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少版新四上音乐教案”。
2014苏少版四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
一、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三年的音乐学习,学生对学习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有自己的见解。这时对今后学习有很大的作用,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习,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两个班的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方面还是很不错的,我要抓住这个有利条件,让他们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在这个学期的学习中,我要巩固学生上学期学习的知识,并做好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生喜爱音乐的感情。
二、教学分析
四年级的音乐是一个过渡时期,在这个阶段,要求学习的乐理知识比较多,学生开始视唱曲谱,这是为今后的学习做准备。在对他们的教学上,我要注意采取趣味性、知识性并重的原则。教学中,我会一些小的音乐游戏,加大对乐理知识的学习。在讲解知识时,要注意用充满趣味的语言来讲解枯燥的知识,用丰富多彩的小游戏来帮助他们理解和巩固,另外,注重课堂内容的延伸,与时俱进,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是2014年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全新出版的,它从教育理念上,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并提出音乐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也应当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教材以审美为中心,以(音乐)文化为主线,以(音乐)学科为基点,加强实践与创造,加强综合与渗透,把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贯穿于始终。
四年级上册共编成八个主题单元:《五彩民歌风》、《丰收之歌》、《雨中交响》、《飞翔的翅膀》、《浪花里的歌》、《山谷回响》、《难忘的歌》、《铃儿响叮当》。基本内容包括:听、唱、动、奏、认,新教材的曲目选择,考虑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注重歌曲的可唱性与欣赏曲的可听性,降低过难的识语要求和过高的技能技巧,在创造与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评估多方位,多角度,形式丰富多彩。
四、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1、认真备课,做好前备、复备工作,为能使学生上好课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备课时注意与新课标结合,并注意备学生。
2、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3、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5、积极和其他学科沟通,积极研究学科整合。响应新课标要求。
6、多看多听其他学校的课程,在本校多实施,使学生开阔眼界。教师从中总结经验。
五、教学进度计划
周 次 单 元 内 容 课 时 1——3 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 四课时 3——5 第二单元 丰收之歌 三课时 国庆放假
6——7 第三单元 雨中交响 三课时 8——9 第四单元 飞翔的翅膀 三课时 10——11 第五单元 浪花里的歌 三课时 13——15 第六单元 山谷回响 三课时 15——17 第七单元 难忘的歌 四课时 17——18 第八单元 铃儿响叮当
三课时 19 期末复习 两课时 20 期末考试 两课时
第一单元 五彩民歌风 教学内容:
听:《花儿与少年》《月光下的凤尾竹》 唱:《我的祖家是歌乡》、《跳柴歌》 歌表演 律动 竖笛:《阿西里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
2、能准确演唱《我的祖家是歌乡》的乐谱和歌词;
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的演唱这首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 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 — 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1、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
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3)把排列好的乐句来唱一唱。
三、欣赏《花儿与少年》
《花儿与少年》(民乐合奏)由作曲家吕冰(1930—)创作于 1956 年,系根据青海传统歌舞《四季 调》改编而成。《四季调》又名《四季歌》,流传于青海地区。写的是姑娘与阿哥去踏青及谈情的故事。语言生动,旋律优美而欢快,给人以美的享受。全曲为 ABA 三段式结构。A 段的旋律欢快活泼,二四拍,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交织而成;B 段与 A 段形成对比,旋律优美抒情,三四拍;第三段再现第一段 的旋律。
欣赏多种表现形式的《花儿与少年》,学生感受歌曲中二拍子三拍子的变化,体会其变化带来的韵律 感,为给去分段,并随着歌曲中的旋律片段唱一唱,尝试用歌声和动作表现出来。
四、新授课
(一)情境创设
1、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喜欢听什么样的歌呢?今天老师见到你们特别高兴,所以我们来听两首欢 快活泼的歌,好吗?
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播放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乡》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3下载券 317人已下载
下载
还剩33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我要定制简历
学生通过对比聆听歌曲片断,听后交流感受。(歌曲的情绪、流传地域等)
2、导入:中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繁衍生息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我们去过美丽的新疆,也到过 古老而神秘的“世界屋脊”——西藏,今天,老师就要和同学们一起到祖国的东南沿海去看看,去领略 那里特有的椰风海韵,我们的第一站便是--台湾。(二)感受体验
1、欣赏:在背景《我的祖家是歌乡》音乐声中,欣赏台湾风光。
2、师:我们刚才听的两首歌曲都是高山族的民歌,高山族主要都集中在台湾。你们知道高山族有什么 特点吗?
