徘徊(páihuái)欹(qī)
3、作者在这篇散文描写了自己在雨中看到的什么景象?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作者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篇散文描写了自己看到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情景。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红莲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以达到“我”就是雨打风吹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从而表现了母爱,表达了自己对母爱的赞美之情。
(意在引导学生明确从整体上把握一篇文章方法是多样的。从体裁上来说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从内容上来说这是写母爱的散文;从写作技法上来说这是一篇借荷花喻人,歌颂母爱的散文……对文章的把握方法是多元的。)三、三读“荷叶”,三品母爱
1、一读,读红莲、赞荷叶,体察文章结构美。
①指名读1—3段,说说冰心家荷花的来历,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荷花的来历呢?文中为什么回忆起和祖父的谈话,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冰心家的荷花是他父亲的朋友送的,作者先写荷花是为下面雨中看荷做铺垫;回忆和祖父之间的谈话,交代了莲花和三姊妹之间的关系,暗示了莲花的象征意义。
②指名读4—5段。作者在文中说“我觉得有些烦闷”,这是为什么呢?作者是如何写雨打莲花的情景的?写雨打莲花的情景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呢?
明确:作者之所以烦闷,是因为她看到白莲谢了,而红莲即将受到风雨的摧残,前途未卜。作者写雨打莲花,先写雨打红莲,再写荷叶护莲花。写雨打莲花的情景主要是为下文的联想做铺垫,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③指名让学生读6—9段,说说“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的原因是什么?这部分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之所以感动,是因为眼前的情景使她联想到了母爱。这部分在全文中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④学生齐读课文。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是如何构思的?作者由回忆莲花的来历,到描写雨打莲花的情景,再到由此产生的感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文章从朋友送红白二莲写起,忆起儿时院中的莲花,写雨中的白莲的不幸,重点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倾盖起红莲,触动了自己,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作者层层铺垫、巧用对比、水到渠成,结构精致。
2、二读,赞荷叶、怜红莲,体味文章语言美。
A、听同学朗读,听读画面美。听同学的朗读,说说最感染你的画面。示例:最感染我的画面是莲叶护莲。
B、在画面里,你见到了怎样的荷叶?你又见到了怎样的红莲?谁是画面的主角?引读文章的具体语言来说明。研读4-9段。
明确:示例:我看到了像母亲一样的荷叶,她无私、勇敢、慈怜;我看到了像孩子一样的红莲,她娇美、脆弱、在母爱阴蔽下的幸福、甜蜜;荷叶是画面的主角,“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这些句子充分体现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
(意在让学生读出荷叶的无私、勇敢、慈怜;红莲的娇美、脆弱、在母爱阴
蔽下的幸福、甜蜜;读出白莲的不幸,作者对白莲的惋惜;读出雨的大、风的急。答题的过程又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过程。要让情感成为学生内心深处的震撼,只有抓住文本不放松,紧扣语言,着眼于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才能让句子还原为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从而使学生有切身的体验。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去揣摩,而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我想也是这个道理。)
3、三读,赞荷叶、颂母爱,体悟文章情感美。
A、读议,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为了赞颂荷叶对红莲母亲般的爱么?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明确:作者写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为了赞颂荷叶对红莲母亲般的爱,而是通过自然界的这一景象表达对母爱的赞颂,从文中“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可知。
B、深情的朗读最后一段,明确“心中的雨点”的内涵和对最后一段的理解。
讨论明确: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母爱是伟大的,可以使我在痛苦的时候得到安慰,在孤独中的到欢乐,在失望中得到希望,在冷落时得到幸福。
(如果浅尝辄止,就会失去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和敏锐的语感,更难于透过语言文字见其思想、领其情感、悟其精髓。语感是一种言语感受经验,是在长期的规范语言的运用和严格的语言训练中形成的。它既需要通过阅读,写作和有声语言的环境来积累语言经验,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又需要联系生活经验去比较揣摩语言文字,提高语言修养来获得理性知识,它是既带有浓重的经验色彩,又伴随着很强的理性认识的语言感受形式。因此再一次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四、回归文本,内化语感。
请同学们包含深情地朗读全文,成诵。
(意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意的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靠性,学生在诵读课文时,口耳眼三
种器官协同参与活动,有助于增强语感。朱自清认为,诵读兼口治、目治、耳治,于培养语感最为有益。我国传统语文学习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揣摩,其科学价值之一就是培养语感。)
板书设计
《荷叶 母亲》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同学们,有这样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你们能说说这条短信的故事吗?师生共叙:5.12汶川大地震中,在 都江......
《荷叶·母亲》教案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把握文章大意。(听读结束,找学生来概括大意)这篇散文借景写人,托物寄情,以花喻人,激起自然地赞颂母亲的爱、母女的情。写荷花是为了写“我......
教学目标:1、学会感动2、感受母爱3、以物喻人教学流程:课间播放《幸福拍手歌》一、导入:师: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学生发言)师:那你们认为怎样的人才是幸福的呢?(学生发言)师:感谢于同学......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荷叶母亲》教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岢岚二中 卢换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在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圈点勾画学习法。2、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中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