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_诵读指导课教案

教案模板 时间:2020-02-27 18:33:5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教案模板】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诵读指导课教案”。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乡愁》

一、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入其境,得其情,体验乡愁的情感,理解游子对祖**亲的深深思念,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学习诗歌选择平凡而丰富的意象递进组合,来概括诗人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对家乡的绵绵思念的手法。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 .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思乡怀远的氛围。.故乡是生养我们的地方,是每个人的生命之源,是我们的精神家园。当我们为生存,为理想离开家乡、漂泊异地时,浓浓的思乡情便凝聚成挥洒不去的乡愁。中国幅员广阔,而且历来就有 “ 安土重迁 ” 的传统观念,所以乡愁就成了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常新的永恒主题。.请大家伴乐轻声读一遍《静夜思》。

(二)赏析《乡愁》 .我们不妨走进《乡愁》诗中,看看诗人在什么情形下想念家乡,看看故乡在诗人眼中又是什么。

(1)细细品读《乡愁》,先伴乐轻声自由吟诵,然后思考如下问题:

① 欣赏《乡愁》,你心中会涌起什么样的情感体验 ?(自由回答,不取标准答案)② 在诗人心中,乡愁是什么形象 ?

(三)练习配乐朗诵

1、学生自由练习

2、教师范读

3、小组推荐代表

4、全体诵读诗歌

(四)本课总结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成语故事》

教学目标:

1.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提高学生学好成语故事的兴趣和信心。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成语故事,使学生初步掌握成语的特点及成语故事的阅读方法。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同学们,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你积累了哪些成语呢?(指名回答)

二、同学们积累的成语真多!成语是我们中国特有的词语,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涵。成语背后还有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呢。(板书:故事)“牛角挂书”这个成语,那这个成语后面又有一个怎样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打开书看看吧!(板书:牛角挂书)(引导学生利用目录在成语故事书中找到“牛角挂书”的故事。)

三、阅读牛角挂书故事

1.师范读故事,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划出好的词语、句子。2.交流好词好句。3.学生自主读故事,(1)读通全文,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说说故事的内容,想想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交流故事内容。

(1)隋代襄阳人李密是怎样读书的?(2)从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

5.再次阅读故事,说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四、小结: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读了《牛角挂书》这个故事,收获可真多。咱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这个故事的。老师把这些读书方法编成了一首儿歌——出示《读书方法歌》:

打开书籍看目录,找到故事开始读。

一读,读读通,二读,知内容,三读,有感受。读后记下好词语,积少成多有好处。

五、自主去读《成语故事》这本书。

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梅》

诵读目标

1、懂得梅花的象征意义,理解腊梅精神与爷爷精神的相似之处;

2、体会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重点

感受梅花外形和精神的特点与爷爷品格的内在联系。

诵读方法

朗读——感悟——欣赏——品析

诵读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代诗歌王国里,异彩纷呈,留下了许多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请同学们说说有关“松竹梅”的诗词名句。

老师收集了几句有关咏梅的诗句,请同学们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投影)

如:《卜算子·咏梅》借梅花的悲惨遭遇,比喻自己报国无门、屡受排挤的心境。

其实,不仅古人爱梅花、咏梅花、赞梅花,现代人也对梅花有所偏爱,如:胡文写的《梅》。

二、自学自测:(自主学习文本,完成自测作业)

1、注音(投影)

磬 口 跛 着 伫立 朔风 破蕾怒放

.....钦 佩 贮上 肆无忌惮 沁人心脾 争妍斗艳 .....

2、读课文思考:(投影)

画出文中的梅花形象。

文中“梅”与爷爷的外形相似点是什么? 你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想表达怎样的感情?

爷爷有哪些品格值得你敬佩。

三、互学互助:(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展示成果)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第五段梅花绽放的环境。

寒风呼号 大雪纷纷 气候恶劣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一句欣赏性的话:(投影)我欣赏梅花的(外形、品格、精神等),你瞧,它。

3、梅的精神、品格——严冬时:凛然开放、坚强不屈;暖春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这些都令人感动不已,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地感受梅的精神品格的不同凡响。

4、本文究竟是写梅还是写爷爷?如果是写爷爷为何以“梅”题?