3、欣赏:高山族舞蹈《杵舞》(三)唱歌表现
1、教师范唱
师:高山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他们有首歌名字就叫《我的祖家是歌乡》,下面,请同学们听老师 来把这首歌曲唱下。欣赏歌曲回答问题:
(1)、该歌曲表现了怎样的内容?(2)、音乐的情绪如何? 再次欣赏歌曲,思考:怎样才能把歌曲唱的更好听?
2、有感情的演唱全曲。
3、视唱曲谱。师:曲谱作为音乐的一种技能,我们还是要学习的,虽然我们现在是会唱歌了再唱曲谱,但是,你 学会唱曲谱后,没有老师你也能学会新歌。(四)高山族的民歌主要有四类。其一为劳动歌。它产生于(其中也有一部分用于)农耕、狩猎、捕鱼等生产活动。其二为生活歌。它包括了情歌、舞歌、酒歌和儿歌等。其三为仪式歌。它多用于婚礼、葬礼及各种祭祀活动。其四为叙 事歌。它多以传说、故事为歌唱的内容。在上述四类民歌中,除了单声部歌曲外,还有丰富多彩的多声部歌曲。《我的祖家是歌乡》是流传 在台湾高雄、台东一带的排湾支系民歌。它属于舞歌类的“欢乐舞曲”。这首歌通过赞美祖祖辈辈喜爱 唱歌的风俗习惯来表现高山族人民憧憬美好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我 的祖家是歌乡》为 C 羽调、2/4 拍,小快板速度,单乐段结构,由四个乐句组成。歌曲的情绪欢快、活泼、带有舞蹈性。(五)实践表现
1、播放音乐,教师拍手为歌曲伴奏。
师:大家今天表现真不错,我不禁要为大家鼓掌了,可是我的掌声可是有节奏的,请大家听好了!
2、请学生放慢速度练习拍手。
3、请一半学生唱歌,一般学生伴奏。然后调换。
4、自评,互评。
5、集体演唱并伴奏。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唱《跳柴歌》,指导学生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与速度的变化,来表现歌曲轻 快、欢悦的情绪.2、根据歌曲创编动作,跟着音乐跳一跳,感受海南民族的风族特点。
3、学吹竖笛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教学重点、难点 :独立自信的唱好歌曲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听曲入室,师生问好!
2、精彩三分钟,模仿各地方言。
二、练一练,我的创造(p29)
1、按不同的排列顺序唱一唱; 2 小学集体备课教案
3、哪一组旋律最通顺、流畅?
三、教学新歌
1、谈话:同学们,现在老师给大家听赏一首海南民歌《跳柴歌》,听完后请告诉我你们想干什么?想跳 一跳,那我们先来学唱歌曲。
2、模唱全曲;用柯尔文手势视唱旋律。
3、朗读歌词,注意咬字、吐字。
4、跟琴唱词。
5、小组合作唱词至熟练。
6、歌曲艺术处理。1)小组交流意见; 2)小组练唱,在分组展示;
3)选择打击乐,自由创编节奏为全曲伴奏。
四、扩张延伸
1、欣赏《百鸟朝凤》
2、介绍:这首乐曲曾获第四届青年联欢节民间音乐比赛银质奖,近年来我国艺术家在国外演奏民族器 乐作品时受到热烈欢迎。
3、参与表现: 1)展示你创作的动作,并教给大家。2)分组活动表现歌曲。
A、舞蹈组 b、演唱组 c、跳竹竿组。
4、各组展示,评价。
五、小结:听曲出室。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教学重点: 欣赏葫芦丝曲《月光下的风尾竹》。
教学难点: 感受葫芦丝的音色特点及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
1、利用网上资源自主探究,了解竹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增进民族感情。(二)认知目标:
1、初步认识部分乐谱。
2、了解葫芦丝的构造,感受葫芦丝特有的音色,并能够 吹奏简单乐曲。
(三)技能目标:
1、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感受乐曲情绪并能跟着音乐哼唱主要旋律和部分歌 词。
2、能根据音乐即兴创编与乐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教学过程:(一)导入:(二)说竹,交流课前研究成果,激发学习兴趣
1、师:同学们在课前大家已经开展了广泛的研究竹子的活动,我看到有的同学从书上查找资料,有 的同学到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老师很想看看,愿意向大家展示并介绍一下吗?请你们说一说竹与人类的 密切关系。
2、给同学们 3 分钟的时间,并试着先介绍一下。
3、指名介绍,学生交流课前研究的竹与人类密切关系的初步成果。3师:中国是竹的故乡,有毛竹、紫竹„„从古至今,竹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许多大画家、大诗人 都以竹为题材作画作诗呢!人们还用竹来比喻那些具有高尚品质的君子。(三)走进竹乡——西双版纳 师:走进这片如海的竹林,你听到了什么?(生回答初听时感受。)
揭示课题: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的片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完整欣赏。(四)完整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1、完整欣赏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无画面)
(1)完整欣赏这首乐曲之后,在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师简介乐曲:《月光下的风尾竹》原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的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 族风情的歌曲?? 师:你能说出演奏的乐器吗?(2)葫芦丝的由来 2学唱主要旋律。
出示《月光下的凤尾竹》简谱
3、欣赏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4、再次聆听
(五)知识拓展
让学生搜集有关竹子的歌曲、乐曲,下节课分享。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民族音乐的特点,能听出最具特色的民族音乐
2、掌握圆滑线和延音线的区别
3、竖笛练习:彝族民歌《阿西阿里》
4、视唱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听一听,下列音乐片段分别是哪个民族的?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和同伴合作表演一下。
2、下面两句旋律中的连线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选一选,唱一唱,分清楚圆滑线和延音线
三、竖笛练习----彝族民歌《阿西阿里》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mi的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吸气符号
六、欣赏“落水天”
1、听赏“落水天”歌曲,并跟着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 讨论:1):在歌曲中你听到了什么 ? 2):请你随着音乐做动作。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学唱歌曲《捉泥鳅》。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到我们可以“学习”泥鳅的本领。
二、认识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三、欣赏《落水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活泼地心情演唱好《捉泥鳅》歌曲; 教学过程:
一、欣赏《落水天》
播放歌曲《落水天》 带领学生读读歌词,感受歌曲的情绪。跟着录音哼唱,体会歌曲的情绪。唱唱广东方言版的歌词。
二、音乐引入 学唱歌曲
1、同学们我们放着风筝来到了田野,你们瞧,一群小朋友在干什么?——捉泥鳅;你们捉过泥鳅吗? 捉起来容易吗?请你们听他们是怎样捉泥鳅的。
2、教师范唱
3、用声势感受歌曲旋律
4、师:这首歌曲是几几拍?四四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
5、视唱歌谱,感受强弱次强弱规律师
6、按节奏朗读歌词
7、跟琴学唱歌曲
三、创编动作
1、观赏玻璃瓶中的泥鳅的动作
2、根据歌曲集体创编泥鳅动作,创设情景进行表演。
四、学吹竖笛《落水天》
1、视唱“旋律,感受换气处。
2、学吹高音 ri 3 学吹歌曲“
四、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听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通过听《雷鸣电闪波尔卡》,感受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培养 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重点、难点:
打击乐器在塑造音乐形象、渲染音乐气氛和情绪上的作用。教学准备:多媒体、玻璃瓶、一次性塑料杯若干、沙子、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音乐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多宝贝(出示箱子)谁来猜猜,里面会装些什么 宝贝呢?(生猜 3—4 个)
(1)看来让大家猜,是有些困难,还是让老师取出来给大家看看吧!(出示玻璃瓶、报纸、装有 沙子、豆的杯子)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箱子里装的是什么东西了吧!