(投影)写爷爷,本文立意独特,以梅喻人,因此以梅为题。这是象征的写法,通过托意于物,借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

5、阅读“我多想飞回故乡小院,看一看我的腊梅树,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啊。”

思考:为什么“我”想飞回故乡小院,给爷爷的坟上捧上几枝腊梅花?“飞”与“捧”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四、导学导练:(巩固拓展延伸,点拨诱导深入)

1、本文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同学们分组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妙处。

析:更好突出梅花外在与内在美。

2、有些记者知道爷爷是老红军,但不知他为什么他只带一株腊梅回到故乡,请摹拟记者采访老红军。(一人扮作老红军,其他人做记者。)

例:记者:“您就是曾在大巴上战斗过十几年的老红军吗?”

爷爷:“是的。

记者:“你为什么不愿留在城里,而到乡下?”

爷爷:“俗话说‘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狗屋’,我很想念自己的家乡。”

3、情境:如若作者捧上了几枝腊梅花来到了爷爷的坟前,会对九泉之下的爷爷谈些什么心里话?

4、文中的爷爷有哪些精神,谈谈你对这种精神的看法?你认为在今天还需要爷爷这种精神吗?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抓住腊梅外形和精神的描写,突出了爷爷的高大形象,梅、人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爷爷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诵读教案《牡丹的拒绝》

【诵读目标】

1、体会和学习牡丹的个性美和品位美.理解感悟文中深刻的意蕴。

2、帮助学生欣赏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本文的深刻内涵。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诵读重点】

1、体味牡丹的个性之美,高贵之美,品味之美。

2、作者以牡丹的拒绝说明人的高贵不在于富丽而在于品位的深刻寓意。【诵读难点】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写法。

2、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良好的道德评价标准。【诵读过程】

一、导入: 牡丹是花中之王,人们用国色天香来赞颂它。牡丹一直被中国人视为富贵、吉祥、幸福、繁荣的象征,它是文人画士笔下绝佳的题材。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见一般人都很爱牡丹。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艳美的《牡丹图》)。俗话说:“洛阳牡丹甲天下”,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洛阳欣赏牡丹之美吧。

二、赏析课文巧妙构思和深刻的意蕴。

(一)教师诵读课文(1—7段)学生讨论总结

1、题目好在哪里呢?

2、人们为什么喜爱牡丹?

3、作者开头如何来写牡丹的美?

4、但人们为什么偏偏从四面八方赶到洛阳观看牡丹呢?

(二)请两个学生用简短的话复述第二部分和第二部分。师生共同探究 牡丹究竟为什么拒绝绽放呢?

(三)学生分组讨论:

1.作者认为牡丹不应作为“富贵”膜拜,而应作为“高贵”来颂扬,其原因是什么? 2.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牡丹具有怎样的品质?

三、总结主题。

《牡丹的拒绝》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抗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作品没有像众多描写牡丹的作品那样一味赞美牡丹的雍容华贵、绚丽多姿,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对牡丹花开花落的描写,着力赞美牡丹的拒绝,赞扬牡丹不慕虚华、对生命执着追求的精神。

四、深化主题 现实教育。

作者由牡丹的个性品质展开联想,歌颂了具有这种品质的人士。请同学们展开联想,你认为哪些人具有牡丹这样的个性品质?

诵读指导课教案《走吧!到春天去》

一、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

2、感悟“追寻快乐的美好”的主题。

3、赏析作者“追寻春天,感悟春天,热爱春天”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散文语言的魅力,领会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追忆快乐时透露的忧思。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引导 探究 合作

六、教学流程:

(一)导入文本,走进春天。

出示一组有关春天的图画、文字来表达春天的美好 人生需要春天,人生需要快乐,让我们一起走进春天。

(二)初读文本,感知春天。

1、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速读全文,完成: 检查字词。(指名读,齐读。)香椿树不绝如缕 微醺 田埂 跋涉

2、感知文章

(1)作者为什么要到春天去? 感受春天的美好,追寻快乐

(2)春天的美好表现在何处?带给我哪些快乐呢? 自然之趣(结合文章第2段)-欣赏春天的情趣而快乐 追忆之乐(结合文章第3段)-享受童年的快乐

(3)很久以后,我发现了春光有何不同?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 成为无法企及的向往

不是真正的春光(被禁锢 人为化)流露了对城市生活的担忧

(4)品味文末“走吧!到春天去”的意味。呼唤现代的都市人去追寻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快乐。

(三)再读文本,品味春天。

1、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师生讨论)

(1)“满桌阳光,立刻牵起一莲绿影”中“牵”字之妙。一个“牵”字仿佛让人看到“绿”正随作者笔迹一丝丝流出。

(2)“我当然要在麦子上打滚喽”、“春天这么美,我当然要逃学喽”两句中“喽”的表达效果。

既写出对春天的喜爱,也表现出一丝调皮与活泼,饶有兴趣。

(3)“那些草木慢慢抽出的叶子,就是安慰的手臂啊!”一句中“安慰的手臂”有何韵味?

比喻、拟人手法—快乐会让人为之倾情。

2、放声朗读,感受作品语言美。

(四)拓展文本,感悟春天。

1、大自然的春天、美好本属于每个人,快乐的时光本从中来,然而现如今的都市人却人为隔开自身与自然的联系,让自己远离自然春天的同时,也远离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

学生齐读第4自然段,谈谈读完后的感受认识。

师出示《明天不封阳台》《都市精灵》的相关语段比较认识。交流讨论。

2、讨论:现代的都市人应怎样走进春天呢? 生各抒己见

归纳:亲近春天,融于春天 不人为阻隔与春天的联系 多聆听春天的消息

3、再次出示春天的美好图画 融于其中,其乐融融

(五)结束语: 走吧!到春天去。

让我们聆听春的消息,追忆童年时的美好; 让我们走出都市高楼,投入春天的怀抱; 让我们欣赏春的美景,体会那份快乐的时光吧!诵读指导课教案《走近李清照》

活动目标

1.整体感知李清照,了解李清照以靖康之难为界,词风的前后变化。2.把握李清照词透过细微意象抒发情感的方法。3.体会词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学习活动重点:

了解李清照,以词句的赏析来感受李清照词作中抒发的情感,研习《乱世中的美神》。

学习活动课时安排:一课时 活动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学生吟诵出李清照的词作或名句。2.简介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宰相的儿子,著名的金石家。李清照夫妇雅好词章,常相唱和。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后丈夫病死,李清照亡国继以亡家,余生孤苦,郁郁而终。

二、欣赏词作

(一)前期词作选读

1.配乐诵读《如梦令》《醉花阴》,说说你所喜爱的语句。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讨论:两首词中,哪些细微的描写抒写了女词人的闺思情愁? 3.赏析: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学生交流。(2)名家评析:

“绿肥红瘦”,人工天巧,可称绝唱。——清·王士稹

一片伤心,缠绵凄咽,世徒赏其“绿肥红瘦”一语。——清·陈廷焯 词内“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又“天还知道,和天也瘦”,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瘦”字俱妙。——明·王世贞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只三句绝佳。——宋·陆德夫(3)教师评点:

一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盎然,花瘦揪心。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难怪清朝王士稹称赞道: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出一个凄清的深秋怀人的境界。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比二者之神,而非在形体。可见,人比黄花瘦,取譬精当,巧传神韵,暗送情思,内蕴深远,令人叹服。

4.小结:

由于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越,家庭幸福,所以前期作品大多都写一些闺中情思、少女情怀、山水美景及思念丈夫的离情别绪。

前期风格:清丽婉转。

(二)后期词作选读 1.视频欣赏:《李清照》。2.指名朗诵:《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教师简析:

作者以通俗自然的语言、铺叙的手法写景抒情,而抒情又比较含蓄曲折,心中极愁,景景含愁,通篇是愁,然而这一愁情作者却始终不说破,只是极力烘托渲染,层层推进,营造出一种“一重未了一重添”的凄苦氛围,给人留下更多的思索空间。全词写来尽管没有一滴泪,然而给人们的感觉却是“一字一泪,满纸呜咽”。这比直写痛哭和泪水涟涟更为深刻、凄酸,也更能感染人。

4.指名朗诵:《武陵春》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5.思考回答:

(1)找出词中能直接反应作者感情特征的句子。

(2)词的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对全词思想感情表达的好处。

明确:写“愁”之重连小舟也载不动,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比喻新颖而奇巧。

6.背景归纳:

国破、家亡、夫死、人已黄昏。

三、走近易安 1.词风、愁情:

前期:清丽婉转--闲愁、离愁

后期:沉郁凄苦--国恨家愁、浓愁、哀愁 2.后人评价:

请同学们列举后人对李清照的评价之语:

沈去矜:“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四库提要》:“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故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郭沫若为“李清照纪念堂”题写的楹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3.今人作品:

《乱世中的美神》(梁衡)研读——

(1)作者将李清照称为“乱世中的美神”,她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 讨论,明确:

①平民之身念国家大事,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对待一切决不凑合;②追求人格的超俗;③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享受不尽的词作珍品。(2)文章开篇写道:“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她是生在封建时代的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同学们,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呢?