(2)哇!你真厉害哦,真有件这样的东西。他们能发出声音吗?(能)在老师看来,能发出声音的这些东西都是宝贝。
不信,大家仔细听:(师吹出空玻璃瓶,发出呼呼的风声)发挥你的想象力,说说,这声音像什么?(生说)你能像老师这样,吹出呼呼的风声吗?好,你上来试一试(演奏)。风呼呼的吹着,不一会就下 起了蒙蒙细雨,象沙沙的雨声吗?谁也来演奏一下这沙沙的雨声?(生演奏)听那,雨是越下越大了,也请一位同学来演奏(生演奏)。雨落在树叶上,发出了哗啦啦的声音,拿起你们手中的书,摇起来,听听象不象哗啦啦的树叶声(生感受)。突然,一阵春——哦?该敲打什么来表现春雷呢?(生说,师 评价)那我们就用这些声音来表演一段“春雨雷电”的交响乐吧!(分角色演奏)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到出都是这样的宝贝,用他们可以来表演很多声音故事,怎样,神奇吧!
二、欣赏《雷鸣电闪波尔卡》
1、整体感知 那现在我们来聆听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管弦乐吧,听一 听音乐大师是怎么来表现“雷鸣电闪”的?当你在乐曲中听到“雷鸣电闪”时,赶快捂起你的耳朵!这是一个夏日的清晨,草地上,一群欢乐的人们正在庆祝丰收,载歌载舞。听,天气好象发生了变 化——雨是越下越大,可人们的兴致却是越来越高,他们仍然继续欢歌,继续舞蹈。
2、认识打击乐器 乐曲中的“雷鸣电闪”的地方还真多,那作曲家是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的呢? 介绍定音鼓和钹
3、片段欣赏 那我们再来欣赏其中两个片段,感受定音鼓和钹在其中的作用。在片段一中你好象看到了一幅什么画面?(生说)(雷声隆隆、倾盆大雨的景象)片段二中,给你什么感受呢?
4、小结:乐曲逼真的表现了电光闪闪,雷声隆隆的景象,但人们仍然兴高采烈、纵情起舞。再来 欣赏下,用语言来描述一下你的感受,当然可以随着音乐通过动作来表现。那我想,现在大家可以完成书上的表格了!
三、实践创作 我们感受了大师所创作的“雷鸣电闪”,现在我们也来创作,用这些宝贝来表现下面的四个主题。(1、雷雨;
2、清晨;
3、课间十分钟;
4、厨房交响曲)请小组长将宝贝拿回去,要迅速的选择一个主题,充分发挥这些宝贝的作用,来表现你所选题的声 音。想一想,这些声音可以用哪些宝贝来表现。评价:你知道他们表演的是什么吗? 在这个主题中,这个声音是通过??来表现的!真棒!观察的真仔细!这些宝贝在你的手里真是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总结下课 大家欣赏、表演的都很好!通过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模仿出各种声音,相信大家积极的观察,寻找生活中的声音,去创造,也能成为像“约翰•施特劳斯”一样的音乐大师。
1、出示课件(乐器图片)学生观察各乐器的外形特点并描述。
2、出示课件,聆听各乐器的音色特点。
五、歌表演《水乡歌儿多》。
六、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美国童谣《小事情》
2、成长的足迹:奏一奏旋律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听一听,下列音乐的旋律?选择你喜欢的一首和同伴合作表演一下。选择下面的节奏进行接龙游戏。你还能编创出哪些节奏?
三、竖笛练习--美国童谣《小事情》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连音线 第六单元 山谷回响 教学内容
听:《朝景》《火车向着韶山跑》 唱:《太阳出来喜洋洋》、《亲爱的回声》 露一手《山谷的回声》 竖笛:《亲爱的回声》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
1.通过乐句连接的练习,让学生体验音乐的流动与终止。2.能准确演唱《太阳出来喜洋洋》的乐谱和歌词。3.用清晰明亮的声音,富有表情地演唱这首歌曲。4.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发声练习: 1=C 2/4.5 3 4 2 1 2 3 4 5 3 4 2 1-ni no ni no ni no ni
二、乐句连接 认唱旋律短句:
1)请学生打好拍子,注意附点音符的节奏。2)自己练唱,想一想如何连接比较好听。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演唱。3)唱一唱排列好的乐句。
三、欣赏“火车向着韶山跑” 1.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大家搭乘火车,跟着音乐,感受这辆火车把我们带往哪里?
2.听赏音乐“火车向着韶山跑”,边听边模仿开火车的动作。3.这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演唱形式是什么?