讨论,明确:

在封建社会,作为女人,她们依附于男人而存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人不追求的境界。正由于这两方面的矛盾,她只能生活在孤独与悲哀之中,这就是李清照的悲剧。

(3)大量引用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同学们能说一说文中引用陆游和王维诗句的作用吗?

讨论,明确:

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在于借陆游的愤怒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交代了李清照生活的社会背景;引用王维的诗句在于赞美李清照如“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般的超俗人格,表现她的人格之美。

(4)文中说,“无数的词人诗人,写着无数的离情闺怨的诗词”,“在清照诗作面前,直如粪土似的无可评价”。你赞同这一观点吗?

讨论,明确:

赞同:①在写作的主题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写的都是男女相思;李清照的词作往往表现的是女词人在国难当头的困境里的愁思。②在诗词的格调上,离情闺怨类诗词表现的都是狭隘的个人愁绪;李清照的诗词往往表现出关心国家兴亡,坚守操守的大志。③在艺术风格上,离情闺怨类诗词往往滥用感情,手法粗劣;李清照的诗词含蓄蕴藉,给人以美的享受。

不赞同:①“无数”“粪土”等说法太绝对;②高于或相当于李诗者不乏其人,例如柳永等;③诗作风格、内容等应该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诵读指导课教案《黄河颂》

一、欣赏:让我们静静地听。《黄河大合唱》第七章《保卫黄河》片段(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使学生很快进入到了热血沸腾、壮怀激越的情感中,为下面的朗诵读蓄势。)

二、诵读:让我们琅琅地诵读。

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好一首诗呢? 师生共议,得出。如:

a.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语调激昂、感情豪迈。);b时代背景的把握 ; c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 d调节自己的感情。„„(帮助学生回忆巩固老师曾做过的诵读指导知识)

1、老师配乐范诵读(《黄河钢琴协奏曲》),生作批注。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无论在哪个时代,黄河都象征着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诗人光未然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站在高山之巅,代表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我们来一起吟诵诗作,感受那澎湃激昂的黄河情、爱国心。

首先听老师诵读,同学们将你听到的语气旁批到书上。听完后,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诵读。

例:生:我觉得“伟大而又坚强!”应重读,因为这个词开门见山的表现了黄河的特点。

生:我觉得“望黄河滚滚”中的“望”应读重音,因为它统领了下面九句话。生:我觉得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这几个部分是在歌颂黄河。„„

师对同学们的说法予以肯定,要求每一位同学在表达自己的朗读见解后都做能大声朗诵一下。

(教师激情澎湃的配乐范诵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都能放得开,大胆、激情的诵读,感受到了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达到了诵读教学和德育渗透的有机融合)。

2、学生自由诵读,合作朗诵(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的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3、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最佳朗诵读组合,予以鼓励。同时多媒体显示朗诵读提示::

①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④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三、品析:让我们细细地品读

我们学诗要读出诗的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我们还要更深刻地领会诗的内涵,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全文各部分,理清结构,品味语言。其间穿插齐读、小组读、个别读等朗读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自由诵读望黄河、颂黄河两部分,用“我喜欢本诗中的”“ ” 一句(词),因为这一句(词)写出了(表达了)(表现),并做表情诵读。

四、师生合作配乐朗诵:

师读朗诵词、女生读绘黄河、男生读颂黄河、齐读尾声。

(配乐《黄河钢琴协奏曲》,播放黄河视频,在画面、乐曲声中,进一步感受黄河勇往直前的气魄、伟大坚强的民族精神。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朗诵读水平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又有了大幅提高,可谓是声情并茂。)

五、颂扬:让我们美美地说

学习黄河的伟大与坚强,号召中华儿女奋起抗争,这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读到这,我们都会热血沸腾,并将保卫祖国作为至高的誓言,下面让我们也来高声赞美黄河吧!(啊!黄河!我爱你!爱你的!爱你的!爱你的!)(请学生高声朗读自己所写的句子,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诵读指导课教案《匆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

3、通过品读赏析,感受课文的语言文字的美。教学流程

一、名言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积累了不少的名言,今天,咱们就来比试比试,看谁的记性好,谁来说说有关时间的名言?

2、从这些名言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3、是啊,每个人都在感慨时间太少了,太快了,老师也想起了一句关于时间的名言,有感情朗诵“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能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吗?”这句名言就是作家朱自清在一篇关于时间的散文《匆匆》中写到的。

二、初读赏读,激活学生情绪

1、今天,我们就要去学习朱自清笔下的《匆匆》,去看看他笔下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去感受作者那敏感的心。请你们静静地闭上眼睛,进入松弛的状态,回想过去一些美好的事情,做深呼吸运动,放松全身的肌肉。(听教师配乐朗读课文)

2、读完后静呆半分钟,让学生回味体会,师板演几个重点字词:涔、潸、裸、徘徊„„

3、默读课文,整体感悟,想一想(出示投影)

a.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b.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C.对这个问题,作者有没有作出回答?如果有,请找出答案。

三、品读、赏析、读中悟情

1、教师:《匆匆》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描述下来,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中有很多语句值得我们品析和深思。

2、请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向同学说说你的理解和感受。

3、学生读课文,进行圈、点、勾、画并准备发言。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1)品读叠词和短句的妙用。如叠词的应用:匆匆、默默、斜斜、白白、茫茫然、赤裸裸、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这些词用得巧妙,细致入微地刻画时间的踪迹,表达作者的无奈之情。“去的尽管去了,来着尽管来着;去来的时间又是怎样的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这些句子都是短句,简朴、轻灵,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

(2)品读各种修辞手法寄寓的含义。排比:“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写出了时间的流逝;拟人:“时间能„跨‟能„飞‟”,读起来倍感亲切。说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如薄雾”、“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这是用了比喻的手法,借此写出时光匆匆,表达作者无奈惋惜以及要珍惜时间的心态。

(3)品读文中精彩句段。“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日子是怎样来去匆匆和稍纵即逝的。“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引导学生注意这个前后照应的设问句,体会它的好处,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回答这个问题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4)注重引导学生在品析过程中诵读文章,力求达到“读读品品,品品读读”的教学氛围。

四、诵读、积累优美句子

1、这篇文章精妙的词语、精美的句子比比皆是,值得我们学习。

2、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品析以及自己的认识,找出文中你认为写的好的语句,把自己的感情融于朗读之中,然后记忆,看谁记得多记得快。

3、交流

(1)指名有感情地朗读;(2)背一背你喜欢的句子。

4、配乐轻声齐读。教师随着文章的情感掌握音乐的音量大小。

五、延读,从课文内容想开去

1、学生学完课文后,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来谈谈感受,可以从一首诗谈起,或从名人名言谈起,或从一件事谈起,各抒己见。

2、课外延伸:

(1)引导学生走近朱自清,去读朱自清的散文,如:《荷塘月色》、《春》、《背影》等,让学生感受作家语言文字的优美,提高写作能力。

(2)阅读有关时间宝贵的诗词、文章、名人名言。

诵读指导教案——爱国诗篇对比诵读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体会重点诗句的情境,在反复诵读,合理想象,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受到心灵的熏陶。

3.在诵读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尝试通过诗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1.出示“醉”的篆书体。

2.仔细观察,放飞思想,你想到了什么?

3.是呀,我为什么写“醉”呢?(出示《题临安邸》范读)

(此环节是抓住古诗的要旨,通过对“醉”字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为初步解读古诗提出要求。)二.通读全诗,初步了解。

1.自由读诗,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可以进行交流。A学生自由读诗,理解,交流。

B进行简单汇报,及时评价。(指导熏.邸的书写)过渡:通过读.交流就基本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但你们了解这首诗所描述的朝代背景吗?(请同学回答,教师补充。)