四、新授课 1.导入新课
师:火车把我们带进了韶山。我们听到过各种民歌,也学唱过一些民歌,大家都知道民歌分为山歌、小调、劳动号子。我们听过的《落水天》、《对鸟》都属于山歌。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山歌,请你们听一听,想一想,这首山歌是人们在什么时候演唱的? 2.听音乐:指导学生边听边轻声哼唱。3.讨论分析歌曲 生:是人们上山打柴时唱的。
师:是啊,你听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了吗? 生:很神气,很高兴的(乐观的)。再次听音乐,注意旋律。师:你发现了什么?.生:有“ ”记号。
老师解释“波音”:从本音出发向上波动一个音再回到本音。学生唱一唱。4.学唱乐谱
1)根据音高来模唱旋律。2)齐声划拍轻声唱旋律。3)师生接口唱乐谱。
注意:波音的演唱,跨小节切分音的节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准确演唱乐谱。
4)分小组来演唱歌谱,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唱得最好!5.学唱歌词 1)先听音乐 2)再跟琴轻声演唱歌词。注意:衬词的演唱。3)学生来排练这首乐曲,想想可以用什么样的演唱形式来演唱? 提示:可采用齐唱、领唱、分组唱、轮唱等形式。
4)请学生自己选择演唱形式来试一试,看看表演效果如何。5)再在歌曲前加上引子:“2 3 2 1 2-” 太阳 出来 啰 学生自己进行排练,并进行表演。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情感:能够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开阔学生的视野,体验多种音乐表现同一主题的乐趣
2、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三、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四、教学过程:
1.讨论:同学们,你们看过哪些电影、电视?其中哪首影视歌曲(或器乐曲)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2.教师简要介绍影视音乐的几种类型。(主题歌、插曲、情节音乐、背景音乐、片头曲、片尾曲等。)
3.请学生唱唱他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人数可根据时间灵活掌握)。4.教师:同学们,让我们听一听下面这首歌曲,听完后说说它的歌名?(生:《送别》)
5、多媒体展示图片 背景音乐:《送别》
师:能不能告诉大家,这首动听的歌曲,是出自哪里?(多媒体展示《音乐之声》片断,背景音乐《雪绒花》)
师:你知道吗?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送别》也是出自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6、师结合多媒体图片或者是电影片断,简单介绍电影《城南旧事》
影片《城南旧事》获1982年马尼拉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它以一个六岁的小女孩——小英子为主人公,纪录了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小英子天真纯朴,世界对于她来说本应像海跟天那般美好单纯,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身边发生着许多惨烈的现实,但这些并不妨碍她结识许多朋友。只是,与他们相交相识成为朋友后,又因种种外在原因,避免不了一个个的离别、分手。歌曲《送别》就是在这样一幕幕的场景中响起。
7、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
《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8、欣赏FLASH《送别》
师:深情感人的歌词,是出自李叔同(弘一法师),而优美动听的曲,是来自美国的J.P.奥德韦(John Pond Ordway)。原曲的名字是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梦见家和母亲),表达的是游子对家乡和母亲的怀恋,而弘一法师的《送别》表达的是亲人或者友人的离愁别恨。两者在词义上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我们不难在情绪上、心灵上品出他们都是相通的。
9、师: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歌谱吧。(多媒体展示)请问,这首歌曲是几几拍的?(生答:4/4拍)
10、学生跟琴视唱全谱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
11、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12、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生讨论)
13、师总结
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
14、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歌词
15、全班完整地演唱这首歌
16、多媒体展现 在《送别》的优美旋律中结束此课。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舒伯特《鳟鱼》片段
2、成长的足迹:唱一唱旋律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唱一唱下面的音乐旋律,注意唱准三连音。
2、看着老师的手势,唱一唱。
三、竖笛练习----舒伯特《鳟鱼》片段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注意速度 第八单元 铃儿响叮当 教学内容
听:《雪橇》《冬天的故事》 唱:《踏雪寻梅》《铃儿响叮当》 竖笛练习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铃儿响丁当》,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美国民歌的音调。指导学生全曲要唱得活泼、欢畅,给人以欢快向上的感觉,鼓励学生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节奏感及二部节奏的配合能力。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演唱及音乐的艺术表现;二部节奏练习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礼仪问好。
二、歌曲教学: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铃等)形象地模仿马儿奔跑时的马啼声、铃铛声,引出课题《铃儿响丁当》。2、录音欣赏,提出问题:
(1)歌曲的节奏是欢快活泼的还是优美舒缓的?
(2)描写了“我们”坐在雪撬上怎样的心情?学生回答,老师加以肯定、小结。3、复听音乐、强调每段歌词字数不同,根据减时线的提示演唱,轻声跟唱。4、练唱第一段歌词。
5、讲解、分析节奏,划拍视唱,唱准音程、附点音符、十六分音符。6、练唱第二、三段。
7、请几个同学用打击乐器伴奏,全班同学齐唱。(要求用明亮、欢快、有弹性的歌声来演唱)。
8、复习巩固、进行歌曲的演唱处理。第一段全班齐唱,第二段由老师用英文演唱,第三段的第一部分由男、女生分乐句轮唱,第二部分全班齐唱。
三、创造与活动。
1、节奏创编:给出几种节奏,请每位同学创编1—2小节节奏。请四个同学展示作品,选出两组进行二部交换练习。
2、老师给出两个节奏,进行单声部、二声部节奏练习。3、讲解三连音,进行三连音二部节奏练习。
四、听赏“雪橇”(钢琴独奏)
五、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2、巩固学生对拍号的理解和运用;培养演唱二声部曲谱的能力。
3、听赏《冬天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
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断音是歌曲教学的重点。后半拍起的乐句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思路:
《踏雪寻梅》是一首简短而意境高雅的艺术歌曲,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多听的方式,代替以前教师一味地教唱歌曲,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在不知不觉中就已掌握了歌曲。通过提示力度的对比,能用不同演唱方法生动地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发声练习:
3/4 30 20 10 ︱ 30 20 10 ‖ mi mi mi ma ma ma 学生保持正确姿势做断音练习。三.节奏游戏:
放《踏雪寻梅》的录音,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四.导入新课《踏雪寻梅》
1、简介歌曲,放录音。
全歌洋溢着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
学生欣赏歌曲,想象一幅画面,并把它画下来。
2、歌曲教学:(1)齐读歌词。
(2)理解“霁”就是雪后放晴。“坝桥”就是有扶手的石板桥。(3)再次欣赏歌曲。(4)学唱歌曲。难点处跟唱。(5)巩固几遍。(6)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独唱歌曲。
(7)歌谱教学:听琴声逐句唱歌曲的谱子。整体连起来唱一遍,注意要正确的唱好断音。(8)全体同学唱歌曲,个别同学打击乐器伴奏。
3、歌曲处理
(1)学生分别用断音和连音唱法唱歌曲,自己对比,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
(2)用不同的力度和演唱方法(连音和断音)生动地演唱《踏雪寻梅》。
五、听赏《冬天的故事》
六、总结本课教学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竖笛练习:彼尔彭特《铃儿响丁当》
2、成长的足迹:选择合适的音完成旋律 教学过程:
一、常规训练
二、成长的足迹
1、选择合适的音完成下列旋律
2、听辨、说出下列旋律片段的节拍
三、竖笛练习--彼尔彭特《铃儿响丁当》
1、师示范演奏。
2、讲解演奏指法。
3、学生练习,演奏高音时,注意控制气息,并准确开放高音孔。
六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苏少版)第一单元《七彩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听:《迎宾曲》2.唱:《唱着跳着走近你》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唱着跳着走近你》。能用朝气蓬勃的歌声表现热情友......
新版苏少版一年级上册音乐全册教案1第一单元 小手拉小手教学内容:1、唱:《我们一起来唱歌》、《玩具进行曲》、《传、传、传》2、听:《玩具兵进行曲》3、动:《请你跟我这样做》......
第一单元 好朋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演唱《拍手唱歌笑呵呵》 教学要求: 1、能用欢快的情绪、自然的发声,演唱歌曲《拍手唱歌笑呵呵》。2、用唱名模唱旋律片段。教学重点:学唱歌曲......
2018年苏少版音乐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小手拉小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唱《快乐的音乐娃》、动《上学路上》教学目标: 1、能用音乐的方式与教师和同学交流,乐于参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背唱歌曲《我爱我的家乡》,激发热爱祖国之情。2、熟记管弦乐组曲《朝景》的主题旋律,积累音乐体验,从歌曲中感受大自然的多姿多彩,引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