2.了解宋朝历史。(北宋末期,金兵入侵,俘虏了最后两位皇帝,北方大片国土沦陷金人之手,当地百姓受尽煎熬,然而一些达官贵人仓皇出逃到临安(现在的浙江杭州),成立以赵构为皇帝的皇权政府,历史上称之为南宋。然而他们并没有吸取北宋灭亡的教训,整日花天酒地,游山玩水,不思进取,陶醉在一时的幸福之中,作者林升就是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书写的这首诗。)3.指导朗读。(通过醉指导朗读)

(在初识古诗时,融入古诗写作背景,便于更好的理解。)

过渡:你们读得相当不错,使我想起了陆游在临终前所作的一首诗——《示儿》。三.对比解读,了解诗境。1.回顾《示儿》,深入理解。A学生集体背诵,再指名朗诵,回顾意思。

过渡:北方百姓受尽折磨,盼望朝廷的军队早日收复失地,然而这些朝廷的达官贵人却做什么,林升是怎么回答的?——引导读诗。

2.讨论交流:朝廷.达官贵人到底在干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

①“暖风熏得游人醉”,这是一副怎样的醉态呀?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看来暖风不仅指杭州的气候好,更重要是指达官贵人的吃喝玩乐之风。(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烂醉如泥„„)

②在醉生梦死的达官贵人眼里,杭州还是杭州吗?怎么看出来的,说明达官贵人什么问题? 教师解说: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 《清明上河图》,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王朝的兴盛和一座都城的繁华。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一切的一切,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两个皇帝沦为金人阶下囚的那一刻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金兵肆虐,遗民泪尽。锦绣河山就这样无情地断送在这批酒囊饭袋的手中。是啊,无论是昔日的汴州还是今天的杭州,那些权贵们还不都是朝朝寻欢.夜夜作乐吗?他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

③诗的第二句是什么句,谁问谁?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焦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A想到这些,我们怎能不担忧?我们和诗人一起再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B想到这些,我们又怎能不愤慨?我们和诗人一起,指着鼻子问问他们——指名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C想到这里,我们义愤填膺,帮着诗人大喝一声:西湖歌舞马上休!(板书:休。)(通过细致地分析,抓住醉.杭州与汴州.几时休等进行分析,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悟,从而激发学生读的欲望,达到情感的共鸣。)四.整体对照,感悟诗韵。

1.北方的壮丽河山沦陷了,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透过“醉”你感觉那些达官贵人怎样的心态呢?(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思进取)2.杭州的权贵们在歌与酒的沉醉中昏昏度日,中原的百姓们却在金兵的铁蹄下苦苦期盼.度日如年——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忧国忧民.不瞒)

3.是啊,作者是怎样将揭露权贵糜烂生活和饱含愤恨.不瞒的诗歌展现的呀? 4.现在你们明白我为什么一开始就书写“醉”了吗?(整合板书)

(通过“醉”“休”体会感情,形成一个感情的冲撞,使两种心态落差加大,突出矛盾,解决矛盾。)五.感情升华,吐露真情。

1.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说些什么?可以是现代文,也可以是对《题临安邸》的改写?(自由选择,自由练笔。畅谈体会,随机点评。)2.教师感言: 劝诫诗

山外青山楼外楼,江河破碎驻杭州。卧薪尝胆兴国运,运筹帷幄复汴州。

(给孩子们一个表白自己的机会,是一种感情的宣泄,教师的感言透露出平等的课堂,也是一个延伸。)

诵读指导课教案1

诵读指导课教案1[教学目的]掌握语调的基本类型,并能自觉运用到朗读中去。 [教学重点]语调的四种基本类型 [教学难点]曲调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语调?二、为适应思想感情表达......

六年级诵读课教案

六年级朗读指导学期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基本理念1、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朗读的兴趣,提高......

一年级诵读指导课

一年级(上)诵读指导课教案1 一去二三里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 出示书中插图: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 (小山村) 2.引导观察,练习......

诵读指导教案

会唱歌的小雨点(选自一年级《新人文读本》)姜堰市于来凤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会唱歌的小雨点》,积累语言,进一步提高课外阅读的兴趣。 2.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有所感悟,并懂得给......

六年级作文指导课教案

作文指导课研讨材料一、复习指导思想小学生通过六年的阅读与观察,已积累了一定的习作素材。复习阶段,教师一方面创设习作情境,引导学生准确地调用这些习作素材;另一方面,指导学生......

下载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诵读指导课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